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望运灿 《放射学实践》2003,18(9):661-661
病例资料 患者 ,男 ,47岁。诉左内踝下方一包块 2 0余年 ,行走或久立后隐痛 3年余。 2 0多年前该足曾疼痛 (未就诊 )。查体 :左内踝下方可扪及约 3cm× 3cm骨性包块 ,边界清晰 ,无活动 ,无压痛 ,足内翻活动受限。X线正位片示左跟骨载距突及距骨内结节明显向内凸出 ,二者之间见一窄缝。侧位片示跟骨载距突及距骨内结节密度增高 ,跟距关节面增浓 ,后关节间隙变窄 ,距骨头变扁 ,距骨后端呈鸟喙状 (图 1)。跟骨轴位片示跟骨载距突向内凸出 ,边缘清晰 (图 2 )。讨论 跟骨距骨桥是跟骨载距突向后上方增大及距骨内结节向下增大所致的一种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尸体足纵弓主要骨结构的应力分布,分析韧带损伤对其应力的影响.方法 7例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足标本,解剖显露足底跖筋膜、弹簧韧带、跖长韧带、跖短韧带,标记足纵弓主要骨结构.经电子万能试验机逐级加载至700 N,利用静态电阻应变测试仪和微型箔式电阻应变片,测量足底韧带损伤情况下足纵弓骨结构的表面应力,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足底韧带损伤前,最大应力值出现在跟骨,其次是第三跖骨、第二跖骨,均为压应力;而舟骨、腓骨、胫骨主要表现为拉应力.不同足底韧带损伤情况下骨结构表面应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底韧带损伤后,足纵弓骨结构的表面应力分布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跟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由于暴力的直接作用使骨折碎块上下左右分裂,因而难于获得解剖复位,易遗留严重功能障碍,笔者采用自行设计的多针张力带骨外固定治疗35例,疗效满意。结果表明:多针张力带既可使跟骨侧壁碎骨片不易滑脱移位;又可使舌型骨折、后关节面骨折移位、塌陷及Bohler角复位后固定满意。有利骨折愈合及恢复跟骨横径与后关节面平整,促进足部韧带、跖筋膜等软组织恢复生理功能及伤足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4.
跖筋膜炎是引起慢性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与跟骨压力性骨折、正中跟骨神经炎、跗管综合征等相似,传统放射学不能对此作出鉴别。作者对具有足跟痛而被有经验的骨科医生诊断为跖筋膜炎的8例患者的10只患足和5例性别、年龄对照无症状者的9只足以及5例青年无症状足作MRI扫描。采用T_1加权、冠状面插入和T_2加权成象,患足还采取了附加序列。结果显示,凡无症状足,无论性别、年龄、对照组还是青年对照组,其跖筋膜均显示为厚度一致或轻微渐薄的均匀低信号,筋膜的跟骨附着点常显示轻度发亮,筋膜的边缘清晰。跖筋膜炎组的跖筋膜最大厚度(矢状面,7.40mm±1.17;冠状面,7.56mm±1.01)比无症状对照组(矢状面,3.22mm±0.44;冠状面,3.44±0.53)和青年无症状对照组(矢状面,3.00 mm  相似文献   

5.
作者复习了140例19岁以下患者的143个跟骨骨折。根据跟骨结节骨骺愈合的时间,女以13岁、男以16岁为界,分为小年龄组(80个)和大年龄组(63个)。骨折可分为6型。1型;A、跟骨结节骨折;B、载距突骨折;C、前突骨折;D、前下侧突骨折;E、跟骨体撕脱骨折。2型;跟骨结节后上部骨折。3型;跟骨体骨折,未累及跟距关节面。4型;骨折通过跟距关节,不伴脱位。5型:骨折通过跟距关节,伴脱位:A、舌状型B、关节压缩型。6型:其它骨折。采用的投照位置有:侧位(中心线透过内踝下方1cm处)、轴位(踝关节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了3例发生于软组织的良性骨软骨瘤。第1例男性,24岁,右足近足跟处跖侧可触及一肿物,病史近两年,症状为局部疼痛,行走时加重,无外伤史。X线检查发现右足有一约3.0 ×2.5cm大小的肿物,境界清楚,形状不规则。第2例男性,26岁,右足跟肿物6年,质硬,无痛,生长缓慢。X线检查发现右侧跟骨下软组织内有一约4.5×3.5cm大小、边界清楚、呈分叶状的肿物。第3例为13岁女孩,左踝可触及软组织包块5年,生长缓慢。X线平片显示软组织骨性肿物。以上3例  相似文献   

7.
王伟  范时雨 《人民军医》1998,41(8):456-457
我科1992年起采用跟距关节成形术治疗跟距骨桥症14例18足,经近期随访,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14例均为男战士,平均年龄19.5岁,病程5~23个月。病变部位均为内侧跟距关节,单纯左足4例,单纯右足6例,双足4例。临床表现:跟距关节内侧局部突起、疼痛,足内翻受限,以足跟行走及走不平路时足踝部痛,X线片示内侧跟距关节骨质唇样增生,少数(2/18)骨突形成骨性连接(正位)。后跟距关节内侧模糊,间隙变窄。有时伴有距舟关节(距骨)唇样增生,本组发生2例(侧位)。1.2 手术方法与结果 于内踝下后侧做弧形切口止于踝尖下2cm。切断部分韧…  相似文献   

8.
跟距骨桥是指跟骨之载距突向上方增大,并与距骨体内侧向下方增大的骨块相连而形成的先天畸形,有的借软骨或纤维组织相连接而形成关节,病人常以足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诉而就诊。我们对4例跟距骨桥的病人行“骨桥切除术”,术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18~45岁,平均29.8岁。病史4个月至2年。3例单足,1例双足。术前查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血尿酸均正常。常规照踝关节正、侧位及跟骨轴位片。手术方法从内踝下2cm起向前下作长约8cm之孤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屈肌支持带,从胫后肌和处长屈肌…  相似文献   

9.
陈传功 《人民军医》1998,41(11):631-631
我院1986年4月~1992年7月共收治踝管综合征12例,采取胫后神经松解、骨桥切除、环钻法跟距关节融合治疗,效果较好。现将得到随访的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18~32岁。病史3个月~2年。右踝5例,左踝3例(含双侧1例)。1.2 治疗方法 手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切口选在内踝后下方,以骨突为中心长7~10cm。分离出屈肌支持带并纵行切开,在趾长屈肌与长屈肌间找出胫后神经及其伴行的动静脉束。可见跟距骨桥挤压胫后神经向下移位,胫后神经局部瘀血、水肿,踝关节屈伸活动时胫后肌腱、血管神经束在骨桥上来回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中国健康青年踝关节距骨斜角正常值范围 ,从影像学方面提供急性外踝韧带损伤导致外踝不稳的定量诊断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无外踝韧带损伤史的健康青年学生 2 2 4人(男 1 1 8人 ,女 1 0 6人 ) ,年龄 2 0~2 3岁 ,共计 445例踝关节。在髋、膝屈曲 90°、踝跖屈 3 0°位 ,采用踝关节加压内翻拍片架拍踝跖屈内翻应力正位X线片。结果 :445例踝关节中 ,距骨斜角最小 0°,最大 1 1°,男性踝关节 2 3 5例距骨斜角 x±s为 3 99°± 1 91°,M±Q为 4°± 2°,P95为 7°;女性踝关节2 1 0例距骨斜角 x±s为 4 3 9°± 2 2 3°,M±Q为 4°±3°,P95为 8°。结论 :中国健康青年踝关节距骨斜角正常值范围为 0°~8°,急性外踝韧带损伤患者距骨斜角 >4°而≤ 8°时 ,结合临床严重的体征可考虑韧带断裂 ,距骨斜角 >8°时 ,可认为至少有一条外踝韧带断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踝关节内韧带损伤后内侧不稳定的病理机制.方法 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2~58岁,平均40岁.其中踝关节急性扭伤患者2例,踝关节慢性损伤3例,先天性平足3例,胫后肌腱失能5例,旋前外旋骨折1例,陈旧性的内踝撕脱骨折1例.所有患者均行三角韧带修补术,同时行跟骨延长术8例,内侧楔骨闭合截骨5例,跟骨截骨内移术1例.全部患者术后随访7~56个月,运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评估,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1例踝关节急性骨折患者,由于术前无法评分,不放在统计分析内.其余14例患者术前评分为(42.4±10.6)分,术后评分(89.8±6.2)分(P<0.05).结论 三角韧带是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须注意其修复:(1)三角韧带损伤范围较广,涉及前部的胫弹簧韧带和胫舟韧带.(2)先天性的平足以及获得性的胫后肌腱失能患者.(3)以往有经常的踝关节扭伤,有外侧韧带的损伤,此次发生了伴有内侧韧带损伤的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剖研究兔前交叉韧带止点的大体形态,建立椭圆形骨道改良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动物模型。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2.5~3 kg),8只用于前交叉韧带止点解剖研究,10只用于椭圆形骨道动物模型的建立。去除兔膝关节股骨内髁和前交叉韧带周围软组织,观察兔前交叉韧带股骨和胫骨止点形态,并使用游标卡尺对止点长短径进行测量。制作椭圆形骨道扩孔器(截面1.6 mm×2.5 mm),对1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腿行椭圆形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作为椭圆形骨道组,对其左腿用传统方法圆形骨道(截面直径2 mm)重建前交叉韧带作为圆形骨道组。取兔自体半腱肌放入骨道并固定,观察移植物与骨道的匹配程度。术后立即对兔双侧膝关节行三维CT扫描,对股骨和胫骨骨道的截面积、长径、短径、直径进行测量。结果:兔前交叉韧带止点的解剖形态为椭圆形。股骨止点的长径为5.28±0.83 mm,短径为2.61±0.33 mm。胫骨止点长径为5.33±0.40 mm,短径为2.68±0.11 mm。移植物肌腱与骨道匹配良好,未见明显空隙。椭圆形骨道组股骨骨道截面积为3.18±0.09 mm~2,胫骨骨道截面积为3.26±0.15 mm~2。圆形骨道组股骨骨道截面积为3.13±0.10 mm~2,胫骨骨道截面积为3.11±0.11 mm~2。椭圆形骨道组和圆形骨道组之间骨道截面积无显著差异。结论:兔前交叉韧带止点为椭圆形。使用自制椭圆形骨道扩孔器可成功构建与圆形骨道相对应的兔椭圆形骨道动物模型,并有很好的移植物与骨道匹配性,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实验动物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深层断裂患者接受距骨侧锚钉联合内踝部金属垫片修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2月—2017年2月东营市正骨医院关节外科收治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深层断裂患者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9~63岁,平均42.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7d,平均4.1d;左踝12例,右踝23例;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12例,旋后外旋型17例,旋前外展型6例。三角韧带断裂部位:距骨止点处19例,体部断裂12例,内踝止点处4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35例均采用锚钉在距骨侧置钉,内踝内侧放置金属垫片(规格:5mm,美国Zimmer公司)。术后随访12个月,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价疗效,并应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评分(AOFAS-AHS)评价足踝功能。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术后12个月随访,住院时间12~19d,平均16.3d;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3周;负重训练时间9~15周,平均12.1周。术后复查骨折部位均达到解剖复位,三角韧带断裂修复完好。术后内踝间隙较术前显著缩短[(2.61±0.25)mm vs.(5.32±0.35)mm,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内踝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0.20)mm vs.(2.42±0.19)mm,P0.05],AOFAS-AHS评分优良率82.86%。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无锚钉断裂、松动、脱落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距骨侧锚钉与内踝部金属垫片修复联合治疗踝关节骨折并发三角韧带深层断裂,有助于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进程,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人体踝关节标本的定量解剖,明确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相关形态参数及其起止点足印区至各解剖标志的距离,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重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共选取19例下肢尸体标本,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进行精细解剖观察并对相关参数如长度、宽度、厚度及其起止点至各解剖标志的距离进行定量测量。结果:19例人体下肢标本中,前距腓韧带(ATFL)平均长度为23.1±2.98 mm,其中单束8例(42.1%),双束11例(57.9%)。前距腓韧带腓骨起点至腓骨前部结节平均距离(AA)为17.1±3.00 mm,至腓骨隐匿结节(AO)平均距离为5.1±1.69 mm,至腓骨尖(AT)平均距离为14.1±2.86mm,前距腓韧带距骨止点至距骨上下关节面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1.4±2.25 mm及18.4±2.30 mm,至距骨前外软骨面的平均距离为4.8±1.42 mm。跟腓韧带(CFL)平均长度为31.4±3.55 mm,跟腓韧带腓骨起点至前距腓韧带腓骨起点的平均距离为6.4±2.55 mm,跟腓韧带与前距腓韧带间夹角为116.6±12.69°,跟腓韧带跟骨止点至跟骨外侧结节(CP)平均距离为15.4±2.86 mm,至跟骨后上缘(CC)平均距离为13.9±2.46 mm,至距下关节面(CS)平均距离为15.2±3.21 mm。以变异度衡量各解剖标志相对稳定性结果如下:ATFL腓骨止点AA(17.54%)相似文献   

15.
跗跖关节骨折脱位的多层螺旋CT特征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跗跖关节骨折脱位的多层螺旋CT特征表现.资料与方法 跗跖关节骨折脱位患者23例,其中直接暴力损伤者10例,间接暴力损伤者13例.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表面遮盖显示技术(SSD)及容积再现(VRT)重组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单纯骨折6例,骨折合并跗跖关节失去正常对应关系17例,其中10例关节面错位≤2 mm,3例骨折既合并>2 mln的关节错位又有≤2 mm的关节面错位.第2跖骨基底与内侧楔状骨间隙增宽,提示Lisfranc韧带损伤14例.结论 骨折(以第2、3跖骨基底骨折最常见,以跖侧常见)、关节面错位和Lisfranc韧带损伤可为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多层螺旋CT扫描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6.
林某,女,11个月。于5天前右足外侧被摩托车轮碾轧,足跟外侧、足背外侧及跖侧软组织缺损9cm×5cm,跟骨及跟腱部分外露,腓骨长短肌腱断离,创面覆盖脓性分泌物。在全麻下,于小腿外侧以腓动静脉为轴,画出皮瓣范围10cm×6cm,然后沿皮瓣后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深筋膜,将皮瓣向前翻起至腓骨长短肌与比目鱼肌间隔。此时可见皮动脉3条,分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自体半腱肌腱移植建立距跟骨间韧带重建的动物模型。方法: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重建组、切断组和对照组。分别于4周、8周、16周、32周取材,对3个实验组术前术后体重变化,重建韧带的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结果以及术后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评估。结果:术后8周以后实验动物体重变化出现差别,韧带切断组较重建组体重多增加0.32 kg(P=0.04);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均支持移植韧带成活,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韧带牵拉时出现2个张力屈服点;术后3组距下关节冠状面(P<0.05)和水平面(P<0.001)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自体半腱肌腱移植重建距跟骨间韧带可有效恢复距下关节的解剖和功能。移植韧带经过坏死、塑形改建、成熟的过程与骨道形成末端结构愈合。对于研究距下关节稳定性、韧带断裂后关节的继发性改变、韧带移植重建的转归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材料。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20岁。五年前因踢足球挫伤右足,疼痛未治疗。近两年来,患处长一结节,逐渐长大,胀痛不适。查体:右足背近踝关节处扪及约3cm×3cm×3cm结节,质硬,固定。踝关节活动自如。X线右足侧位片示距骨前缘有2.0cm×2·5cm的偏心性膨胀性骨膨起,骨皮质呈弹壳状,内有不规则钙化及骨化,较透亮,周围无骨膜反应,软组织相应外膨(图1)。X线诊断:右距骨良性骨肿瘤(骨软骨瘤可能性大)。图1X线右足侧位片示距骨前缘2.0cm×2.5cm的偏心性膨胀性骨膨起图2病理切片示骨软骨瘤手术切除见病灶切面呈紫红色,为颗粒状,质脆易碎,病理诊断骨软骨瘤(图2)。讨论: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能谱CT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第一跖趾关节及关节旁软组织尿酸盐沉积的定量分析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就诊并经临床证实的高尿酸血症患者84例。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影像学正常患者36例(A组)、单纯骨质破坏患者23例(B组)、骨质破坏+尿酸盐结晶形成患者25例(C组)。采用宝石能谱CT对A、B、C 3组患者的足部行宝石能谱CT扫描,分别测量3组患者第一跖趾关节骨皮质、骨松质及关节旁软组织的尿酸(钙)的基物质浓度。3组患者的年龄、血尿酸值和基物质浓度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方差齐者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性采用Tamhane's T2检验。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所有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值与其第一跖趾关节骨皮质、骨松质及关节旁软组织尿酸(钙)浓度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A组:(39.1±11.1)岁,B组:(48.5±13.9)岁,C组:(43.2±12.5)岁](LSD法,P=0.019)、血尿酸值[A组:(489.5±90.6)μmol/L,B组:(494.7±77.2)μmol/L,C组:(581.3±69.2)μmol/L](LSD法,P < 0.001)及第一跖趾关节关节旁软组织尿酸(钙)浓度[A组:(1169.58±7.88)mg/cm3,B组:(1193.13±16.35)mg/cm3,C组:(1308.20±85.89)mg/cm3](χ2=61.698,P < 0.001)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一跖趾关节骨皮质[A组:(1324.8±31.4)mg/cm3,B组:(1335.6±37.3)mg/cm3,C组:(1320.4±43.5)mg/cm3](LSD法,P=0.346)、骨松质尿酸(钙)浓度[A组:(1134.3±13.3)mg/cm3,B组:(1145.8±23.3)mg/cm3,C组:(1145.8±30.9)mg/cm3](χ2=3.464,P=0.177)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值与第一跖趾关节关节旁软组织尿酸(钙)浓度呈线性正相关,与第一跖趾关节骨皮质、骨松质的尿酸(钙)浓度没有相关性。结论能谱CT基物质图可以定量测量关节内外基物质浓度,明确尿酸盐沉积情况,为临床判断病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骺板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骺板即骨骺软骨板(Epiphyseal car-tilage plate),是骨骺化骨中心与干骺端之间的软骨;当骨骺化骨中心增大到与其干侧相等时则该软骨呈板状。管状骨长度的生长主要靠骺板的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分裂,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