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PCR扩增技术从自然感染EHFV的家猪肺、心、肝、脾、肾和血液、尿液、粪便中检测到EHFV-RNA.并分离到EHFV。提示家猪不但可自然感染EHFV,还可能经尿液和粪便将EHFV排出体外。与家猪有密切接触史人群的EHF隐性感染率显著高于无密切接触史的人群,提示家猪不但有可能作为E-HFV的宿主动物,还可能作为人群感染EHF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猪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流行病学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猪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的流行病学意义,探讨猪的感染与人群发现的关系,采用病原学、血清学和PCR技术对猪感染EHF病毒(EHFV)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结果:猪不仅存在自然感染,而对EHFV感染,随血液行播及多种脏器组织,在体内增殖并随排泄物排出感染性病毒。作者认为猪具有具备作为EHF传染源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气溶胶在实验动物中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感染EHFV的动物和未感染EHFV的观察动物在同一室内分别饲养,结果在感染动物检出EHFV抗原后的第15天,原未感染的动物亦检出EHFV抗原,并分离到EHFV。在实验期间,从实验室内气溶胶中分离到两株EHFV。结果表明EHFV在动物可经气溶胶传播。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使用实验动物对流行性出血热(EHF)几个可能的传播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ID_(50)/ml的EHFV悬液即可通过破损的表皮使实验鼠感染;从EHF疫区采集的革螨和恙螨均能自然感染、叮刺传播和经卵传递EHFV;感染EHFV的实验动物排出的EHFV可经气溶胶的形式传播给正常实验动物;EHFV可经破损的消化道粘膜感染实验鼠。这些结果提示:经皮肤伤口传播是鼠间和鼠人间EHFV的主要传播途径;螨媒传播对鼠间EHFV传播和保持疫源地起了重要作用;以气溶胶的形式经呼吸道传播是特定条件下实验动物型EHF的主要传播途径;EHFV在一般条件下难以通过消化道使实验鼠感染。这些研究结果为EHF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蕲春县1970 ̄1996年EHF流行的季节特点为单峰型,高发月为12月。疫源地特点为一过性,间发性疫区发病较低,持发性疫区相对集中发病较高。总鼠密度为8.06%。鼠类总带毒率为10.89%。各种鼠密度与HEF发病呈正相关意义显著。流行主要以室内感染为主,Aa是动物间EHFV的主要宿主,而Rn是鼠→人间疫情的主要媒介和传染源。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直接传染的可能性探讨徐子良,彭昭,史俊祥,朱启坤,孙庆璋,张桂芝(81222部队医院)为了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做为直接传染源的意义,我们对收治EHF病人医院的医务人员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在EHF流行...  相似文献   

7.
从一头孕猪体内及其所产全部乳猪均检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孕猪分娩有死胎,且乳猪多在产后1周发病死亡,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烦躁不安、喜卧、行动缓慢。用EHF病毒抗原阳性标本接种乳鼠,可检出特异性荧光物质。该孕猪感染发生在10月,以发病季节可基本排除乙脑感染。血清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乳猪全部感染与发病均在EHF最短潜伏期内;可排除水平传播的可能,故推测此孕猪系怀孕后期自然感染EHF病毒后,经胎盘传播而导致乳猪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87年2月~1988年2月在四川监测211639人中获得的87例非甲非乙型(HNANB)急性肝炎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共收集到48份患者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抗-HCV及抗-HEV。同时检测血清中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抗体(抗-EHFV)。结果显示:抗-HCV检出率为43.75%(21/48),抗-HEV为8.33%(4/48)两者的比为5.251.6。本文首次在国内报导了汉坦病毒致肝炎的可能性,文中1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全部阴性,仅抗-EHFV阳性,2例同时抗-HCV及抗-EHFV阳性,提示肝炎可能为汉坦病毒感染及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9.
应用戊型肝炎病毒(HEV)开放读框1(ORF1)和开放读框2(ORF2)区的两对寡核苷酸作为内外引物,建立了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检测HEVRNA的方法,用本法检测2只人工感染HEV猕猴的11份系列血清,发现该2只猕猴地感染后第六天和第九天HEVRNA阳转,并持续至感染后第十七和第二十二天,检测41例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人血清,HEVRNA阳性率为68.3%(28/41),发病  相似文献   

10.
硒、维生素E对血脂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高脂(HFD)对照组;HFD+Se(0.5mg/kg)组;HFD+VE(0.6g/kg)组;HFD+Se(0.5mg/kg)+VE(0.6g/kg)组。观察12周。结果表明:HFD+Se组、HFD+VE组及HFD+Se+VE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皆明显低于HFD组,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高于HFD组;HFD+Se组、HFD+VE组及HFD+Se+VE组三组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皆明显低于HFD组,而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明显高于HFD组;补Se组(HFD+Se组及HFD+Se+VE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明显高于HFD组,而HFD+VE组血浆GSH-Px活力与HFD组无显著性差异;肝脏病理检查结果,HFD+Se组、HFD+VE组及HFD+Se+VE组肝脏脂变明显轻于HFD组;其中HFD+Se+VE组效果最显著。结果提示,Se和/或VE有调节血脂代谢、阻止脂肪肝形成及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作用,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西凌云县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产业科学附属诊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HEV诊断药盒,采用ELISA法测定抗-HEV-IgG,检测广西凌云县351份人血清,阳性161人,平均阳性率为45.87%。调查各年龄组的阳性率普遍较高,0~4岁高达40.74%,表明婴幼儿时期已受到HEV的感染。不同民族抗-HEV-IgG有显著性差异(P<0.05),壮族(47.66%)高于汉族(14.29%),其原因及该地区人群高度感染HE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待调查证实.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伤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的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伤口传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感染鼠的EHFV通过尿、粪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4-15℃)可存活24h;5ID5/ml的EHFV悬液可通过不显性破损的表皮使正常鼠感染,家鼠型及野鼠型疫区调查结果均表明:在鼠间EHFV经皮肤破损传播为重要途径,鼠间密切接触和鼠体寄生昆虫叮咬亦可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13.
江汉平原鼠间流行性出血热感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湖北省江汉平原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鼠间感染状况,采用挖洞法捕鼠,鉴定鼠种、性别和年龄,检查有无皮肤破伤,检测EHFV抗原抗体。结果,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占所捕鼠的69.7%和23.6%,其EHFV感染率分别为21.8%和30.9%。鼠间EHFV感染,成年鼠显著高于亚成年鼠和幼年鼠,感染率分别为40.8%、17.0%和12.4%;皮肤破伤鼠感染率45.9%,显著高于非皮肤破伤鼠的13.9%。感染鼠以窝为单位具有明显的窝聚集性,而感染鼠窝在地理空间上则随机分布。感染鼠血清分型,黑线姬鼠以野鼠型为主,少数为未定型;褐家鼠以家鼠型为主,亦有少数未定型。这表明,江汉平原EHF疫区是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家野混合型疫区;年龄、皮肤破伤和密切接触是该疫区鼠间EHFV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应用戊型肝炎病毒(HEV)开放读框1(ORF1)和开放读框2(ORF2)区的两对寡核苷酸作为内外引物,建立了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检测HEVRNA的方法。用本法检测2只人工感染HEV猕猴的11份系列血清,发现该2只猕猴分别于感染后第六天和第九天HEVRNA阳转,并持续至感染后第十七天和第二十二天。检测41份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人血清,HEVRNA阳性率为68.3%(28/41),发病后1~10天、11~20天和21~34天的血清HEVRNA阳性率分别为72.7%(16/22)、70.0%(7/10)和55.5%(5/9)。提示HEV血症持续时间较短,随病程延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国外 Genelabs和 Yes两种抗-HEVIgM与抗-HEVIgG ELISA试剂盒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一般健康人群和特殊人群共 816名进行HEVIgM和 HEVIgG两种抗体测定和部分对象抗-HEVIgM消长情况分析,提出今后戊型肝炎诊断上必须要用抗-HEVIgM标记物作为诊断依据,以取代单一测定抗-HEVIgG的情况;同时还证实了存在着 HEV亚临床型感染和隐性感染的事实,今后拟将抗-HEVIgM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检测手段,并希望加速研制国产抗-HEV试剂。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小盾纤恙螨在EHFV传播中的媒介意义,观察了在该螨中EHFV经期传播的直接证据和能否在螨体内增殖。方法是将螨幼虫、若虫分批进行EHFV分离,测定病毒的TCID(50)/ml滴度。结果在该螨幼虫期和若虫期均分离到EHFV,但在幼虫演变到若虫前40天左右,EHFV可在其体内消失,以后再度出现;病毒滴度在幼虫期逐渐下降,随后再度上升。结果证明EHFV可经期传播,并在螨体内有增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1992年12月作者从一位EHF患者的早产儿脐带血中分离出EHFV,证实EHFV沿母、婴垂直途径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戊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1年戊型肝炎病毒 (HEV)基因组全序列被克隆和测序后 ,对HEV的致病性、分子生物学及疫苗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近年来发现 ,HEV的流行范围远较最初预料的要广泛 ,从而给HEV疫苗研究提出了新问题。一、HEV基因型和血清型目前 ,已知人HEV基因型有 8型 ,即Ⅰ型以缅甸株为代表 ,Ⅱ型以墨西哥株为代表 ,Ⅲ型为美国株US 1和US 2 ,Ⅳ型为中国株 ,Ⅴ~Ⅶ型为欧洲分离株 ,Ⅷ型为美洲另一分离株[1] 。除人HEV以外 ,尚有猪HEV ,由美国最早发现 ,其与Ⅲ型美国株HEV亲缘关系较近。实验结果表明 ,猪HEV可感染灵长类动…  相似文献   

19.
直接注射含戊型肝炎病毒cDNA质粒引发小鼠抗体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由SV40病毒晚期启幼子调控的戊型肝炎病毒第三开放读码框架(ORF3)cDNA质粒pSVL-HEVORF3直接注射到小鼠骨骼肌肉,引发了小鼠抗-HEV抗体反应,为HEV基因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莒南县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传染源种类,结果表明:疫区的六个鼠种均带EHF病毒。冬季野外鼠种带毒各年度平均为4.8%,春季室内鼠带毒各年度平均为8.9%,野外室内各主要宿主动物的带毒逐年增高,病人也明显增多,证明主要传染源带病毒的高低对该地区EHF流行起重要作用。隐性感染调查证明,不同职业人群的隐性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以病人家庭成员为最高,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