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小儿脾脏血管瘤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近年收治的3例小儿脾脏血管瘤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有关献。结果 3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是4个月、6岁和8岁。因左上腹包块或脾肿大就诊。术前经B超和CT检查,2例诊断脾占位性病变,1例拟诊腹幢后肿瘤。2例行脾切除术,1例行脾艮胰尾切除。病理诊断分别为幼年性毛细血管瘤、网状血管内皮瘤硬丛状血管瘤。3例均治愈,术后平均随访1年,肿瘤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小儿脾脏血管瘤少见,有多种病理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或脾肿大。内科脾肿大患儿应常规做B超或CT检查,以早期发现脾肿瘤。尽早手术切除脾脏及肿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血吸虫病门脉高压、脾肿大,脾亢患并发外伤性脾破裂或在手术治疗门脉高压并发脾亢,消化道出血时,需行脾切除术。这类病理性脾肿大在手术后易出现腹腔内大出血,现收集我院1992年1月至1994年1月脾切除手术后大出血14例,作一回顾性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罗永平 《河北医学》2011,17(12):1579-1581
目的:探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轻中度脾肿大行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施行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脾切除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轻中度脾肿大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除1例因大出血中转开腹外,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8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0 mL,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轻中度脾肿大患者行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安全有效,并可降低手术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冯志刚 《浙江医学》1996,18(2):103-104
我院于1988年~1994年对56例患儿施行脾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性别和年龄:男40例,女16例。年龄2~14岁,其中2~5岁15例,6~9岁24例,10~14岁17例。 2.脾切除原因:外伤性脾破裂28例,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10例,椭圆形细胞增多症3例,慢性充血性脾肿大10例,地中海贫血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 3.术后近期并发症及抗生素应用情况;术后2周内发生支气管炎4例,切口感染3例,切口崩裂2例,多发性头疖2例。全组病例均未发生膈下感染。所有病例均在术后2周内静脉内应用全量氨苄青霉素和先锋霉素,出院后均肌注青霉素2周。3例地中海贫血患儿回家后继续长期肌注青霉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51例接受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5月接受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液病29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脾功能亢进20例,脾占位性病变2例。其中9例合并胆囊结石。结果 51例平均脾脏切除手术时间2 h,术中平均出血量189.5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3 d。5例术后出现发热,均为原发病所致;1例因术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术后过早停药后出现肾上腺皮质危象;1例出现皮下血肿;其余患者无腹腔镜手术相关的术后并发症,无死亡病例。9例同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5例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16例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其中7例中转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适用于各种脾脏疾病。  相似文献   

6.
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淋巴器官 ,脾切除术是外伤性脾破裂、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脾囊肿以及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外科治疗方法。因此 ,如何做好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是确保脾切除术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我院自 1 998年— 2 0 0 2年共行脾切除术70例 ,现就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  本组 70例患者中 ,男 45例 ,女 2 5例。年龄 2 1岁~ 65岁 ,平均 40 .6岁 ,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脾亢 3 5例 ,脾囊肿 6例 ,外伤性脾破裂 2 3例 ,单纯性脾肿大 4例 ,脾肿瘤 2例。 70例脾切除术后并发症 3 2…  相似文献   

7.
小儿脾切除治疗地中海贫血24例分析陈丽燕,郭良耀,沈浚关键词:地中海贫血,脾切除术我院1985年以来为24名确诊地中海贫血、显著脾肿大、虽频繁输血仍不能维持血红蛋白于508/L以上患儿施行脾切除术,术后随访1~5年。现将疗效与血液学变化分析如下。1临...  相似文献   

8.
巨脾切除术后的一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凤  赵欣 《包头医学》2008,32(3):176-177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7岁.与2006年11月7日以"肝硬化、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入院.6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乏力、上腹部憋胀、食欲差,近半年来上腹部憋胀加重,偶有疼痛,呈贫血貌,无呕吐、黑便,无巩膜、皮肤黄染,无低热、盗汗、全身浮肿等表现.  相似文献   

9.
充血性脾肿大脾的切除与保留,目前还有不同的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病理性的脾脏有无正常的免疫功能,保脾后是否还会发生脾脏充血性肿大,继而发生脾机能亢进?为进一步研究门静脉门压症脾大部切除术后残脾的功能及手术效果,1999~2003年,我们随机选择门静脉高压症轻、中度脾肿大的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自发性脾破裂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5年12月间收治的12例自发性脾破裂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行急诊脾切除术;保守治疗1例,后因脾包膜下血肿量增多,疼痛加剧,而中转脾切除术。1例并发切口疝行二次修补术;1例术后腹腔再出血经再次手术出血控制;全部治愈。结论对突发性左上腹或上腹部疼痛伴有失血征象者,无外伤史,可行B超检查及腹穿以明确诊断;存在引起病理性脾肿大的基础疾病,发病前有腹内压增高等原因,有助于诊断本病。脾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 for massive splenomegaly is more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than for a normal-sized spleen.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operative exper...  相似文献   

12.
脾切除7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临床脾切除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围术期处理以及脾切除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近10年781例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和部分病例的术后随访.[结果]切脾指征中以门静脉高压性病理脾最为多见(321例,41.10%),其次为腹部肿瘤联合脾切除(213例,29.32%);781例患者中共行1 373例次不同类型的手术,联合手术中以分流或断流术最多(23.65%);术后共有113人(14.47%)发生202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25.86%,以感染最为多见.对120例门脉高压巨脾切除后进行了1~10年的随访,未见有严重感染发生.[结论]门静脉高压性病理脾是我国脾切除主要适应证,且病理脾的切除对术后远期疗效是有益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切脾指征密切相关,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提高近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一例成人脾脏生发中心缺乏和大脾综合症,伴免疫功能缺陷。脾切前,临床表现为脾功能亢进,自家免疫溶血性贫血。脾切后,反复发作暴发性感染性休克。7个家庭成员中,仅一人有大脾。其他6个成员,从6岁半到77岁,虽然实验室检查均各有不同项目的异常,但均处于亚临床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恶性淋巴瘤早期诊断的临床线索,争取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小儿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发病至明确诊断时间平均82天。发病和入院检查有不规则发热、贫血、出血、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有的甚至有腹痛、下肢疼痛。经病理证实,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霍奇金淋巴瘤3例。结论:小儿恶性淋巴瘤临床早期诊断较困难。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再进一步作淋巴结活检和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脾切除手术指征及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脾切除手术的近期疗效以提高其安全性、降低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并指导正确掌握切脾适应征。【方法】统计 430例脾切除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 ,包括切脾指征、手术种类、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结果】切脾指征中的原发疾病以肝为最多 192例 (4 4% ) ,尤其是门脉高压性脾亢 16 4例 (38% ) ;430例患者共行 76 8例次不同类型的手术 ,除切脾外 ,以分流断流为最多 75例次 (2 3% ) ;术后发生 111例次并发症 (2 6 % ) ,以感染为最多 (12 % ) ,术后死亡 12人 ,术后受治病死率 2 %。【结论】认识脾的免疫功能 ,正确掌握适应征和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提高脾切除手术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standard approach to remove a normal-sized spleen, but it is facing technical challenges when applied to splenomegaly. 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technique was designed to facilitate the performance of difficult laparoscopic procedure.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uperiority of 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HALS) for splenomegaly.Methods From November 1994 to January 2006, 36 patients with splenomegaly (final spleen weight >700 g) were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operations for splenectomy in our hospital. Conventional LS was performed in 16 patients (7 men and 9 women, group 1) and HALS in the other 20 patients (12 men and 8 women, group 2). The patients’ features, intraoperative details and the postoperative outcomes in the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both groups were comparable in the terms of patient’s age ((38±12) years vs (43±14)years, P>0.05), the greatest splenic diameter ((24±5)cm vs (27±7)cm, P>0.05), preoperative platelet count ((118±94)×10(9)/L vs (97±81)×10(9)/L, P>0.05) and diagnosis. Compared with LS group, operation time ((195±71) minutes vs (141±64) minutes, P<0.05) was shorter,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138±80)ml vs (86±45)ml, P<0.05) and conversion rate (4/16 vs 0/20, P<0.05) were lower, but hospital stay ((5.3±3.8) days vs (7.4±1.6) days, P<0.05) was longer in HALS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spects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2/16 vs 0/20, P>0.05) or recovery time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16.3±11.6) hours vs (18.7±8.1)hours, P>0.05)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s In the cases of splenomegaly, HALS significantly facilitates the surgical procedure and reduces the operational risk, while maintaining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tional LS. HALS is more feasible and more effective than conventional LS for the removal of splenomegaly.  相似文献   

17.
目的高雪病是一种少见的脂类代谢疾病。该病的并发症脾肿大和脾机能亢进常常需要外科治疗,传统上以脾切除术做为治疗其并发症的主要术式。然而近年来以部分脾切除术治疗脾肿大和脾机能亢进受到了肯定。方法本文报告了三例I型高雪病并结合文献,对高雪病的诊治,尤其是对其治疗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对I型高雪病行部分脾切除术治疗有较少的并发症和较好的预后。结论过去对I型高雪病往往行脾切除术,但行部分脾切除术治疗能延缓该病的发展,应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非国家卢旺达儿童疟疾现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06例确诊为疟疾的患儿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全年住院患儿766例,其中疟疾患儿406例,患病率53.0%,各月疟疾患病人数间无明显差异。406例疟疾患儿学龄前303例,占74.6%;年长儿103例,占25.4%。不规则发热218例,占53.7%;稽留热109例,占26.8%;出现贫血者126例,占31.3%;有吐泻者199例,占49.0%;有呼吸道症状体征者106例,占26.1%;脾大123例,占30.3%;肝大86例,占21.2%;昏迷4例,占1.0%;死亡21例,占5.1%。406例经静脉滴注二盐酸奎宁及对症治疗5~7d,治愈385例,有效率94.8%。结论:卢旺达儿童疟疾患病率高,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恶性疟疾呈现高发病率,死亡率高。住院患儿以学龄前儿童居多,临床以不规则发热和稽留热占大多数。胃肠型、贫血和肝脾肿大发生率高,部分患儿有呼吸道症状体征是一特点,静脉用奎宁是抗疟疾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肝硬化充血性脾肿大伴脾亢时行脾次全切除术前后脾脏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60%CCl4加5%乙醇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然后行脾次全切除术,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手术前后脾脏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结果 原位杂交显示,脾脏中MT1-MMP、MMP2、TIMP1 mRNA的表达主要在血管内皮和血窦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网状细胞中,多位于红髓、脾索和脾小梁。蓝紫色阳性物质分布于胞质中。图像分析表明手术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MP9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棕黄色的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红髓和边缘带的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图像分析表明手术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脾次全切除术后保留的残脾其纤维化程度未见加重。  相似文献   

20.
Yang ZY  Han B  Yang T  Gao WS  Sang XT  Duan MH  Zhao YQ  Shen T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8):3385-3388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伴脾肿大行诊断性脾切除术的临床意义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20年来因不明原因发热、脾肿大行剖腹探查加诊断性脾切除术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4例患者手术后经病理确诊39例,病理诊断率为72.2%(39/54),其中恶性淋巴瘤32例(59.3%,32/54)。25.9%的(14/54)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并发症发生依次主要为:术后感染、出血、心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及膈下积液。9例(16.7%)患者围手术期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感染、术后出血、本身疾病恶化、心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及猝死。在相关危险因素中,有、无浆膜腔积液组死亡率分别为46.2%和7.5%(P=0.011);脾脏重量≤500g,500—1500g及≥1500g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0%、11.8%、50.0%(后2组比较,P=0.01);有无黄疸、血三系减少、转氨酶升高及乳酸脱氢酶升高及病程长短与围手术期死亡率无明显相关(P〉0.1)。浆膜腔积液和巨脾是相对独立的影响死亡的因素(P值分别为0.011和0.01;/bY分别为20.4和18.6)。结论不明原因发热伴肝脾肿大患者,在高度怀疑恶性血液病但又不能明确诊断时,剖腹探查及诊断性脾切除术是有意义的方法。合并浆膜腔积液及巨脾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