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提高肝门部胆管癌诊疗的方法。方法 术前对20例患者行血清CA19-9、CA242、CEA测定,手术方式分别为根治性切除和各种非根治性手术,并对89%(51/57)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CA19-9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8%和90%,47%(27/57)的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其1年生存率为96%,3年生存率为32%。结论 血清CA19-9值检测有助于术前诊断和疗效的判断,根治性切除是提高疗效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肝门胆管癌诊疗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位于肝门部胆管的肿瘤,于1954年经Browns完成第一例手术切除,到1965年美国耶鲁大学的Klastkin对13例手术的结果作了详细的总结,并指出这种肿瘤局限而少远处转移;纤维组织多而易被疏漏,诊断和鉴别诊断要求高;手术常由于局部浸润,而切除的机会少;姑息性切除或引流可有效地延长病人的生命。这些最初的认识至今仍符合实际,但已经并正在不断地深化和积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技术困难在于:肝门的重要组成是“立交”式结构;它对肝脏和全身重要器官功能的主要损害源于肝管的梗阻;引起肝门部胆管癌病人死亡的直接…  相似文献   

3.
陈汝福 《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1):739-741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与左、右二级肝管起始部之间的胆管癌。1965年Klatskin首先详细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因此亦称Klatskin瘤。大多数病例肝门胆管癌早期临床表现隐匿,肿瘤多呈浸润性、跳跃性生长,常会累及神经束膜、侵犯血管及肝脏组织、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不甚理想。影像学检查是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近几年来该领域未见有突破性进展。根治性切除仍然是肝门部胆管癌唯一可能获得治愈希望的方法,但在外科治疗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议。  相似文献   

4.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4年间5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I型癌肿切除率最高,Ⅳ型癌肿切除率最低。结果本组52例肝门部胆管癌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肝肾功能衰竭,余50例中31例术后获得随访,失访19例,随访率为62%。结论疑似或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应早期积极手术探查,争取行根治性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切除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癌,自1954年Browns完成第1例手术切除,到1965年美国耶鲁大学内科医生Klastkin对13例手术结果进行7总结,并指出此类肿瘤局限生长而远处转移少,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姑息性切除或引流可有效延长生命。这些最初的认识都符合实际并不在不断深化和积累中,随着临床上认识和警惕性的提高及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的报道呈增多的趋势,但其术前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仍期待着人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经验和现代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高位或近端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胆管癌。1954年由Browns行第一例手术切除,Klatskin于1965年首次全面总结了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故又称Klatskin瘤。它占肝外胆道肿瘤总数的58%~75%,1990年全国调查1098例肝外胆管瘤,其中高位胆管癌占58.4%。我院1987—1997年10年间共收治88例胆管癌,其中48例为高位胆管瘤,占54.5%。肝门部胆管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深的黄值,其致死的主要原因不是肿瘤本身的破坏和远处转移,而是继发的梗阻和感染。80年代以前,因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加之发现该病时常常为晚…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解剖部位隐蔽,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HCCA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肝胆外科医师公认的难题。近年来随着以肝胆外科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日渐成为趋势,影像诊断技术及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HCCA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一定进步。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就HCCA的诊治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综述性介绍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进展动态。肝门部胆管癌首先症状为上腹不适、隐疼、腹胀、乏力、明显消瘦及进行性黄疸等。目前的实验室检查对胆管癌早期诊断帮助不大。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和MRI是无损的诊断方法。可帮助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浸润范围及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如果有肝内胆管扩张或梗阻性黄疸,B超,CT及ERCP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方法,必要时选用PTC或ERCP对进一步检查则更有价值。目前所有的肿瘤标记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但肿瘤标记物的研究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恶性肿瘤,也称为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1957年Altemeier首先报道,但直到1965年由Klatskin报道1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诊治资料后才广泛引起重视[1]。由于该肿瘤的特殊部位、局部浸润性生长为主的特性和手术技术的复杂性等,不仅引起许多外科医师的兴趣,也是对外科技术发展的挑战。2005年12月我们以“肝门部胆管癌”为检索词,文献篇名含有该检索词的中文文献,《万方数据库》查得242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得376篇;在Pub Med上检索近10年英文文献,分别以hilar cholangiocarcinoma、K…  相似文献   

10.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分析一个单位1986—2002年问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经验。方法回顾1986—2002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治疗291例肝门部胆管癌的纪录,全部治疗均在单一的科室技术领导下进行,有一定的连贯性。外科治疗手段主要是依据手术中所发现的病理情况决定。根治性切除术的标准是指切除的边缘病理上未发现残留癌细胞。结果在我国,肝外胆管癌是并非少见的疾病,近年来手术治疗的病例数有增多倾向。然而,根治性切除手术有困难,甚至联合肝切除亦难以达到根治目的,因而根治性切除率只分别为37.6%和41、2%。无切除术后30d内死亡。有4例病人于切除术后长期无瘤生存,5年以上生存率为13.3%;另有2例病人亦生存达5年以上,但癌复发,现仍在接受进一步治疗。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是多态性的疾病,只是极少数表现为较“良性”的倾向,而绝大多数则于手术切除后易于复发,虽然手术似乎是已达治愈性。切除性治疗,甚至是姑息性切除,仍可以达到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扩大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治疗作用尚未能确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方法:对34例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根治性切除, 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金属支架内引流和外引流5组,分析各种治疗方式与病变分型,生存时间和并发症的关系.结果:生存时间,根治性切除组3.3年,姑息性切除组平均20个月,胆肠内引流组平均13个月,金属支架内引流组平均12个月;外引流组6.3个月;总并发症23.5%,手术死亡率0.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应首选根治性切除,选择性和肝段切除是更适合的,姑息性切除的疗效优于各种内外引流术,胆肠吻合内引流术和金属支架内引流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肝门部胆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创伤性肝门部胆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肝门部胆管损伤8例,近期裂口全部使用修补 支撑管引流术,7例合并2个以上脏器损伤,术中同时作了处理,远期并发胆管狭窄行胆肠内引流术。结果 8例胆管损伤中,5例是在手术探查时发现,其中损伤裂口<周径50%者3例,行修补术,1例死亡,2例良好;>周径50%者2例,修补术后1例死亡,1例并发胆管狭窄,行二次手术。另3例是因术后胆漏而发现,胆管狭窄后行胆肠内引流术,均恢复良好。结论 创伤性胆管损伤极易漏诊,术中细致探查、彻底清除局部积血和坏死组织是避免得诊的关键。治疗上应因伤而异,一般可采用修补 支撑管引流术;损伤范围>胆管周径50%、炎症较重者应行胆肠内引流术。并发胆管狭窄后可采用手术或内镜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专家座谈会: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6):365-381
  相似文献   

14.
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肝门部胆管癌手术难度大,远期疗效差。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及外科手术的进展,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有明显改善。然而,如何在术前及术中评估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和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仍然是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为此,本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46例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5年十年来收治的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中按改良的Bismuth—Corlette法分型:Ⅰ型13例;Ⅱ型15例;Ⅲ型11例;Ⅳ型7例。实验室检查中总胆红素平均为352.3μmol/L;直接胆红素平均为211.6μmol/L;1-谷氨酰转移酶平均为217.1U/L。治疗方法:根治性骨骼化切除术12例,联合左半肝切除术3例.联合右半肝切除术2例,肝移植术1例,胆肠吻合内引流术5例,胆道置管外引流术3例.内镜逆行胆管引流术6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14例。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可结合临床表现、参考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及综合使用影像学检查。在治疗上对于能切除者可行根治性骨骼化切除、扩大切除或行肝移植术:对于不能手术切除者可行胆道内或外引流,以防治梗阻性胆管炎、维持胆道通畅及减轻肝功能损害、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  相似文献   

16.
肝脏少见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自1990年~1999年1月经病理让实的肝少见的原发性良性占位性病变15例(肝腺瘤8例、肝炎性假性瘤1例,肝炎性肉芽肿2例,肝脂肪瘤1例、肝纤维瘤1例),结合文献对该类肝占位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进行探讨。结果 肝脏少见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无牧民性,术前易误、漏诊,本组15例病理检查有均误诊为肝癌。结论 B超引导下多径路肝穿刺活检及剖腹探查可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一个单位 1986-2 0 0 2年间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经验。方法 回顾 1986-2 0 0 2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治疗 2 91例肝门部胆管癌的纪录 ,全部治疗均在单一的科室技术领导下进行 ,有一定的连贯性。外科治疗手段主要是依据手术中所发现的病理情况决定。根治性切除术的标准是指切除的边缘病理上未发现残留癌细胞者。结果 在我国 ,肝外胆管癌是并非少见的疾病 ,近年来手术治疗的病例数有增多倾向。然而 ,根治性切除手术有困难 ,甚至联合肝切除亦难以达到根治目的 ,因而根治性切除率只分别为 3 7.6%和 41.2 %。无切除术后 3 0d内死亡。有 4例病人于切除术后长期无瘤生存 ,5年以上生存率为 13 .3 % ;另有 2例病人亦生存达 5年以上 ,但癌复发 ,现仍在接受进一步治疗。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是多态性的疾病 ,只是极少数表现为较“良性”的倾向 ,而绝大多数则于手术切除后易于复发 ,虽然手术似乎是已达治愈性。切除性治疗 ,甚至是姑息性切除 ,仍可以达到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扩大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治疗作用尚未能确定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起病隐匿,早期即呈多极化浸润生长,临床发现时多属中、晚期,已丧失手术根治机会,即使术前评估存在切除可能,也常因手术创伤大、围手术期死亡率高而受到极大限制.常规治疗的局限促使人们寻求新疗法.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的发展与交叉、高新技术向医学领域渗透以及基础研究的深入,HCC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愈发增多,并呈现靶向特点.我们就当前HCC靶向治疗的发展概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病人,男,50岁。因乏力、上腹不适、尿黄3d 于1997年8月21日以黄疸型肝炎入我院传染科。给予保肝、退黄、活血化瘀等治疗,皮肤、巩膜黄染呈进行性加重,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甲、乙、丙、戊、庚均阴性。腹部 CT 检查:多发胆囊结石、结石型胆囊炎、肝内胆管扩张。于1997年9月4日以梗阻型黄疸转入我科。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心、肺检查(一)。腹平软,无  相似文献   

20.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主要侵犯肝总管及其分叉部以上的左右肝管的胆管腺癌。1957~1965年间,由于Altemeier和Klatskin将其描述为一种特殊的临床病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