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的异常扩张而形成的。动脉瘤破裂出血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手术是该病最主要的根本治疗手段。由于术中动脉瘤极易破裂出血,手术的危险性很大,手术的成功不仅需要手术医师有精湛的技术,还需要麻醉医师和手术护士的密切配合。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2月共开展颅内动脉瘤手术100例,现将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1978~1987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23例,施行直接手术治疗的21例。年龄27~69岁,50岁以上者占47.6%。21例中颈内动脉瘤17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术前状态Ⅱ级10例、Ⅲ级10例、Ⅴ级1例。治疗佳良率为85.7%,21例中仅1例大脑中动脉瘤死亡,该例术前状态为Ⅴ级,病死率4.8%。本文对手术入路、动脉瘤的处理,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预防及处理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1] 。 1988年9月— 2 0 0 2年 10月 ,我科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中动脉瘤破裂31例 ,本文回顾分析临床资料 ,并探讨其预防和处理方法。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13例 ,女 18例。年龄 31~ 6 8岁 ,平均4 3.6岁。全部病例术前均有动脉瘤破裂出血史 ,其中首次出血 15例 ,2次出血 11例 ,3次出血 5例。手术距最后一次出血的时间为 6h~ 2个月 ,平均 6 .4d。术前病情按Hunt分级 :1级 10例 ,2级 16例 ,3级 3例 ,4级 2例。所有病例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动脉瘤部位 :颈内动脉 -眼动脉瘤 3例 ,后交通动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进行术中监测,记录夹闭前后载瘤动脉近、远端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音频,并进行比较。结果:MDU证实有3例(15%)动脉瘤夹完全阻断了载瘤动脉远端,6例(30%)造成载瘤动脉远端狭窄。较大动脉瘤及局部解剖关系复杂的动脉瘤夹闭后导致其远端动脉狭窄的几率较高。结论:MDU是一种简便、安全、快捷有效的监测技术,尤其是在巨大动脉瘤夹闭术中使用,可确保动脉瘤夹闭后其远端动脉血流通畅,避免因动脉瘤夹位置不当导致远端供血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36例。其中,行3D-CTA检查107例,行DSA检查53例,同时行DSA及3D-CTA检查24例。对比3D-CTA和DSA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其图像。结果136例中,确诊动脉瘤103例。3D-CTA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100%;DSA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100%,两者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瘤颈形态、宽度、载瘤动脉及瘤周骨性解剖标志等方面,3D-CTA明显优于DSA。结论3D-CTA能独立诊断颅内动脉瘤,对动脉瘤的形态可提供比DSA更为详尽的资料,给手术提供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发生于Willis环的前部。我科自1978年12月~1992年3月直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手术前后的护理黎寿强(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是血管疾病的一种,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之一。临床上50%蛛网膜下腔出血系由于动脉瘤破裂所致[1]。此病起病急,病情重且病残率、死亡率均很高。如抢救及时,非但免于死亡,还可以获...  相似文献   

8.
总结35例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配合要点,如术前准备、患者准备、器械准备和环境准备。加强术中观察与护理,预防并发症。良好的手术配合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确保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我们自 1994年 10月到 1997年 10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 4 1例 ,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4 1例 ,男 2 6例 ,女 15例 ,年龄 4 1~ 6 2岁。后交通动脉瘤 30例 ,前交通动脉瘤 10例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1例。合并高血压症者 10例。2 术后护理及体会2 .1 病情观察2 .1.1 意识观察 :动脉瘤术后可能出现最早和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意识障碍 ,本组 4 1例中 ,有 1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造成这种意识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术后脑血管痉挛 :本组有 10例因脑血管痉挛引起意识障碍。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原因一方面是手术本身对血管壁的…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的异常膨出部分 ,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1] 。动脉瘤夹闭术是目前动脉瘤手术治疗最常见的方法 ,通常是在显微技术的操作下 ,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动脉颈夹闭 ,将动脉瘤排出于血循环之外 ,使之免于破裂 ,危及生命。因此 ,充分的器械、物品准备与术中护理配合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现将我院 1999~ 2 0 0 2年以来 1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6例 ,男 6例 ,女 10例 ;年龄 37~ 6 0岁 ,平均 4 8.5岁。前交通支 6例 ,后交通支 9例 ,大脑中动脉瘤 1例 ,其中 1例为…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s often compromised by incomplete exclusion of the aneurysm or stenosis of parent vessels.Intraoperative microvascular Doppler (IMD) is an attractive,noninvasive,and inexpensive tool.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and reliability of IMD for guiding clip placement in aneurysm surgery.Methods A total of 92 patients with 101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IMD with a 1.5-mm diameter,20-MHz microprobe was used before and after clip application to confirm aneurysm obliteration and patency of parent vessels and branching arteries.IMD findings were verified postoperatively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or 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DE-CTA).Ninety consecutive patients,harboring 108 aneurysms,who underwent surgery without IMD was considered as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The microprobe detected all vessels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and their major branches.Clips were repositioned in 24 (23.8%) aneurysms on the basis of the IMD findings consistent with incomplete exclusion and/or stenosis.IMD identified persistent weak blood flow through the aneurismal sac of 11 of the 101 (10.9%) aneurysms requiring clip adjustment.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the parent or branching arteries as indicated by IMD necessitated immediate clip adjustment in 19 aneurysms (18.8%).The mean duration of the IMD procedure was 4.8 minutes.The frequency of clip adjustment (mean:1.8 times per cas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size and location of the aneurysm.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use of IMD,and postoperative angiograms confirmed complete aneurysm exclusion and parent vessel patency.About 8.3% (9/108) aneurysms were unexpectedly incompletely occluded,and 10.2% (11/108) aneurysms and parent vessel stenosis without IMD were detected by postoperative DSA or DE-CTA.IMD could reduce the rate of residual aneurysm and unanticipated vessel stenosis which demonstra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aneurysm surgery without IMD.Conclusion IMD is a safe,easily performed,reliable,and valuable tool that is suitable for routine use in intracranial surgery,especially in complicated,large,and giant aneurysms with wide neck or without neck.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治疗中颅脑3D-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134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将患者的术前CTA与术前DSA、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颅脑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34例患者共有动脉瘤163枚,3D-CTA发现162枚,诊断阳性率为99.4%,特异性100%;术前3D-CT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骨结构关系,且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术中134例患者在探查动脉瘤时均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出院时GOS预后评分:5分85例、4分22例、3分17例、2分6例、1分4例。结论: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的3D-CT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开颅夹闭术的模拟,有助于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设计,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影像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影像特点及血管内治疗。方法:对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的颅内梭形动脉瘤35例的DSA影像、血管内治疗、外科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情按Hunt-Hess法分级:Ⅰ~Ⅱ级30例,Ⅲ级4例,Ⅳ~Ⅴ级1例。均经DSA确诊,血管内栓塞12例,外科手术8例,动脉瘤自发性闭塞3例,仅做影像学评估12例。治疗的20例中治愈15例,好转4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神经功能缺失2例。DSA复查动脉瘤消失16例,缩小4例。门诊或电话随诊6月至4年,无新的责任症状发生。结论:采用血管内栓塞或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DSA是诊断该病和检验治疗效果的可靠手段,近期随诊结果表明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效果可靠,大宗远期随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缪洪平  唐俊  牛胤  林江凯  陈志  冯华  朱刚 《重庆医学》2015,(27):3785-3787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室50例术中应用荧光血管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术中动脉瘤夹闭前后均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后行头颅 CT 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检查,观察治疗效果并采用格拉斯哥(GOS)评分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颈残留3例,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血管狭窄各1例,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假阴性”2例,均根据情况调整动脉瘤夹,再次荧光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满意,术后复查 CTA 和(或)DSA 证实术中荧光血管造影结果。随访40例患者(3~6个月)GOS 评分5分30例,4分7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对于术中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通畅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提高手术安全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S)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SEP和MDS对53例患者(共57个颅内动脉瘤)手术进行术中监测,根据术中SEP和MDS的变化调整瘤夹。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1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SEP持续变化。9例(17.0%)应用MDS协助定位动脉瘤或判断载瘤动脉走行,夹闭后3个(5.3%)瘤体内仍存在血流信号,调整瘤夹至无血流信号。6例(11.3%)夹闭后载瘤动脉狭窄,调整瘤夹位置至MDS恢复正常。术后50例DSA检查未见瘤体残留,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通畅,与术中SEP和MDS监测结果一致。术后1个月随访,死亡2例;其余患者GOS 5分者41例,4分8例,3分1例,2分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SEP和MDS是一种无创、方便、有效的术中监测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神经内镜在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Zhao JZ  Wang S  Wang YG  Zhao YL  Yu SQ  Wang R  Wang DJ  Zhang D  Li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0):799-802
目的 讨论神经内镜在颅内动脉瘤外科的作用,分析其价值和缺点。方法 应用神经内镜配合显微镜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88例(89个动脉瘤),其中前循环系统动脉瘤81例(共82个动脉瘤),后循环系统动脉瘤7例。全部采用微骨孔入路。全部病例在动脉瘤夹闭前、后进行多普勒超声探测。其中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EAM)84例,手术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后,神经内镜观察动脉瘤蒂结构、供血动脉分支和深部穿通支,并证实动脉瘤夹的位置。神经内镜控制显微神经外科手术(ECM)5例,在内镜下可清楚观察动脉瘤周围的解剖,观察到颈内动脉后方的后交通动脉、对侧前动脉。结果 86例术后2周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显示动脉瘤夹闭满意。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并发症7例(7.95%),未出现与内镜有关并发症。结论 神经内镜适用于复杂性动脉瘤,内镜放大、照明和观察死角的作用,能更好观察局部解剖,可以更确切夹闭动脉瘤蒂,降低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Han RQ  Li SR  Wang BG  Wang EZ  Liu W  Wang S  Zh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4):286-289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采用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前、后体循环及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研究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 选择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 30例 ,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 :异氟醚降压组 (15例 )和异氟醚非降压组 (15例 )。非降压组术中吸入 1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 (MAC)异氟醚维持麻醉。降压组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 ,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 30 %~ 4 0 % ,夹闭动脉瘤后降低异氟醚吸入浓度 ,终止降压。分别于降压前、降压后 30min、动脉瘤夹闭后即刻、停止降压后 30min(非降压组于相应时间 )测定循环指标变化 ;于切皮前、动脉瘤夹闭后即刻、2h、4h取脑脊液测定S10 0B蛋白含量 ;于动脉瘤暴露后夹闭前后测定载瘤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主要分支血管的血流速度 ;并于术后 1周随访病人 ,记录有无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结果  (1)异氟醚降压后 30min ,平均动脉压由诱导前的 95mmHg± 12mmHg (1mmHg =0 133kPa)降至 5 9mmHg± 5mmHg,停止降压后 30min血压回升至 75mmHg± 8mmHg。降压后外周血管阻力及心肌收缩速度下降 ,但心率及心输出量均无明显变化。 (2 )降压组在动脉瘤夹闭后 4h脑脊液中S10 0B浓度明显升高 (F =17 4 95 ,P =0 0 0 0 ) ,显著高于未降压组 (t=2 8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中失血回输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采用术中失血回输技术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观察术中出血量和回输血量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液学指标变化。结果52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50~1 600 mL,其中出血量<500 mL 17例,平均回收血量(327±25)mL,回输血量(215±20)mL;500~1 000 mL 32例,平均回收血量(786±36)mL,回输血量(475±29)mL;1 000~1 600 mL 3例,平均回收血量(1 250±38)mL,回输血量(846±32)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输血相关并发症;术前和术后血液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失血回输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入路,探讨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手术治疗中3D-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早期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8例,Hunt-Hess分级:Ⅰ级11例,Ⅱ级29例,Ⅲ级8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将患者的术前CTA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术前3D-CT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骨结构关系,且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出院时GOS预后评分:5分41例、4分4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3D-CTA可对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进行模拟,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CT导航系统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应用效果和技术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 2014年1月利用导航技术行手术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18.4(11 ~ 38)岁.通过西门子术中滑轨40排CT扫描后将原始数据转送给配备的Brainlab导航系统,辅助术者完成椎弓根钉置入.结果 60例共置入椎弓根钉650根,胸椎570根(21根进行了修正),腰椎80根(无修正).总置钉准确率98.14%,胸椎97.89%,腰椎100%.结论 术中CT导航系统可以从各个角度实时显示准备置钉的椎弓根形态以及椎弓根钉前方组织,也可通过立体成像模块清晰显示进钉点与进钉角度,降低置入椎弓根螺钉时对椎弓根各壁的破坏概率和术中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