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常规平扫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5例LCA患者脾脏体积增大,CT平扫病灶呈弥漫分布,大小不一,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的等密度及稍低密度结节,无囊变坏死区,1例脾脏内见2个稍高密度结节。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部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较平扫显示更多边界清楚的小病灶,门静脉早期病灶呈进行性强化,自内部向外周填充;大部分病灶延迟强化,门静脉后期与脾脏实质呈等密度。MSCT同时发现合并脾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单纯性囊肿1例,合并横结肠腺癌和盆腔畸胎瘤1例。结论脾脏LCA弥漫分布,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为自病灶内部向外的渐进性增强和延迟强化,病灶在延迟扫描与脾脏呈等密度。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可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提供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林坚  张朝桐  梁启堂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109-110,F0003
目的 分析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及DSA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18个FNH的影像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DSA肝动脉造影.结果 16例18个FNH病灶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为除中央瘢痕外病变实质呈显著均匀强化,门静脉期14个下降到稍高密度,4例为等密度;其中8例显示中央瘢痕组织,3例中央瘢痕延迟扫描后出现强化.3例血管造影均显示FNH的供血动脉来自肝动脉系统,供血动脉明显增粗、扭曲,进人病灶中心后呈离心性放射状供血.结论 典型FNH的CT扫描特征为增强后动脉期病变强化明显且均匀,中央低密度瘢痕在延迟期可强化.血管造影显示病灶为肝动脉供血,供血动脉主干进入病灶中心后呈轮辐状向四周分支供血.  相似文献   

3.
张维明  王明杰  李刚 《中外医疗》2016,(26):178-181
目的:探讨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MRI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进入该院的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局限型腹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采用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其中4例病例采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仅1例采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7例病理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4例位于肠系膜,3例位于腹膜后。 CT平扫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在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显著强化,而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现出持续强化,表现出来的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其中4例病灶周边可见增粗的血管影,2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低密度区逐渐缩小;采用MRI检查方式共检查5例病例,均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在增强扫描方面与CT有一定的相似性。结论临床中关于局限型Castleman病比较少见,但是影像学上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性表现,能够避免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肾上腺血管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血管瘤的CT资料。结果 9例血管瘤均位于单侧肾上腺,其中左侧4例、右侧5例;肿瘤直径1.5~8.4 cm;6例呈圆形或类圆形,3例形态不规则;均具有完整包膜,肿瘤边界清晰;CT平扫混杂密度8例、囊性密度1例;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6例、无明显强化3例。3例行多期增强扫描,典型表现为动脉期病变边缘不规则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为向心性填充。结论 肾上腺血管瘤为罕见良性肿瘤,腹部CT表现多样,术前误诊率高。多期增强CT扫描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王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4,(11):1424-1425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肝血管瘤患者18例。结果18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或考虑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结节及环形强化,门静脉期造影剂逐渐向内填充,延迟期见大多数病灶完全填充为等密度,个别较大病灶部分填充,中心可见低密度区。结论“二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与肝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密切相关,而病灶渐进性强化特点在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及临床最后诊断的23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3例27个病灶中有22例24个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1例3个病灶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7个病灶均出现边缘结节状和(或)斑状强化,且强化环绕病灶周围.门静脉期22个病灶强化范围向中心扩散、延伸;5个病灶完全强化.延迟期27个病灶均完全强化或大部分强化.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epat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HIMT)的CT、MRI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学改变进行对比,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HIM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9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多期扫描,其中4例同时行CT、MRI平扫和增强多期扫描。结果9例中8例为单发病灶,1例多发,共10个病灶,位于肝左叶2个,肝右叶8个。CT平扫:全部病例显示为低密度影;MRI平扫:T1WI为稍低信号(3例)、等或略低信号(1例),T2WI为高信号(2例)、等或稍高信号(2例);动态增强扫描表现:边缘强化5例,分隔强化2例,全瘤强化1例,无强化1例;除1例动脉期明显不均匀边缘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见强化,以及1例无强化外,其余7例动态增强均表现为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较前明显。病理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周边纤维组织包绕和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肝脏HIM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反映HIMT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结合临床可与肝内其它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TL)的CT影像表现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原发性睾丸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观察所有睾丸淋巴瘤病灶的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表现,并测量各病灶平扫、双期增强扫描的CT值,复习、结合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8例为单侧睾丸发病,1例为双侧睾丸发病;病灶最大径3.7cm~11.6cm。所有病灶在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影,均无钙化、出血及脂肪征象;1个病灶内少许坏死囊变;所有病灶双期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至静脉期呈轻~中度延迟强化,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分别为44.41±4.47 HU、60.89±10.81 HU及78.7±11.74 HU,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动脉期所有病灶内均见小血管影穿行。结论 PTL的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邹文远  石思李  李胜 《西部医学》2010,22(7):1294-1295
目的总结68例肝脏血管瘤的CT与临床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8例肝血管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血管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大多数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结节样、环形或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延迟期扫描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充填,部分病灶完全充填为等密度或部分充填。结论结节样强化是CT诊断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CT三期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巨淋巴结增生的CT、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CD)的CT及MRI的影像特征,以期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巨淋巴结增生病例的CT及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总结其CT及MRI表现特征.结果 9例病变分布为颈部1例、胸壁1例、纵隔5例、腹部2例,其中,局限性8例.CT表现为中等密度、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3例行MRI检查,表现为平扫呈等T1长T2,动脉期病变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及边缘环形强化;增强扫描病变周围可见迂曲血管影.6例透明血管型病变周围可见多个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浆细胞1例,纵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腋窝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强化.结论 透明血管型CD的CT及MRI有明显的特征性,并且MRI优于CT.浆细胞型CD病变无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1.
脾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脾血管瘤的CT表现。评价增强CT扫描对脾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脾血管瘤的CT表现,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5例单发,3例多发,平扫;病灶表现为圆形或卵圆性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其中6例密度均匀,CT值30-40Hu,2例肿块内分别见更低密度影和粗大钙化,增强扫描:1例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结节状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但肿块边缘更加清楚,延迟期4例(4/5)表现为等密度强化。结论 延迟期等密度强化是脾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当发现脾脏低密度占位性病变且怀疑血管瘤时,应作增强扫描并延时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双排CT进行平扫加增强双期和延迟期扫描,分析肝多发转移瘤的CT表现及特征,以期提高肝多发转移瘤的检出率和诊断认识。方法:肝多发转移瘤患者21例均行平扫加双期全肝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分析各期病灶的CT表现。结果:肝多发转移瘤的CT表现为肝内多发或弥漫分布的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影,少数呈囊状或不规则块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轻度强化或不强化,个别血供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当病灶与肝实质密度接近时,延迟期扫描有助于发现。结论:CT平扫加增强多期扫描,对肝多发转移瘤是一种敏感、高效、准确的检查方法,有利于提高检出率、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陆业军 《广西医学》2002,24(11):1750-1751
目的:回顾分析肝脏血管瘤的CT诊断特征,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和应用价值的评价。方法:收集到62例肝脏血管瘤患,经CT检查所见,着重分析病变在CT平扫、增强造影扫描影像特征。结果:62例肝脏血管瘤中,女性39例,男性23例,单发45例,多发病灶17例,发生于肝右叶39例,左叶17例。平扫病灶表现为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表现为特征性边缘呈结节状,团状强化,且随着时间的延迟,逐渐充满病灶之高密度影。结论:根据造影增强CT扫描特有征象,在诊断肝血管瘤中有重要价值,为临床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多发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30例肝脏多发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分析CT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 30例多发血管瘤患者平扫显示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阴影,且病灶内部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斑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和腹部主动脉接近;门静脉期病灶强化向中心延伸;延迟期出现完全强化或部分强化,密度均高于或等于肝实质。结论肝脏多发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大部分病灶有典型影像学特征,在诊断和鉴别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本组17例病例采用PQ-2000s单排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显示肿块呈不规则形态(13例)或类圆形(4例),58.8%患者病灶呈低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尤明显强化或边缘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病灶强化逐渐明显,部分病例有逐渐填充趋势;肿块多合并肝内胆管扩张、肝门淋巴结肿大、附近肝叶萎缩等间接征象.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扫描有较特征性影像表现,结合AFP等检查可与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等肝内其他占位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腹部异位胰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腹部异位胰腺患者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行多层螺旋CT诊断,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CT平扫、增强扫描时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经多层螺旋CT诊断,5例异位胰腺患者的发病位置分别位于胃体大弯侧(1例),胃窦小弯侧(2例)、十二指肠降部(1例)、空肠上段系膜区(1例),均为单发病变,病变主要生长于胃肠道黏膜下层,呈腔内生长。其中,3例患者病灶边缘光滑、呈类圆形;1例患者病灶形态不规则,合并溃疡;1例患者病灶边缘有轻度分叶,呈不规则状;胃肠道病灶大小在0.8 cm×2.1 cm~2.0 cm×2.8 cm间,位于肠系膜病灶的大小为2.5cm×2.9 cm。胃肠道病变中1例患者病灶周围有脂肪密度出现,1例肠系膜病变患者病灶周围存在大片渗出。经常规CT平扫,3例患者的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时各期强度程度与主胰腺强化一致,其中1例患者存在中央导管征;1例合并溃疡患者病灶平扫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大部分区域与主胰腺强化程度相似;1例合并胰腺炎的患者平扫时病灶密度稍低,强化程度也低于主胰腺。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对腹部异位胰腺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形态以及平扫、增强扫描时的密度变化特点进行充分反映,为腹部腹部异位胰腺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研究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 IgG4-RD)患者腹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  回顾性研究39例IgG4-RD患者临床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0.2岁。31例进行了CT检查,25例进行了MRI检查,17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 结果  39例患者分别见1~4个腹部组织器官受累。胰腺受累者见胰腺弥漫性(23例)或局限节段性(11例)肿大;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强化降低呈不均匀“雪花状”,后渐进性延迟强化;25例病变周围见“胶囊样”包壳。25例见胆道系统受累,其中20例见胆总管下段为主的管壁规则增厚,伴增厚处持续强化及胆总管下段“鸟嘴样”移行性狭窄,3例仅见肝内外胆管扩张,2例仅见胆总管下段管壁局限性环形强化。1例见胆囊壁增厚伴延迟强化。8例见肾脏实质受累,MRI平扫病灶T2WI为特征性稍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实质。1例患者见双肾盂输尿管壁增厚。4例见腹膜后纤维化,3例腹主动脉管壁增厚。2例患者肝内共3枚IgG4相关炎性假瘤,病灶边缘见异常信号环,MRI平扫T2WI病灶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持续强化。1例患者肠系膜受累。2例肝门区见肿大淋巴结。 结论  IgG4-RD患者腹部病变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和MRI影像表现,对于明确IgG4-RD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MS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16例非典型CHL的CT表现,从病灶大小、平扫特点、动态增强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6例病例中位于肝右叶7例,左叶9例。动态增强扫描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动脉期病灶呈快速明显均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②动脉期病灶呈典型的周边结节状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有向心性强化趋势;③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的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④动脉期病灶呈中央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向周边区延伸。结论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与瘤体的组织学类型及内部组织结构密切相关,认识其非典型表现对CH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45例患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所有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强化,随时间进展呈向心性强化,部分直至完全充填,然后强化逐步减退,表现为快进慢出,即"早出晚归"特征。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意义极大,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动态扫描在肠系膜上静脉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肠系膜上静脉梗死病人,分析平扫、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的CT表现特点,并与超声及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肠系膜上静脉梗死患者表现肠系膜上静脉内见圆形充盈缺损,增强显示肠管扩张、肠壁增厚、靶征、肠壁强化程度减低等肠缺血的CT表现。CT平扫肝脏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后。门脉供血减少,门静脉期延迟,肝脏一过性血供不足,肝实质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延时扫描造影剂在肝脏内分布均匀。结论CT动态扫描在肠系膜上静脉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