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将学校的课程和资源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模式.中国古代医学一直重视医学道德的教育.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大医精诚"思想,在我国...  相似文献   

2.
深化医教协同,逐步构建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的医学教育体系,形成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路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加大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为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将长远地影响医学教育的发展。适应深化医教协同新政,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确定专业培养标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持续改进教育质量,将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薛变玲  景南  张楠 《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684-686,702
古代书院的"教"与"学"精神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住宿书院已成为近年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一项创举,也是西安交大实施第二个百年育人思路的一种尝试。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及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根据我校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将书院文化教育理念运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提出了若干具有书院特点的学生工作新思路和教育方法,以期有助于我校住宿书院制建设,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由此也决定了中医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古代一些名人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很多养生箴言,这些真知灼见对今人仍值得借鉴。养生先养德。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养性和养德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古代学者因此提出"仁者寿"的养生理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养生家吕坤也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带教人员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对带教效果的影响,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带教工作持续发展。方法制定带教人员综合能力评价标准和带教效果评价标准,结合2000年以来在本科实习、轮训、培训的21人的工作现状,评价带教效果。结果能够自觉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和"5S"管理的16人,占76.2%;能够自觉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但"5S"管理较差的3人,占14.3%;工作随意性强,自觉性差,差错较多的2人,占9.5%。结论带教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习惯直接影响到带教的效果,同时也影响到血液质量安全和血站的可持续性发展。应建立健全带教机制,安排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带教,为血站培养德能兼备的优秀人才,促进输血事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医使用的汉语属于语义型语言,与"比类取象"的思维特点紧密相连,一种治疗方法或理论用几个字就能表达清楚。同时中医语言也具有模糊性和歧义性的特点,容易造成翻译的误解和混乱。"属"在中医语言中使用较为广泛,如"肝属木,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等,其英译也出现多种译法。现就"属"的英译谈谈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从道德看古代人文教育的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很重视道德的修养,以人为本的基础和前提就是以德为本。以德为本除了培养人的高尚品格外,还对人的心身健康有很重要的同步促进作用,其中含有深刻的医学原理。明了古代道德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仍有助于今天人们更好地理解、实施人文教育,提高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祖国医学也是绚丽光彩的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至今天,祖国医学仍然为中华民族引以自豪。通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使我对祖国医学的历史和学术思想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祖国医学的自觉性,增强了促进中西医结合为创立统一的中国新医药学的责任感。下面就个人学习的体会谈谈祖国医学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  相似文献   

10.
1遵循规律,教有次序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古圣先贤就对师德师道的建树、对学子的德智培育提出了好的建议和办法。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一定要树立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对教育而言就是要因材施教、遵循人的天性进而施教;又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1.
任何文学样式的产生、发展、流变和盛衰,都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消费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古代小说从产生时的“不登大雅之堂”到逐渐成为人们文学消费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消费需求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中国古代戏剧也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但由于其自身形式的局限,戏剧的消费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萎缩,戏剧走向衰微。从文学消费角度看中国古代小说与戏剧的盛衰趋势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肾主水"理论是在古代简单解剖学知识背景下,在传统文化天人相应、取象比类、五行学说等认知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这一理论将肾脏与水生万物、水主生殖密切联系在一起,经过历代医家的继承、发展,承载历代意识形态及文化特征,最终形成了"肾为先天之本"这一学说。  相似文献   

13.
校读是校书与读书的结合。书用校读,边校边读,在校正了讹误的同时,也对书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反过来,只有对书有比较准确的理解,才能正确的勘校其谬误。而校读古籍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小学"功底,没有"小学"功底,则无从读书,更无从校书。"小学"的知识如版本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金石学以及近代出土文物学等都在校读古医籍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今古对比研究,汲取百家之言,浅谈"毒"的含义及解毒之法。方法通过查找文献和归纳总结名医经典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重点论述了"毒"的古今含义及解毒之法,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医有关"毒"的理论。结论毒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也是药物的本性;同时使人们在应用时应树立客观辩证的态度,避其害,用其利。  相似文献   

15.
现存最早中医护理学专书——《侍疾要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护理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时代、社会、生活习惯和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医护理学没能成为独立的学科。虽然有关中医护理学的文献见载于许多中医书中,但其专书直到很晚才出现。在现存古代中医文献中,最早较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书,是清代钱襄撰著的《侍疾要语》。此书历述了对病人的精神、生活、饮食、疾病、用药等方面的护理要点,对于现在和将来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试图通过收集、整理古代医家在治疗痿病上选用的方药,初步发掘古代中医治疗痿病的方药,常用药物及药物配伍使用概况,探讨其常用复方中药物配伍规律,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痿病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从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中以"痿"、"萎"、"委"、"痿躄"为检索词,检索出有关中药治疗的条文以及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记载的方剂类的古籍中翻阅中医中药治疗痿病的条文,确定并整理出古代治疗痿病的方药,将方药相关数据规范化并建立数据库,采用计算机技术、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再结合古代对痿病的认识,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从多角度探讨痿病方药的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研究》长期奉行“熔古今中外于一炉”的办刊方针 ,继承我国“朴学”的优良传统 ,力主创新 ,走学术期刊的精品化之路。在我国期刊由“综合型”逐步转为“专门型”的改革中 ,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其办刊特点主要表现为 :学术研究领域广 ,信息量大 ,既“博”又“专” ;学术上全方位创新 ,既使人乐闻新道 ,又给人以求新门径 ;治学严谨 ,既师承朴学之实事求是 ,又益之以现代科学之严密 ;坚持学术面前人人平等 ,学风民主 ,既发挥专家群体的主体作用 ,又鼓励后学勇超前贤 ;对古汉语领域的研究成果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近代中医在烈性霍乱病名方面的认识和探讨。霍乱传入我国后,一些医家发现其与中医古籍中所载“霍乱”不同,即对此展开研究,发明了吊脚痧、瘪螺痧、伏阴、时疫霍乱等病名;后来,越来越多的中医,逐渐接受西医学中霍乱病名及其内涵,“霍乱”这一古老的中医病名,被赋予新的含义,并被沿用至今,成为一种法定的烈性传染病病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近代中医在烈性霍乱病名方面的认识和探讨.霍乱传入我国后,一些医家发现其与中医古籍中所载"霍乱"不同,即对此展开研究,发明了吊脚痧、瘪螺痧、伏阴、时疫霍乱等病名;后来,越来越多的中医,逐渐接受西医学中霍乱病名及其内涵,"霍乱"这一古老的中医病名,被赋予新的含义,并被沿用至今,成为一种法定的烈性传染病病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近代中医在烈性霍乱病名方面的认识和探讨.霍乱传入我国后,一些医家发现其与中医古籍中所载"霍乱"不同,即对此展开研究,发明了吊脚痧、瘪螺痧、伏阴、时疫霍乱等病名;后来,越来越多的中医,逐渐接受西医学中霍乱病名及其内涵,"霍乱"这一古老的中医病名,被赋予新的含义,并被沿用至今,成为一种法定的烈性传染病病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