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国英 《微创医学》2004,23(4):457-457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意义.方法对173例老年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以检测心律失常.结果通过心电监护检出心律失常140例,检出率为80.9%,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为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心律过速、心律过缓.结论心电监护能捕捉到一过性、阵发性、持续性的心律失常,通过密切观察心电监护,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国英 《医学文选》2004,23(4):457-457,459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意义。方法 对173例老年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以检测心律失常。结果 通过心电监护检出心律失常140例,检出率为80.9%,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为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心律过速、心律过缓。结论 心电监护能捕捉到一过性、阵发性、持续性的心律失常,通过密切观察心电监护,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3.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可因复杂心律失常而猝死。为了了解老年AMI后各种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和意义,我们将监护病房对老年AMI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护的结果分析如下。对象和方法1.对象:本组为收住我院监护病房70例6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其诊断符合W  相似文献   

4.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且是病程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校附属医院内科自1969年9月~1987年11月共收治AMI 111例。本文从对发病后24小时内住院的47例患者梗塞早期监测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及死亡患者的分析,探讨梗塞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及原发性室颤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MI后RA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符合溶栓条件的24例急性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结论AMI患者溶栓后要及时进行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要进行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韦柳青 《右江医学》2007,35(6):713-7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其常见的心律失常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部位和范围有关[1]。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我们对84例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敏感时段的预测及监护,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AMI患者84例,均进行24 h心电监护,均除外发生AMI前即患有心律失常者、入院即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以及接受溶栓治疗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17例,年龄62~81岁。前壁心肌梗死12例、后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15例、侧壁心肌…  相似文献   

7.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最常见之合并症,也是导致AMI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为了了解AMI早期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所收治的64例AMI病例中发生心律失常者的54例分析如下:例,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左前半分支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加双束支阻滞1例。本组有许多病例呈复合型心律紊乱,故心律失常例次较实际病例为多。临床资料收集我院198匕年1月至1982年7月收治的经临床、心电图、血清酶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常并发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AMI发生的时间、部位和范围有关。为探索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本文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球囊成形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小结我院1998~2000年2月间对98例AMI进行PTCA+支架术,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36例,发生率为36.7%。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19例占19.4%,缓慢性心律失常17例占17.3%。<12小时打通梗塞相关动脉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12小时打通梗塞相关动脉(P<0.01),再灌注引起缓慢心律:下壁心肌梗塞组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塞组(P<0.01)。术中严密心电监护,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控制再灌注心律失常,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CCU常见病,病情危重。而AMI便秘是导致心脏破裂、心律失常、心衰的常见诱因。本文就AMI便秘的防治和心理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于1993年~1994年共收治AMI66例,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45岁,病人入院后,即常规口服轻型缓泻药,以预防便秘的发生。2护理要点2.1AMI患者在此期间都给心电监护和特级护理并绝对卧床休息一周。给持续低流量吸氧,流质饮食3天,半流食4天,以后改低盐低脂,少量多餐高热量饮食,以避免饱餐后引起梗塞面积扩大,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的发生。吃饭时要密…  相似文献   

11.
覃学美 《广西医学》2003,25(12):2509-2510
急性心肌梗死 (AMI)可并发室性心律失常 ,低血钾是AMI患者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分析 80例 AMI患者早期血钾含量的变化 ,旨在探讨 AMI患者早期血钾含量与室性心律失常和梗死部位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 1 991年 1月~ 2 0 0 2年 1 0月我院 AMI患者 80例 ,其诊断符合 WHO标准 ,发病时间均在 6小时内。其中男 5 8例 ,女 2 2例 ,年龄 4 2~ 90岁 (平均 6 8.5岁 )。梗死部位前壁 38例 ,单纯下壁 1 7例 ,下壁 +右室梗死 1 4例 ,下壁 +后壁 9例 ,前壁 +下壁 +右室 2例。采用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我科收治的98例AMI患者.结果:98例患者中,死亡10例.其中,心律失常3例,心原性休克5例,心力衰竭1例,感染性休克1例.结论:提高患者对AMI的认识,丰富临床医师的经验,及时进行检查心电图,检测血清心肌酶学,密切记录观察动态变化,对AMI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玉莲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8):1079-1080
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症候群。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而且也常是引起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对150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心电监护技术,发现的心律失常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心电监护是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重要内容,在日常工作中,我对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心电监护颇有体会,现介绍如下。一、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后的监护:AMI是CCU最严重的急诊,如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附7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芳  吴静 《北京医学》2005,27(4):217-2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分析175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冠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101例(57.7%)判定为临床再通,79例(78.2%)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其中35例(34.65%)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19例发生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且仅发生于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且特异性高,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为可靠的指标.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可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7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入院后,全部给予24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时地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并发心律失常98例,发生率62.4%,其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为最多,占42.86%,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结论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力衰竭、年龄、缺氧、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万良明 《吉林医学》2013,34(13):2606-2607
目的:总结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急救护理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时间及相关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的要点。结果:91.76%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得到了成功救治并痊愈出院;心律失常的高发期为AMI发生后24 h内,绝大多数心律失常都发生在AMI后72 h内。结论:对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及时、全面地救护,抢救成功率较高,另外24 h内应对AMI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给予积极抢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7例AMI并发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1)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9例(5例死亡,死亡率8.5%),AMI合并其他心律失常18例(无死亡),同一病例可合并多种类型心律失常表现;(2)A组(n=59,出现ST段抬高)有49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死亡4例,B组(n=18,非ST段抬高)有10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两组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严重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主要死因,AMI后室颤的发生与QTcd增加有关[1]。利用QT离散度对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是降低AMI患者早期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我们总结48例AMI患者溶栓后QTcd的变化,以探讨溶栓治疗对其影响。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宏 《河北医学》2008,14(4):408-4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07例溶栓治疗的AMI患者RA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107例患者中74例冠状动脉再通,前壁和下壁两组的再通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56/77和18/30(X2=0.3095,P>0.05);RA的发生情况没有差异(X2=0.084,P>0.05);RA多自行消失,快速型和缓慢型RA的持续时间没有差异(t=1.79,P>0.05)。前壁AMI和下壁AMI发生快速型和缓慢型RA的情况有差异(X2=30.59,P<0.05),前壁AMI以快速型为主,下壁AMI以缓慢型为主。结论:AMI溶栓治疗后RA中各种快速、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出现,但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情况比较少见,最常见的为一过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对此不必特殊处理。但应严密监测,作好相应的抢救准备以防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导致患者猝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