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邓君丽  梁洪华 《中成药》2007,29(1):I0001-I0003
小儿咳喘灵冲剂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由麻黄、金银花、苦杏仁、板蓝根、石膏、甘草、瓜萎7味中药制成。具有宣肺、清热、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该标准只有2个理化鉴别项,尚无定性鉴别及定量指标,为有效地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本文建立了薄层色谱法对麻黄、苦杏仁、板蓝根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金银花中绿原酸进行含量测定,为该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客观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银翘解毒片是一个大复方药物。我们对其药物作定性鉴别,对其中金银花、薄荷脑作含量测定。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金银花中主要成分绿原酸的含量;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薄荷脑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白鲜皮洗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鲜皮洗剂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止痒去屑的作用,是我院的医院制剂,为治疗头痒头屑的临床有效方剂,为了有效控制其质量,本实验对其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用薄层色谱法对白鲜皮、金银花、百部、牡丹皮进行定性鉴别,斑点清晰,可作为质量控制的定性鉴别指标,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方法可靠,重复性强,可作为质量控制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RRLC-DAD-ESI-Q-TOF-MS技术分析和测定金银花中主要化学成分,建立山东金银花多指标定量指纹图谱。方法:采用RRLC-DAD-ESI-Q-TOF-MS技术对金银花提取物进行快速分析,根据获得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碎片信息推断化合物分子式,结合数据库和文献对金银花中化学成分进行鉴别,采用RRLC-DAD法分析测定山东金银花、河南金银花和湖南山银花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山东金银花多指标定量指纹图谱。结果:从山东金银花中检测到51种化学成分,鉴定了其中32种化学成分;对比测定了山东金银花、河南金银花和湖南山银花中10种主要化学成分(马钱酸、绿原酸、咖啡酸、马钱苷、断氧化马钱苷、芦丁、金桃苷、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的含量;采用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分析可以实现不同品种金银花和湖南山银花的正确区分,所得结果与含量测定结果一致。结论:RRLC-DAD-ESIQ-TOF-MS技术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能够提供化合物及其碎片离子的精确质量信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和测定金银花中的化学成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山东道地金银花的多指标定量指纹图谱,为山东金银花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自然五花饮的定性定量方法.方法金银花、甘草的定性采用薄层色谱法分析;对金银花中绿原酸用反相高效液相法定量分析.结果分烈以乙酸乙酯-甲酸-水(521)和正丁醇-冰醋酸-水(421)为展开剂,供试品色谱与绿原酸对照液和甘草酸对照波显示相同的斑点.在定量分析实验中,进样量0.5~4μl范围内绿原酸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实验的RSD=0.97%;样品测定均在质量控制合格范围内.结论检测方法较简便,专属性强,可对大自然五花饮进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控制金花消痤胶囊的质量 ,建立金银花、黄芩、大黄、黄连、黄柏、甘草的薄层鉴别和栀子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样品中金银花、黄芩、大黄、黄连、黄柏和甘草进行定性鉴别 ,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栀子苷含量。结果 鉴别方法专属性强 ,定量方法简便、可靠 ,平均回收率λ=95 .88% ,RSD=1.15 ,n=5。结论 此标准可有效地控制本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伍俊妍  李国成  林晓珊  刘春霞 《中药材》2008,31(9):1431-1433
目的:建立清咽喉合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清咽喉合剂中的野菊花、蒲公英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蒙花苷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对野菊花、蒲公英特征斑点定性鉴别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蒙花苷进样量在2.443~24.43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5.55%(RSD=0.5337%,n=6).结论:所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绿原酸为定量指标 ,研究七味消毒饮的制剂工艺 ,建立七味消毒饮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取正交试验法进行工艺优选 ;采用TLC法为处方中蒲公英、金银花所含绿原酸、咖啡酸 ,制定了定性鉴别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定了制剂中蒲公英、金银花中绿原酸含的测定方法。结果 :提取次数及溶媒用量对绿原酸的提取有较大影响 ;在TLC图谱中可检出绿原酸的特征斑点 ;绿原酸在 2 1 .8~ 1 0 9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0 .9995。结论 :最佳提取工艺为药物 7倍量水提取 3次 ,每次 1h ;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 ,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强力骨质灵搽剂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TLC法对处方中的延胡索、独活等进行鉴别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强力骨质灵搽剂中三七皂甙的含量。结果 :在TLC色谱中均能检出延胡索、独活。结论 :所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简便 ,结果可靠 ,能有效地控制该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复方双花颗粒中金银花的质量控制方法,为提高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研究金银花的鉴别方法,对鉴别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同样的方法检测山银花对比二者鉴别结果,为提高金银花鉴别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金银花薄层色谱法鉴别专属性试验存在一定的干扰;山银花薄层色谱检查方法斑点清晰,分离度高,专属性试验无干扰。结论:不建议将金银花的薄层色谱鉴别纳入标准,改用山银花检查项控制其投料,可作为复方双花颗粒中金银花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金银花提取物质量控制的专属性方法,为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流动相乙腈(A)-0.4%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5 min,5%~20%A;15~30 min,20%~30%A;30~40 min,30%A),检测波长327 nm。比较金银花提取物与山银花、杜仲叶原药材及其提取物中绿原酸含量和特征图谱,分析银黄制剂中金银花提取物的质量。结果:原药材、提取物中均是山银花所含的绿原酸含量最高,质量分数分别为3.56%~5.09%,4.62%~6.12%;金银花提取物与杜仲叶提取物无明显差异,绿原酸质量分数约4%;金银花、山银花、杜仲叶提取物酸化后绿原酸含量均提高,分别为6.90%,7.35%,6.47%。山银花、杜仲叶提取物及其酸化提取物的特征谱图与金银花提取物标准图谱相同,部分银黄制剂中检测出了杜仲叶的主要成分京尼平苷酸和山银花的主要成分灰毡毛忍冬皂苷乙。结论:金银花提取物中可能存在添加山银花和杜仲叶的情况,需加强质量控制,为金银花提取物质量标准的提高及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金银花采收和产地加工中关键工艺进行了研究。方法以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为指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金银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不同采收期及加工方法所得含量差异显著;微波杀青烘干法所得金银花品质最佳。结论河南产区金银花最佳采收时间为5月份,适宜在二白至大白期采收;微波杀青烘干法是一种提高金银花品质的新型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甘肃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与抑菌作用的实验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考察甘肃金银花的品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含量;以试管稀释法,考察其体外抑菌作用。结果:通过实验比较,甘肃金银花与流通的正品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含量基本一致,其叶中绿原酸的含量也较高;甘肃金银花有显著的的体外抑菌作用。结论:甘肃金银花绿原酸含量较高,抑菌作用强,有良好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金银花与山银花药学质量表征的共性与特性。方法采用HPLC-DAD法,Waters XBridge C18分析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4%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1 nm,柱温30℃,建立金银花和山银花特征图谱质量表征方法;基于特征图谱中的特征峰的所属化学类型及代表性成分的峰面积和含量对15批金银花和10批山银花饮片进行药学质量表征,并对二者的药学质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建立的金银花和山银花的特征图谱及质量表征方法表征了二者质量表征特征值:特征峰、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代表性成分含量及其相对含量。(2)金银花和山银花均具有特征峰30个,其药学架构涵盖4种化学类型,其中金银花/山银花各类型特征峰数目分别为:环烯醚萜类16/6,酚酸类8/11,黄酮类4/5,三萜皂苷类2/8个。(3)二者具有共有特征峰15个,其中环烯醚萜类6个、酚酸类6个、黄酮类2个、三萜皂苷类1个。(4)在金银花/山银花特征峰中指认了11个代表性成分:环烯醚萜类3/2、酚酸类6/6、黄酮类1/1、三萜皂苷类1/2;其代表性成分含量(mg/g)分别为:断氧化马钱子苷(21.756~29.826)/(6.936~14.643)、獐芽菜苦苷(12.204~30.139)/(26.109~31.608)、当药苷(13.806~23.27/(-),绿原酸(24.686~36.595)/(36.796~42.979)、异绿原酸A(14.010~20.452)/(50.544~58.013)、异绿原酸C(2.896~4.681)/(6.986~7.960)、异绿原酸B(0.935~1.260)/(1.389~1.738)、新绿原酸(0.888~1.560)/(2.025~2.635)、隐绿原酸(0.565~0.852)/(0.947~1.122),木犀草苷(0.579~0.690)/(0.527~0.642),灰毡毛忍冬皂苷乙(14.471~20.243)/(35.487~54.576)、川续断皂苷乙(-)/(31.191~35.731)。结论建立的特征图谱质量表征方法可准确地表征金银花与山银花的药学质量,二者质量表征共性为:具有相同的药学架构及部分共有特征成分;又具有明显的特性:金银花环烯醚萜类特征峰较多,当药苷为其特有环烯醚萜类成分,断氧化马钱子苷和木犀草苷的含量高于山银花;而山银花酚酸类和三萜皂苷类特征峰较多,川续断皂苷乙为其特有三萜皂苷类成分,异绿原酸A、灰毡毛忍冬皂苷乙、绿原酸、獐芽菜苦苷、异绿原酸C、新绿原酸、异绿原酸B和隐绿原酸的含量均高于金银花。研究结果可为金银花与山银花的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山银花为常用的大宗药材,始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上品。山银花种质资源丰富,分布区域广,一直以来是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山银花丰富的化学成分和多样的药理活性,使其在医疗、保健、美容等各方面应用广泛,但山银花品质评价研究仍有所欠缺,还需不断地完善。在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质量标志物核心理论,从化学成分特有性、药代动力学、传统功效、传统药性、不同配伍及不同加工条件等几个方面对山银花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山银花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GAP基地金银花产地加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优选出金银花最佳采收阶段和产地加工方法。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的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动态变化。结果确定金银花的最佳采收期为三青、二白和大白阶段,产地加工可采用直接晒干和烘干等方法。结论此研究为道地药材封丘金银花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滚筒杀青烘干加工方法对不同品种金银花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1525,采用DIKMA DiamonsilTM-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5C;检测波长355 nm.结果:滚筒杀青烘干加工的四倍体金银花呈绿色,其绿原酸和木犀草苷质量分数分别为5.31%,0.105%,两者分别显著高出相同加工方法下二倍体的18.0%,32.1%,并且滚筒杀青烘干的四倍体金银花绿原酸含量显著高于四倍体和二倍体金银花的传统自然晒干处理.结论:滚筒杀青烘干方法是适合四倍体金银花的新型干燥方法;在滚筒杀青烘干加工条件下,四倍体金银花药材质量显著优于原亲本二倍体,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金银花的外观色泽变化对药材内在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外观色泽的金银花中绿原酸进行含量测定,比较其含量高低。结果:金银花外观色泽越深,其绿原酸含量越低。结论:金银花的外观色泽变化对药材内在质量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广泛,但目前缺乏快速简便的质量控制方法。该研究将位点特异性PCR技术和酶联免疫检测方法(ELISA)用于金银花配方颗粒质量的快速检测,即利用位点特异性PCR技术对金银花配方颗粒进行真伪鉴别,利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对金银花配方颗粒进行指标性成分的快速检测,从而为金银花配方颗粒质量快速检测标准建立奠定基础,也为其他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