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息肉是消化内科一组临床症状隐匿的疾病,是大肠癌的癌前疾病.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就诊时易被忽略或误诊为炎症,病情发展到便血甚至息肉癌变时才被发现,从而延误诊治.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凡原因未明的腹胀、腹泻、便秘、黏液血便等症状均选择结肠镜检查,使得大肠息肉的发现率、确诊率明显提高.本文收集我院2009年1~12月电子结肠镜检查有症状患者2441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大肠息肉264例临床与内镜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点及内镜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里大肠息肉26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结肠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23.40%,其中67.33%为腺瘤性息肉;息肉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腺瘤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形、无蒂或广基、含绒毛成份越多者,越易发生癌变;高频电凝切摘除息肉19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4%。结论腺瘤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份含量等因素相关;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予以切除;高频电凝切摘除息肉安全有效,是大肠息肉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邵平 《河南医药信息》2010,(23):117-117,119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施行肠镜下息肉切除的8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息肉均顺利切除,1例发生术后出血,经内镜下电凝止血后出血停止,并发症发生率为1.1%。结论肠镜下摘除息肉简单、快捷、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诊治大肠息肉5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7年6月至2006年12月,应用纤维结肠镜Olym-pusCF-P40型及电子结肠镜OlympusCF-Q260型共检查3076人,检出大肠息肉546例,息肉检出率17.75%,切除息肉1357颗,现将大肠息肉的大小、形态、分布,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46例大肠息肉患者,男327例(59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1526例大肠息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大肠息肉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且癌变率也增加,息肉多发生于左半结肠,内镜下息肉摘除安全经济简便。结论:大肠息肉应行内镜下摘除,特别是老年人大肠息肉,对高危人群应定期行肠镜检查,有利于癌前病变及早期大肠癌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院实施电子结肠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11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人大肠息肉41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学及内镜特点及癌变情况.结果 直肠、乙状结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及主要癌变部位,共检出508颗息肉,分别为腺瘤性息肉257颗(50.50%),炎性息肉206颗(40.69%),增生性息肉45颗(8.91%);23例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占息肉总数的4.53%.结论 大部分结肠息肉为腺瘤性息肉,位于左半结肠;大肠息肉具有癌变的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电子结肠镜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大肠息肉的大小、形状类型分别采用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微波、黏膜注射圈套高频电凝切除治疗116例大肠息肉。结果全部息肉一次切除,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经电子结肠镜治疗大肠息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对208例大肠息肉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本文对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息肉特征、病理结果、内镜治疗及息肉和癌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诊疗方案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245例大肠息肉病例诊治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一次性切除率100%,无一例穿孔,术后及术中出血率为11.84%。结论大多数大肠息肉可以通过结肠镜进行镜下切除,且镜下切除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其合并症及病死率远比开腹手术切除息肉率低,可以作为治疗结肠息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镜下大肠息肉电切治疗的病例选择、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80例大肠息肉肠镜下电切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280例共切除496枚息肉,其中15例Ⅱ期切除,余均一次切除成功。术中大出血1例,术后肠穿孔1例。结果表明,病例选择适当,术中仔细操作,术后严密观察随访,是肠镜下行大肠息肉电切治疗成功的关键。结论该疗法是一种损伤小、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病理结果、息肉与癌的关系和随访情况。方法对内镜检出的大肠息内患者的l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病理资料、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73%,其中腺瘤性息内占53.92%。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息肉的分布主要在左半结肠。非腺瘤性息肉未发现癌变,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类型和大小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有密切关系。随访观察大肠息肉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再发率(6.00%和18.00%)。结论高频电凝切除息肉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息肉绒毛成分多、体积大易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定期随访对于预防息内恶变、降低癌发生率、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大肠息肉120例内镜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肠息肉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大肠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内镜检查是发现息肉的最佳方法,同时也是治疗息肉的最佳手段。我科对120例老年人(≥60岁)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了电子结肠镜下电凝电切摘除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572例大肠息肉内镜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病理结果、息肉与癌的关系和随访情况。方法 对内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病理资料、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73%,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3.92%。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息肉的分布主要在左半结肠。非腺瘤性息肉未发现癌变,腺瘤性息肉的瘤理类型和大小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有密切关系。随访观察大肠息肉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再发率(6.00%和18.00%)。结论 高频电凝切除息肉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息肉绒毛成分多、体积大易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定期随访对于预防息肉恶变、降低癌发生率、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晓琴 《江西医药》2008,43(11):1195-1196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结肠镜在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肠、乙状结肠是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好发部位,横结肠息肉发生率呈渐增多趋势。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为最多见,肿瘤性息肉发病率高于普人群。结论老年人行结肠镜的适应证应适当放宽,并尽量行全结肠检查;老老年人在结肠息肉摘除后,必须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6.
王小琼  喻德暄 《江西医药》1999,34(5):265-266
目的 研究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对大肠息肉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纯圈套摘除术,热活检钳烧灼术、圈套摘除术或息肉分块切除术加热活检钳烧灼术等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除8例术后中小量出血外无穿孔等其他并发症,5颗息肉术后病理诊断局灶区癌变。结论 大肠息肉应切除,术前术后应送病检,局灶区癌变息肉应追加外科手术,内镜下电切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我院结肠镜检查4624例结果,比较老年组(≥60岁)和中青年组(〈60岁)大肠息肉的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以及病理特点。方法通过菏泽市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肠镜检查者,发现息肉者使用活检钳分次钳除后派送病理检验,同时根据不同患者对的年龄、性别、息肉发生部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 843例肠镜检查者发现息肉中606例(8.86%),共895个息肉,多发220例,单发386例。炎性息肉210个,增生性息肉190个,腺瘤性息肉495个,26个息肉发生癌变(4.29%)。息肉的癌变风险随着体积的增大而增加(P<0.05),其中绒毛状的腺瘤癌变风险最大,再者是绒毛状管状腺瘤,最低风险率是管状腺瘤。结论大肠息肉的临床发生率较高,对息肉的确诊和病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内镜治疗大肠息肉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内镜治疗在大肠息肉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内镜检查发现并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其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息肉复发或发生癌变的情况。结果内镜治疗60例大肠息肉患者,均全部切除,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56例获随访。结论内镜治疗大肠息肉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手段具有经济、安全、创伤较小、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已逐渐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首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朱戎  龙毓灵 《云南医药》1998,19(3):182-183
经结肠镜摘除大肠息肉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朱戎龙毓灵王红大肠癌的发生呈现缓慢的发展进程,从组织病理上经历息肉形成阶段,腺瘤形成阶段,最终发展成大肠癌。通过本文检出息肉482例,其中腺瘤息肉230例,癌变26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