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0岁,因“发现皮肤瘀点瘀斑3d”入院,患者1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传染病史。体格检查:重度贫血貌,面色苍白,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下肢见散在针尖大小新鲜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无压痛,肺部听诊无异常,心率94次/分,心律齐整,无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白细胞1.53×10^9/L,血红蛋白67g/L,血小板18×10^9/L,中性粒细胞0.08×10^9/L网织红计数0.23%,骨髓涂片:符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相似文献   

2.
更正     
患者男,63岁。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5天入院。体检:1137.0℃,P80次/分,R21次/分,RP 158/97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腹略膨隆,上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Marphy征(-).移动性浊音(-),余无异常家旅史:其妹患“胆囊结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70×10^9/L(中性0.83).红细胞5.32×10^12/L,血小板202×10^9/L.血红蛋白191×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对胃重复双幽门畸形合并溃疡出血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79岁。因黑便,头晕,口干3d,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入院检查:T36.0℃,P80次/min,R18次/min,BP140/85mmHg。神志清,发育正常,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WBC10.6×10^9/L,RBC2.48×10^12/L,HGB81g/L,HCT0.243,PLT336×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重急变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重急变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22岁。于2003-04-27因消瘦头晕、乏力伴低热,WBC升高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T38.1C,心肺未见异常,脾脏肿大。血常规:RBC1.44×10^12/L,Hb48g/L,WBC167×10^9/L,PLT354×10^9/L。骨髓穿刺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7.82:1,粒系增生极度活跃,占86%,红系占11%。细胞化学染色:NAP积分值为0。[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1 病例 病例1:患者,男,34岁。因发热来我院就诊。静脉采血2ml于EDTA—K2抗凝管中,30分钟后用日本光电6318K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做血常规检测,结果为:血小板15×10^9/L,白细胞13.2×10^9/L,红细胞4.95×10^12/L,血红蛋白145g/L。该患主诉未曾患过肝硬化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查体无出血点。重新采血后复查,血小板为16×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 男,43岁。2005年6月因乏力、贫血来我院就诊。检查:肝脾淋巴结不大,白细胞5.0×10^9/L,血红蛋白89g/L,红细胞2.45×10^12/L,血小板213×10^9/L。血片分类:原粒0.01,杆状粒细胞0.03,分叶粒细胞0.63,单核细胞0.05,淋巴0.28。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系占0.18,原粒细胞0.01,中幼粒细胞0.105,晚幼粒0.02,杆状粒细胞0.015,分叶粒细胞0.03。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8岁。因面色苍白、乏力于2002年1月26日到我院就诊。查体:贫血貌,皮肤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轻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血常规:WBC3.63×10^9/L,Hh60g/L,BPC46×10^9/L。血涂片:幼稚细胞占0.45。骨髓形态学检查: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细胞比例为1.75:1,单核细胞系占0.880,原始单核细胞占0.680,幼稚单核细胞占0.200,粒、红两系增生受抑,  相似文献   

8.
对2000—06-2006—12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双介入治疗30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4例,年龄29-72岁,中位年龄52岁。巨块型19例,结节型10例,小肝癌1例,其中1例行2次脾栓塞。血常规检查均有血小板减少,其均值(55±16)×10^9/L,白细胞减少,其均值(2.8±0.6)×10^9/L。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稀有血型患者自身输血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云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11):1038-1038,1040
目的探讨稀有血型患者术前自身输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患者(RhO阴性8例,IgG型抗-M1例,IgM型抗-M1例)进行自身贮血术。结果患者RBC、Hb、HCT、WBC、plt采血前和手术前分别为(4.80±0.89)×10^12/L、(143.00±14.07)×g/L、(41±4.97)%、(6.55±2.18)×10^9/L、(231.23±69.70)×10^9/L及(3.80±0.48)×10^22/L、(125.00±13.79)g/L、(32±3.98)%、(7.07±4.06)×10^9/L、(189.33±49.9)×10^9/L。各项指标在采血前和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采血过程中除1例出现轻微迷走神经反应外,其余无不良反应。术后Hb、RBC、HCT、WBC、plt在8d内全部恢复。结论术前自身贮血对稀有血型患者临床用血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1 病历摘要 例1:男,18岁。因阵发性腹痛四天入院。无呕吐、腹泻,既往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36.9℃,P86次/分,R20次/分,神志清,心肺(-),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血常规检查结果:WBC7.1×10^9/L,NO.52,L0.43,Hb132g/L,PLT315×10^9/L。腹部B超及腹透未见异常。入院诊断:肠痉挛。给予头孢拉定消炎,654—2,维生素K1解痉治疗3天,腹痛未缓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 患者男,40岁,头晕,恶心3年余。近13病情加重,于2008年11月25日入院检查,CT检查结果有脑系膜病变,病理诊断脑系膜瘤。当日收住于我院脑外科治疗。在手术前进行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30×10^9/L,红细胞4.52×10^12/L,HBG 121g/L,血小板(PLT)38×10^9/L(EDTAK2抗凝剂),复查两次,PLT结果维持在38—51×10^9/L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总量、亚群(pDC和mDC)比例及其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和CIMO)表达,探讨MDS患者细胞免疫异常的形成机制。方法 选取38例MDS患者及19名正常对照,采用荧光素单克隆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DS患者外周血中Lin1^—HLA-DR^+细胞(DC)、Lin1^-HLA—DR^+CD123^+细胞(pDC)、Lin1—HLA—DR^+CD11c^+细胞(mDC)的数量以及CD80、CD86和CIMO在DC膜上的表达。结果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DC总量分别为(33.7±7.0)×10^6/L、(56.3±29.0)×10^6/L和(12.1±1.4)×10^6/L(P〈0.05),pDC数量分另U为(12.6±4.1)×10^6/L、(3.6±1.0)×10^6/L和(6.6±0.7)×10^6/L(P〉0.05),mDC数量分别为(16.7±6.3)×10^6/L、(28.7±17.6)×10^6/L和(5.5±0.9)×10^6/L(P〈0.05)。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百分比分别为(2.37±0.53)%、(3.58±1.39)%和(0.68±0.08)%(P〈0.05),pDC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82±0.29)%、(0.31±0.06)%和(0.37±0.04)%(P〉0.05),mDC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96±0.35)%、(1.51±0.70)%和(0.32±0.05)%(P〈0.05)。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80^+DC分别为(30.6±11.8)×10^6/L、(2.3±0.9)×10^6/L和(2.3±0.6)×10^6/L(P〈0.05),CD86^+DC分别为(25.1±7.4)×10^6/L、(12.4±6.3)×10^6/L和(6.2±3.2)×10^6/L(P〈0.05),CD40^+DC分别为(2.8±1.0)×10^6/L、(1.5±0.9)×10^6/L和(3.2±2.3)×10^6/L(P〉0.05)。结论 MDS患者外周血中DC数量增多、比例异常;以mDC增多为主,pDC无明显增多;MDS患者DC高表达CD80和CD86,CD40表达不增高。提示MDS患者诱导抗肿瘤细胞免疫的抗原呈递细胞(pDC)数量及功能不足;而与正常造血克隆炎性损伤有关的抗原呈递细胞(mDC)却增多。这可能是导致MDS患者细胞免疫异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2岁。2005年4月因间断发热、咳嗽、全身酸痛2年入院。2年前因反复发热38℃~39℃,血象异常,于外院查血象白细胞2.5×10^9/L、红细胞2.66×10^12/L,单核细胞39%。骨髓穿刺结果:原粒5.5%,早幼粒1.5%,幼稚单核2.5%,单核11%,巨核细胞38个,多为小巨核。粒系统易见Pelger核型。红系减少,粒:红=7.0:1。给予叶酸、维生素B小速力菲疗效不佳。此次入院体格检查:T39.5℃、消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脾大于左肋下1.5cm。血常规:白细胞6.4×10^9/L,红细胞2.68×10^12/L,  相似文献   

14.
阑尾缺如2例     
1病例介绍 例1,张××,男54岁,右下腹痛1天,伴腹胀,并停止排气、排便,低热。无手术史。查体:T37.9℃,P90次/分,R20次/分BP115/75mmHg,痛苦貌,头颈正常,心肺无异常,心率135次/分,律不整,心音有力,腹胀,未见胃肠型,右下腹肌稍紧、压痛,肠鸣音减弱。血RBC483×10^12/L,WBC14.8×10^9/L,HB150g/L,NO.870,L0.128。X线透视:右中腹部肠管胀气,伴数个液平面。EKG:异位心律,房颤,心肌劳累,BUS:肝、胆、胰、脾、肾无异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 1.1例 孕妇,36岁,停经37+2周,不规下腹阵痛4小时入院。孕32周时查PLT75×10^9/L,晚孕有牙龈出血现象。入院后复查:PLT50×10^9/L,HB101g/L,WBC8.1×10^9/L,RBC4.05×10^12/L,GR%76.9%,L%19.1%,血凝PT14s、APTT42s。内诊:宫口开大2cm。经产妇头盆评6分,充分各新鲜血及凝血因子的前提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以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肺结核误诊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肺结核误诊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58岁。主因头晕、乏力、胸闷、发热20d余,加重1周人院。于2007—09下旬无诱凶出现头晕、乏力、发热等不适,症状逐渐加重,体温多在39.5C左右,伴有胸闷、气短等不适,无咳嗽、咳痰、寒战、盗汗等症状,当地医院查血常规:WBC1.9×10^9/L,RBC5.01×10^12/L,Hb140g/L,PI。T38×10^9/L。抗感染、对症治疗4d无效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7.
二维激光法和电阻法计数血小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二维激光法和电阻法血小板计数进行比较研究。方法用德国拜耳ADVIA 2120(Bayer-2120,二维激光法)、美国雅培3700(CD-3700,电阻法)2台仪器及手工法分别对70份血液样本进行血小板计数,其中对照组30例、大血小板组(大血小板+++)20例、小红细胞组(平均红细胞容积〈60f1)20例。结果对照组检测结果为Bayer-2120:(172.9±89.2)×10^9/L,CD-3700:(165.8±82.7)×10^9/L,手工法:(169.8±78.7)×10^9/L;大血小板组检测结果为Bayer-2120:(70.0±31.8)×10^9/L,CD-3700:(30.9±17.4)×10^9/L,手工法:(65.2±30.1)×10^9/L。小红细胞组检测结果为Baye-2120:(150.6±100.6)×10^9/L,CD-3700:(194.8±124.3)×10^9/L,手工法:(144.6±91.3)×10^9/L。对照组3种计数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组:二维激光法与手工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阻法与二维激光法和手工法比较,其结果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红细胞组:二维激光法与手工法结果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阻法结果明显高于其他2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常情况下,3种计数方法呈高度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理情况下的大血小板、小红细胞,特别是临界值的血小板计数,电阻法结果差异较大,而二维激光法更接近手工法所检测结果,计数结果比较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单独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单独大剂量地塞米松3种方法治疗急重型儿童ITP的疗效。方法:对入院时血小板计数≤25×10^0/L、出血倾向明显的45例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联合组:丙种球蛋白400mg/(kg·d)联合地塞米松1.5mg/(kg·d)静脉滴注,连用5d,于治疗第6d起口服强的松2mg/(kg·d);丙种球蛋白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连续监测血小板计数。结果:联合组、丙种球蛋白组、地塞米松组血小板计数≥50×10^9/L时间分别为(2.1±0.6)d,(2.7±0.6)d,(3.9±0.8)d,血小板数达峰值时间分别为(10.1±1.2)d,(11.2±1.3)d,(13.5±1.9)d,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治疗急重型儿童ITP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一种药物升高血小板的作用更迅速。  相似文献   

19.
1病例患者女姓,74岁。因上腹部疼痛、腹部肿块入院。查体:体温37.8摄氏度,右卜腹触及一20cm×10cm包块,边界不清,压痛。血常规:白细胞23.1×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1 病历摘要 女,45岁。因咳嗽6个月、咯血2d于2006年4月8日入院。入院前2d肌肉注射胸腺五肽2支(1mg/d),随后出现痰中带血,继而咯鲜血而入院。入院查体:T37.3℃,P78次/min,R20次/min,BP100/60mm Hg(1mm Hg=0.133kPa);急性面容,右肺呼吸音增粗,心界不大,心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不肿。4月6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0.9×10^9/L,N0.68,L0.30,RBC4.13×10^12/L,Hb130g/L,BPC214×10^9/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