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目的探讨暗示、针头、部位、角度和进针速度对静脉注射所致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180例静脉注射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组法进行分组,每组各90例。观察记录暗示组与普通组、5.5号针组与7号针组、手背组与腕上组、大角度进针组与小角度进针组、快速进针组和慢速进针组的进行静脉注射时疼痛,疼痛程度采用数字分级法记分,比较2组疼痛程度。结果疼痛积分值暗示组比普通组、5.5号针组比7号针组、手背组比腕上组、大角度进针组比小角度进针组、快速进针组比慢速进针组低,疼痛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采用暗示、小号针头、手背部位、大角度快速进针法,能有效减轻静脉注射所致的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减轻静脉滴注药物所致疼痛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患者98例,连续2天在患者的左、右手手背静脉对称部位各穿刺1次,第1天采用常规固定针柄法为对照组,第2天采用针头斜面调整后固定法为实验组.应用口述描述评分法测评患者静脉滴注过程中的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疼痛发生率及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头斜面调整后固定法是减轻静脉滴注药物所致疼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200例患者静脉穿刺进行针角度的观察和调查,得出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与皮肤间的进针角度(约60°)可减轻进针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现简介如下:1 临床资料 选择1999年2月至2002年2月接受静脉注射输液的清醒患者。共计200例,其中男90例,女110例,年龄20~65岁之间。分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观察和比较。2 操作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由本人操作,两组均选一次性使用输液器7号针头。选择的穿刺对象全都是接受静脉输液的清醒患者,均选用患者上肢前臂或手背静脉为穿刺点,原则上从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选择血管。2.1 实验组:选择好患者穿刺血管后,常规消毒皮肤,操作者右手持穿刺针头在血管上方的皮肤约成60°角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再呈约20°沿血管方向行走,见回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648例患者静脉穿刺后拔针的观察和调查,得出拔针时轻压穿刺部位,拔出后紧压穿刺点,辅以心理护理、心理暗示,可减轻技针疼痛或达到无痛拔针。1资料与方法。1.l临床资料选择1994年3月至1996年接受静脉输液的清醒患者648例,男性266例,女性382冽,年龄17-70岁。随机分成两组,均为324例。1.2实验方法与判定标准两组使用相同的输液器及针头,均为上肢前臂或手背静脉穿刺部位的拔针,操作全部由同一人进行。实验组用右手轻剥胶布,左手轻压穿刺点,并与患者交谈,分散注意力,增加信任度,快速拔出针头后,再紧压穿刺点,对照组右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减轻静脉采血所致疼痛的最佳方法。[方法]将780例静脉采血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按中专教科书(护理技术)中的方法进行采血;研究组以小角度(5度~10度)在血管上方直接轻快刺入血管0.6cm~1.0cm进行穿刺采血。两组血清标本采集均使用带7号针头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全血标本采集均使用一次性7号静脉血样采血针头采血。[结果]穿刺方法比较,注射器与采血针采血比较、两组采用注射器采血比较、两组采用采血针采血比较:疼痛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的静脉采血方法简便、实用、安全、准确、快速、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型号的头皮针在心内科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效果。方法选择心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由同一操作者根据单双日选择5.5、7号头皮针对患者进行输液。对两种型号的头皮针在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程度、穿刺部位周围瘀血情况、患者愿意接受程度进行比较。结果5.5号头皮针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程度、多次穿刺部位周围瘀血情况、患者愿意接受程度均显著好于7号针头(均P〈0.01)。结论5.5号头皮针针径小、针梗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疼痛反应小,可延长患者静脉血管的使用寿命。心内科老年患者使用5.5号头皮针进行输液值得提倡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行老年患者手背浅静脉穿刺时采用非握拳法和改变针尖斜面及进针角度以减轻疼痛,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由方法2选择在我单位接受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2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每例各观察10次,观察组采用非握拳法,同时针尖斜面略向左,以皮肤约450角进针。对照组采用握拳法,针头根据教科书与皮肤约20度角进针,观察两组的疼痛程度及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无痛或微痛占74.3名。穿刺失败率占重1.3名,对照组无痛或微痛占4.3%,穿刺失败率占4.1%,两组数据用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明显优干对照组。结论:针对老年患者静脉特点静脉穿刺时采用非握拳法,进针时改变针尖斜面及进针角度可减轻穿刺时疼痛和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儿生长激素和性激素激发试验中,在不封管情况下,经小儿肘正中静脉与腕部头静脉及手背静脉留置针进行间歇多次采血的效果比较。[方法]将激发试验中在2h内需要进行5次采血的患儿70例分成A、B两组,A组取肘正中静脉,B组取腕部头静脉和手背静脉,A组再以所用针头型号的不同(9号、12号),在不给任何液体封管的情况下间隙5次用5mL注射器抽血,B组用9号针头采血,观察一次性成功率和溶血发生率。[结果]激素激发试验中,留置针中不给予肝素封管的情况下,2h内间歇半小时采血5次的成功率在肘正中静脉远高于手背静脉和腕部头静脉;用9号针头所取的血样溶血发生率低于12号针头。[结论]小儿激素激发试验过程巾.肘正巾静脉留置24号留置针.在不给任何液体封管的情况下.能保证血样质量.病人及家属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9.
关于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观察新拔针方法与旧拔针方法在临床上引起的疼痛反应及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普外科100例住院患者进行手背双侧同部位静脉穿刺后拔针方法对比观察研究。左侧采用快速旧式拔针法(对照组: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常规快速拔出针头);右侧采用新式拔针法(观察组:常规快速拔出针头,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结果:新式拔针方法的疼痛、针眼出血及皮下淤血发生率显著低于旧式拔针方法(P〈0.01)。结论:新式拔针方法可减轻患者对肌肉的刺激,使疼痛、针眼出血及皮下淤血减轻,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找静脉滴注含钾溶液时所致疼痛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住院静脉滴注含钾溶液患者96例,采用自身对照比较的方法.将患者的左右手随机分组,连续两天在患者左、右手手背静脉对称部位各穿刺1次,第一天采用常规固定法固定针柄为对照组,第二天采用针尖斜面向下固定法为实验组.采用口述描述评分法来衡量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静脉滴注含钾溶液时引起疼痛的发生率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针尖斜面向下固定法明显优于常规固定针柄法,该方法能减轻静脉滴注含钾溶液时所致的局部疼痛.  相似文献   

11.
外周浅静脉穿刺拔针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外周浅静脉穿刺拔针方法,保护患者静脉、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采用顺进针角度中速拔针,拔针后采用左手大拇指顺血管方向以干棉球按压2个穿刺点法,与传统拔针法进行观察对比。分手背静脉、肘静脉、头皮静脉3组分别对2种穿刺拔针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拔针后疼痛和出血情况(组内比较):手背静脉组“值分别为4.93和6.43,P〈0.01;肘静脉组“值分别为3.09和2.76,P〈0.01;头皮静脉组值分别为3.93和3.91,P〈0.01。不同静脉穿刺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采用顺进针角度中速拔针法有利于保护静脉,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进针角度皮下注射胸腺肽α1对患者局部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先后采用常规斜刺注射法和垂直进针法对80例慢性乙肝患者皮下注射胸腺肽α1。观察并比较两种注射法的效果,包括局部疼痛程度和注射部位皮肤反应。结果采用垂直进针注射法患者轻、中度疼痛的比例为93.75%,重度疼痛的比例为6.25%;常规斜刺进针注射法轻、中度疼痛的比例为62.50%,重度疼痛的比例为37.50%;采用垂直进针注射法患者的局部疼痛程度低于常规斜刺进针注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86,P〈0.05),且局部皮肤反应轻于常规斜刺进针注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7,P〈0.05)。结论采用垂直进针注射法皮下注射胸腺肽α1可减轻患者局部疼痛程度,效果优于常规斜刺进针注射法。  相似文献   

13.
新式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对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式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对疼痛的影响。方法对60例患者按单双日透析顺序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单日患者行新式穿刺技术,左手拇指反方向拉紧穿刺血管处的皮肤,针头和皮肤呈30°~40°角,针头斜面稍倾斜约20°,快速进入皮肤后再缓慢进针,力度适中,见回血后,再平行顺血管进针少许,然后迅速旋转针柄,使针尖斜面向上。最后固定穿刺针在穿刺时的角度或与穿刺时接近的角度。拔针时用左手将无菌小纱布沿血管走向轻放于穿刺点上以拇指固定,切忌压迫,右手拔针的角度与穿刺时的角度类似,先缓慢退出血管,再迅速拔出皮肤,同时速用左手食指、中指沿血管纵向按压穿刺点上方0.5~1.Ocm处5~10min;双日患者行传统穿刺技术。结果新式穿刺技术其疼痛程度及皮下淤血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新式穿刺技术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总被引:98,自引:1,他引:97  
作者通过对438例患者静脉穿刺进行针角度的观察和调查,得出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角),可减轻进针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现将其简介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1993年2月至1995年6月接受静脉输液的清醒患者。共计438例,男196例,女242例。年龄14~65岁之间,分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观察和调查比较。2操作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由作者本人操作。两组均选用常州市鹤寿医用器材厂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7号针头。选择的穿刺对象全都是接受静脉输液的清醒患者,均选用患者上肢前臂或手背静脉为穿刺点,原则上从远心端至近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胰岛素泵敷贴不同固定方法对患者舒适度、节约医疗成本的效果。方法将270例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进组,各135例。改进组采用改进固定法,传统组采用传统固定法。观察两组置泵后进针部位出血、疼痛程度、敷贴卷曲撕脱及针头滑脱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改进组比传统组发生进针部位的出血事件明显减少,疼痛感减轻,敷贴卷曲撕脱减少,无针头滑脱发生,需要费用低。结论改进敷贴固定方法可减轻患者置泵后的疼痛,减少针头滑脱事件,以保证治疗的连续性,节约医疗成本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赵海燕 《当代护士》2014,(2):135-136
目的翻转针柄法减轻阿奇霉素所致疼痛的效果,以提高患者满意度,顺利完成治疗。方法60例需要静脉输注阿奇霉素的门诊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将患者左手、右手静脉输液随机分为翻转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法,翻转组采用翻转针柄固定法,两手穿刺部位、方法和操作人员固定。结果翻转针柄固定方式比常规针柄固定方式,患者重度疼痛由30.0%减少为5.0%,轻度疼痛由41.7%减少为18.3%,完全无痛由28.3%上升为76.7%。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翻转针柄固定方式能明显减轻阿奇霉素所致疼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静脉穿刺无痛微痛的操作技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将600例清醒状态下的门急诊输液患者采用查随机数表法分为A、B、C 3组各200例,3组静脉穿刺部位相同,均使用5.5号头皮针的输液管,分别以不同的握拳方法、进针角度进行穿刺,观察比较3组患者穿刺时疼痛程度。结果 A组无痛或微痛的患者例数最多,与B组或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为40&#176;,患者手掌呈空杯状,可明显降低疼痛程度,并缩短穿刺进针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减轻静脉采血所致疼痛的最佳方法。[方法]将780例静脉采血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按中专教科书(护理技术)中的方法进行采血;研究组以小角度(5度~10度)在血管上方直接轻快刺入血管0.6cm~1.0cm进行穿刺采血。两组血清标本采集均使用带7号针头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全血标本采集均使用一次性7号静脉血样采血针头采血。[结果]穿刺方法比较,注射器与采血针采血比较、两组采用注射器采血比较、两组采用采血针采血比较:疼痛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的静脉采血方法简便、实用、安全、准确、快速、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静脉采血时合适的进针角度,以减轻疼痛。方法在体检人群中,选取393例为实验组,选取387例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进针角度,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比较2组不同进针角度与疼痛的感受程度。结果实验组静脉采血比对照组静脉采血能明显减轻疼痛;2组进针角度与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改良进针角度在健康体检人群中进行静脉采血,可以达到有效减轻疼痛甚至无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保证输液质量和患儿的安全,降低静脉输液的并发症,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最佳手法、进针角度、固定方法.方法随机将1 000例1周岁以内的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法、进针角度、固定方法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对照组500例患儿疼痛反应、复针率、液体外渗、针头脱出血管、血管周围发红、血管阻塞等并发症明显大于观察组,静脉使用率、一针成功率,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针头与皮肤成5°,快速进入皮肤后变换手法,右手拇指、示指持针柄前后面,针头与血管平行,直刺进入血管,以"S"型固定.可减轻针头对血管壁的损伤,操作简单且易固定,效果好,是一种理想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