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84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 mg 静脉滴注,2 次/d,共14 d,治疗后14、28 d 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hs-CRP、CSS 评分、临床有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14、28 d 与治疗前比较血清hs-CRP、CSS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 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清除急性脑出血血清hs-CRP,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疗程. [方法]将13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B两组为治疗组,C组为对照组.3组均给予脑出血的常规治疗,A组在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每天2次,7 d为一疗程,B组依达拉奉疗程为14 d,其他治疗同A组,C组仅给予脑出血的常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病人在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A和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与B在治疗后14 d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安全有效,疗程7 d、14 d疗效无区别.  相似文献   

3.
程冉冉  李焰  周燕  刘凤丽 《职业与健康》2012,28(8):1021-1022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各40例,均常规使用脱水剂、降压药、调血脂药及神经营养药物。在此基础上B组加用丁苯酞注射液,C组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D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14 d为1疗程,4组患者均分别于治疗前、用药后第14天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结果 B、C、D组显效率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A组,D组用药后评分低于B、C组。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有协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依达拉奉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SOD、MDA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SOD、MDA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大鼠模型,分依达拉奉治疗组,都可喜组和正常对照组,白手术7d起,依达拉奉治疗组皮下注射依达拉奉,每日1次给药,药量3mg/kg体重,共20d.都可喜组用都可喜灌胃,每日1次,20mg/kg体重,共20d,各组分别取1个月及2个月为时闻点,处死取脑,测定大鼠海马组织SOD、MDA.[结果]提取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线粒体后,SOD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月、2月依达拉奉治疗组SOD活性比相应时间点模型组SOD活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都可喜的作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2个月的治疗效果好于1个月.术后1月、2月依达拉奉治疗组MDA分别低于相应时间点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都可喜的作用相当,而且2个月的治疗效果好于1个月.[讨论]依达拉奉可以使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MDA含量下降,SOD含量升高,提示依达拉奉具有明显的清除缺氧缺血后脑组织内自由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3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每日2次,2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及日常生活活动量(ADL)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4周的NDS及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药前后相比NDS及ADL评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2周、4周后相比N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L评分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明显促进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在急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急诊中常见的急性脑出血患者52例,按照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27例)和常规组(25例).两组在治疗原发疾病基础上,均根据出血量不同采用脱水等治疗.依达拉奉组在此基础上静脉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共14 d.对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依达拉奉组与常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分别为(20.34±6.12)、(21.02±5.23)分,治疗后分别为(9.52±3.44)、(13.20±2.30)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达拉奉组和常规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8.9%(24/27)和60.0%(15/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能在急性脑出血的急诊急救中提高救治率,改善预后,减少损伤后远期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7例发病在48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 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Bid,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Bid,连用14d,对照组仅用同剂量、同疗程的奥扎格雷钠,疗程共14d.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的增分率来判断、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并监测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心电图.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14d治疗结束后,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的HISS增分率分别为(50.39±23.37)%和(23.52±22.71)%;BI增分率分别为(48.76±21.32)%和(26.72±21.73)%,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的联合运用显著提高了对ACI的治疗效果(P<0.01).结论: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ACI患者疗效较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1例发病在3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用阿司匹林、血塞通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30 mg治疗14 d。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4 d及治疗后第28 d测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8 d,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P﹤0.01)。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注射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注射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注射用尤瑞克林及依达拉奉,对照组同时给予银杏达莫及胞二磷胆碱,疗程均为14 d.于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量表(ADL)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6.7%(23,30),高于对照组的35.0%(7/20)(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对照组ADL评分提高(13.8±6.9)分,治疗组提高(20.0±9.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注射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于凌云 《时尚育儿》2016,(3):118-11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84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对照组42例用常规治疗加服拜阿司匹林3OOmg/d,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300mg口服,1次/d,连用21d;依达拉奉30mg静脉点滴,2次/d,连用14d。2组在治疗前后神经缺损程度评分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病人给予氯吡格雷、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能更有效抑制病情发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mGluR5 mRNA在不同时段的表达变化的规律,探讨mGluR5 mRNA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75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组1、3、6、12、24 h及3 d、14 d组及其相对应的假手术对照组,采用大鼠MCAO模型,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组mGluR5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假手术对照组mGluR5 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手术组mGluR5 mRNA各时间段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缺血1 h其表达即有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GluR5 mRNA表达6 h达到高峰(F=5.328,P〈0.00),3 d后表达开始下降(P〈0.01),14 d基本降至正常对照水平(P〉0.05)。结论:mGluR5在脑缺血后升高,提示mGluR5在脑梗死中有着重要作用,从而对我们的临床研究指出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辅助氟伏沙明治疗强迫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4例强迫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7例):阿立哌唑(2.5—10mg/d)辅助氟伏沙明(250—300mg/d)组(研究组)、氟伏沙明(250~300mg/d)组(对照组),治疗观察期均为8周。两组患者于基线及治疗2、4、6、8周末分别评定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并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对照组分别脱落1例、2例。研究组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评分在基线及2、4、6、8周末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末时,两组间的强迫思维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迫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末时,两组间的强迫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时,两组间强迫症状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辅助氟伏沙明可有效、持续地改善强迫障碍患者的强迫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一氟伏沙明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膜分娩镇痛对分娩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施行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镇痛组,随机抽取同期、条件相似的未实施分娩镇痛者50例为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产程、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1)两组孕妇疼痛感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产程、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镇痛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阴道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不延长产程、不增加产后出血量、不影响新生儿评分,是安全有效的。同时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起到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化痰方(二陈汤)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成年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和化痰组各10只,正常组给予正常饲料喂养,高脂组和化痰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4周,化痰组第11周起给予二陈汤灌胃4周。在第14周末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ITT),14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并比较各组血脂TC、TG的含量及第14周各组大鼠OGTT结果和ITT结果。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脂组大鼠血清中的TC和TG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高脂组比较,化痰组大鼠血清中的TG含量明显降低(P〈0.01),TC有所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组的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化痰组空腹血糖与正常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负荷后,高脂组的各个时间点的血糖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而化痰组除了糖负荷后120 min的血糖明显高于正常组外(P〈0.01),其余时间点与正常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注射胰岛素后,化痰组各时间点血糖下降幅度均明显高于高脂组,30 min时高脂组血糖降低18%,而化痰组大鼠降低26%。结论:二陈汤能够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血脂的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5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扎格雷钠静脉滴注治疗;联合治疗组;其中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0.O%,93.8%;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I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问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13常生活能力,且未提高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的影响。方法:62例SAP患者随机分为A组(n=24)、B组(n=38)。A组行综合治疗,B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静脉滴注。ELISA检测患者血清入院时(0 d)、7 d、14d时IL-15水平。结果:治疗7 d时A组IL-15检测值与入院时比较无差异,但B组IL-15检测值明显升高,A、B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4 d时A、B组IL-15检测值均分别比治疗7d时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之间IL-15检测值相互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后,B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调节炎症介质IL-15的表达,乌司他丁能有效地逆转SAP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08年9月我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11例.随机分为3组,A(依折麦布)组、B(辛伐他汀)组和C(联合用药)组。分别使用10mg/d依折麦布、不同剂量辛伐他汀、10mg/d依折麦布与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治疗12周,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甘油三脂(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B)情况,并分析比较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C组TC、HDL-C、LDL-C和Apo-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平均变化量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的调节程度与辛伐他汀的剂量无关(P〉0.05),依折麦布与最小剂量(10mg/d)的辛伐他汀联用降低LDL—C的作用优于大剂量单独辛伐他汀(P〈0.01)。C组总有效率为69.8%,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具有较好的调节胆固醇代谢的作用.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阿霉素所致心衰兔保护作用及其抗心衰的机制。方法: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ON)、CHF模型组(CHF)、CHF+辛伐他汀低剂量组(LD-SIM)、CHF+辛伐他汀中剂量组(MD-SIM)、CHF+辛伐他汀高剂量组(HD-SIM)。正常对照组(CON)给予耳缘静脉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周1次,共10周。其余组均给予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的盐酸阿霉素,按4 mg/kg,每周1次,共10次,而辛伐他汀干预组同时给予低、中、高剂量辛伐他汀灌胃治疗,剂量分别为0.3 mg/(kg·d),1.5 mg/(kg·d),3.0 mg/(kg·d)。10周后测定大鼠心功能左室肥厚指数、ELISA测定血清中hs-CRP和MMP-13含量。结果:各药物治疗组可不同程度改善左室肥厚,其中辛伐他汀大剂量组与CHF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辛伐他汀中剂量组与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剂量治疗组与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中剂量治疗组心功能指标(&#177;dp/dtmax)明显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辛伐他汀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治疗组能降低血清中CRP、MMP-13含量(P〈0.01或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够预防左心肥厚,降低血浆CRP、MMP-13浓度,从而减缓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改善心功能,这可能是辛伐他汀抗心衰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初产单胎头位且无产科并发症的产妇120例,并分为潜伏期(宫口〈3 cm)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组(Q组)40例、活跃期(宫口〉3 cm)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组(H组)40例及非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组(C组)40例。分别观察其对产妇(血流动力学、产程、出血量、疼痛效果等)及新生儿结局(Apgar评分)的影响。结果:三组产妇的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H组的第二产程时间均多于C组(P〈0.05),其余产程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H组各时间点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H组新生儿出生1、5 min Apgar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使产妇能够尽早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又不会对新生儿带来负面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王运 《现代保健》2014,(6):113-115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4月本院呼吸科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PPV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NPPV治疗,首次治疗时间2 h,每日累计治疗时间8 h以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段的各项生理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心率(HR)、辅助呼吸肌评分、插管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PaCO2、RR、HR、辅助呼吸肌评分及插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率为4.9%,低于对照组的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NPPV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缓解病情,适当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