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制备磷酸川芎嗪载药壳聚糖微球及其体外性质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具有多种治疗作用的磷酸川芎嗪为模型药物,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壳聚糖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交联固化法制备磷酸川芎嗪壳聚糖微球。结果显示,磷酸川芎嗪壳聚糖微球载药量为(8.26±1.23)%,包封率为(81.67±0.97)%,显微镜下观察微球的形状良好,呈圆球形,平均粒径为25μm,粒径跨度为0.76。采用动态膜透析法测定含药微球的体外释药曲线,磷酸川芎嗪壳聚糖微球在体外缓慢释放药物,在第8天时释药量达到总药量的82%,说明磷酸川芎嗪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灯盏花素的离体、在体经鼻吸收特性,为灯盏花素的鼻腔给药制剂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C扩散池,以新鲜犬鼻黏膜为渗透屏障,以含灯盏花乙素0.25、0.50、1.25 mg/mL的灯盏花素PBS液(pH 6.5)为释放液,以空白PBS为接收液,进行渗透试验;采用大鼠鼻腔循环灌流法,以1.01、1.70、4.48 mg/mL灯盏花素PBS溶液(pH 6.5)作为鼻腔循环液,HPLC法测定灯盏乙素,进行在体鼻黏膜吸收试验。结果灯盏花素高、中、低质量浓度组的犬鼻黏膜渗透系数分别为3.6×10-5、1.272×10-3、1.856×10-3cm/min(n=3)。随着灯盏花素的质量浓度增加,其渗透系数呈剂量依赖性增加;高、中、低质量浓度灯盏花素的大鼠在体吸收速度常数分别为4.5×10-3、2.3×10-3、1.7×10-3min-1,随质量浓度的增加,鼻黏膜吸收量逐渐增加,但其吸收速度常数较小。结论灯盏花素可经鼻吸收,质量浓度对其吸收的影响较大,适合制备成经鼻给药的新制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石柴方中有效成分经鼻给药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鼻腔循环灌流和单向灌流的模型,HPLC测定灌流液中α-细辛脑和柴胡皂苷a的量,考察不同药物质量浓度、不同配伍比例对柴胡和石菖蒲中有效成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药物质量浓度对柴胡皂苷和石菖蒲挥发油的吸收速率常数无显著影响,配伍后石菖蒲挥发油对柴胡皂苷的吸收速率常数有影响。结论:石柴方中的柴胡皂苷和石菖蒲挥发油均能透过鼻黏膜吸收,但配伍使用后石菖蒲挥发油抑制柴胡皂苷的鼻腔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薄荷醇对磷酸川芎嗪微乳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立式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不同浓度薄荷醇对磷酸川芎嗪微乳体外渗透曲线及参数的影响。【结果】加入3%和5%薄荷醇微乳的透皮吸收曲线更加弯曲,提示微乳的迟滞时间均延长(P<0.05),3%和5%的薄荷醇能够显著增加磷酸川芎嗪透皮速率分别至108.41和119.21μg·(cm2·h)-1(P<0.01),但是1%的薄荷醇对迟滞时间和透皮速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薄荷醇呈非浓度依赖性促进磷酸川芎嗪微乳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磷酸川芎嗪星型聚乳酸载药微球,研究制备工艺参数对载药微球的药物包封率的影响,并对其体外释放特性进行表征。方法 以星型聚L-乳酸(sPLLA)为聚合物基材,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磷酸川芎嗪(LP)星型聚乳酸载药微球(sPLLA/LP),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研究sPLLA/LP的体外缓释特性,并用FT-IR和SEM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 通过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建立sPLLA/LP的药物包封率与制备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优化工艺。LP与sPLLA结合良好,sPLLA/LP微球缓释7 d后,sPLLA出现部分降解。采用优化工艺所制备的sPLLA/LP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SEM分析与缓释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0~48 h阶段的释药机制为药物扩散和聚合物降解协同作用;48~144 h阶段则主要为药物扩散释药。结论 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的sPLLA/LP微球的药物包封率较高、体外释药平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不同增稠剂对磷酸川芎嗪微乳增稠效果以及微乳凝胶体外透皮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磁力搅拌法考察不同高分子辅料增稠的效果,并采用立式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不同浓度Aerosil 200对磷酸川芎嗪微乳体外渗透曲线及参数影响。【结果】在采用的增稠剂中,仅Aerosil 200能够增加磷酸川芎嗪微乳的稠度,同时不改变其微乳性质,随着Aerosil 200浓度升高,其微乳凝胶的黏度分别升高为62.19,87.35,116.47,127.81和153.45 Pas;但是随Aerosil 200浓度升高(4%,5%,6%),药物透皮速率分别下降为95.69,77.76,59.48μg·(cm2·h)-1。【结论】含有5%Aerosil 200的磷酸川芎嗪微乳具有澄清透明的凝胶结构,同时具有适当的黏度和透皮速率。 相似文献
8.
醒脑静微乳对大鼠鼻黏膜刺激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醒脑静微乳经鼻给药后对大鼠行为及鼻黏膜形态学的影响,探索开发新型复方制剂。方法健康SD大鼠125只,随机分为空白微乳组、空白溶剂组、醒脑静微乳组(载药量为84.4g/L)、醒脑静滴鼻液组(载药量为84.4 g/L)以及生理盐水组,每组25只,各组每日给药3次,每次每鼻孔定量注入50μL相应液体,连续给药7 d,于给药1、4、7 d和停药1、2周后,取鼻中隔黏膜,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结果各组鼻腔给药后,大鼠有不同程度的行为反应。切片观察可知空白微乳组、空白溶剂组与醒脑静微乳组给药7 d后对大鼠鼻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且刺激性相当(P>0.05),但损伤于停药1周后即恢复正常;醒脑静滴鼻液组给药7 d后对大鼠鼻黏膜刺激性显著高于微乳组(P<0.05)。结论醒脑静中成分对大鼠鼻黏膜有较大的刺激性,但将其制成微乳后可减少药物对鼻黏膜的刺激性且损伤于1周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通塞脉微丸活性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通塞脉微丸中的活性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及微丸与标准品的吸收差异,评价该制剂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方法。结果微丸中活性成分在小肠各部位均能较好地吸收,无特异性吸收部位。不同浓度溶液对甘草苷、阿魏酸和甘草酸铵的吸收无影响;浓度对肉桂酸吸收有差异,可能借助载体转运。结论标准品中甘草苷、甘草酸铵和肉桂酸较微丸吸收快,阿魏酸无显著差异,提示微丸维持药效更持久。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维生素B12溶液鼻粘膜吸收规律。方法:以大鼠在体鼻循环法为实验模型,考查循环液浓度不同时,维生素B12鼻粘膜吸收规律。结果:考察了0.25,0.5,1mg/ml三种浓度的维生素B12溶液鼻粘膜吸收规律,表明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12鼻粘膜吸收速度为一常数。结论:维生素B12溶液鼻粘膜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吸收速度常数K为0.02441min^-1。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甘草提取物对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在大鼠鼻粘膜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鼻腔重循环模型,用HPLC法测定加与不加甘草提取物的循环液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加甘草提取物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在鼻粘膜的吸收有显著增加,在起始阶段的增加速度尤其明显,结论:在一定pH条件下,甘草提取物具有促进补骨脂素鼻粘膜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两步乳匀法制备氟比洛芬酯(FA)脂微球,采用动态光散射法、超速离心法测得FA脂微球粒径为(168.6 ± 9.3)nm,Zeta电位为(-34.8 ± 1.4)mV,包封率为(99.4 ± 0.9)%;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兔体内FA代谢产物氟比洛芬(FP),FA脂微球静脉给药后,FP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β为(0.83 ± 0.13)h,AUC0→24 h为(16.10 ± 1.56)μg·h/mL,CL为(0.41 ± 0.02)L/(h·kg)。制得的FA脂微球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在兔体内的FP药物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黄体酮对SD大鼠急性鼻炎模型鼻腔黏膜上皮的影响.方法:用物理方法制作共得30只SD大鼠急性鼻炎模型,平均分3组,分别为:黄体酮滴鼻组、炎症组、炎症-生理盐水滴鼻组.分别以黄体酮和生理盐水滴鼻4d后取鼻腔黏膜作病理学检查. 结果:(1)用黄体酮滴鼻液治疗的SD大鼠鼻腔黏膜上皮完整,纤毛整齐,腺体开放不多;(2)用或不用生理盐水滴鼻液治疗的SD大鼠鼻腔黏膜上皮纤毛倒伏,上皮结构散乱,上皮层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3)鼻腔分泌物涂片示黄体酮滴鼻液治疗的SD大鼠有少许中性粒细胞,而用或不用生理盐水滴鼻液治疗的SD大鼠鼻腔分泌物含有大量中性粒细胞;(4)Hoechst染色:用黄体酮滴鼻液治疗的SD大鼠鼻腔黏膜上皮凋亡细胞数[(1.583±0.28)/视野]明显少于用或不用生理盐水滴鼻液治疗的SD大鼠[分别是(2.85±0.285)/视野和(4.8±0.715)/视野].结论:黄体酮对SD大鼠急性鼻炎模型鼻腔黏膜上皮具有保护和抗凋亡作用,同时具有维持黏膜各层的完整性和减轻鼻黏膜水肿、减轻黏膜卡他性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AR)动物鼻黏膜中组胺含量的变化,探讨组胺在变应性鼻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影响组胺含量测定的2个因素温度和萃取时间分别进行2个水平考察,以回收率为指标,确定Shore荧光法测定条件;另采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滴鼻致敏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改进Shore荧光法测定豚鼠鼻黏膜组胺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室温和萃取时间为45 min条件下的组胺回收率满足要求,利用该法测得自然对照组和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组胺含量分别为(513.7±49.3)ng/g和(590.4±47.6)ng/g,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中组胺含量显著高于自然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Shore荧光法测定鼻黏膜中组胺含量准确可靠,检测鼻黏膜中组胺含量的高低对诊断变应性鼻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鼠嗅粘膜原代培养细胞的分类及细胞社会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嗅粘膜的细胞社会学特性,为嗅粘膜混合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提供可行性研究资料。方法:自成年大鼠鼻中隔活体剪取部分嗅粘膜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玻璃培养皿,用含10%胎牛血清的F12培养基培养,动态观察细胞的贴壁、生长及分化过程,并用波形蛋白(vimentin)、层粘连蛋白(Iaminin)、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75,NGFRp^75)抗体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阳性细胞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嗅粘膜细胞中包含成纤维细胞、神经干细胞、嗅细胞和嗅鞘细胞等,不同类型细胞的形态及生长特性存在差异。结论:嗅粘膜细胞之间具有协调的细胞社会学关系;成体嗅粘膜混合细胞群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行性具有细胞社会学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