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起 《北方药学》2013,(8):167-167
目的:分析和研究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严重创伤患者120例,将其急救过程中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120例患者抢救成功107例,抢救成功率89.2%,死亡13例,死亡率10.8%。抢救的有效时间为30~60分钟。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具有病情危急的特点,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准确性、时间性,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体化急救结合院内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由该院负责急救的严重创伤患者5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和观察组(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创伤急救模式,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急救结合院内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比较2组时间效能、创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循环-呼吸-腹部-运动-语言(CRAM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完成检查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有效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急救前ISS、CRA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急救后ISS、CRAMS评分优于急救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后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CRAM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采用一体化急救结合院内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有利于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患者创伤程度,降低并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严重创伤患者应用急救护理路径对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的严重创伤患者105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53例采用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急救,记录患者绿色通道停留时间与相关辅助检查时间及其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早期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绿色通道停留与辅助检查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达标时间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2%,对照组为7.5%,观察组早期病死率为13.5%,对照组为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急救护理路径救治能明显缩短绿色通道停留时间,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救治,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早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球囊辅助呼吸,观察组采用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急救后1h血气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可有效清除呼吸道阻塞物,从而提高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干预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急诊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急诊抢救流程及急救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整体的急救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创伤病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创伤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创伤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创伤控制时间﹦13.60, t住院时间﹦7.39,P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P 〈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2%,观察组为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P 〈0.05)。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使用急救护理干预进行全面、及时的护理,可提高患者创伤病情的治疗有效率,缩短病情控制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同时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监测及紧急护理措施。方法对济源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2005至2009年抢救90例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总结其经验体会。结果 9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抢救脱险84例,死亡6例,抢救成功率为93.3%,有效抢救时间为26~60min,平均(37±4.6)min。结论护理人员迅速判断创伤患者伤情,快速、准确的急救操作是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原则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接诊的3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针对严重多发伤的特点,采用PTC救治原则对患者在检伤、评估、急救处置、再评估以及急救护理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36例患者中除现场死亡的5例外,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置。结论 PTC强调整体观念和时间观念,注重基础生命支持和临床实践技能,提高医护人员应对严重创伤患者的紧急处置能力,使急救人员能够及时、迅速、准确、有效的实施救治和护理,从而为严重多发伤患者成功救治争取宝贵时间,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平雪琴 《家庭医药》2016,(8):174-174
目的: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进行相关分析。方法:以2016年1月份至2016年7月份期间本院收治的104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及急诊急救护理效果。结果:104例患者经急诊急救护理后,100例患者康复出院,患者住院时间为(15±1.5)d,未出现死亡,急诊成功了为96.2%。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急诊急救护理能够降低死亡率,为患者的治疗赢取黄金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外科严重创伤急救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其急救模式分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急救模式干预,40例研究组接受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干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救治满意度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抢救成功率77.50%高于对照组37.50%,死亡率5%、致残率17.50%低于对照组22.5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建议临床抢救外科严重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此模式可显著缩短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改善护患关系,有利作用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在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95例,其中2019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47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7月—2020年1月收治的4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开展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急救情况(辅助检查时间、病情评估时间、基本生命支持抢救时间、急诊至手术室时间、有效救治时间)、急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辅助检查、病情评估、基本生命支持抢救、急诊至手术室时间、有效救治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急救成功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能显著提高多发肋骨骨折急救工作效率及急救成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严重创伤急救的临床效果,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方法择2008年11月至201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科接受常规检查、呼吸支持以及心电监等急救处理,治疗组在急诊科接受综合性的严重创伤急救方案。结果疗组与对照组的急救效果相比较:治疗组的生存患者例数和生存率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生存患者例数和生存率。治疗组的急救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急救效果(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采取综合性的严重创伤急救方案要好于常规的创伤急救方案。有利于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2.
姚芳 《中国医药指南》2013,(35):571-572
目的探讨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为急诊科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急救入院的严~,J4h患者118例的,瞄床护理资料,概括总结有效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结果118例严重创伤患者中,101例经及时抢救护理好转出院,有8例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另有9例颅脑损伤患者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死亡。患者急救成功率为92.4%,有效抢救时间为29-66min,平均36.9min。结论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过程中实施及时有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赢得抢救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6,(15):126-128
目的探讨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管理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接收的符合标准的147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1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抢救,观察组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进行抢救。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以及有效救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满意度等情况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是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青 《中国医药指南》2014,(28):351-352
目的探讨对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急救的临床护理方法和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60例急诊急救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的检查和治疗资料进行收集,从而对患者严重创伤后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经抢救后,60例患者中,有55例患者成功脱险,5例患者死亡,其抢救成功率为91.7%,治疗无效患者8.3%,其抢救有效时间为2465 min。结论对急诊急救的严重创伤患者,在其急救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预见性,且连续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的发生,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其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整体救治方法对严重创伤急救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13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救治,实验组接受整体救治,回顾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观察对象手术时间、确诊时间和救治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结果证实,整体救治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严重创伤急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中,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从我院急救中心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实施前后,接收的严重创伤患者中各选取36例,观测两个阶段,急救抢救室停留时间、预后情况。结果:实施前,急救抢救室停留时间为(23.1±17.4)min,24例成功治愈,12例死亡,成功率为66.67%;实施后,急救抢救室停留时间为(16.3±13.6)min,30例成功治愈,6例死亡,成功率为83.33%。结论:在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抢救中,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急救策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方法观察梧州市红十会医院自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80例危重创伤患者抢救治疗过程,并与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收治严重创伤患者137例治疗情况进行对比,总结危重创伤患者抢救治疗经验。结论规范清晰的抢救治疗流程是保证抢救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严重创伤的急救与护理体会。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科室诊治的253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53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抢救脱险228例,抢救成功率为90.1%;死亡25例,病死率为9.9%,死亡原因为严重复合伤。结论急诊科进行的严重创伤的抢救与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掌握熟练的抢救及护理技术,才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创伤现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并被称为“发达社会疾病” ,颅脑创伤约占全身各系统创伤的第二位 ,但死亡率却占居首位。颅脑创伤病人无论是开放性还是闭合性 ,均可突然发病并且病情严重。几乎所有病人都发生在工作或生活现场或交通道路上 ,发病后需要现场急救和后续治疗。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 ,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工作 ,为创伤病人的抢救赢得了时间 ,从而减少了病人的伤残率和死亡率。本文对 74例严重脑外伤病人住院前急救及急诊室抢救护理体会进行交流。1 临床资料自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我院急诊室共抢救重型脑外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行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择我院诊治的100例严重创伤患者,依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划为两组,即对照组50例,使用常规急救措施;研究组50例,使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比患者急救耗时、急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急救耗时、急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即各数据比较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严重创伤患者中,常规急救措施虽可保证患者急救成功,但急救耗时、急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均较差于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