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穿刺一针成功率 ,提高硬膜外阻滞临床效果。方法 :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测量穿刺针针体和侧中线皮肤的夹角度 ,进针深度 ,硬膜外腔留置导管的长度。结果 :穿刺针针体和皮肤的夹角主要与棘突倾斜度有关 ,进针深度和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有关 ,硬膜外腔留置导管不宜超过 4cm。结论 :参照穿刺点不同角度、深度 ,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 ,缩短穿刺时间 ,减少患者痛苦及并发症 ,硬外腔留置导管最好 2~ 3cm。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硬膜外导管固定法应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大鼠模型。实验组在切开置管后导管固定使用创新性关卡,采用不透气无菌医用胶带封闭导管;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缝线环绕法固定,并保留导管接头固定于后颈部。术后每天硬膜外腔注射0.1%罗哌卡因30 uL,共28 d。对比观察两组术后发生感染率,硬膜外阻滞模型有效时间及硬膜外导管深度变化等情况。结果术后感染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有效时间:实验组长于对照组(26.2±1.7d&18.5±3.0d,P<0.05);硬膜外腔内导管深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比,其均值和离散程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1.81±0.07&1.44±0.55,P<0.05)。结论应用改良导管固定法构建大鼠硬膜外阻滞模型,有助于提高其稳定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部硬膜外阻滞配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本组 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每周一进行颈部硬膜外阻滞,周三、周五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结果]治愈 10 例,占 33%;显效 12例,占 40%;好转 6例,占 20%;无效 2例,占 7%;治疗前后转颈试验阳性率有显著 性差异.[结论]颈部硬膜外阻滞配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地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但应由操作熟练 医师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人中位硬膜外阻滞初量的个体使用规律。方法≥65岁的中位硬膜外阻滞患者65例,依病人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分次注入初量,记录前3次(试验量、分量2、分量3)药量、阻滞平面,计算出相应时点阻滞范围内每个神经节段所需药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相邻时点前、后阻滞范围内每个神经节段所需药量存在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相关方程依次为y=0.23 1.02x,y=1.61x-0.38。结论老人中位硬膜外阻滞初量的给予中,可依据前次给药时点产生阻滞范围内的每个神经节段所需药量用相关方程推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用于高龄患者的可行性。方法:40例下肢手术高龄患者被随机分成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EA)组,每组20例。CSEA组采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EA组采用常规硬膜外麻醉。观察:①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硬膜外用药量;②两组术后并发症,如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结果:与EA组比较,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缩短(P<0.01),硬膜外用药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腰-硬膜外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循环干扰少,麻醉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中位硬膜外阻滞初量的使用规律。方法成人中位硬膜外阻滞患者100例,记录初量中的逐次给药量、阻滞节段,计算相对应时点产生阻滞神经范围内的每节段平均需药量(DA/N)以及增加的阻滞神经每节段绝对需药量(V/IB),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量给药次数均在4次以内,DA/N随时点的增加而增加,依次为(0.96±0.41)ml,(1.42±0·48)ml,(1.54±0.38)ml,(1.63±0.53)ml,尤其相邻时点之间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相关方程依次为y=0.89 0.55x,y=0.87 0.42x,y=0.36 0.85x;而不同时点V/IB无明显的规律。结论在成人中位硬膜外阻滞时,初量的分次量可依据不同时点DA/N的均值计算或前次给药时点的相关方程推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硬膜外注药治疗腰腿痛的疗效.方法采用硬膜外阻滞治疗,穿刺点多在病变的上一间隙,选12号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成功后分别注入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复合液或罗哌卡因、得宝松复合液.结果300例腰腿痛患者经硬膜外阻滞治疗结果如下16~39岁年龄段患者显效、有效率之和为99.3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0%;40~59岁年龄段患者显效、有效率之和为95.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60~85岁年龄段患者显效、有效率之和为92.8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0%,以年轻、病程短、腰椎间盘突出者治疗效果最佳.结论硬膜外阻滞治疗腰腿痛是目前比较确切和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硬膜外阻滞时硬膜外腔出血的观察张维新,李风桂硬膜外阻滞时硬膜外腔出血较常见,我们对1990年~1993年1000例行硬膜外阻滞者进行观察,并就不同条件下的出血率作了比较,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00例,男性499例,女性501例,年龄5~70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硬膜外注药治疗腰腿痛的疗效.方法:采用硬膜外阻滞治疗,穿刺点多在病变的上一间隙,选12号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成功后分别注入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复合液或罗哌卡因、得宝松复合液.结果:300例腰腿痛患者经硬膜外阻滞治疗结果如下:16~39岁年龄段患者显效、有效率之和为99.3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0%;40~59岁年龄段患者显效、有效率之和为95.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60~85岁年龄段患者显效、有效率之和为92.8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0%,以年轻、病程短、腰椎间盘突出者治疗效果最佳.结论:硬膜外阻滞治疗腰腿痛是目前比较确切和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丙泊酚咪唑安定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实用性。方法选择48例ASA I~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的病人施行丙泊酚咪唑安定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结果所有病人麻醉平稳,苏醒迅速,平均苏醒时间10.2±4.5min,麻醉后随访未见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结论丙泊酚咪唑安定全凭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腹腔镜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于下腹或下肢手术病人用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 C S E A)并与单纯硬膜外麻醉( E A)进行临床比较观察。结果:应用联合阻滞针于一个间隙完成椎管内联合阻滞用于下腹部以下部位的手术是安全有效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全时间均明显快于单纯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好,减少了辅助用药量,麻醉中局麻药用量明显减少。结论: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下腹部以下部位的手术是安全有效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全时间均明显快于单纯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李康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0):884-884,887
硬膜外阻滞麻醉常用。近年来作者对经腹盆腔等手术采用硬膜外阻滞一点穿刺法,即单次和连续硬膜外阻滞并用法,阻滞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两种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0.75%左旋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和3%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足月初产妇74例随机双盲分成两组:A组36例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药为0.75%左旋布比卡因10mg,使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行剖宫产术,B组38例以3%氯普鲁卡因为硬膜外麻醉的局麻药,使用硬膜外麻醉阻滞行剖宫产术。结果:两组起效时间、痛觉消失、运动阻滞时间快,最高阻滞平面相比基本相似;两组的运动阻滞到达BromageI级和III级的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肌松效果,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A、B两组产妇发生低血压各2例,A组产妇发生心动过缓2例,B组有3例;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新生儿Apgar评分:1、5min评分均为10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75%左旋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下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应与3%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相似,用于剖宫产手术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臭氧、硬膜外阻滞及臭氧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60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比较臭氧、硬膜外阻滞及臭氧联合硬膜外阻滞3种不同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结果 臭氧、硬膜外阻滞疗法两组疼痛评分改变值和疗程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臭氧联合硬膜外阻滞疗法较单纯运用臭氧或硬膜外阻滞疗法对疼痛评分改变值和治疗疗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臭氧、硬膜外阻滞及臭氧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对带状疱疹神经痛均有疗效,但联合治疗对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作用更强、疗程更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的动物试验研究提供经济、稳定、可靠的模型。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经胸4~5椎间隙,直视下向头端于硬膜外腔置入经拉撕等处理后的临床用硬膜外导管,采用椎旁肌肉缝扎导管,皮下隧道预留缓冲长度等方法固定导管。48 h后大鼠硬膜外腔注入美蓝100μL/kg,尸检鉴定模型成功和药液的分布范围。结果置管48 h后的成功率为85.8%,硬膜外腔的感染率为0,导管脱出几率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经胸4~5椎间隙直视下头端置管建立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大鼠模型的可行性,并具有损伤小、稳定性好、成功率高、费用低及周期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异丙酚静脉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小儿普外科手术的安全性 ,将 40例中下腹手术病儿随机分成异丙酚 -硬膜外阻滞组 (A组 )和单纯硬膜外阻滞组 (B组 ) ,分别观察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呼吸、镇痛和肌松效果以及苏醒时间。结果显示 :MAP、HR ;A组于切皮后 ,腹腔探查前较基础值及静脉注药前明显下降 (P <0 .0 5或 0 .0 1) ,腹腔探查时无显著变化。B组则于手术 15min后明显升高 (P <0 .0 5或 0 .0 1) ,其升高幅度明显大于A组 (P <0 .0 5或 0 .0 1)。镇痛及肌松效果 ,A组明显优于B组 (P <0 .0 5或 0 .0 1)。苏醒时间 ,与B组追加氯胺酮比较 ,A组明显缩短。认为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小儿中下腹手术肌松良好 ,镇痛完全 ,应激反应轻 ,苏醒更快 ,虽有一定循环呼吸抑制作用 ,但易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硬膜外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氯胺酮在上腹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氯胺酮组(RK组,n=25)和甲磺酸罗哌卡因组(R组,n=25)。硬膜外穿刺部位均为T8-9间隙,每组硬膜外首剂量均为2%利多卡因5ml(试验量),随后加入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0ml,RK组复合氯胺酮0.3mg/kg(1ml),R组复合生理盐水1ml。评定麻醉期间的镇痛效果、运动阻滞情况,记录感觉阻滞达T6、T4及最高平面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及辅助用药情况。结果RK组感觉阻滞达T6、T4及最高平面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P<0.05),镇痛效果和运动阻滞情况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氯胺酮可以显著增强上腹部手术时甲磺酸罗哌卡因的硬膜外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骨折手术应用腰丛阻滞和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肛门排气、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行单侧股骨粗隆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97岁.随机分成腰丛组和硬膜外组(n=30).分别采用患侧后路腰丛阻滞和腰1~2间隙的硬膜外阻滞.观察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术中输液量、麻醉后1 h的血压、心率变化和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隐神经和闭孔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腰丛组为(2.7±2.0)min、(3.1±3.4)min、(3.7±3.1)min和(3.5±3.3)min,硬膜外组为(13.5±2.1)min、(13.5±2.1)min、(13.5±2.1)min和(13.5±2.1)min,腰丛组均快于硬膜外组(均P<0.01);腰丛组的术后镇痛时间显著长于硬膜外组[(420±152)min vs(204±44)min](P<0.01).硬膜外组阻滞后10~60min的血压均低于麻醉前(均P<0.01).腰丛组输液量显著少于硬膜外组[(773±353)ml vs(1483±444)ml](P<0.01),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短于硬膜外组(1.1±0.6 h vs 5.9±1.2 h)(P<0.01),硬膜外组发生尿潴留需留置导尿患者显著多于腰丛组(8例 vs 0例)(P<0.01).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均为100%,腰丛组优秀20例,良好10例;硬膜外组优秀28例,良好2例,硬膜外组优秀率显著高于腰丛组(P<0.05).结论 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骨折手术可以选择腰丛阻滞或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优秀率更高,但腰丛阻滞术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在孕妇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88例待分娩的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分娩过程中不使用任何麻醉措施,观察组分娩过程中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观察两组产妇总产程和第一产程时间、活跃期宫口扩张速率、第二产程时间,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分娩过程中的疼痛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VA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总产程及第一产程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宫口扩张速率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快(P<0.01).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对产妇分娩过程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同时亦能促进产程进展.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阻滞常见失败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硬膜外阻滞的失败率,本语文对74便硬膜外阻滞失败病例进行客观分析处理,失败率为1.8%。其失败原因有单侧阻滞或阻滞不全,硬脊膜穿破,重复硬膜外阻滞,穿刺导管损伤血和或误入血管,导管打拆,导管脱出硬膜外腔,穿刺间隙选择不当等原因导致硬膜外阻滞失败。结果提示,硬膜外阻滞的成功率,关键是熟悉椎管解剖,熟练操作提高有关硬上阻滞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