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和NAs+NAs二种方案治疗NAs治疗应答不佳/耐药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探求具有停药终点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选择NAs抗病毒治疗应答不佳/耐药的HBe Ag阳性CHB患者110例,根据既往NAs用药史、耐药检测结果及个人意愿,采用Peg-IFN+NAs(IFN组)或NAs+NAs(NA组)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2组在治疗48周和96周时完全病毒学应答(HBV DNA20 IU/ml)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及HBs Ag清除/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IFN组58例,NA组52例,2组分别有45例和42例完成96周疗程。在治疗48周IFN组和NA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6.55%(56/58)和67.31%(35/52);96周分别为100%(45/45)和71.43%(30/42),IFN组均高于NA组(P值均为0.001)。IFN组在治疗48周和96周HBe Ag血清学转换率(20.69%、46.67%)高于NA组(5.77%、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13)。24、48、96周时IFN组HBs Ag水平明显低于NA组。截至96周IFN组8例(17.78%)HBs Ag清除,其中3例(6.67%)发生HBs Ag血清学转换。NA组在治疗96周出现1例(2.38%)HBs Ag清除。IFN组的HBs Ag清除率高于NA组(P=0.045)。结论对于NAs治疗应答不佳/耐药的CHB患者,采用Peg-IFN+NAs和NAs+NAs的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在HBe Ag血清学转换及HBs Ag清除方面,Peg-IFN+NAs联合治疗方案更具优势。采用以IFN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可使NAs应答不佳/耐药患者获得可靠的停药终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干扰素(interferon,IFN)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HBe Ag阳性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儿童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给予26例入选患者IFN(3~6 MU/m2,隔日1次)联合LAM[3 mg/(kg·d)]治疗48周,观察基线和治疗12、24、36、48周的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定量、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24、36、48周时HBe Ag清除率分别为30.8%、42.3%、53.8%和53.8%,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3.1%、34.6%、46.2%和46.2%,HBs Ag清除率分别为0、11.5%、19.2%和19.2%,HBs 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0、3.8%、19.2%和19.2%,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分别为38.5%、53.8%、73.1%和84.6%,ALT复常率分别为88.5%、92.3%、92.3%和96.2%。随着疗程的延长,HBe Ag清除/血清学转换率、HBs Ag清除/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和ALT复常率均逐渐升高(P均0.05)。未见明显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 IFN联合LAM治疗HBe Ag阳性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儿童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的疗效。方法随机入组的来自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31例2~16岁儿童CHB患儿,按年龄分为小龄组(2~6岁,n=17)及大龄组(7~16岁,n=14)。所有患儿均接受PEG-IFNα-2a治疗(首剂104μg/m2,1次/周,逐渐增加剂量至135μg/周),疗程24~72周不等。研究过程中监测ALT、HBV DNA、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s Ag定量水平等指标,比较两年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应答,分析疗效与年龄、疗程及治疗过程中HBs Ag定量水平动态变化的关系及安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小龄组与大龄组各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应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24周时小龄组的HBs Ag阴转率明显高于大龄组(41.2%vs 7.1%;χ2=4.644,P<0.05);治疗52及72周时小龄组的HBs Ag定量水平分别为129.22±78.99和51.80±31.54 IU/ml;大龄组患儿52及72周HBs Ag定量水平分别为4677.12±2557.85和1031.37±546.37 IU/ml,与基线相比小龄组患儿52及72周HBs Ag定量水平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大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2.23,P值均<0.05)。治疗52周,小龄组与大龄组HBV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s Ag清除率与血清学转换率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延长治疗至72周的患儿HBV DNA阴转率100%,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为80%,HBs Ag血清学转换率为60%。25例停药随访的患儿均无复发。研究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血象改变、食欲下降。治疗前后身高、体质量与同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儿CHB而言,PEG-IFNα-2a是可选治疗方案,PEG-IFNα-2a的疗效与患儿年龄和疗程有关。年龄越小,HBs Ag定量水平下降幅度越大,HBs Ag阴转率越高;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治疗过程中HBs Ag定量水平变化具有预测疗效的价值。儿童应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对多种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耐药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2009年8月-2014年2月住院及门诊的对多种NAs耐药的HBe Ag阳性CHB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60例。治疗组患者全部停用NAs,改用PEG-IFNα-2a治疗48周;对照组患者维持原有NAs治疗方案不变,加用PEG-IFNα~(-2)a治疗48周。观察治疗24、48周及停药后24周时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变化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2组患者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治疗第24、48周及停药后24周时2组的血清HBe Ag阴转率、HBe Ag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以及HBs Ag阴转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G-IFNα-2a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痛、注射部位炎症、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及抑郁,情况均不严重。结论 PEG-IFNα-2a治疗对多种NAs耐药的CHB安全有效,并可考虑直接换用PEG-IFNα-2a继续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TLD)与干扰素(IFN)α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第三医院就诊的84例CHB患者,将其分为TLD组和IFNα组,每组各42例。观察两组治疗12、24、48周时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e Ag定量情况以及药物的安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12、24、48周时IFNα组和TLD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43%vs 33.33%、35.71%vs 50.00%、66.67%vs 76.19%,P值均0.05);治疗12、24周时两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52%vs 7.14%、23.81%vs 14.29%,P值均0.05);治疗48周时,两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86%vs 21.43%,χ2=4.42,P=0.04);治疗12、24、48周时TLD组HBV DNA阴转率高于IFN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90%vs 30.95%、26.19%vs 54.76%、52.38%vs 76.19%,χ2值分别为4.53、7.16、5.19,P值分别为0.02、0.01、0.03);IFNα组患者治疗48周时,HBe Ag定量低于T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9.0±96.2)COI vs(356.3±104.5)COI,t=2.45,P=0.02];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TLD治疗HBe Ag阳性CHB具有强效抗病毒作用,其治疗12、24、48周时HBV DNA阴转率高于IFNα组,但治疗48周时TLD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低于IFNα组。治疗期间两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应答受宿主遗传背景、免疫状态、病毒基因型、病毒载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概述了宿主白细胞介素(IL)28B基因多态性、基线干扰素诱导蛋白10、IL-17A、IL-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病毒载量及基因型、治疗12和24周HBs Ag、HBe Ag血清水平变化为实现HBs Ag、HBe Ag消失及血清学转换、持久病毒学应答的重要预测因素。对近年来关于CHB患者PEG-IFNα治疗应答相关因素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ologues,NAs]单药、干扰素(interferon,IFN)单药、NAs+IFN联合治疗HBeAg阳性CHB的抗病毒疗效。方法纳入2005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48周抗病毒治疗的321例HBeAg阳性CHB,其中单用NAs治疗者162例(NAs组),单用IFN治疗者35例(IFN组),NAs联合IFN治疗者124例(联合组)。比较3组治疗48周HBV DNA不可检测(500 copies/ml)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 Ag清除率和ALT水平。结果治疗48周时,联合组、NAs组和IFN组HBV DNA不可检测率分别为85.5%、50.6%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1.1%,高于NAs组(15.4%)和IFN组(25.7%),联合组与N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联合组与IFN组、NAs组与IF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IFN组和NAs组HBs Ag清除率分别为7.3%、2.9%和0.0%;NAs组ALT下降幅度最大,其次为联合组。结论 IFN联合NAs可提高HBeAg阳性CHB患者抗病毒疗效,是值得探索的优化治疗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单独及序贯治疗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四川省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长安分院收治的120例HBe Ag阳性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顺序分成A、B、C3组,各40例。其中A组患者予以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 IFNα-2a)治疗方案,B组患者予以恩替卡韦治疗方案,C组患者予以恩替卡韦序贯Peg IFNα-2a治疗方案。行为期12个月的治疗,比对3组患者随访末次时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清除率、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阳转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差异,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后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分析随访末次3组患者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结果差异。结果 1随访末次时,3组患者除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65、1.250、1.867,P分别为0.799、0.264、0.172)外,C组患者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s Ag清除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抗-HBs阳转率及抗-HBe阳转率均为3组最高(P均0.01);其中A组患者上述指标转换率均略高于B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581、0.457、0.208、0.157、0.238,P分别为0.108、0.499、0.648、0.692、0.626);2治疗后,3组患者ALT、TBil及ALB等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0),其中C组肝功能指标为3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降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46、0.143、1.226,P分别为0.235、0.854、0.382);3随访末次时,C组患者Child-Pugh评分为组间最低且A级率为55.0%,显著高于A、B两组(P均0.05);A、B两组Child-Pugh评分及分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对HBe Ag阳性CHB患者予以核苷(酸)类似物序贯干扰素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清HBs Ag水平,促进患者肝功能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联合应用是否能够提高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的疗效,已是目前CHB抗病毒治疗的热点问题。就近年来联合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作简要概述,认为PEG-IFN初始联合NAs治疗在获得HBe Ag血清学转换或者停药后应答方面的疗效并未优于PEG-IFN单药治疗,而对PEG-IFN或NAs经治患者进行序贯或联合治疗以及联合免疫生物细胞治疗是更具应用前景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16年,治疗目标已不是单纯抑制病毒复制,而是经过有限疗程抗病毒、实现停药后持久应答.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与干扰素是治疗CHB的两大类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各自单一治疗只能使部分CHB患者达到理想治疗目标,两者联合、序贯治疗是近年CHB治疗领域的重要探索.对于NAs经治患者可换用或联用有限疗程干扰素,对干扰素效果不好者可加用或换用NAs长期治疗,对高病毒载量患者,初始联合治疗可能获益更大;根据基线与应答指导治疗原则,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并强调保养、治疗与检查依从性与慢性病管理,确保HBV DNA在检测线以下,对治疗中HBe Ag和HBs Ag水平持续下降者,延长疗程或配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治疗、免疫治疗,可能争取更大程度、更持久的免疫控制.  相似文献   

11.
HBV感染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抗病毒治疗是阻止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疾病进展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治疗方案。全球多个指南均推荐强效低耐药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及长效干扰素(PEG-IFN)为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但长期服用NAs存在疗程长、较低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极低的HBsAg清除或血清学转换率、安全性及耐药性等一系列弊端。因此,提高NAs经治患者的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实现临床治愈是目前CHB治疗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多项全球性随机临床试验如OSST、Switch及ARES等均提示NAs联合或者序贯PEG-IFN能够提高CHB患者HBeAg及HBsAg的血清学转换率,实现临床治愈,为NAs治疗CHB患者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24周的应答情况及应答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Peg IFNα-2b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24周的相关资料。根据应答情况分为联合应答组和无联合应答组。比较两组CHB患者的人口学指标、基线病毒学和生物化学等指标以及治疗12周基线及生物化学指标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曲线评价抗病毒应答预测指标的预测价值并确定临界值。进一步分析不同预测指标对于应答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结果共纳入患者164例,其中联合应答组17例,无联合应答组147例。两组患者基线HBV DNA、HBs Ag和HBeAg等指标差异显著(P均0.05)。应答组患者治疗12周HBeAg定量和HBs Ag定量均低于无应答组(P均0.05),应答组患者治疗12周HBeAg定量与HBs Ag定量较基线下降水平均高于无应答组(P均0.05)。治疗12周HBeAg水平以及较基线下降水平对于联合应答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0.286与0.324。基线及治疗12周HBs Ag水平对于联合应答的阴性预测值最高,均为0.986。结论 Peg IFNα-2b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24周的应答率约为10%,基线及治疗后12周HBs Ag和HBeAg对于应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与单用干扰素α-2b及单用拉米夫定三种不同疗法,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三个治疗中心针对259名HBeAg阳性CHB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其中单用干扰素α-2b(A)组82名患者;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B)组88名患者;单用拉米夫定(C)组89名患者。对照分析各组治疗12、24、36、48周时以及随访第72周时,血清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和血清HBV标志物的变化。观察不良反应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情况。结果 (1)三组患者治疗各时间点血清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组抗病毒治疗48周时,HBeAg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9.67%和31.59%,与A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用干扰素α-2b组抗病毒治疗48周时,血清HBeAg阴转率和转换率分别为30.29%和29.27%,与单用拉米夫定组的6.74%和5.6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组和单用拉米夫定组治疗12周即可获得较高的HBVDNA检测下限率,伴随治疗时间越长,单用拉米夫定的患者48周耐药率12.21%,而联合用药组仅为3.23%;(5)干扰素治疗期间可出现白细胞明显减少现象,没有发生一起严重不良事件,入组患者均完成疗程。结论三组不同治疗方法均可获得一定的抗HBV疗效。但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较单独使用干扰素α-2b或拉米夫定的疗效高。适当延长抗病毒治疗时间,患者能获得较高的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还可以减少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应用干扰素α(IFN-α)和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HCC)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0岁~60岁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IFN-α2b治疗210例,治疗48~72 w,接受NAs治疗222例,长期应用和未抗病毒组136例。随访6年,观察疗效和HCC发生情况。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在治疗72周末,IFN-α2b治疗组HBe Ag阳性患者比率显著低于NAs治疗组或未抗病毒组(P均0.05),但NAs治疗患者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显著低于IFN-α2b治疗组或未抗病毒组(P均0.05);IFN-α2b治疗组与NAs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均比未抗病毒组低(P均0.05);随访6年,未抗病毒组HCC发生率为16.91%(23/136),显著高于NAs治疗组的9.46%(21/222,x~2=4.345,P=0.037)或IFN-α2b治疗组的0.0%(0/210,x~2=38.044,P=0.000),NAs治疗组HCC发生率显著高于IFN-α2b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x~2=20.880,P=0.000)。结论 IFN-α2b和NAs抗病毒治疗均具有阻断HCC发生的作用,但IFN-α2b治疗在阻断HCC发生方面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高病毒载量(血清HBV DNA≥1×107 IU/ml)CHB患者被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干扰素α-1b治疗,观察组采用干扰素α-1b联合ETV治疗,疗程48 w。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2、24、48 w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V DNA不可检出率、HBe Ag阴转率和HBe Ag转换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在治疗第24 w和48 w时,观察组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68.8%和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1%和63.6%(P0.01);在治疗第12 w、24 w和48 w时,观察组血清HBV DNA不可检测率分别为45.8%、72.9%和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4%、31.8%和47.7%(P0.01);在治疗第48 w时,观察组HBe Ag阴转率和HBe Ag转换率分别为67.6%和6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9%和37.1%(P0.05)。结论干扰素α-1b联合ETV治疗血清高病毒载量的CHB患者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α-1b。  相似文献   

16.
《内科》2015,(4)
目的评估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疗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40例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其中常规治疗组(20例)患者治疗48周,延长治疗组(20例)患者治疗72周。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观察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随访24、48周时两组患者的HBs Ag清除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V-DNA阴转及ALT复常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全程中所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随访24、48周时,延长疗程组患者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常规疗程组(P0.05),延长疗程组患者的HBV-DNA阴转率也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延长疗程具有和标准疗程相同的安全性。结论相对于标准疗程,延长治疗疗程使HBe Ag阳性的CHB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维持了相对持久的病毒学应答,延长疗程可能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有希望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疗效。方法47例CHB患者随机分为2组,IFNα-2b联合ADV组(联合用药组)22例,单用ADV组(单药组)25例。监测2组患者治疗12、24、48、96周的HBVDNA水平、HBV血清标志物及ALT变化。结果治疗48周时,联合用药组患者血清中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单药组,联合用药组在停用IFNα-2b48周后上述指标仍高于单药组。治疗48周时,联合用药组完全应答率为59%,高于单药组的28%(P〈0.05)。结论IFNα-2b联合ADV治疗CHB优于单用ADV,可提高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及完全应答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恩替卡韦(ETV)长期治疗后,未达到停药标准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的疗效以及HBeAg/HBsAg消失和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HBeAg阳性CHB患者接受ETV治疗后,实现病毒学阴转(HBV DNA500拷贝/mL),但HBeAg仍为阳性的患者,A组5 S/COHBeAg≤50 S/CO28例,B组50 S/COHBeAg≤100 S/CO30例。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治疗48周,比较序贯联合时基线HBeAg水平与治疗48周后HBeAg消失或转换的相关性,并对疗效作出评估。结果序贯联合治疗后A组HBeAg消失16例,占57.1%;B组HBeAg消失9例,占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1,P0.05)。HBeAg血清转换A组13例,占46.4%;B组5例,占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4,P0.05)。8例序贯治疗后出现HBsAg消失的患者均来自于A组,又按基线HBsAg≤1 000 IU/mL的患者与基线HBsAg1 000 IU/mL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vs.25%,χ2=0.131,P0.05)。结论 ETV长期治疗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加用Peg-IFNα-2a时基线血清HBeAg水平,对治疗后HBeAg消失具有预测价值;基线HBeAg≤50 S/CO的患者,序贯联合治疗后可获得更多的HBeAg及HBsAg阴转趋势,是核苷(酸)类似物经治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优选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低水平HBs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结局及其血清HBs Ag水平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就诊的低水平HBs Ag阳性的CHB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者入组前经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给予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接受恩替卡韦和Peg-IFNα-2a联合治疗48 w。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基线HBs Ag水平预测HBs Ag清除的效能。结果在治疗48 w末,观察组血清HBs Ag和HBV DNA水平分别为(1.5±0.3)lg U/ml和(0.1±0.1)lg U/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2)lg U/ml和(1.3±0.3)lg U/ml(P0.05),观察组HBs Ag清除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2.5%和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和55.0%(P0.05);基线HBs Ag水平是HBs Ag清除的独立相关因素(OR:0.337,95%CI:0.026~0.652,P0.05);经ROC曲线分析,以基线HBs Ag水平等于2.0 lg U/m L为截断点,基线HBs Ag水平预测治疗48 w血清HBs Ag清除的AUC为0.77,敏感度为0.85,特异度为0.68,阳性预测值为67.2%,阴性预测值为85.3%,正确性为72.5%。结论应用peg-IFN-α-2a治疗已经NAs治疗获得低水平HBs Ag阳性的CHB患者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且基线HBs Ag水平能预测治疗结束时血清HBs Ag清除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HBs Ag水平检测在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0例CHB患者在干扰素联合ADV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HBs Ag水平,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HBV DNA,并以连续监测法监测ALT水平并分析HBV DNA与HBs Ag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30例CHB患者治疗前HBV DNA水平为(7.1±0.6)log10 IU/ml,HBs Ag水平为(3.5±0.4)log10 IU/ml。经干扰素联合ADV治疗3个月后HBs Ag下降,6个月后显著下降(P=0.000);治疗6个月后HBV DNA显著下降(P=0.000);治疗12个月后HBs Ag和HBV DNA均降至较低水平,分别为(2.1±0.3)log10 IU/ml和(2.7±0.3)log10 IU/ml;治疗3个月后ALT水平显著下降,治疗6个月后基本正常;治疗12个月无CHB患者产生耐药;患者HBs 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干扰素联合ADV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水平、提高HBe 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及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定期检测HBs Ag浓度有助于评估ADV联合干扰素治疗CHB的疗效、及时发现耐药及是否需延长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