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中胎方位对分娩方式和母儿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在2003年1月~2007年11月住院分娩的10 498例第二产程的分娩资料中,选择初产妇、单胎、足月妊娠、无明显头盆不称、无妊高征等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持续性枕后位128例(枕后位组)、持续性枕横位104例(枕横位组)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枕前位产妇130例做为对照组(枕前位组),选择条件同枕后位组。比较3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与枕前位组相比,枕后位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横位组与枕前位组比较第二产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枕前位组比较,枕后(横)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会阴裂伤、产后出血、缩宫素使用、胎儿窘迫等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胎方位异常可导致产程延长和母儿并发症增加,正确认识、及时处理枕后(横)位对改善分娩结局、减少母儿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侧俯卧位纠正枕后位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改变产妇体位在枕后位分娩的效果。方法:对120例枕后位足月妊娠健康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其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新生儿窒息。结果:观察组的产程短、手术产率低、产后出血率低、新生儿窒息率低,对照组的产程长、手术产率高、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高。结论:临床应尽早发现枕后位并改变产妇体位,可预防持续性枕后位发生,减少难产,提高阴道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 对 196例第二产程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均有产程异常表现, 根据产程异常特点设计分类, 其中第一产程无异常, 仅表现第二产程异常的为单纯I型; 第一、第二产程均表现异常为复合II型, 并进行相关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 Ⅰ型组主要分娩方式为阴道助产分娩, 达 64. 56%, 胎儿体重较小, 多分布于 3 000~3 500g; Ⅱ型组主要分娩方式为剖宫产, 达 77.78%, 无阴道自然分娩, 胎儿体重较大, 多分布于 3 500~4 000g。Ⅱ型组母儿不良预后即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窒息率、产伤及产褥病率明显高于I型组, 且II型组中经阴道助产分娩者母儿不良预后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 在I型组中这两者则无明显差别。结论: 对进入第二产程的持续性枕后位, 临床产程的观察有助于正确分娩方式的选择, 从而减少母儿不良预后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持续性枕后(横)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0):1351-1352
目的:探讨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试产过程中及时发现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以确保母婴平安。方法:将单胎头位初产妇,发生持续性枕后(横)位的46例(观察组)和头位正常92例(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活跃期、第二产程、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常导致活跃期时间长、第二产程延长、手术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增加,产后出血量增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程分阶段针对性体位干预对矫正枕后位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枕后位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两组产妇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自然分娩率(85.7%)高于对照组(61.4%),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第1产程、第2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结论产程分阶段针对性体位干预,可有效矫正枕后位,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6.
李彦 《现代养生》2014,(6):116-116
目的:对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与分娩结局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接诊的100例产妇的分娩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充分试产后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为观察组,50例分娩枕前位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枕位异常因素、产程相关异常发生率、患者分娩以及新生儿结局。结果:对照组在产程相关异常发生率、患者分娩以及新生儿结局等方面均显著由于观察组。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增加了母婴并发症,早发现、早处理选择合理分娩方式可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程陪伴导乐分娩对孕产妇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待产的产妇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分娩模式,观察组产妇采取助产士一对一全程陪伴导乐分娩模式。对两组产妇分娩疼痛程度、产程、分娩方式、焦虑、抑郁情绪、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产妇顺产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分娩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较分娩前显著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产妇分娩后比较显著降低(P0.05);产后出血量、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均P0.05),新生儿ApGar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产妇产后出血、产后抑郁等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全程陪伴导乐分娩可提高分娩质量,是一种优质的分娩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住的临床特点,寻求最佳分娩方式。方法:选取于我院分娩的孕妇100例,50例为枕前位,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枕前位组,另外50例为枕后位,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枕后住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枕后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围生儿结局差于枕前位组,差异均存在统计意义(P〈0.05)。持续性枕后位患者中剖宫产组第二产程延长、胎头下降停滞、宫口扩张延缓发生率均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可增加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可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头位梗阻性难产1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分娩中发生头位梗阻性难产的17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阴道分娩117例(对照组),剖宫产分娩61例(观察组),比较两组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构成因素、产程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对照组第二产程延长占35.0%(41/117),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头位梗阻性难产试产中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者大多在活跃期,占82.0%(50/61).对照组阴道助产、产程时间长引起产后出血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产褥感染率相近.对照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178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中因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者138例,占77.5%,同时因巨大儿造成的头位梗阻性难产数有所增加.结论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手段,提高产科医生的阴道助产水平是提高围生期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硬膜外镇痛分娩中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率及其对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 472例硬膜外镇痛分娩孕妇的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产后出血等资料,与同期3 371例非镇痛分娩孕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镇痛组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11.0%)及第一、二产程催产素使用率(64.0%、36.6%)显著增高,非镇痛组分别为4.2%、33.2%、1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146、148.747、114.762,均P<0.05).镇痛组剖宫产率(20.9%)较非镇痛组(25.0%)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5,P<0.05).两组间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硬膜外镇痛分娩过程中应做到仔细观察,早诊断,重视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及时处理,提高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11.
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用于中期妊娠引产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用于未产妇中期妊娠引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孕16~24周自愿要求终止妊娠而无禁忌证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米非司酮150mg分3次口服,第二次服药后行依沙吖啶100mg羊膜腔内注射引产,B组为对照组50例,单纯行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mg引产。观察两组宫颈的改变、宫缩发动时间、总产程时间、软产道损伤、胎盘胎膜残留、产后出血、引产成功率。结果:两组引产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在宫颈软化程度、宫缩发动时间、总产程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胎盘胎膜残留、软产道损伤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用于未产妇中期妊娠引产可以加快产程进展,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82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82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进展、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结果两组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时间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后位组并发症、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持续性枕后位应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以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分析小剂量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用于晚孕引产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摘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0例晚期妊娠引产患者,做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00例患者采用阴道放置小剂量米索前列醇进行引产,对照组200例患者采用静脉滴注缩宫素进行引产,对两组引产有效率进行比较,并对两组产后出血、临产时间、软产道损伤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引产有效率为88.00%(1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50%(121),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临产时间、软产道破裂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米索前列醇对晚孕患者进行引产,促宫颈成熟,较缩宫素引产成功率高,降低剖宫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智  王爱军  顾莹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529-4531
目的:通过观察阴道分娩计划分娩催产病例与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比较,预见计划分娩催产可能存在宫缩乏力,同时计划分娩催产病例中预防性应用宫缩剂的效果。方法:通过分析2005年1~12月正常头位第一产经阴道自然分娩需计划分娩催产的产妇320例的产后出血,有明确为胎盘因素、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者及阴道助产者予以剔除,分为两组,预防组80例,于胎儿娩出后立即静脉滴注催产素20U,未预防组160例,同时选取正常分娩无需计划分娩催产的产妇8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未预防组产后出血量367.11±136.39ml,明显多于对照组322.15±104.59ml,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18/160,高于对照组(6/8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防组产后出血量299.48±69.81ml,显著低于未预防组,P<0.001,与对照组相似,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2/80,也显著低于未预防组,P<0.01,略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预见计划分娩催产者产后可能发生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可能均高于正常对照,这可以于胎儿娩出后,予催产素预防,建议对产前计划分娩催产者应在胎儿娩出后常规予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笑气吸人对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和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将360例选择经阴道分娩的产妇纳入研究,按人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80例。观察组给予笑气吸人镇痛,对照组未进行无痛分娩。观察两组的产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羊水粪染率、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后出血量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的阵痛强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时出血量和羊水粪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笑气用于无痛分娩对产妇镇痛效果好,产程时间短,出血量少,安全,对母儿均无不良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重度产后出血2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度产后出血的原因、相关因素、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对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1999年3月~2008年3月223例重度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度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57%。出血原因按发生率高低依次为胎盘因素、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凝血机制障碍。结论:正确处理前置胎盘,积极治疗宫缩乏力,正确处理产程,及时采取适宜的抢救方法是重度产后出血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产程模式下第二产程时长对母婴结局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7月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210例,根据第二产程时长不同(<2h、≥2h)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150例,其中观察组又分为观察A组59例(2h≤第二产程时长<2.5h)、观察B组50例(2.5h≤第二产程时长<3h)、观察C组41例(第二产程时长≥3h)。记录并比较各组剖宫产率、产科干预及产后出血、产后发热等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住院等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观察A组剖宫产率、产科助产率及产妇、新生儿不良结局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B组和观察C组剖宫产率、人工破膜率和宫缩素使用率,以及产妇产后出血、产后发热、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C组切口愈合不良和会阴侧切高于对照组,观察B组新生儿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C组新生儿窒息、住院、巨大儿及低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新产程模式下第二产程时长的适当延长,能够降低初产妇剖宫产率,且不增加母婴不良结局。但≥2.5h时剖宫产率增加,产妇产后出血、发热发生率等增加,≥3h时新生儿窒息等不良结局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宁丰  周霓  韦凤莲  林红  黄桂凤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2):5093-5096
目的:研究在产程潜伏期及活跃期实施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剖宫产指征、缩宫素使用情况、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 000例初产妇,根据实施分娩镇痛时宫口扩张情况分为潜伏期组(A组)1 000例,活跃期组(B组)1 000例。另选未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 000例为对照组(C组)。比较三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剖宫产指征、缩宫素使用情况、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A组和B组剖宫产率比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缩宫素使用比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指征前3位A组依次为活跃期停滞、第二产程停滞、胎儿窘迫;B组依次为第二产程停滞、活跃期停滞、胎儿窘迫;C组依次为胎儿窘迫、活跃期停滞、第二产程停滞。C组因胎儿窘迫改行剖宫产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因活跃期停滞、第二产程停滞改行剖宫产的比例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在潜伏期或活跃期实施分娩镇痛均不影响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实施分娩镇痛能降低剖宫产率,但会增加缩宫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基层医院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以2003年4月~2006年1月在我院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足月产妇和在家或乡卫生院分娩后阴道大出血由120接诊入院的足月产妇58例和总分娩数2108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产后出血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利用SAS8.1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在2108例阴道分娩的足月产妇中,产后出血58例,占分娩总数的2.75%。其中子宫收缩乏力34例,占58.6%;胎盘因素14例,占24.1%;软产道损伤9例,占15.1%;凝血功能障碍1例,占1.7%。35岁及以上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20岁~34岁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经产妇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初产妇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论产后出血以子宫收缩乏力占首位,其次为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子宫内翻。只有把农村和基层医院的产后出血控制到较低水平,才能使孕产妇的死亡率持续下降。因此,重视农村和基层医院的发展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使用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观察其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34例无产科、麻醉禁忌证的初产妇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A组),同期条件相似40例(B组)未给予任何镇痛,观察2组产痛程度、母儿的情况、测胎儿娩出后脐动脉血气.结果用药后2组产妇产痛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产妇血压、脉搏、活跃期时间、血气分析、胎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体重及产后2 h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分娩过程中使用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可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对母儿无影响,此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