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32岁。因心慌、头晕、乏力月余入院就诊。自诉无畏冷、发热。入院时体检体温37.3℃,脉搏102次/分,律齐,神志清楚,慢性病容;心脏听诊时于二尖瓣区可闻及全收缩期四级粗糙响亮的杂音,心电图检查显示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检查WBC9.3x10^9/L,GRA7.6x10^9/LGRA81.5%,ESR42mm/h,余检查项目正常范围。入院后观察患者体温发现,该患者每天下午6点以后体温均在38.9℃左右,白天体温在37.3℃左右。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4岁.军人。1998年春节初诊。主诉:腰痛伴双下肢痛3个月。患者3个月前受寒发病,初始症状为右踝关节肿胀疼痛.2天后出现双下肢无力,伴有腰骶部酸痛,遂大部队医院治疗。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给予西药抗炎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住院期问.疼痛逐渐加重.以腰骶部和右下肢为甚,不能独立行走,并伴有低热。转入北京某医院.仍不能独立行走,伴有低热。后转入北京某医院.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年龄30岁,牧民,生育2胎,其子女年龄最小为4岁,患者以进行性腰腿疼痛三年,加重三个月,于1995年4月转入本院,查体慢性病容,表情痛苦被动体位,全身肌肉触痛明显,不能坐立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双腿呈曲屈状,不能伸直,肋骨有明显压痛,并有手足搐搦症状。化验室检查血清钙1.82mmol/L,血清磷0.9mmol/L,硷性磷酸酶16u,抗“0”链测定(一),类风湿因子测定(一),X线诊断骨软化症,经对症治疗后自觉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4.
王娜 《山东中医杂志》2009,28(5):313-313
男,2岁,因发热、咳嗽3d,体温37~38℃来诊。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胸片:两肺纹理增强,两肺可见散在小片状阴影,血常规:WBC6.0×10^3g/L,N 0.76,L 0.24,余正常。既往无过敏史,入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曾在家自服阿莫西林、小儿热速清治疗,效不佳。入院当天给予5%葡萄糖100ml加双黄连粉针剂0.3g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5.
麻疹是传染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而麻疹后脑炎是麻疹的严重并发症,实属罕见。现将我院1996年5月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儿:女性,8岁。于入院前22天发热,体温达40℃,咳嗽、流涕、流泪、畏光,于发病第4天出现皮疹.无特殊用药,于发病后第9天皮疹基本隐退。但咳嗽加重。喘,呼吸困难,体温37.5~38℃,在县医院诊断“麻疹合并肺炎”。应用先锋心治疗。治疗第3天,呼吸困难缓解,出现剧烈头痛,手足抽搐,双眼上翻、口吐白沫,持续数分钟而后出现肢体不能活动,言语障碍。继续抗炎治疗,症状无缓解而转入我院治疗。患儿发病前与麻疹病…  相似文献   

6.
女.65岁.2002年9月3日初诊。因感冒后胸膈满闷、恶心、纳少、头晕、畏寒、嗜卧、多寐月余来诊。患者素体虚弱.易于感冒.1月前因劳累受凉引发头项疼痛,全身酸痛,恶寒重.发热轻.体温波动在37.2~37.8C,纳少.经服西药及输液治疗1周热退.留有全身酸乏无力、头晕、胸膈满闷、口苦、咽于、纳呆、恶心.仅进少量流质饮食.畏寒覆被静卧则舒等症状.复经输液及服健脾和胃中药4剂无效。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0岁。于1994年2月17日,主诉:咳嗽、胸闷、低热、盗汗1月入院,胸片示两上浸润型肺结核。既往健康,否认有结核及药物反应史。入院体检无特殊,血、尿、便三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痰厚涂片未见结核菌。给予2SHRE/4HR方案化疗。患者入院后第一周偶有低热(T37.5~37.8℃),因肌注链霉素疼痛感而于2月24日给药后第4天,患者自觉明显发热不适,T38.5℃,查血常规正常,给子消炎痛12.5mg口服后体温下降。但于3天后每天体温38.5~39.3℃,驰张发热,疑为乙胺了醇所致的药物热。于3月4日停用已胺丁醇,不作降温处理,…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86岁。初诊日期:2014年12月15日。主诉:低热伴双膝关节疼痛、肿胀1月余。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因感冒未经重视致体温高达39℃,遂至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肺炎,查血沉96mm/1h,C-反应蛋白定量测定:12.83 mg/L,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偶发房性早搏。给予抗生素(具体药物不详)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治疗10d。治疗期间高热虽退但低热不止,并伴有膝关节疼痛,不能下地行走。遂出院至河南中医药大学  相似文献   

9.
马勃外敷治愈糖尿病引起坏疽2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例1.赵某,男,68岁,住院号90247,于1990年4月30日住院.右足多处流脓,疼痛不能行走1月余.患者45天前"脚气"感染,右足红肿疼痛,全身发热,体温曾高达39℃以上,住单位职工医院,予多种抗生素治疗,发热渐退.右足背及足底破溃3处,右足肤色黯黑,并查得尿糖?,血糖400毫克%.  相似文献   

10.
笔者应用腰大肌间沟给药,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在36~50岁;病史1个月~3年。21例均有腰痛和大腿前外侧疼痛,5例沿小腿内缘到足内侧疼痛,感觉异常;13例行走困难,8例不能弯腰。4例大腿肌肉萎缩.18例直腿抬高阳性。结合拍片和CT检查:L2、L3病变者4例;L3、L4病变者15例;L4、L5病变者2例。腰椎间盘髓核向左突出者9例,向右突出者12例。2治疗方法2.1穿刺方法与给药患者侧卧位,患侧朝上,在两骼嵴连线中点,向尾3cm.向上5cm作皮丘,选8~10cm22…  相似文献   

11.
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误诊为凤湿性关节炎左某,男,68岁。因双髋部疼痛17日,加剧伴功能障碍5月于1996年3月16日抬送来院求诊。自诉于1994年10月份无明显诱因感双髋部疼痛,但尚能步行,经某地区人民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给予抗风湿、激素类及服中草药治疗1年余,双髋疼痛时轻时重,于1995年10月以来疼痛加剧,行走困难,需扶双拐在室内缓步而行,续服强的松、消炎病及穴位注射由安缩松等,渐至双髋部日益痛增,不能下床。发病以来无外伤史。检查见:左下肢肌肉萎缩,肌力4级,且较右下肢短缩Icm,rtt部无红肿,境关节功能活动障碍,…  相似文献   

12.
占永立 《中医杂志》2006,47(7):525-527
聂某某,女,82岁。主因“乏力、恶心反复发作半年,加重伴左上腹疼痛1周”,于2004年8月13日入院。患者半年前因外感后出现乏力、恶心等症状,至本院住院治疗,查尿常规:蛋白0.25g/L,尿糖3.0g/L、红细胞1~2个/HP、白细胞5~7个/HP,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64mg。血生化:肌酐491μ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9.2ml/min,血尿素氮23.8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衰竭期;慢性泌尿系感染。经补肾健脾、活血利湿中药口服及控制血糖、血压、纠正贫血等治疗,症状明显缓解出院,出院后一直门诊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平稳。1周前再次因外感后出现恶心、呕吐,伴左上腹疼痛由急诊转入病房。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8岁,已婚。会诊日期:2017年5月2日。主诉:左下肢红肿疼痛、皮肤溃烂20余天。现病史:于2017年4月11日因"突发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4h"在高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入院治疗,诊断为"后循环缺血"。于入院后第2天(2017年4月12日)行左下肢静脉采血后出现左下肢皮肤红色瘀斑、红肿疼痛,皮肤温度高,体温38.2℃,2017年4月13日左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未见静脉血栓形成,血常规示:白细胞13.55×109/L,中性粒细胞84.20%。予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0g每8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左下肢仍肿胀疼痛,肿胀至膝关节处,踝  相似文献   

14.
经方治验2则     
袁争鸣 《新中医》2005,37(3):79-79
宋某,男,87岁,2002年10月13日初诊。寒颤高热1周。患者于1周前夜间突发高热,T39、8℃,寒颤,头身疼痛,延医诊治。服退热片、肌注柴胡注射液、安痛定,静脉滴注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次日寒颤平息,高热略降(T38℃),夜间寒颤又起,体温升至40.2℃,继续按前法服药、输液治疗,并湿敷降温。数天来白天体温在37.5℃-38.5℃之间,入夜体温39.5℃-40.3℃之间,伴寒颤,  相似文献   

15.
人体有一套调节体温的自动控制系统,使人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用体温计测量,口腔温度36.3℃~37.2℃属正常。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由于种种原因使机体受到致热物质刺激时,即可引起体温调节系统障碍导致发热。体温超过39℃称为高热。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76岁。2006年9月26日就诊。患者因连日静脉点滴氨基酸注射液及口服蛋白粉后,于5天前出现左足大拇趾红肿热痛,尚可行走,2天前病情加重,出现发热(体温不详),行走困难,夜间剧痛不能眠。查体温38.2℃,左第一跖趾关节及足背肿胀,皮肤深红,触之灼手,压痛明显,肿痛热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剧。舌苔黄腻,脉弦数。血尿酸780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当即给予下列治疗。  相似文献   

17.
病案.患者,女,48岁,2003年9月23日初诊。17年前因婚姻不顺,于春日午夜出现身热汗出如浴,经当地医院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热因待查。经用谷维素、维生素E、清开灵等治疗1周后热退汗止。停药数天后又夜热汗出,体温37.3℃~38.1℃,住院治疗疗效不显。转诊中医,投以青蒿鳖甲汤、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天王补心丸等,初似小效,继服无效。病情迁延难愈。  相似文献   

18.
何如锋 《四川中医》1999,17(1):22-22
甘温除热法是用甘温药物治疗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首创于李东垣之《脾胃论》。笔者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期间,跟随著名热病专家陈绍定主任医师临床,应用此法治愈1例肝硬化牌切除术后发热,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55岁,因肝硬化牌切除术后发热20天于1998年1月7日入院。住院号:1000475。现病史:20天前因肝硬化失代偿,脾功能亢进,在省人民医院行“脾切除术”,“食道、胃底静脉缝扎术”。术后次日即出现发热,午后为甚,体温38~38.5℃,静滴各种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无效。术后13天出院。出院后仍发热,体温在37.5~38.5℃,…  相似文献   

19.
1病历介绍 患儿,女,8岁,因发热2周于2004年10月17日入院。患儿2周来无诱因出现发热,以下午及夜间明显,体温在38~39℃波动,无畏寒、抽搐,无咳嗽、流涕与鼻阻,无吐泻、皮疹,偶感腹胀,到当地村卫生所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果不佳。患儿于发病后第4天出现右侧腮腺区肿胀、疼痛,伴张口困难,咀嚼时疼痛明屁,转入当地卫生院治疗,给予头孢噻肟钠、氨苄青霉素静滴4d后,自觉腮腺区疼痛减轻,但仍发热不退,伴腹胀,上腹隐痛,不思饮食,精神差。  相似文献   

20.
朱某,男,25岁,农民。1981年元月7日因术后高热15天,请余会诊。患者因发热14天于1980年12月5日入我院内科,诊为“伤寒”,用氯霉素治疗9天后热渐退至正常。12月18日,患者因饮食不慎并发肠穿孔,立即转外科手术,术后体温37~37.5℃。从第5日始发高热,T39~40℃。体查:高热、心率稍快、少腹痛,多次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5.0×10~9/L~8.5×10~9/L,N 0.65~0.78比值,尿与大便常规、血培养、胸片等均未发现异常。曾先用氯霉素10天,后用红霉素加庆大霉素(配合少量多次输血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