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3.
目的了解桂北地区全州县2004—2011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特征,为该县的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统计和分析该县2004—2011年伤寒和副伤寒疫情资料。结果该县伤寒和副伤寒病例人群年均发病率为33.46/10万,伤寒病例占64.56%,副伤寒病例占35.44%,无一例死亡。各年龄组均有病例出现,高发年龄组为5~<25岁,占总病例数的40.46%。总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56.59%,女性占43.41%。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50.90%和29.79%。全年每月均有病例出现,高峰期在5~9月份,占总病例数的58.25%。该县18个乡镇均有病例出现,病例数出现较多的前5个乡镇均为交通便利的地方。结论该县伤寒和副伤寒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病率较高的县份之一,通过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近2年发病人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伤寒(副伤寒)是贵州省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数和发病率均高居全国平均水平。而遵义市除2000年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外,2001年~2003年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0~2003年发病数为17757例,且我院收治的全部病例均来自于开发区。为减轻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特别是减轻爆发流行对人们健康造成的伤害,降低发病频率和流行强度,将我院2000~2003年传染科和儿科收治的伤寒(副伤寒)1643例病人的发病情况,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及防治对策分析,以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工作,保障人民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张振开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4,25(3):131-133
综述了近年来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耐药谱的变迁和多重耐药性情况及产生耐药的机制。其主要耐药的机制有 :获得耐药性质粒导致伤寒杆菌的耐药 ;微孔蛋白含量减少或丢失 ,使其对亲水性抗生素的选择性渗透作用发生改变 ;gyrA基因的突变导致伤寒沙门氏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表现为多重耐药性 ;伤寒杆菌L型可导致其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敏感性减弱 ,对红霉素及磺胺甲唑 /甲氧苄啶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7.
8.
贵州省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流行株的耐药性变迁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贵州省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地区,伤寒、副伤寒一直是我省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1997年以来,甲型副伤寒(下称甲副)病例数逐年上升,到2000年,伤寒、甲副的爆发疫情中甲副占了近50%。有资料表明,随着某种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伤寒菌耐药率不断上升,多重耐药现象日趋严重,给治疗和控制伤寒造成极大困难。因此,研究伤寒流行菌株的耐药状况及其变迁,对寻找新的敏感药物、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伤寒流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医院报告病例诊断的准确性,为该地区及全省伤寒副伤寒诊断及报告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卫生行业标准(ws280-2008)对网络报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进行复核。结果:共收集病例343例,诊断准确187例,诊断符合率54.52%;伤寒和副伤寒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4.78%和53.52%;诊断符合率最高的是安龙县,为71.88%,最低的是罗甸县,只有11.36%;三级甲等医院诊断符合率(60.51%)高于二级甲等医院(46.62%)。诊断符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临床医生诊断标准掌握不清楚。结论:高发地区伤寒副伤寒诊断符合率偏低,影响了网络报告的真实性,影响了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安化县伤寒流行特征及Vi多糖疫苗效果,为更好的控制伤寒流行与传播提供策略。方法分析安化县1999至2008年伤寒流行特征及Vi多糖疫苗接种情况、Vi多糖疫苗接种率,对比分析各年发病率、接种人群抗体产生率、接种人群与未接种人群发病率。结果随着接种Vi多糖疫苗,安化县地区的发病率逐年降低,1999年至2008年分别为2.16/10万、15.15/10万、50.88/10万、7.28/10万、2.97/10万、1.68/10万、2.63/10万、0/10万、0.21/10万、0/10万,两次接种人群与未接种人群的发病率分别为0.07/10万VS2.83 /10万,0.03/10万VS2.71/10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接种后抗体产生率分别为89.34%,88.12%。结论安化县的伤寒分布具有季节性、地域性、职业性等特征,伤寒Vi多糖疫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一例伤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客观掌握发病过程,为制定有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梅河口市发生的一例伤寒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其发病规律。结果通过对患者隔离治疗和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未发生继发病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梅河口市多年来未出现伤寒病例,医务人员对伤寒缺乏了解,应加强对医务人员伤寒卫生学知识的培训,防止误诊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996~1999年本科住院伤寒、副伤寒病例数占杂病总数32%,远高于1991~1994年(占16%),为探讨其中的原因并指导预防,特作调查分析。资料和方法 资料来自于1996~1999年我科伤寒、副伤寒住院病例361例(经血培养、粪培养、或血肥达反应诊断)。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描述了患病情况、患病季节、地区、人群分布。结果 季节分布:为终年散发,季节性升高从5月开始,7月为高峰月,11月至次年1月患病人数最少。年龄分布:以20~30岁组患病最多(156/361)其次为30~40岁组(68/361),10~20岁组(57/361),50岁以上患病人数明显减少。性别分布:男性病例189例,女性17… 相似文献
13.
甲型副伤寒是比较常见的消化道传染性疾病,尤其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更容易流行。2005年9月在六枝特区农场乡两个自然村暴发流行,我院立即派医疗队进住两个自然村并对病人进行治疗,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贵阳市伤寒和副伤寒防治措施中相关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和副伤寒是贵州省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2000年以来,我市急性传染病疫情报告中的伤寒发病大幅升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与甲型副伤寒的发病迅速增加有关。为评估各项防治措施,供今后工作参考,现就在防治措施中的一些问题浅析如下。1 严格按照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伤寒和副伤寒虽有一定特异性症状,如持续发热、无欲貌、相对缓脉等,但由于有些病例发病时伴有上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同时因少数患者并发中毒性心肌炎,使心率加快,掩盖了相对缓脉这一特异体征,常被误诊为感冒、支气管炎、胃炎、肠炎、阑尾炎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2000年伤寒副伤寒爆发疫情特征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伤寒、副伤寒是贵州省重点控制的急性传染病 ,发病数和发病率多年来居全国首位 ,发病点多面广 ,爆发疫情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特别在贫困地区 ,很多人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 ,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甲型副伤寒 (简称副甲 )病例增多 ,出现多起爆发流行 ,病例症状不典型 ,给基层卫生人员的诊断及治疗带来困难。现就 2 0 0 0年伤寒及副伤寒爆发疫情作简单分析 ,并对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爆发疫情资料由贵州省防疫站疫情室收集。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病例 ,且有共同的暴露史列入… 相似文献
16.
伤寒副伤寒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充分认识伤寒副伤寒并发症的多样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99例伤寒副伤寒病例多器官损害的分布情况。结果伤寒副伤寒病例,器官损害最多的是中毒性肝炎(61.6%),其次为心肌损害(38.3%),呼吸系统损害(10.1%),肾损害(6.1%),肠出血(3%)。结论伤寒副伤寒容易引起多器官损害,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伤寒、副伤寒共54例,以国产氧氟沙星治疗26例(男性13例,女性13例;年龄26±s 7a),用进口氧氟沙星治疗28例(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28±9a)。剂量均为300mg, po, bid。疗程7d。结果:2组临床有效率均为100%,细菌阴转率分别为96%和100%。随访2mo均未见复发病例。提示2药治疗伤寒、副伤寒的疗效相同(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