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 观上当瑟一淋巴细胞体外扩增速度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肿瘤组织经处理后,用淋巴细胞分液可分离得到TIL,用含rIL-2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IL,并作TI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结论:TIL在含rIL-2的完全培养基中可大量扩增,TIL对肿瘤的杀伤作用与效靶比例 及培养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开发利用正常胎儿脐血作为LAK细胞免疫治疗的细胞来源,方法:用含rIL-2的完全培养基培养脐血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脐血LAK)并作脐血LAK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结果:6例培养25d的脐血LAK细胞平时扩增速度为134.39倍,在效靶比例为20:1时,培养10d的脐血LAK细胞作用下不同的肿瘤细胞(黑色素瘤2例,卵巢囊腺癌1例及其癌性腹水1份,大网膜转移性腺癌1例及癌性腹水1份)杀伤率38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膀胱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膀胱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LDH释放法。结果该TIL对自体肿瘤靶细胞的最高杀伤活性第30天时为72.4%,且呈现一定的靶细胞特异性。结论膀胱癌TIL在体外经IL-2培养后对自体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活性,并显示一定的靶细胞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抗原激活DC,然后用DC来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激活的TIL具有很高的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89.39±3.05)%,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D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抗原激活DC,然后用DC来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激活的TIL具有很高的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89.39±3.05)%,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D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  相似文献   

7.
8.
邹征云  刘宝瑞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3):240-242,I0002
目的:模拟体内环境,摸索出应用自体胸水上清培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时所需白细胞介素-2(IL-2)的最适剂量。方法:恶性胸水中的TIL经贴壁法分离后,分成A、B、C三组,分别应用含有细胞因子IL-2、CD3单克隆抗体(OKT3)及外源凝集素(PHA)的自体胸水上清进行培养,其中A组IL-2终浓度为6000u/ml;B组IL-2首剂终浓度为6 000u/ml,其后换液时改为1000u/ml;C组IL-2终浓度为1000u/ml,比较不同剂量IL-2培养的TIL增殖速率、培养前后免疫表型变化和对自体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培养的第3、7、14和21 d检测发现,三组TIL均发生明显扩增,其中A、B两组间TIL的生长速度无差异,但均明显快于C组;TIL免疫表型变化和对自体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经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TIL培养时,首剂IL-2的终浓度6000u/ml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早期解除TIL的免疫抑制状态,使其在培养的第3 d就发生明显的活化和扩增,为自体TIL体外分离后仅作短期培养即回输胸腔,后续胸腔内注入IL-2,使其进一步生长,发挥杀瘤效应,从而为治疗恶性胸水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本通过微量全血、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测定14名肿瘤患和14名正常人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结果,肿瘤患患PBMC对PHA诱导的增殖反应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1)。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其血浆(或血清)及PHA诱导的72h淋巴细胞培养上清sIL-2R含量检测。结果,肿瘤患淋巴细胞培养上清sIL-2R含量显地低于正常对照组,其水平与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有非常显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经白细胞介素2(IL-2)体外培养后具有很强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且有一定的靶细胞特异性,其抗肿瘤效果强于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即LAK细胞(P<0.01)。从瘤体中新鲜分离到的TIL对自体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极低,经IL-2体外培养后,其杀伤活性逐渐增高,以培养至7~25d的杀伤活性最强,这与IL-2使TIL分泌3种抗癌淋巴因子包括IL-2、IFN-γ、淋巴毒素(LT)增加有关。体外培养25d后,TIL的抗肿瘤活性下降,实验表明这与培养过程中TIL的Lyt-2~+细胞(Tc)减少而L3T4~+细胞(T_H)增多有关。TIL经冻存复苏和IL-2体外培养后仍保持很强的抗肿瘤活性,冻存前后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这为间断地运用TIL治疗复发性、晚期肿瘤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利用PCR-Cloning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构建了两类IL-2PE40’嵌合基因的表达载体,分别由IPTG和温度(42℃)诱导表达。在对表达产物进行了酶切位点和片段大小、电流迁移率、分子量的初步鉴定后,又对融合蛋白的白细胞介素2(IL-2)和PE40’组分的抗原性进行了ELISA鉴定。从菌体蛋白中初步分离纯化了重组毒素,并测定其对细胞表面表达IL-2受体的活化T淋巴细胞的支向杀伤效应及对混合淋  相似文献   

13.
14.
应用单克隆抗体分离主要的淋巴细胞亚群NK、CD_+~4、CD_8~+、B细胞,分别测定其对K_(562)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及各亚群细胞的协同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除NK细胞外,CD_4~+、CD_8~+、B细胞均能单独杀伤肿瘤细胞,各亚群的对比无显著差异。淋巴细胞中除某一亚群的混合细胞杀伤力大于该亚群本身,并提示T细胞系统在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卵巢癌手术标本建立体外细胞系及裸鼠移植瘤(OEC)。将来自同一病人的脾淋巴细胞体外经重组人类白细胞介素2活化为LAK细胞。裸鼠体内进行的Winn氏中和试验结果表明,L-AK细胞能有效地抑制自体恶性肿瘤在裸鼠体内的成瘤现象。  相似文献   

16.
根据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培养过程中掺杂肿瘤细胞具有粘附、贴壁的特性,将掺杂的肿瘤细胞通过移孔法清除,使TIL对数生长期至少可提前4d。由于大量掺杂肿瘤细胞在移孔中被清除,解除了肿瘤细胞对TIL的抑制,使增殖倍数有所增加,最高可以达到10倍。比项研究为临床肿瘤病人用TIL治疗打下良好基础,为TIL在手术后及早应用及其安全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10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用于分离培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分离制备TIL采用机械剪切,酶消化和用Ficoll-Hypaque分离结合的方法。分离制得的TIL以一定浓度于含rIL-21000U/ml,PHA20μg/ml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在5%CO2,37℃条件下培养30~40d。实验观察了TIL悬液中的细胞组成、TIL的体外扩增及肿瘤细胞的消失情况;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培养前后TIL的超微结构变化;实验采用免疫组化和单克隆抗体技术(ABC法)检测了培养前后TIL的主要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还采用3H-TdR释放法测定了TIL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HCC)的TIL在体外培养可以得到较好扩增并显示其在体外对新鲜自体瘤靶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PCR-Cloning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构建了两类IL-2-PE40'嵌合基因的表达载体,分别由IPTG和温度(42℃)诱导表达。在对表达产物进行了酶切位点和片段大小、电泳迁移率、分子量的初步鉴定后,又对融合蛋白的白细胞介素2(IL-2)和PE40'组分的抗原性进行了ELISA鉴定。从菌体蛋白中初步分离纯化了重组毒素,并测定其对细胞表面表达IL-2受体的活化T淋巴细胞的靶向杀伤效应及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IL-2-PE40'融合蛋白确实对IL-2R+细胞具有明显的靶向杀伤效应并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6、24、48h),杀伤效应趋于增强(P<0.05)。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对单相和双相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作用(P<0.01)。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低浓度(200 U/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γIL-2)体外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研究了体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对传代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机理。倒置显微镜卜观察。LAK细胞可在体外增殖,较一般淋巴细胞体积增大3~7倍,且在培养96 h后,可见分裂象。在LAK细胞与瘤细胞共育时,LAK细胞对瘤细胞有显著的趋向性,首先接近包围瘤细胞,然后裂解为小效应细胞,攻击进入瘤细胞浆内,致其崩溃死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