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术是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而在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其较心尖部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动力学指标,室间隔部起搏有利于左右心室协调运动但需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广西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置入术的病例较少,我科于2007年8月重置入1例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术,经系统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已出院,现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以5例诊断为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治疗方法,并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 5例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更有利于患者双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功能,更符合人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目前常用的永久起搏方式,但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心室同步,这是一种近似生理性的起搏方式,需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笔者探索临床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心室起搏时左室右室电极安置的有效途径。方法 对一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行双心室起搏,将左室电极安置在中心静脉,将右室电极安置在右室流出道,形成中心静脉+右室流出道方式起搏。结果 患者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消失,心电图QRS时间从0.15秒缩短0.14秒,心功能从Ⅳ级改善为Ⅱ级。结论 中心静脉+右室流出道方式起搏是双心室起搏的有效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2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我院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其中心室主动电极拟同定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术中右心室电极阻抗1 020 Ω,阈值0.8V,R 波8.0mV,腔内图见ST段抬高10mv.术后患者无特殊不适,心电图提示起搏和感知良好.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17 d,患者因头晕、黑嚎两次入院.  相似文献   

6.
崔俊玉 《临床误诊误治》2003,16(5):333-335,F003
3 2 双腔起搏器 双腔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活动涉及心房与心室两个心腔 ,需在心房和心室内各放一电极导线。心房电极导线常用J型电极置于右心耳 ,也可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心房的任何部位 ,还可用冠状窦电极置于冠状窦内。心室电极常经静脉置于右室尖部 ,也可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室流出道或其他部位 ,还可经冠状窦将电极置于左室后侧壁的静脉内 ,需开胸置于心室外膜者已极少。常用的双腔起搏器包括VAT、VDD、DOO、DVI、DDI、DDD等几种 ,它们都属于生理性起搏器。3 2 1 心房同步型心室起搏器 (VAT) VAT相当于VAT +VOO的功…  相似文献   

7.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安置术已作为比较成熟的技术运用于临床心律失常患者。由于右室心尖部到位容易、固定简单、脱位率低、起搏可靠,因此,长期以来认为右室心尖部是合适的起搏部位。我院心内科于2007年10-12月先后有2例患者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RVOT)室间隔部起搏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置入起搏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已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目的:应用SF-36量表和超声心动图方法来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2005-06/2007-09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行.对象:缓慢心律失常患者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62±18)岁.方法: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置入DDD(R)起搏器,心室电极采用主动固定电极置入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于置入前和置入后12个月用SF-36量表及超声心动图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起搏器置入及起搏参数变化.②生活质量评分变化.③超声心动图评价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全部患者未出现置入并发症,随访12个月无电极移位、阈值增高;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12个月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社会功能、生命力、心理健康和总的健康状况方面高于置入前(P均< 0.01),而情感角色的变化则没有统计学意义(P =0.125);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充盈时间高于置入前(P均< 0.01),Tei指数明显低于置入前(P < 0.01).结论:对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未出现置入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脏结构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 A组行右室流入道(RVIS)间隔部起搏,B组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C组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 观察三组手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手术曝光时间,比较三组术后随访的起搏器工作情况,心电图QRS波宽度,左心功能及血浆中B型钠尿肽(BNP)的差异.[结果]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A组及B组明显优于C组.术后随访观察,A组及B组心电图QRS波宽度明显窄于C组,A组及B组具有更好的心脏功能.[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无论右室流出道起搏还是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都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长期对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影响也较少.  相似文献   

10.
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螺旋电极临床应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翼状电极(被动固定)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但RVA起搏改变了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引起左右心室电一机械活动的不同步,使心脏丧失了整体协调性。而螺旋电极(主动固定)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能基本保持左、右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同步收缩,增加心排血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具有安置电极方法简单、电极尖端易于固定的优点,但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引起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双心室收缩和舒张的同步性丧失,从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1].近来临床多项回顾性研究证实,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心室激动顺序,并因此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心功能和增加房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室起搏比例的增加,因心力衰竭住院及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性均增加,显示右室心尖部起搏的非生理性弊端[2~3].随着起搏技术的发展,从最早的单纯为保证最慢心率到目前日趋接近生理性的起搏.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接近房室水平,位于左右心室之间,此处起搏可使心室激动顺序接近生理状态,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4].从而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护理对策.方法 4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采用VVI起搏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组(RVOTH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各2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护理对策.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HS组手术曝光时间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6,P<0.01).术中两组患者心室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HS组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较RVA组变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3,P>0.05).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术后护理重视心电监测及个性化护理,可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3.
刘甲兴  芮磊  陈一平 《临床荟萃》2001,16(17):809-809
1 病例报道笔者在为 1例 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安装 VVI心脏起搏器时 ,起搏分析仪突发故障 ,为使手术顺利进行 ,暂以美国产PACE10 0 H体外临时起搏器代替使用 ,起到良好急救效果。方法是 :当起搏器电极导管送至右室心尖部后 ,先行影像定位和心内膜电图定位 ,然后将临时起搏器负极通过黑色鱼夹导线与导管电极的端电极 (负极 )连接 ,正极通过红色鱼夹导线与患者皮下组织连接 (若为双极导管电极 ,则临时起搏器正极应与导管电极的环电极连接 ) ,临时起搏器开关置于 VVI档 ,起搏频率调至比患者心室率多 2 0 %左右 ,先以 5 V电压起搏 ,若起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巨大心房患者起搏器的植入方法.方法:对3例巨大心房患者按常规方法分离头静脉或穿刺锁骨下静脉,植入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完成手术.结果:1例先通过冠状静脉窦进入心中静脉,后因膈肌刺激改为流出道起搏;1例脱位经再次手术成功固定电极在心尖部,1例固定在右室游离壁未出现脱位.结论:对巨大心房患者,起搏电极植入较困难,可采用主动固定电极.但脱位概率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 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两次术后观察心室起搏状态下心电图QRS时限,左右心室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标准差(Ts12SD).通过上述指标来评估RVSP与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影响的差异.结果:与RVAP相比较,RVSP组心电图QRs时限更短(P=0.007),心室收缩同步化指标IVMD,SPWMD,Ts12SD明显优于RVAP(P=0.000 9,P=0.000 5,P=0.000 4).结论:RVsP较RVAP更有利于保证心室电、机械同步化.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使用被动电极,固定简单,脱位率低,但其为非生理性起搏,易导致左右心室收缩失同步,继而产生左室扩大,射血分数(EF值)下降、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的增加[1-2].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接近希氏束,基本保持了心室激动的生理顺序和左右心室的同步收缩[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比较5种不同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其对QRS宽度的影响。方法 在安置永久起搏器前分别行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左室基底部、双室同步起搏(ⅤⅥ,60~80次/min)5min,测定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以及QRS宽度。结果(1)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CI显著增加、PCWP明显降低(P均<0.01);(2)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较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起搏的CI增高而PCWP降低(P均<0.05);(3)右室双部位与双室同步起搏、右室流出道与左室基底部起搏间CI和PCWP无显著差异;(4)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的QRS宽度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显著缩短(P<0.01),而左室基底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双部位起搏的QRS宽度也比单部位起搏明显缩短。在单部位起搏中,右室流出道和左室基底部起搏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左室基底部起搏的QRS宽度无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分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0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起搏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予以希氏束起搏。对比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起搏器程控以及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心室电极感知、阻抗较对照组低,阈值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恢复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采用希氏束起搏效果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心室起搏挽救了心脏停搏患者的生命,但近来发现心室起搏患者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增加,究其原因是右心室心尖起搏改变了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导致左右心室之间以及左心室各室壁之间的收缩不协调,心脏有用功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因而晚近出现了以减少右心室心尖起搏危害的多种起搏方法,如应用新的起搏器程序心房按需起搏方式(AAI)向心房心室按需起搏方式(DDD)转化的最小化心室起搏(MVP),以及新的起搏部位探索(希氏束下起搏、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等).希氏束起搏手术较复杂,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则相对简单.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基本保持了左、右心室间正常的激动顺序和同步收缩,但需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本研究探讨了应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方法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置入主动电极的各项参数,研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需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为右心室流出道组(RVOT)、右心室流入道组(RVIS)、右心室心尖部组(RVA)三组,于术中应用主动螺旋电极选择不同部位主动置入,于置入术中、术后2周、术后3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组电极阈值、阻抗参数。结果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阈值比较结果为术后F=0.56,P=0.57;术后2周F=1.08,P=0.34;术后3个月F=0.85,P=0.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阻抗比较结果为术后F=2.64,P=0.08;术后2周F=1.63,P=0.20;术后3个月F=2.80,P=0.0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RVI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