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探索糖尿病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8例(32眼)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经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分别行角膜中央区和手术切口区内皮细胞观察,检测其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变异系数渐增加。术后切口区内皮细胞密度低于中央区,有显著性差异。六角形细胞比例低于中央区,变异系数高于中央区。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受到超声因素和机械因素的双重损伤。手术切口区内皮细胞丢失明显大于中央区,所以对于白内障患者尤其合并糖尿病者,在超声因素(能量、时间)损伤的基础上,应注意机械因素的作用;并且这种创伤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不同手术切口和术式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白内障手术不同的手术切口和术式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 应用TOPCONSP-2000P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计数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法、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法、小切口ECCE法手术白内障病人术前以及术后3、6、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计算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 3种不同术式及切口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显著性(F=0.62~0.99,P〉0.05),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差异亦无显著性(χ^2=0.76~0.91,P〉0.05)。结论 白内障手术切口、术式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3.2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5.5 mm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对64例、70眼,按照切口不同分成A组:3.2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5.5 mm巩膜隧道切口。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和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至第3个月两组裸眼或矫正视力均超过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期两组之间的角膜散光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切口手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视力恢复,两组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无并发症白内障囊外摘除加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IOL)与角膜内皮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了30例(3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ECCE+IOL术前及术后1月、2月、3月、1年时中央及上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形状的变化。结果:术前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为(2828±400)mm-2,六边形细胞百分率(Hexa%)为(62±6)%。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术前,中上角膜间差异有显著性。术后3个月时内皮细胞损失,中央为12.6%,上方为35.5%;术后12个月中央及上方角膜内皮损失分别上升为16.2%和43.0%。术后一年内有持续的内皮细胞损失。术后上方、中央角膜Hexa%先明显下降,后逐渐回升,在术后12个月接近术前水平。结论: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可能存在持续损失,故术前检查密度较低的内皮,不仅要估计是否经得住手术创伤,还要考虑是否能承受术后长期慢性内皮细胞损失。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术后一年角膜内皮细胞持续损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无并发症白内障囊外除加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IOL)与角膜内皮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了30例(3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行ECCE+IOL术前及术后1月,2月,3月,1年时中央及上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形状的变化。结果:术前中央角膜内皮炙(2828±400)mm^-2,六边形细胞百分率为(62±6)%。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术前,中上角膜间差异有显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减少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方法。应用计算机角膜地形衅系统测量白内障术后2个月裸眼视力〈0.5、无角膜及视网膜病变患者21例212眼的角膜散光,并采有选择性断线法治疗。结果断线前后裸眼视力、最大角膜曲率、总角膜散光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计算机角膜地形衅系统能对白内障术后角散光轴向精确定位,选择性断线是治疗术后散光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我科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34例,按手术切口方向位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或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分为Ⅰ、Ⅱ两组,术后比较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着时间延长,手术角膜散光度均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均在术后1周时较术前增加最多,但随着时间增加,角膜散光度也逐渐减小。结论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白内障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的角膜散光情况特异性选择手术切口方向,即在角膜曲率最大处子午线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8.
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角膜地形图王建华,钱晓娃MeeSingChong张惠成,陈友慈我院于1992年8~9月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眼科研究中心(CRCERT)合作在国内首次用角膜地形仪(EyeSys,美国产)进行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地形图类型的分...  相似文献   

9.
观察18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的变化。发现术后一个月、二个月和三个月内皮细胞下降率分别为27.6%、20.3%和16.8%。结果还显示术中使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或透明质酸钠,术后三个月两者内皮细胞密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本文从保护内皮细胞的角度论述了有关开展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代白内障手术的目标不仅单单是视力的提高,还要有最小的术后散光,最好的裸眼视力和最好的视功能恢复及阅读能力。目前临床上白内障手术的主要方法有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IOL),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透明角膜切口因不需止血和缝合,用时较少,是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该手术方式术后角膜散光需多长时间稳定也成了医生关注的首要问题。现将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用该方法做的102例(114眼)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稳定时间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113例(128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44例(51只眼)、40例(45只眼)、29例(32只眼),分别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Ⅰ组)、小切口囊外摘除术(Ⅱ组)和超声乳化吸出术(Ⅲ组),并植入人工晶体,于术前、术后1周、1、3、6月随访远视力、角膜散光及其轴位等指标.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1周、1、3、6月的视力明显高于Ⅰ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平均散光值Ⅰ组、Ⅱ组、Ⅲ组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1、3、6月时均大于Ⅱ、Ⅲ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Ⅱ组与Ⅲ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和1月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月后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Ⅱ组、Ⅲ组术后早期均以顺规性散光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Ⅲ组术后散光漂移最明显,而Ⅰ组则漂移最少.结论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手术发展的方向,但在无条件行超乳术时,调整切口大小、位置、深度、缝合技术等,术后仍可达到较低的散光度和满意的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113例(128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44例(51只眼)、40例(45只眼)、29例(32只眼),分别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Ⅰ组)、小切口囊外摘除术(Ⅱ组)和超声乳化吸出术(Ⅲ组),并植入人工晶体,于术前、术后1周、1、3、6月随访远视力、角膜散光及其轴位等指标.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1周、1、3、6月的视力明显高于Ⅰ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平均散光值Ⅰ组、Ⅱ组、Ⅲ组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1、3、6月时均大于Ⅱ、Ⅲ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Ⅱ组与Ⅲ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和1月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月后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Ⅱ组、Ⅲ组术后早期均以顺规性散光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Ⅲ组术后散光漂移最明显,而Ⅰ组则漂移最少.结论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手术发展的方向,但在无条件行超乳术时,调整切口大小、位置、深度、缝合技术等,术后仍可达到较低的散光度和满意的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天津部分地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的分布特征,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人工晶状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 1年1月-2012年3月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拟行白内障超生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术前角膜屈光资料.对患者角膜屈光力、散光值、散光轴位进行描述性分析;对角膜屈光力、散光值、散光轴位与年龄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确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眼1 035例,角膜散光值(1.18±0.80)D.顺规性散光360眼(24.7%),逆规性散光567眼(54.7%);顺规性散光> 1.00D为163眼(15.7%),逆规性散光>0.75D为407眼(39.2%).角膜屈光力各年龄组间角膜平轴屈光力,角膜陡轴屈光力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散光值在40~49岁组及50~59岁组与≥80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增长与散光轴位变化呈正相关(Pearson R=0.290).结论:天津地区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术前角膜散光有较高的患病率,共计670眼(54.9%)需要进行角膜散光矫正;随年龄增长散光轴位有由顺规性散光向逆规性散光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3.2 mm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和5.5 mm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硬性PMMA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Noncon-ROB06000型(日本)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两种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病例的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进行细胞密度和形态学的检查。结果:两种不同切口术后1、2、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改变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其损失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3.2 mm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快捷、可靠的手术方式并不增加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5.
16.
夏微 《西部医学》2012,24(4):669-67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104例白内障患者中分为糖尿病组: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68眼);对照组:白内障非糖尿病患者54例(64眼)。应用角膜内皮显微镜于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3月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分析结果。结果两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厚度手术前后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是在组内观察各个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时显示,糖尿病病人的内皮细胞对损伤的反应及修复能力较无糖尿病病人差。结论糖尿病病人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对损伤的反应及修复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FLACS)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早期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择就诊于重庆爱尔麦格眼科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0. 75 ~ 4. 00D) 患者60例,分为手工组及飞秒组,每组30例(30眼) .术前测量裸眼远视力和散光量(TIA);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测量裸眼远视力、残余散光量(difference vector,DV) 和手术矫正散光量(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由TIA和SIA计算出散光矫正指数(correction index,CI) .术后观察早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采用问卷法比较两组远视力脱镜率.结果 飞秒组与手工组裸眼远视力和残余散光量比较,术后1个月和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组内比较,两组裸眼远视力和残余散光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术后3个月,飞秒组CI明显高于手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术后3个月,飞秒组脱镜率(75. 0%) 与手工组(41. 6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相对于传统手工方法,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矫正低、中度角膜规则散光的疗效优异,为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患者增添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