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和部分胃一食管连接处腺癌的癌前病变。近30年来食管腺癌发病率迅速升高,且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不足15%,因此,对Barrett食管的筛查和监测随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日益关注。本文就是否进行Barrett食管的筛查以及如何实施监测随访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内镜和病理学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30年来,食管下段腺癌在西方国家已成为发病率上升最快的内脏恶性肿瘤之一,在国内,其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但由于对食管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认识尚有一定差异,致使大多数患者因诊断延误而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因此,加强对食管下段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根本上改变此癌预后差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性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因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之一,且近年Barrett食管腺癌(下称BE腺癌)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因此临床须重视BE的诊治。BE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众多的发病因素中,慢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作为BE的原发危险因素倍受重视。病理酸反流分三种类型,即直立位反流,卧位反流和联合反流。国内研究提示,卧位反流在BE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然而并非GERD患者均发展为BE…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Barrett食管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作为唯一已知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诊疗、筛查对于防治食管腺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Barrett食管的定义、诊断、治疗、监测方案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末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有恶性倾向的柱状上皮取代的病理现象 ,其癌变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 30~ 12 5倍[1 5] 。我们通过对不同组织中p2 7kip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PCNA指数的测定 ,旨在揭示食管腺癌、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发病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 实验对象 :收集 1996年 1月 1日~ 2 0 0 0年 6月 1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二医院、唐都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的食管腺癌标本 15例 ,男 8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6 1 5± 10 4 )岁 ;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标本 30例 ,男 2 4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Barrett食管(BE)和食管腺癌的基因表达谱,筛查与食管腺癌相关的基因.方法:使用Dchip软件对已经在GEO数据库中公开的BE和食管腺癌Affymetrix芯片表达谱数据进行分析.还原扫描图像进行独立核验,并对基因和组织进行双向聚类,最后用配对t检验筛查出在BE和食管腺癌中表达水平都发生变化的基因,并进一步分析其功能.结果:24张Affymetrix芯片的杂交质量稳定,被污染和发生交叉杂交的探针簇都少于5%.对基因和样本的双向聚类表明,大部分组织分类正确.只有N8和A5位于错误的组织类型中.对其余22张芯片再次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得到24个基因.其中表达水平呈进行性上升的5个,呈进行性下降的19个.新检出的PITX1已在稍前不久的另一项研究中得到证实.结论:用新的分析方法研究已公开的表达谱芯片资料为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BE)和食管腺癌(EAC)在西方国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变化,可以预见BE和EAC也将是未来威胁中国人健康的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可用于研究病因学、发病学和发病机制。本文阐述不同模型动物的食管特征,藉此反映不同动物作为BE和EAC研究模型的优势和潜力;介绍主要BE和EAC的动物模型,这些模型包括以外科手术为基础的动物模型、以基因改造为基础的动物模型以及外科手术联合基因改造为基础的动物模型等;着重强调大动物,包括犬和猪在BE和EAC研究领域中所担当的角色;提出动物模型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采用多个动物模型研究疾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食管腺癌发生率的增长速度居各种癌肿的第二位,目前认为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本就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关系及食管腺癌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的内镜和病理学诊断标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食管下段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上升了350%以上,此癌惟一公认的癌前病变是Barrett食管(BE)。这是极常见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食管腺癌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因此对BE的诊断和治疗是预防食管腺癌的主要途径。目前,对BE的诊断依赖于内镜和病理学诊断。本文对此两种诊断标准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PARP-1、CK7/20、p53在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40例Barrett食管,28例食管腺癌和40例贲门黏膜组织中PARP-1、CK7/20、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PARP-1在贲门黏膜、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均有阳性表达,但在食管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CK7/20在肠化上皮细胞胞质、部分贲门柱状上皮和腺癌上皮细胞质内呈阳性表达;而p53在3组中均有阳性表达,且食管腺癌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PARP-1与p53表达在BE组存在明显相关性(r=0.49,P<0.01).结论 CK7/20可作为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指标,但特异性欠佳.PARP-1和p53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有关,检测PARP-1和p53对判断Barrett食管癌变风险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前Barrett食管主要靠内镜检查以及活检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由于只有其中较少的一部分会恶变为预后不良的食管腺癌,所以若能准确找出这部分高危人群,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将对改善Barrett食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人们试图从微观的基因方面解释这种差异并寻求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以早期检出并提前干预这部分高危人群.此文就近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汁酸在Barrett食管(BE)及食管腺癌(EAC)发病中的作用,为预防、治疗BE、EAC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2017年8月10日至2020年10月30日于茌平区人民医院就诊,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12分的患者,对其行无痛胃镜检查,镜下胃液留取及食管下段(胃食管结合部上1 cm处)黏膜组织活检,进行胃液、食管下段黏膜胆汁酸浓度检测。 结果所检患者胃液中均检测到不同浓度的胆汁酸,且BE、EAC患者胃液及食管下段黏膜组织总胆汁酸浓度较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胃液及食管下段黏膜组织总胆汁酸浓度明显升高(P值均<0.05)。 结论胆汁酸在BE、EAC患者胃液及食管下段黏膜组织中的浓度较无Barrett食管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浓度明显升高,提示胆汁反流可能与胃食管结合部黏膜细胞恶性转化相关,抑制胆汁反流可能成为预防BE、EAC发生的必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的放大内镜检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过去的10年中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患Barrett食管可使食管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最初认为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内出现柱状黏膜上皮。1983年Skinner等将Barrett食管定义为食管远端现出柱状黏膜上皮长度≥3cm。1994年Spechler等研究发现,约18%的患者在食管胃连接处(esophagus-gastric juction,EGJ)的黏膜病理检出杯状细胞,而检出杯状细胞是肠化生上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除目前常规内镜检查加病理活检诊断之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内镜诊断技术.该文主要针对其内镜诊断及新的内镜成像技术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已公认Barrett食管(BE)演变为腺癌要经过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癌3个阶段。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不仅存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异常,同时也存在细胞凋亡异常。目前已发现的在BE进展为食管腺癌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凋亡调节因子主要有:(1)fas/fasL;(2)TRAI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3)bcl-2基因家族;(4)survivin;(5)p53;(6)caspase:(7)其他,如胆汁酸受体fxr等。  相似文献   

16.
关于Barrett食管临床诊断中需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Barrett食管(BE)的概念,经历了先天性胃上皮化生、胃柱状上皮衬覆的先天性短节食管、病变长径在3cm以上的法则、特殊的柱状上皮及短节段BE等不同描述,目前概念基本趋同,泛指内镜下发现并被病理组织学证实在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的连接线(GEJ)以上出现的任何长度的鳞状上皮被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情况,即BE病变必须是在胃食管交界线以上,出现含有杯状细胞的特殊柱状上皮。这一新的定义包容了短节BE,同时将与癌变关系密切的肠上皮化生才定义为BE,提出了BE属于癌前病变的概念。本病病因未明,临床上多继发于胃食管反流(GERD)、裂孔疝。反流的各种成分,包括胃液、碱性胆汁、胰液等均可以引起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受损,由耐酸、再生能力强的柱状上皮进行修复,从而形成BE。本病目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过去因为概念不清,GEJ定位不明确,临床上常只将GEJ近端的桔红色岛状黏膜才定义为BE,因此文献中报道的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Barrett食管基础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对于Barrett食管的发生及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开展了诸多研究,此文就BE有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或不伴肠化[1],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最重要的一种并发症,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被公认为唯一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9.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食管下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本身并不引起症状,内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是其最可靠的诊断手段。近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考虑到肠上皮化生与癌变的潜在关系,对BE进行及时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内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对BE的识别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临床处理中,我们应首先诊断出BE,然后再确定出癌变高危人群,并将其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行严密随访,控制食管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腺癌发生率的增长速度居各种癌肿的第二位,目前认为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本文就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关系及食管腺癌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