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重度脊柱侧凸,传统的分期矫正手术不仅治疗周期长,在畸形矫正过程中,往往会因脊髓受到过度牵拉而增加神经损伤的机会。全脊椎截骨术是近年来国内逐渐开展的治疗重度和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主要方法,它能使矫正手术一次完成,并随着畸形矫正,脊髓相对短缩,只要局部椎管减压充分.很少引起不可逆性的神经系统损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笔者在大量脊柱侧凸畸形手术矫正经验的基础上,对一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患者采用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直接去除了畸形的关键部位对矫形的阻挡,获得了满意的矫正效果。与前后路分期或一期手术相比,减少了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尤其是避免了前路经胸手术对患者本来已经脆弱的呼吸功能的再次侵扰,也减少了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矫正技术和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1)术前详尽的影像学评价和手术计划.通过对畸形的脊柱结构以及相应的椎管内脊髓神经结构的详细了解,确定截骨的部位和范围、选择内固定的固定点;(2)手术中广泛显露以充分了解畸形全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术被应用于矫正严重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此技术具有单一人路和矫正率高的优点.然而,部分截骨矫形术后残留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仍不可避免.Shimode报告7例2年以上随访结果,术前脊柱后凸平均105.4°,术后后凸平均48.9°,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2.9%.海涌报告26例,术前后凸平均106°,术后后凸平均52.3°,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1.6%.国内外文献均显示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在行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仍有可能残留较大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由于柔韧性差,躯干往往明显失平衡,患者的心肺功能也常常受到影响,甚至还存在神经功能缺陷。既往的后路器械矫形固定或前、后路器械矫形固定等方法矫形有限。1987年Bradford等报告了应用椎体切除术治疗16例此类畸形患者,随后又报告了前路和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内固定治疗技术。此后,全脊椎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但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成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手术方式。[方法]通过后方入路经双侧椎弓根、椎体行楔形截骨,直到椎体前缘皮质下,并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共手术矫正后凸及侧后凸畸形1 200例,其中男938例,女262例;发病时间5.6~28年,平均11.6年;年龄15~52岁,后凸畸形时间2.5~26年,平均7.3年。后凸病因: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720例;脊柱压缩性骨折246例;脊柱结核132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59例;休门氏病后凸43例。最高截骨平面T9水平,单病例最多截骨达4处,平均截骨2处,一处椎体截骨时间平均30 min,出血约100 ml,术中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结论]成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手术截骨规范充分、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截骨创面对合紧密、利于截骨创面愈合。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手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1998年1月 ̄2004年1月,对26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患者行手术治疗,男10例,女16例,年龄9 ̄37岁,平均17.4岁。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4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7例,脊柱侧凸术后翻修5例。术前侧凸Cobb角76° ̄151°,平均98°,后凸92° ̄153°,平均106°,躯干偏移2 ̄7.9cm,平均3.6cm。其中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经症状,18例存在中、重度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行后路一期经顶椎全脊椎截骨、经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手术时间3.5 ̄5.5h,平均4.2h,术中出血量920 ̄2100ml,平均1120ml。术后1周左右戴支具下地,5例术前神经损害者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Cobb角30° ̄79°,平均52.3°,矫正率61.1%;后凸42° ̄86°,平均52.3°,矫正率51.6%;躯干偏移0 ̄1.9cm,平均1.2cm,矫正率71%;身高增长6 ̄11.5cm,平均7.2cm。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1 ̄5.2年),1例术后9个月发现假关节及固定棒断裂,经过再次手术换棒、植骨后融合。末次随访时96%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可安全实施,矫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例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7~32岁,平均16.3岁;胸段19例,腰段2例;伴发脊髓纵裂7例,脊髓空洞1例,不全瘫3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固定术。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记录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6~38个月,平均22.4个月。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694.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429ml,冠状面Cobb角由82.9°矫正到36.0°,平均矫形率56.6%,矢状Cobb角由82.5°矫正到39.8°,平均矫形率51.8%,顶椎偏移由27.1mm矫正到11.1mm,矫正率59.0%。1例术后神经诱发电位示右胫后神经SEP降低,2周后恢复,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椎体间植骨病例随访时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原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并可获360°减压,是目前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脊柱外科2016-04—2019-04间采用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的26例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1例;年龄12~60岁,平均30.8岁.胸段13例,腰段8例,胸腰段5例.观察术中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10-2013-03在我院接受PVCR手术治疗的合并脊髓空洞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6例;其中同时伴发Chiari畸形I型患者在脊柱畸形截骨矫行前均先于神经外科进行后颅凹减压术;对于单纯合并脊髓空洞患者,直接进行脊柱截骨畸形矫治;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前、后冠状面及矢状面主弯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与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及矢状面主弯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脊髓空洞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PVCR进行治疗,可获得安全、有效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0.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是严重的脊柱三维畸形。广泛前后柱结构的僵硬,以及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严重失衡。使得单纯传统后路内固定矫形或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技术不能获得满意矫正效果,并具有较高的脊髓神经损伤风险。虽然常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治疗的后路脊椎截骨术(spinal osteotomy)(经关节突“V”型截骨或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在轻、中度成人僵硬侧凸或脊柱侧凸翻修手术中取得成功,但对于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由于截骨范围有限,该两种方法均不能取得畸形的满意矫正和躯干平衡恢复。基于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和脊柱恶性肿瘤后路全脊椎切除的经验,全脊椎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主要适应证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脊柱僵硬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一期全脊椎切除截骨,对手术前、后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Oswestry评分进行评定,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14~31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为30°~100°(60.3°±7.5°),术后为5°~58°(21.4°±3.4°),矫正率为49.1%~87.6%(62.5%±4.2%);末次随访时为9°~62°(25.9°±5.7°),矫正率为44.1%~85.6%(57.1%±5.1%),丢失6.5°±1.2°。Frankel分级:末次随访时B级2例恢复至C级,C级6例恢复至E级3例、D级3例,D级5例恢复至E级4例、1例无恢复。Oswestry评分:术前为8.2~33.5(17.34±4.2)分,术后为4.1~25.3(11.75±3.5)分,改善率为30.2%~69.7%(45.7%±6.7%)。结论一期后路顶椎附近椎体全脊椎切除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满意,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顶椎区全脊椎截骨治疗先天性僵硬型脊柱侧后凸赵乃华,万年宇先天性僵硬型脊柱侧后凸比其它类型的侧弯矫治难度大,单纯后路哈灵顿或鲁格氏手术疗效不佳,多数学者主张分二期手术,一期前路松解和半椎体切除,二期后路哈灵顿或鲁格氏棒矫正固定,其平均矫正率为30%左右...  相似文献   

13.
全脊椎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并发脊椎滑脱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脊椎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并发脊椎滑脱6例报告王东卯,姜洪和,王长纯,高吉昌,张承敏,商广友脊椎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并发脊椎滑脱文献报道较少见,因其容易压迫脊髓致瘫,故是一种危险的并发症。我科1985年5月~1993年5月应用全脊椎楔形截骨矫正各类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multiple levels asymmetric Ponte osteotomy,MAPO)与全脊椎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在治疗重度僵硬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后凸(adult idiopathic kyphoscoliosis,AIKS)的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6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后路MAPO或VCR手术,并随访2年以上的重度僵硬性AIKS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脊柱全长左、屈位X线片)。根据术中截骨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MAPO组与VCR组。运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脊柱冠状面与矢状面的影像学参数(主弯Cobb角、局部后凸角、顶椎偏距、冠/矢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异,并对术前存在冠、矢状面失衡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评估冠、矢状面平衡的改善情况。结果:最终共对30例脊柱侧后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26.97±8.88岁,平均随访时间28.70±7.05个月。MAPO和VCR两组主弯从分别从术前平均103.21°±16.97°及110.79°±15.97°矫正至48.58°±17.27°及57.33°±17.43°,主弯矫正率分别为(53.13±13.71)%与(48.89±12.81)%。局部后凸从术前平均85.21°±26.80°及93.3°±25.09°矫正至39.66°±20.28°及56.90°±21.36°,后凸矫正率分别为(47.20±19.92)%与(38.38±12.89)%。两组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影像参数包括冠、矢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矢状面亚组分析除VCR组矢状面平衡出现增加外,其余平衡参数均存在不同程度改善,但组内与组件并无统计学差异。VCR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显著高于MAPO组。MAPO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VCR组。结论: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AIKS能够达到与VCR相似的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改善,并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制一套专用于脊柱后凸、侧后凸畸形手术截骨矫形器械。[方法]该器械通过后方入路(常规器械切除脊椎后结构)经双侧椎弓根、椎体行楔形截骨,直到椎体前缘皮质下。[结果]使用该器械共手术矫正后凸及侧后凸畸形1200例,最高截骨平面T.水平,单病例最多截骨达4处,平均截骨2处,一处椎体截骨时间平均30min,出血约100ml,术中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器械具有截骨规范、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截骨创面对合紧密、利于截骨创面愈合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手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脊柱侧凸畸形行全脊椎截骨术后大量引流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08-2018-01,于我院采用全脊椎截骨术治疗的145例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根据术后引流量/估计血容量比例,将≤30%者设为正常引流量组,30%者设为大量引流量组。统计两组患者术前Cobb角、手术节段、年龄、性别等病历资料,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调查脊柱侧凸畸形全脊椎截骨术后大量引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45例患者术后出现大量引流56例,发生率38.62%,平均引流量(1037.34±148.34)ml;正常引流量组平均引流量(632.24±108.21)ml。组间术前Cobb角、手术节段、术前血小板计数(PLT)、术中输血量、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畸形类型、置钉数、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术后输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obb角≥55°(OR=3.657,95%CI:1.154~12.432)、手术节段10(OR=3.256,95%CI:1.128~11.213)、术前PLT190×109/L(OR=3.041,95%CI:1.231~10.082)、术中输血≥19.55 ml/kg(OR=2.976,95%CI:1.215~9.656)是脊柱侧凸畸形全脊椎截骨术后大量引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脊柱侧凸畸形全脊椎截骨术后容易出现大量引流情况,术前Cobb角≥55°、手术节段10、术前PLT190×109/L、术中输血≥19.55 ml/kg均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在脊柱截骨矫形术中,后路截骨应用最为普遍,可应用于多种常见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如强直性脊柱炎、先天性脊柱侧凸、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以及严重的后凸畸形等。本文就近年来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患者的中远期影像学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5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的68例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36.89±15.38岁。45例患者术前存在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9例,D级33例。病因诊断:结核性后凸50例,先天性后凸1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前后和随访时的后凸局部和全脊柱X线、CT、MRI检查,确定后凸顶点,并测量后凸角度。对合并侧凸的21例患者测量侧凸角度。在全脊柱X线片上评价患者的矢状位和冠状位平衡状况。临床评价包括下肢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生活质量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背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患者的手术治疗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ory index,PS...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评价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患者的中远期影像学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5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的68例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36.89±15.38岁。45例患者术前存在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9例,D级33例。病因诊断:结核性后凸50例,先天性后凸1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前后和随访时的后凸局部和全脊柱X线、CT、MRI检查,确定后凸顶点,并测量后凸角度。对合并侧凸的21例患者测量侧凸角度。在全脊柱X线片上评价患者的矢状位和冠状位平衡状况。临床评价包括下肢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生活质量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背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患者的手术治疗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ory index,PSI)。将患者依照年龄、后凸病因、后凸严重程度(后凸角度)、后凸顶椎节段、术前Frankel分级和有无并发症分组,进行影像学和临床结果比较,并对随访ODI评分改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1.47±4.68个月(36~9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后凸角度94.14°±22.57°(60.0°~155.2°),术后减少至31.92°±16.79°,末次随访时为34.60°±18.09°,后凸矫正率为(64.26±15.13)%。21例同时伴有侧凸的患者术前平均侧凸角度37.36°±26.19(12.0°~107.0°),术后减少至13.21°±14.72°,末次随访时为14.33°±14.93°,侧凸矫正率为(69.70±28.44)%。末次随访时,30例患者Frankel分级改善,3例患者从A级或B级提高到C级,5例患者从C级提高到D级,1例患者从C级提高到E级,21例患者从D级提高到E级。术后平均ODI改善率为(48.82±33.99)%,平均VAS改善率为(64.03±21.42)%;患者PSI为91.2%。对后凸矫正率、ODI改善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后凸角度小于95°和年龄小于35岁时,后凸矫正率更高;当患者角状后凸顶点位于T10或以下,术前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或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时,其临床改善率更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前后凸角越小,随访时后凸角矫正度数越大,术前Frankel分级为D或E级,其ODI改善率越高。中远期发生内固定失败6例(8.8%),均行翻修手术。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是治疗胸腰椎中重度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中长期随访结果发现患者可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效果以及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0.
全脊椎切除是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式之一,早在1922年即由Mac-Lennan提出,当时他采用全脊椎切除配合外支架的治疗方法矫正严重的脊柱侧凸畸形,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多数患者手术后出现了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不理想。以后陆续有几位学者进行了少量全脊椎切除术的报道,但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规范。1987年Bradford报告了采用前后路联合的方式进行全脊椎切除,矫正严重僵硬的脊柱侧凸患者16例,具体的方式包括:前方经胸或经胸腹联合入路,于侧凸顶椎处骨膜下剥离,咬骨钳直视下咬除前方椎体,直到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