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所致感染已可用各种血清学和酶的标志检查加以确定,目前有60~90%输血后的肝炎病人在血清学上均未发现与上述二种肝炎有关的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显然亦与这些病例无关。人们推测可能存在另一种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本文研究了一些患急性或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以探查是否存在一种可传染给猩猩的传播因子。资料和方法 4例急性或慢性非甲非乙型输血后肝炎(PTH)患者和1例曾触发二起PTH献血员的血浆或血清由静脉接种于5头黑猩猩,接种量自3~75毫升不等。输血后肝炎的诊断依据是输血后2~26周中,ALT(丙氨酸转氨酶)上升至正常限值之2 1/2倍(112Iu/升),第二次复查(间隔至少1周)超过正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美国1972年来,对66例急性非甲非乙型输血后肝炎进行前瞻性研究的6年随访经过。输血后肝炎的诊断标准为接受输血后6个月内连续2次或2次以上、无其他原因解释的SGPT值升高,其中至少一次SGPT高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或5倍。非甲非乙型输血后肝炎的诊断依据是无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抗体)及乙型肝炎(HBsAg,抗-HBc或抗-HBs)的血清学证据。在总共94例输血后肝炎中,66例为非甲非乙型肝炎。这组病例有各种不同的疾病背景,均接受大量输血,输血前均无肝病的临床或生化证据。患者一直随访到SGPT值恢复正常(持续3次阴性)或至死亡,或拒绝随访,或迄今。“慢性肝炎”的诊断是以生化异常为根据。如SGPT持续升高超过20周而无禁忌证,则作肝穿刺活检。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的组织学依据为碎片样坏死、纤维组织增加和肝小叶内细胞溶解;慢性迁延性  相似文献   

3.
对输血后肝炎的前瞻性研究提示非甲非乙型肝炎往往进展为慢性肝病,但对这种慢性肝病的长期后果及其临床意义尚不明。本文报道21例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病后随访5年的结果。所有病例均作过外科心脏直视术,术前都无肝功能异常的生化依据。手术期间输过8~23单位全血或血浆,嗣后2~13周转氨酶水平增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急性期HB_sAg测定(放射免疫法)均阴性,并排除中毒性肝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21例分为二组:(1)A组:15例抗-HAV均阴性;抗-HB_s和抗-HB_c阴性13例,另2例入院时抗-HB_s和抗-HB_c已阳性。所有病例在急性期作肝活检,并以  相似文献   

4.
作者研究了一种早期、简便、可靠的方法以协助估计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对25例肝炎病人,作了血清 SGOT/SGPT 比值的测定。转氨酶是在确诊病毒性肝炎后10天内或确诊暴发型肝衰竭后4天内进行测定。其中12例死亡。25例病人中,女性16例,男性9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5岁。病原学上乙型肝炎18例,非甲非乙型肝炎7例。用固相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甲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了解4种病毒间的抑制作用及协同作用,我们对重叠后HBV感染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血清标本 本院1995年5月~1997年5月入院的病人乙肝病毒指标阳性1760例,抗-HCV阳性112例,抗-HAV阳性130例,抗-HEV阳性72例,总计2074例。筛选出重叠的180例,从中再筛选出与HBV重叠的161例,所有的检测血清均为新鲜血清,肝炎的诊断及分类按1990年上海肝炎会议修订标准。 1.2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检测试剂与方法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AV、抗-HCV的检测均采用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1972~1980年间90例符合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指肝炎时血清抗HAV-IgM、抗HBc-IgM和HBsAg阴性)病例进行了随访。90例中7例失访;3例仅电话随访,确认无发生肝衰竭的证据;80例获得满意随访。 90例病人中31例为急性输血后肝炎,55例发展  相似文献   

7.
庚型肝炎病毒RNA在急性非甲-戊型肝炎患者中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已证实在病因未明的急性和慢性肝炎中有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作者用RT-PCR技术调查在阿根廷的急性非甲-成型肝炎患者中的HGVRNA,以此分析HGV的病因学作用。病人和方法1992-1996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急性非甲-戊型肝炎患者62例,平均年龄35.3岁,37例男性,25例女性。排除其他已知肝炎病毒、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排除其他肝损害的原因,如药物。饮酒、心力衰竭、胆道疾病等。70例随机选择的志愿献血者作为对照。获取血清标本,用ELISA法测定抗-HAV-IgM、H…  相似文献   

8.
作者检测了1982~1985年间250例心脏手术病人输血后肝炎发病情况及为其供血的3142名志愿献血员(HBsAg 阴性、ALT<1.33μkat/L)血清抗HCV、抗HBc 和ALT 值。检测结果:受血后经12个月随访,250例受血者中40例(16%)发生非甲非乙型肝炎。其中5例输血前抗HCV 阳性,其余85例中30例(86%)抗HCV阳转;210例未发生肝炎者中仅2例(1%)抗HCV 阳转。  相似文献   

9.
为估计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发生率及共发生因素,作者等自1974年至1979年对美国四个医疗中心的1513例输血受者作了前瞻性的输血传播病毒的研究。方法:病人均属:(1)年龄妻16岁;(幻随访过程中不存在导致死亡或需要再次输血的问题;(3)以在9个月内未输过血;(4)无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病史;(5)6个月内无肝炎接触史;(6)无职业上接触肝炎的可能;(7)未用过可引起血清ALT升高的药物。均于输血前  相似文献   

10.
对供血者常规检测 HBsAg 后,引起的输血后肝炎大多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皮肤灼伤患者也经常输血和使用血制品。作者对21例皮肤灼伤患者进行9周以上的随访,作为病毒性肝炎的前瞻性研究。由于灼伤患者常常呈现 SGPT 和 SGOT 升高,故规定SGPT>100 IU 才考虑为肝炎。本组21例中有13例(61.9%)于灼伤第1周SGPT>40IU。结果 21例中10例(47.6%)SGPT 值>100IU,范围131~550IU,且 SGPT 值始终大于 SGOT 值。肝炎和灼伤面积大小及输血致无关。在3例超过9周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75年建立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之后,人们发现多数输血后肝炎并不是这些病原体或其它如巨细胞病毒与EB病毒所致,故将这类肝炎称为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其病原体不明,经过10余年的研究,直至1989年美国Cliron公司的研究者们才将这种肝炎的病原体,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成功,并建立了检测这种病原体的技术,证实这种新发现的病原体是输血后与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因。将这种病原体称为丙型肝炎病毒(Heptitias C Vi-rus,HCV),所引起的肝炎称为丙型肝炎(He-  相似文献   

12.
感染HCV(丙型肝炎病毒)病人的血清内可检出对病毒结构抗原和非结构抗原的抗体。本文旨在研究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血清抗HCV的类型及其与病毒复制、流行病学特点和肝病临床的关系。 1989年9月至1991年2月期间意大利Padova大学医院共收治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172例,对这些病人作了:(1)用第一代ELISA法检测抗HCV(非结构抗原C100-3);(2)用第二代ELISA法检测抗HCV(结  相似文献   

13.
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尤以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更为重要。传播途径经皮肤传播主要为输血、血制品及注射。在美国输血后肝炎中85~95%为非甲非乙型肝炎。在血制品中,以Ⅷ和Ⅸ凝血因子浓缩制品引起的传播最常见,西方国家注射毒品引起非甲非乙型肝炎也很重要。在注射毒品者发生的急性肝炎中,约25~50%属于非甲非乙型肝炎。此外,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外科手术等也可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输血后肝炎的原因,对22例发生23次输血后肝炎的病人作了下列几种抗体检查。这些病人在急性期多次检查HBsAg均为阴性,其中仅1例于转氨酶恢复正常11周后,又发生第二次肝炎,HBsAg转为阳性。抗HBsAg抗体:每例均于输血前和输血后(5个月~3年半,平均约6个月)检查。16例原来均为阴性,仅1例转为阳性。该例输血后曾患两次肝炎,  相似文献   

15.
1990年第七届国际病毒性肝炎会议确立的丙型肝炎(HC),现今已证实是波及全球的传染病,约70~90%的输血后肝炎的非乙型病毒性肝炎和50%以上的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系由HCV引起。本文利用检测HCV抗体方法,报告非输血引起的散发性HC5例。临床资料:临床上诊断慢迁肝,ALT持续不降一年以上的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41岁(18~64岁),均否认有输血或血制品的历史,有急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暴发性肝炎(暴肝)73例,其中甲型肝炎(HA)23例(31.5%),乙型肝炎(HB)18例(24.7%),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32例(43.8%)。三组病例在年龄、性别上无显著差异。无1例对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可能引起肝炎的其它病毒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有关非甲非乙型肝炎特征的报告不断增多。本文回顾性研究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在老年患者的特殊表现,以确定其临床特点。方法在1982~1988年间,根据病史、临床征象及肝功检查,并排除慢肝、药物接触史(包括氟烷诱发肝炎或滥用酒精的可能性),共36例65岁以上患者被诊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排除其中甲型肝炎(HA)、乙型肝炎(HB)、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感染者即可诊断为非甲非乙型肝炎。把26例老年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发现与26例年龄18~38岁诊为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年轻患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自从系统地应用敏感的特异性血清学试验诊断甲型及乙型肝炎以来,发现一些具有传染病特点,但缺乏病毒血清学证据的急性和慢性肝炎,称之为非甲非乙肝炎(NANB)。由于在药瘾者及血友病患者中出现两次以上急性肝炎发作;潜伏期介于甲型与乙型肝炎之间;大多数输血后肝炎患者血清HBsAg(-),用敏感的方法筛选供血者HBsAg,只能有限地减少受血者肝炎的频率;受血者抗-HBs( ),不能保护其不发生输血后肝炎;取消了以卖血为生的供血者,不仅减少了输血后乙型肝炎的频率,而且也减少了非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丙型肝炎及戊型肝炎血清学诊断的发展,美国大部分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可归因为丙肝感染。然而,暴发或亚暴发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分析表明,这类病例大部分不能归因于甲、乙、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一小部分检出庚型肝炎病毒。本文研究为确定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原因及临床过程特征。 研究对象为1990~1994年美国西南医疗  相似文献   

20.
204例心血管患者,术后发生输血后肝炎的有51例,其中36侧(71%)为非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对这36例采用敏感方法测定其血清不显示由乙型肝炎(HB)病毒感染所致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受血者于输血前采血,又于术后每2周采血1次,连续4个月,继之每月1次,共观察6个月。149例受血者于术后1周内输入。输血前对91%的供血者的血液作HB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B su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