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锁骨下静脉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7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常规组按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法置管。改进组改变进针点及进针角度。即将原穿刺方法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改进为锁骨下缘内侧3/5与外侧1/5之间交界处;将原进针角度30°~40°,穿刺成功后与皮肤成角30°改为<15°,进入锁骨后针栓下压使针头向上紧贴锁骨进针。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2.5%,无1例出现气胸,常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75%(P<0.05)。结论:改良组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与经颈内静脉置入双腔管在置管时及使用过程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310例经锁骨下静脉与260例经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采取对照法观察两种置管途径在置管时及留置期间的相关并发症等。结果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91%,颈内静脉置管一次成功率90%,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为(33·5±10·2)天,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为(18±9·7)天;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为1·6%,颈内静脉置管感染率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于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感染的发生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具体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328例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治疗资料,所选取患者均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相关诊断标准相符。观察比较手术治疗前、后患者手术成功率。结果:所选取的328例患者经治疗后,一次性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率为96.6%(317/328),失败率3.35%(11/328),失败患者6例改为对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其中5例获成功,1例失败;另外5例改为股静脉穿刺,均获取成功。结论:针对所选取的重症医学科患者,对其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实施治疗,可显著提升手术成功率,乃是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4.
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改良及116例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并发症,探索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穿刺方法的改良.方法 36例患者采用穿刺点为锁骨中点下缘下方2cm偏内1cm,向胸锁关节后上角穿刺;80例患者根据患者锁骨与肋骨的间隙,胸廓的前后径选择锁骨中点下方2cm左右偏内或外1cm,向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区域、颈总动脉内侧穿刺,比较2种穿刺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经典方法单针道穿刺置管20(36)例,成功率为55.6%,改进后单针道穿刺置管成功63(80)例,成功率为为78.8%,单针道穿刺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8.9%、98.8%;经典方法置管操作时间为(38.5±6.2)min,改进后为(26. 3±5.6)min;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19.4%,改进后为7.5%,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改进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进针点及进针方向较充分考虑了胸廓的变异及颈部血管的走向差异,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术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及减少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5 500例重大手术围术期经皮高位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操作方法与护理措施。结果:穿刺置管成功者5 462例(99.3%),其中试穿1~3次成功者5 234例(95.2%);失败38例(0.7%)。误穿颈动脉45例,血栓形成1例,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十分安全和有效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6.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552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建龙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3):1108-1109
目的探索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效果。方法选取行改良前、后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分别为278例和522例。改良后穿刺点在右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缘2cm,方向为斜向胸锁关节与甲状软骨下缘连线中点,穿刺针与胸壁夹角为20°~30°。比较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率。结果改良穿刺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外周行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股静脉置管术的优点和缺点。方法将30位患者分组为PICC1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0例,股静脉置管10例。结果30例中一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在置管32d后出现穿刺口红肿现象;1例股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在置管9d后因主诉感置管侧下肢肿胀,其余均顺利完成临床治疗。结论PICC适宜置长期化疗或需长期输液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适宜胃肠道手术中输血及术后进行完全肠外营养(TPN)的患者;股静脉穿刺置管适宜需要做血滤或单疗程化疗等短期临床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法是Robert Aubaniac等于1952年首先推荐的,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但由于失败率高,并发症较多,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2002年以来,我们对原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对82例患者行改进右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锁骨上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与优点。方法随机选择新生儿手术16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进针点位于锁骨中点内侧0·3~0·5cm,锁骨上约0·5cm,穿刺针针体与冠状面呈向前10°~15°,与矢状面呈40°~50°,针尖指向锁骨内1/3段中点。结果穿刺总成功率93·7%,首次穿刺成功率68·7%,进针深度(1·20±0·22)cm,全部顺利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无气胸、无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可有效、安全地应用于新生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对78例急、慢性肾衰竭患者行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超声组),并与60例按传统盲穿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超声组的穿刺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1);穿刺时间为(5.0±1.8)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5±2.5)min(P<0.01);超声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P<0.05);超声组发现解剖变异1例(1.67%)。结论实时超声引导下行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临床实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婴幼儿和新生儿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拟施行大手术的婴儿和新生儿43例,其中1岁以下婴儿39例、新生儿4例.全麻后经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穿刺置管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成功时间,平均穿刺置管完成时间,进针深度.结果穿刺置管成功41例(95.3%).一次穿刺成功23例(53.5%),平均穿刺成功时间(31.46±11.42)s,平均穿刺及置管完成时间(186.46± 52.68)s,平均进针深度(1.42±0.31)cm.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婴儿和新生儿总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无并发症发生,是婴儿和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值得推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422例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波  李霞  史忠  陆海华  周坤 《重庆医学》2007,36(18):1814-1815
目的 分析、探讨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和改进技术.方法 对2001年1月~2007年5月422例应用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相关的并发症和技术问题.结果 422例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40%,其中局部渗血、血肿8例(1.90%),误穿动脉6例(1.42%),气胸3例(0.71%),局部红肿感染5例(1.18%),心律失常2例(0.47%).结论 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具有一定的风险,需从多方面、多环节分析原因,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锁骨下途经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进行比较,评价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术用于5岁以下小儿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拟施各种手术5岁以下的小儿18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Ⅰ组为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Ⅱ组为经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Ⅲ组为经锁骨上途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成功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及并发症.结果:Ⅰ组穿刺总成功率为10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7%,均显著高于Ⅱ组(91.7%和51.7%)和Ⅲ组(93.3%和58.3%);Ⅰ组穿刺成功时间(18±5)s、插管完成时间为(134±39)s,均短于Ⅱ组(65±21)s和(257±68)s、Ⅲ组(51±16)s和(184±53)s;Ⅱ组误穿动脉2例,置管困难3例;Ⅲ组误穿动脉3例;Ⅰ组无误穿动脉,无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用于5岁以下小儿具有操作易,安全性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是小儿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有实用价值并可推广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已广泛用于手术中、静脉高营养、化疗及急救等病人 ,但由于操作方法的不同可能发生较多并发症 ,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自 1 995年以来 ,我们针对以往操作方法的某些缺点进行了研究 ,并加以改进 ,使其并发症明显降低 ,并将新改进的方法广泛用于临床 ,取得了满意结果。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共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857例 ,其中男 566例 ,女 2 91例 ,年龄 3~ 78岁。接受置管的病人包括手术病人、静脉高营养支持病人和癌症化疗病人。1 2 穿刺置管用具 :深静脉穿刺套件 1套 ;包括注…  相似文献   

15.
锁骨下平行进针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3 200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心静脉置管是危重病人监测抢救或胃肠外营养的常用手段,我院自1996年以来,对中心静脉置管的常规操作方法加以改进,采用锁骨下平行进针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3 200例,现报道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改进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方法 总结本院1998年10月~2002年12月行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180例次的经验。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120例次(占66.7%),第2次穿刺成功46例次(25.6%),第3次穿刺成功10例次(5.6%)。结论 本文采用的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简单、实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向志碧  鲁冬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0):1114-1114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技术操作及肿瘤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患者去枕仰卧、头偏向对侧,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穿刺针从锁骨中点至中外1/3点锁骨下1~2cm范围内穿刺,针尖指向胸锁关节内上缘,针干与胸壁里15°~30°进针,回抽到静脉血后置入硅管,固定。结果:482例中穿刺成功率98.9%,平均留置导管时间56d,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6%。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安全,成功率高,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角肌前缘定位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上应用,改进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定位方法,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128例ASA为2~5级的危重症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n=72)采用三角肌前缘定位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n=56)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穿刺定位标志明确性、首次穿刺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用时、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用时、置管困难率、穿刺失败率、穿刺并发症。结果:实验组定位标志明确性(93.1%)和首次穿刺成功率(90.3%)显著高于对照组(67.9%和71.4%,P<0.01);前者首次穿刺成功用时(6.8±3.2)min和穿刺成功用时(9.5±3.6)min显著短于对后者[(10.7±3.5)min和(12.8±4.1)min,P<0.01)]。实验组穿刺置管成功率(97.2%)高于对照组(92.9%,P<0.05);置管困难、穿刺失败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穿刺并发症3例次少于对照组5例次(P<0.05)。结论:三角肌前缘定位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定位精确度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高,穿刺用时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交流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方法及应用.方法 286例患者均选择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统计穿刺成功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86例患者穿刺成功率达98.96%,其中12例(4.20%)发生并发症,并经妥善处理恢复.结论 锁骨下静脉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20.
简道林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2):1080-1081
目的 :探讨以斜角肌间沟为解剖标志的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方法 :40例右侧穿刺成年患者 ,仰卧头低位。左手食指扪清并按压住斜角肌间沟中下部 ,于锁骨上约 2 cm,紧靠食指前端的前斜角肌外缘进针。针干经前斜角肌浅面 ,胸锁乳突肌深面 ,与矢状面成 45o角 ,针尾低于冠状面 1 0~ 1 5o,朝胸锁关节稍外侧进针 ,J形导丝法置管 1 2 cm于体内。结果 :1次和 3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 90 %和 97.5% ,进针深度 4.2± 0 .6 cm。结论 :以斜角肌肌间沟为进针解剖标志的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解剖标志易于确定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