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股骨前髁偏距变化和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屈曲度的影响。方法测量41例43膝骨关节炎终末期行TKA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变化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分析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ACO术前大于术后组的患者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明显好于ACO术前小于术后组(P0.05)。术后胫骨平台PSA 7°~9°组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最好。结论①股骨ACO变化对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有影响。②术后胫骨平台PSA7~9°膝关节屈曲功能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初步基础实验研究,探讨股骨后髁偏心距与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的关系。方法对6具尸体膝关节(6膝)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股骨前参照测量导板系统,保持前髁截骨平面不变,调整导板钻头导向刻度决定股骨后髁截骨平面,依股骨后髁截骨量变化数值再调整胫骨侧截骨平面,保持膝关节屈曲间隙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恒定,依此安装相应型号股骨侧试模假体,最大屈曲膝关节纯侧位1∶1摄X线片,测量并记录股骨后髁偏心距、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同一标本不同股骨髁偏心距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并无相关性(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后稳定型假体股骨后髁偏心距大小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6.
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0例,42膝,手术第1~3天开始肌力及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疼痛部位行810nm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第2~3天开始使用CPM治疗。结果:平均HSS评分82.2分,平均膝关节屈曲度为96.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可减轻粘连,缓解局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是提高术后疗效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对关节功能影响。方法:2003年7月~2009年7月,对87例患者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拍X线片测量,对比患侧与健侧股骨偏心距。分析术后偏心距与髋关节Harris评分的相关性,进行χ2检验。结果:8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年,平均5.6年。股骨偏心距恢复(A组)49例,偏心距未恢复(B组)32例。Harris评分优良率A组96.0%,B组为71.8%。偏心距绝对值大小与Harris评分高低无相关关系(p=0.12),偏心距的是否重建与Harris评分优良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建股骨偏心距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股骨髁上骨折术后系统护理指导与对照组对比分析,了解术后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方法将61例股骨髁上骨折病人术后随机分组对比,试验组接受功能锻炼系统的护理指导,对照组未接受系统的护理指导,8周为一疗程,观测疗效。结果试验组31例,显效29例,占93.5%;对照组30例,显效11例,占3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功能锻炼系统护理指导的病人不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而且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自信,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中单髁置换与全膝置换的早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本院接收的48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4例.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术中行全膝置换,研究组行单髁置换.比较分析两组手术前,术后1、6、9个月后的疼痛(VAS)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耳针结合康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持续被动运动(CPM)机进行持续被动运动;综合组除采用常规CPM机进行持续被动运动外,接受耳针治疗,同时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制定的3个阶段康复训练程序进行早期康复治疗。3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患膝进行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全膝关节置换疾病特异性评估(WOMAC)以及功能独立性评测(FIM)量表的评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综合组患者AROM、WOMAC及FIM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综合组AROM高于对照组(P<0.01),综合组WOMAC量表每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综合组的FIM评估在生活自理、转移、行进三项内容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针结合康复对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水平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建股骨偏心距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关系.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56例,随访资料均完整.随访时间16~29个月,平均23.2个月.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外侧入路, SL-PLUS 矩形直柄,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拍摄双髋正侧位X 射线片,测量股骨偏心距、髋外展肌力臂及双下肢长度; 记录手术前后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 评分,分析股骨偏心距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髋关节脱位(1例)、术口感染(1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 例)、遗留关节疼痛(6 例).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精确恢复股骨偏心距的长度,可以增加外展肌张力,提高稳定性,加大假体活动范围,减少聚乙烯磨损和无菌性松动,提高假体的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13.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潜在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骨科医师来说它也是一项挑战,它主要发生在股骨远端。对这种骨折的治疗目的是获得一个无痛、无畸形、稳定的膝关节,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骨折的类型、骨的质量、假体的情况,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实行个体化治疗。本文主要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发生率、危险因素、分类和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原因。方法:选择的对象为2009年11月-2012年7月在我院就治的286例初次和翻修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初次置换患者218例,翻修患者68例),初次置换患者中应用骨水泥股骨假体118例,应用非骨水泥股骨假体100例;翻修患者中应用骨水泥股骨假体28例,应用非骨水泥股骨假体40例;对初次置换患者和翻修患者的骨折发生率以及应用骨水泥股骨假体与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的骨折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初次置换患者的骨折发生率为6.7%,翻修患者的骨折发生率为22.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初次置换患者中应用骨水泥股骨假体与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的骨折发生率分别为1.7%、5.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翻修患者中应用骨水泥股骨假体与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的骨折发生率分别为3.6%、20.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翻修以及非骨水泥股骨假体都是导致骨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能够明显增加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单髁置换术(UKA)对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肢体功能和并发症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UKA、TKA将治疗者纳入观察组(n=60)、对照组(n=72),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肢体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膝关节自主屈曲至90°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VAS)、白细胞介素-6(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胫骨机械轴夹角(HKA)、胫骨后倾角(PTSA)、股骨远端外侧角及股骨远端外侧角(MPTA)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临床治疗中,UKA相较TKA具有创伤小、膝关节功能恢复更佳优点,应用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活动平台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后股骨假体冠状位角(FCCA),并探讨FCCA对UKA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接受UKA手术治疗的59例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FCCA大小将患者分为中立位组和可接受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围手术期各指标以及临床功能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ΔHb)、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时间效应(P<0.05),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1年膝关节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时间效应(P<0.05),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两组患者FCCA分别为内翻1.1°(-1.7°,1.8°)、外翻-6.1°(-9.0°,-4.0°),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单侧、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2例,其中男性14倒,女性28例,平均年龄64.80±6.78岁,术后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等综合康复训练。随访6周,接HSS(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Rating Scale)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患者在疼痛、功能、膝关节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进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成功的手术,能够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初次膝关节置换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由于无菌松动、感染、假体位置以及其他原因,许多假体需要进行翻修。翻修手术对于骨科医师有一定挑战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现就骨缺损的处理、翻修假体的选择以及感染的处理等问题进行综述,以期给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陈旧性股骨髁骨折合并膝关节骨关节炎1期全膝关节置换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陈旧性股骨髁骨骨折合并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施1期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例患者为中1例患者出现血性感染实施膝关节离断术,治疗有效率为95.0%。结论:陈旧性股骨髁骨折合并膝关节骨关节炎1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好,可行性高,但是需设计合理手术方案,以提升患者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夹闭引流管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定在本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74例,研究时段自2016年1月-2018年8月,分组原则以入院顺序奇偶性为主,分对照组(37例,持续开放引流管)、观察组(37例,早期夹闭引流管),比较出血量及膝关节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24 小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tc)均显著较对照组高,P<0. 05(具统计学差异);术前观察组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但P>0. 05(不具统计学差异),术后8周2组评分升高,较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针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夹闭引流管可有效降低术后出血量,且不会干扰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