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药过程质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特点及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近红外用于中药制药过程的可行性与优势所在,重点对近年来近红外在中药制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最新应用作一综述,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而为该领域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药毒性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代谢组学单一分析技术已用于中药药理和毒性反应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分析技术各有优缺点。多分析技术可克服单一分析技术的部分缺点,如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技术(LC-MS)代谢轮廓方法已经揭开了马兜铃酸诱导的肾毒性机理。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特别是多分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大大促进中药毒理研究和安全评估工作,有助于中药安全评估规范的构建和国际标准指标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先进制药技术作为支撑。中药制药企业在传统制造模式下,过程认知不足,缺乏有效的过程检测工具和过程控制方法,终产品质量依赖于检验,不能有效提升产品质量的批次一致性。中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 PAT),作为中药先进制药技术框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够突破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的瓶颈问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物耗能耗,并为智能制造、连续制造等先进制药模式提供过程控制和实时放行工具。该文归纳了中药制药PAT研究的总体思路;通过对中药制药PAT技术固有特点和现状分析,提炼了中药产品全生命周期持续应用并改进PAT技术的方法学;总结了过程认知、过程检测、过程建模、过程控制、持续改进5个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前沿技术,并对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我国PAT技术推行过程中的企业应用难点及监管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旨在为企业在先进制造、智能制造、连续制造框架中开发和应用PAT技术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核磁共振以其固有的定量性质和丰富的化学信息为代谢组学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分析平台。典型的1H一维核磁共振实验得到的谱图可以有数以千计的谱峰。核磁共振分析的灵敏性也给代谢组学的分析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章综述了现今代谢组学中涉及体液核磁共振的主要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5.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的又一门新兴组学技术,在方法学上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及综合性的特点,恰与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相吻合。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效应物质基础、质量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并针对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即采用代谢组学的技术及其分析方法,明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在药用植物中代谢变化的影响因素,从而建立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确保中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组学的中药炮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行之有效的现代中药炮制研究体系,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遵循中医与中药相结合、系统论和还原论相结合、整体与部分研究相结合、体内和体外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中药化学组学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尝试提出包括化学物质基础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代谢组学研究在内的现代中药炮制研究体系,并结合中药炮制的具体研究实例,对该研究体系指导下的中药炮制现代化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提出的中药炮制研究体系为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将有助于系统、深入地揭示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指导新的中药炮制方法研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IV/AIDS肺脾气虚证尿液的代谢组学特征。方法:采用氢核磁共振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比较24例HIV/AIDS肺脾气虚证和20例健康对照组的尿液代谢产物的差异。结果:氢核磁共振技术检测的HIV/AIDS肺脾气虚证患者与健康人尿液代谢物经PLS-DA分析后,代谢物轮廓可以分开;两组间差异性的变量约20个,大概推测为以下物质:甘氨酰-L-亮氨酸、L-缬氨酸、α-氨基丁酸、甲基丁二酸、丙酰甘氨酸等。结论:运用氢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将HIV/AIDS肺脾气虚证和健康人尿液代谢产物轮廓进行区分。部分可能存在的潜在特征性标志物有助于艾滋病中医证候的临床诊断,对其量化分析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低场核磁共振与成像技术具有快速无损、精确安全的特点,现已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科学研究中。介绍低场核磁共振与成像技术原理,阐述低场核磁共振与成像技术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制剂样品内部中水分、油脂的赋存状态和迁移变化机理规律,探讨该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展望前景应用并提出改进方法,以期为在中医药领域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药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质量稳定的基础,是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与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常规分析方法相比,定量核磁共振技术(qNMR)样品前处理简单、分析检测速度快、无需自身对照品,集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于一体,适用于中药中各类成分的检测分析,或将作为一种有力的分析技术,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对qNMR的基本原理、定量方法和药典应用进行总结,重点介绍了qNMR在中药材、中药制剂、中药对照品及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展,提出了qNMR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旨在为采用qNMR控制中药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组学在中医中药领域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中良  胡庆禧  李剑  周怡 《河南中医》2015,35(1):204-206
代谢组学采用的系统研究方法在本质上与中医系统理论相一致,其从代谢网络的终端代谢产物来反映生物机体的功能,以了解各种干预因素对生物机体产生的代谢变化,可以识别"证"相关的特征性代谢物,以揭示"证"的本质和相关中药的作用机制,这与中医的整体理论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中药材质量控制应以现代分析方法为主、传统鉴定方法为辅,在提高的基础上兼顾普及;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以传统方法为主、现代分析方法为辅,在普及的基础上立足提高。  相似文献   

13.
ELISA 试剂盒定量检测中药材和中成药的黄曲霉毒素B1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评价中药材和中成药的黄曲霉毒素 B1 (AFB1 )污染程度 ,采用了 EL ISA试剂盒定量检测 AFB1 ,对一批中药材和中成药进行检测 ,发现 AFB1 检出率和含量很高  相似文献   

14.
肖江  向超  甘国兴 《光明中医》2016,(22):3357-3358
目的比较分析药学干预前后医院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情况,探讨药学干预在促进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药学干预前后门诊中药注射剂处方各1000张,通过医院处方点评小组点评,分析药学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情况。结果药学干预前门诊中药注射剂处方合格率为75.5%,药学干预后门诊中药注射剂处方合格率为92.4%,药学干预后门诊中药注射剂处方合格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药学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门诊中药注射剂处方合格率,促进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核磁共振技术具有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的双重优势,既是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的重要工具,也是药品质量控制领域快速发展的现代定量分析技术。中药化学对照品主要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精制而得,结构复杂多样且常存在异构体。结合首批中药化学对照品实例,阐述了核磁共振技术在定性鉴定结构相近成分、同分异构体和立体异构体中的解析要点,以及定量核磁共振技术测定结果与质量平衡法的比对分析。核磁共振技术为充分保障首批中药化学对照品结构与定值的准确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ELISA试剂盒定量检测中药材和中成药的黄曲霉毒素B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延生  陈建民 《中草药》2000,31(8):586-587
为评价中药材和中成药的黄曲霉毒素B1(AFB1)污染和程度,采用了ELISA试剂盒定量检测AFB,对一批中药材和中成药进行检测,发现AFB1检出率和含量很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非重症及高危病例)确诊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对照的方法,收集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共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协定处方,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2组疗程均为5天。结果:经治疗中医药治疗组发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缓解时间早于西医对照组。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中医药治疗组比西医对照组早(1.83±0.068)天。临床疗效中医药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详细论述了我国临床用药中中药药学监护的必要性,认为通过开展药学监护工作,能有效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尽管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对待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认识及观点不同,但中医药治疗某些疾病却有着独到的疗效,多年来一大批中医药爱好者一直致力于寻找中医药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人类microRNA组学的研究方法与中医学的整体观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中医药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microRNA组学的出现是解释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新概念、新方法、新途径,为中医药作用本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如果将中医药疗效机制与microRNA组学交互融合,必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发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