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症患者静脉使用替加环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某院ICU使用替加环素静脉治疗的重症患者数据,按照替加环素剂量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测定患者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停药后的凝血指标。收集患者年龄、感染部位、肝肾功能情况、病原学培养结果等指标并分析。结果:替加环素可显著延长PT、APTT及TT,显著降低FBG、PLT水平(P=0.015、0.027、0.001、0.003、0),高剂量组APTT(P=0.024)、死亡率、出血率、输血率均高于低剂量组。替加环素剂量、用药前基础凝血功能水平可显著影响用药疗程中的凝血功能(P<0.05)。结论:替加环素可显著影响患者凝血功能,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使用时需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2.
沈莉  方伟  张尧  潘洋  周泽伟 《中国药房》2023,(22):2766-2769
目的 分析替加环素对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肾病学科收治的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的严重肾功能不全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用药前3 d,用药1~5、6~10、11~15、16~20 d后及停药5 d后和/或对症处理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共纳入14例患者,有9例患者发生了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为64.29%。与用药前3 d比较,患者用药6~10、11~15 d后FIB水平及用药1~5、6~10、11~15 d后PLT水平均显著降低,用药1~5、6~10 d后PT及用药1~5、6~10、11~15 d后APTT均显著延长,用药1~5、6~10 d后INR均显著升高(P<0.05);而用药16~20 d及停药5 d后和/或对症处理后FIB、PT、INR、APTT、PLT与用药前3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使用替加环素;替加环素可导致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对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凝血系统影响。方法连续收集48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溶栓前及溶栓后24h内凝血功能相关项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比较相关指标前后差异。结果在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48例患者中,溶栓后24h内APTT、PT、TT延长、INR值升高,D-dimer增加,FIB下降,其中PT、TT、FIB、INR、D-dimer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所有指标均在安全范围内。结论 rt-PA尽管降低血液系统凝血活性,但凝血功能仍在安全范围,同时凝血功能监测对溶栓患者筛查及溶栓后抗栓治疗时机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邹龙娇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68-3769
目的:检测109例肝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与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PT、TT、APTT、FIB含量均采用磁珠凝固法进行测定。结果:PT、APTT、TT、FIB 4项在急性肝炎、慢性轻度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慢性中重度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及重症肝病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浆凝血4项指标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判断严重肝病患者的出血倾向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在子痫前期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60例子痫前期孕妇取自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将其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健康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根据子痫前期病情轻重将观察组孕妇划分为轻、中、重子痫前期组,并针对不同子痫前期轻重进行D-二聚体、FIB,PT、APTT、TT等指标检测比较,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和子痫前期严重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观察组显高,PT、APTT、TT水平比较,观察组显低(P <0.05);重度组D-二聚体、FIB水平均高于中度、轻度组,重度组PT、APTT、TT水平均低于轻度、中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和子痫前期孕妇病情轻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D-二聚体、FIB水平与子痫前期孕妇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26、0.763,均P <0.05),而PT,APTT则呈负相关、T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 TOP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140例妊娠晚期孕妇(观察组)及70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IB高于对照组(P值〈0.01);而两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妊娠晚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其凝血功能,对预防或早期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通过检测妊娠晚期妇女的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探讨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PT、INR、APTT、TT、FIB采用美国Couter公司生产的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64例正常女性和354例妊娠晚期妇女血浆凝血功能,比较其相关性。结果:妊娠晚期妇女血浆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P>0.05),INR、APTT、FI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妊娠晚期妇女血浆凝血功能指标是否有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对预后的发展方向及动态观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67例肝癌患者凝血四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癌患者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检测以了解肝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利用日本东亚CA-50血凝仪,检测67例肝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PT、APTT、TT、FIB水平。结果肝癌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42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进行检测,与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的相同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PT、INR、TT和APTT较健康体检者明显延长(P<0.05),FIB和PLT比健康体检者显著减少(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液凝血共建明显减弱,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检测凝血指标对于预防肝硬化患者继发性出血、了解其肝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婴幼儿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试结果与成人之间的差异.方法 对178例婴幼儿及100例正常成人健康体检者进行PT、TT、APTT和FIB测定,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婴幼儿PT、TT、APTT和FIB测试结果与成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婴幼儿凝血指标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按成人正常值进行界定,可能会对儿童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四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4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检测设备为ACL-200贝克曼血凝仪。结果:48例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相吻合。结论: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较准确的反应了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为临床对患者的病情评价、治疗和疗效观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四项凝血指标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探讨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住院部8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代偿组32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8例)及门诊部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水平。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失代偿组与代偿组之间比较,各指标差异同样有显著性(P〈0.01)。结论凝血四项指标较全面反映了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可以列为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检验的辅助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兰爱侠  赵妮  冯强 《贵州医药》2022,(4):638-640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主要参数与常规凝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住院患者100例,测定其TEG主要参数和常规凝血指标,包括CI、MA、α-Angle、K、R、PLT、FIB、APTT、TT、INR和PT,分析TEG主要参数与常规凝血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100例患者中,FIB与K、α-Angle之间呈低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和护理体会。方法对179例先兆子痫孕妇、96例正常健康孕妇与54例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先兆子痫孕妇组的PT、APTT、TT、FIB与正常健康孕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健康孕妇PT、APTT、TT低于非孕妇女,FIB则高于非孕妇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产前严密观察产妇身体情况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及病程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程圣华  吕亮 《淮海医药》2009,27(4):330-331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四项指标检测与肝病患者病情关系。方法使用血凝仪Sysm exCA-50测定421例肝病患者和30例体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并按病情轻重分5组进行比较。结果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期凝血四项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除急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都存在PT、APTT、TT延长,FIB明显下降,其异常程度呈现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结论血浆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可客观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可以帮助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6.
刘师平 《首都医药》2007,(14):17-17
目的探讨PT、APTT、FIB、TT、PLT含量检测对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本文对7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PT、APTT、TT、FIB)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张迎秋  王超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271-272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诊断病毒性肝炎的结果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1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检测PT、APTT和T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高于对照组;FI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只有急性肝炎高于对照组,其他均小于对照组。急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其PT、TT和FIB均(P<0.05),APTT则(P<0.01);慢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其PT和TT均(P<0.05),APTT则(P<0.01);慢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其PT和TT均(P<0.05);APTT亦为(P<0.01);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均(P<0.01)。结论病毒性肝炎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对准确地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肝癌病人凝血及血浆D-二聚体(D-dimer)定量等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对73例肝癌(原发性肝癌42例,继发性肝癌31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凝血常规及D-dimer测定;凝血常规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D-dimer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继发性肝癌PT、APTT均明显延长,D-dimer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TT延长,FIB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肝癌病人血浆PT、APTT、FIB、TT及D-dimer参数均有变化,提示有不同程度凝血及纤溶异常。上述指标的检测可客观地评价肝癌病人凝血和纤溶功能状况,对于观察病情和判断疗效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武 《福建医药杂志》2010,32(3):104-105
目的研究凝血4项检测在判断乙型肝炎后(下称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意义。方法我院采用日本SysmexCA1500血凝仪,测定12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及42例健康体检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研究发现随着肝硬化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均显著提示PT、APTT、TT逐级升高,FIB逐级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凝血4项检测对其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脑血栓性疾病凝血状态的改变和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使用美国欧家农四通道血凝仪检测了 12 0例脑梗塞患者和 3 0例健康者的凝血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 (FIB) ,并计算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其中 40例患者服药前、后分别进行了凝血指标的对比检测。结果显示 ,脑梗塞患者的 PT、INR两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 ,而 APTT、FIB相比较 ,则差异不显著 (P>0 .0 5 )。同时 ,患者服药前、后的 PT、INR相比较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 ,而 APTT、FIB相比较 ,则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