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乙肝病变病理演变规律入手分析,提出了乙肝病毒为阴邪的观点,建议乙肝治疗应采用祛除阴邪、扶托正气的方法,用药注重活血化瘀、祛湿化浊,勿滥用清热解毒剂。  相似文献   

2.
咳嗽为肺系病中常见症状之一,而抗生素在该病证中运用较为广泛。现从中医角度分析抗生素的寒热属性,认为抗生素属性多为寒凉;同时阐述寒、痰、湿、饮等阴邪为主所导致的咳嗽临床特点,结合抗生素的寒凉属性,并根据“寒者热之”的治则,认为阴邪致咳的患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寒凉易郁遏气机,致阴邪胶着难解;寒凉易损伤阳气,正气易损;寒凉易引邪入里,变生他病,故而临证时应灵活应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关格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格管见内蒙古医学院(010020)云刚关格,自《内经》记载以来,历代医家均有不同见解。有的认为是病名,如朱丹溪曰此证多死,寒在上,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马莳和张景岳则认为是指脉体而言;张仲景既谈脉象,又谈病证。他在《伤寒论》平脉法里说:“上微...  相似文献   

4.
人参芦管见     
历代中医药典籍都记载人参芦具有催吐作用。《常用中药学》《中药临床手册》等书中,也将人参芦归入催吐药类。并记载:人参芦具有催吐和轻度的补虚作用,而催吐作用是其主要方面。然而,人参芦到底有无催吐作用?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1976年我在昌图县曲家公社双城大队看到刘凤鸣老中医,用药局报废的人参芦500克,给一女患者治疗血虚眩晕证,每次服10克,每天两次,连服25天未发生呕吐现象。 1982年我与刘风鸣老中医一起工作,5月20日药局又要把600克人参芦扔  相似文献   

5.
六经管见     
<正> 《伤寒论》问世以来,虽见仁见智,各有不同,但片面性势必难免。今天,我们已具有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对整理提高这份宝贵医学遗产是十分有利的。孙、解两位同志,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各抒己见,发起争鸣(见《辽宁中医》1979年第1期、第2期)。于此,不揣谫陋,提出拙见,希指正。  相似文献   

6.
清法之管见     
胡满根 《陕西中医》2004,25(8):765-766
“清法”是祖国医学中用来清除热邪 ,治疗热症的一种治疗方法 ,是中医常用治法之一。由于热邪致病的范围很宽 ,“热症”所包括的内容也很多 ,因而祖国医学退热的方法除“清法”以外还有很多法则。例如表热之症用“汗法”使热随汗而解 ;阳明腑实症用寒下法使热邪由大便而出 ;少阳半表半里之热当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阴虚发热首应滋阴 ;气虚发热当益气等等。本人就“清法”的适应症范围包括哪些内容呢 ?“清法”是怎样达到退热疗疾的目的。笔者对清法肤浅的认识 ,供同道们讨论。“清法”最早在《内经》里已有记载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 :“…  相似文献   

7.
耳背穴管见     
作者认为耳廓的平均厚度范围为2~5毫米,而耳针的直刺有效深度为2~3毫米,因此不论从耳廓前、背面进针其有效部位是2~3毫米深的同一特定区(段).从两面针刺所获得的针刺效应具有一致性的规律。耳廓同一穴区,其前、背两面神经分布有基本一致的共同性的规律。耳廓现有穴位名称或功能,具有前、背一致性,或近似一致性。因此,耳廓同一穴区(不论其前面或背面)只要有一个穴位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8.
乌头为大辛、大热、大毒之品。有逐寒凝、回阳气、蠲痹痛之功。善治胸腹、肢节疼痛等症。用之得当,能起沉疴;用之不当,轻者中毒,严重者可至殆命。笔者通过学习,搜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将乌头的应用,做一浅述。  相似文献   

9.
马钱子用量管见孙启明江苏省启东市吕四镇(启东226241)《中国药典》关于马钱子和马钱子粉的士的宁含量以及用量规定,属于模糊数学的范畴。应该用模糊论观念去认识。《中国药典·一部》马钱子中士的宁规定含量自1977年版以来,逐版上升。按干燥品计算,含士的...  相似文献   

10.
脉学管见     
脉学在中医诊断方法中占有重要位置,但由于缺乏客观上的标准,文献记载又往往不一致,故学习时也就只能“按图索骥”地各自领会,自不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使这一在唯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诊断方法,在学习和理解方面增添了难度。现就数十年临床摸索,结合物理原理,包括血液流变学和力学等,略谈管见于下。脉象的出现受心力因素、血管因素、血液因素、血管外因素等的综合支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 咳嗽是儿科最常见的病证之一。咳嗽一证,致病原因多,治疗也很复杂。这里结合笔者治疗咳嗽的点滴经验体会,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重视季节气候的因素中医认为,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人身各脏腑功能的盛衰是有差别的。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对季节、气候的变化更为敏感。因此,治疗小儿咳嗽,应根据咳嗽的特点、季节气候的不同,患儿体质的差异以及苔脉的变化,综合分析,辨证论治,方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磊 《光明中医》2006,21(9):87-88
咳嗽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其致病原因多,治疗也较复杂.笔者结合自己治疗咳嗽的点滴经验体会,提出了治疗咳嗽要密切注意季节气候的变化和脏腑对肺的影响,季节不同治法有异,宣肺止咳的同时,要兼顾其它脏腑,切不可见咳就止,过早使用敛肺止咳药.  相似文献   

13.
痰病管见     
<正> "痰"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失其常化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凡六淫外感,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影响肺、脾、肾以及肝等脏的正常功能,致津液代谢失其常度均可生痰.至于痰的有形、无形、广义、狭义、内痰、外痰不过是所在部位不同而已,实质相同,勿须赘述.痰已形成,便成为第二病因,既可单独致病,又可兼挟为患,因而,为病广泛,变幻多端,后果严重.故前人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和"怪病多生于痰"之说.因此,临床重视痰病的辨识,甚是重要.  相似文献   

14.
医古文教学改革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凤 《中医教育》2008,27(1):37-38
近10余年来,伴随着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医古文教学改革的尝试不断。总结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教材的重新编写出版与授课时数的增减2个方面。从前者来看,近年来中医药院校统编的《医古文》教材已经出版了7次。其基本内容变化不大,一般包括文选与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疰夏防治,略有一得,谨述管见于下。一、预防重视“秋冬养阴”。增强体质为本病的预防关键,根据不同体质,用补益药进行针对性地培本是预防本病的方法之一。一般  相似文献   

16.
某画家說过这样的话:“无論怎样的初学者,也能在一瞬間描出一幅好画,但他描来描去,越描越坏,最后这幅画完蛋了。但名家拿着同一幅描坏的画,又可修改成一幅好画,这就是初学者与名家的区别。”仔細想想,初学者与名家的不同,大概是描画时有意識指导与无意識指导的决定吧!  相似文献   

17.
细辛味辛性温,主祛风散寒,温肺化饮,止咳逆上气,为治疗风寒湿邪留滞肝肾而导致筋骨疼痛的首选药物之一。中医界有“细辛不过五”“细辛不过钱”的说法,而余认为细辛用量不宜太小。前人确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如:《本草纲目》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本草别说》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非常明确,这是针对“单用末”口服的用量而言,而在汤剂中的用量,就不一定受这种  相似文献   

18.
白疕乃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为皮肤科顽疾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银屑病。笔者近年来运用中医药辨证分期治疗此病,效果比较满意,现浅谈体会如下。1辨白疕,不忘血热湿毒通常以为白疕乃各种内外因酿成热毒伏于营血,外蒸肌肤而发。大凡医者,谨守此理,治以清热凉血法,有效者,有不效者,何以?笔者亦遵先训治之,不敢妄修,其效不悦。偶得赵炳南老先生医案,赵老对神经性皮炎的治疗如是说:“常人以为局部有渗出液……为湿热,而神经性皮炎不但没有渗出液……何以辨为湿……湿邪蕴久,湿热凝固聚结于肌肤腠理间……可谓顽湿……  相似文献   

19.
中医医院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文化建设要传承中医历代医家的人文精神,创建自身医疗服务模式,形成中医技术文化特色,并努力创建文化载体,培养中医药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甘温除热法管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文成 《中医杂志》1994,35(8):460-462
金·李东垣针对当时的外感热病气虚毒强发热证,提出了甘温除热法,体现了扶正灭毒的治疗原则,创立了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一系列名方和补中升阳泻火的用药法度,示人根据正邪斗争的具体情况来辨证施治,切不可一见发热便滥用攻伐,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