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呃逆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我们曾以耳针配合体针治疗10例,效果甚为满意,特整理报道,供参考。一、治疗方法取穴:耳穴取神门,膈(单侧、双侧均可,亦可一侧取神门,另侧取膈)。体穴取天突、内关(双)。手法:耳穴取一寸毫针浅刺,用泻法持续捻转或括针柄半分钟左右。体穴天突用1寸毫针向下斜刺0.5寸,用括针柄法2~3分钟;内关穴用毫针刺入1.2寸,轻捻转加括针柄法3~5分钟。综合留针30分钟至1小时出针(在留针中再行针一次),  相似文献   

2.
韩秋珍 《中医药导报》2009,15(11):43-44
目的:观察针刺呃逆、天突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用针刺呃逆、天突等穴进行治疗.结果:38例患者1个疗程后治愈29例,两个疗程后治愈5例,两个疗程共治愈34例,治愈率为89.5%.结论:针刺呃逆、天突等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疗癔病性失语,疗效显著,余选用廉泉、天突、合谷、太谿为主穴多能一次取效,现将刺法介绍于后供同道参考。刺廉泉针尖向上方进针7分~1寸,天突针入3分向下沿胸骨后进针1寸,二穴均用泻法,廉泉以提插为主,天突主要用捻转运针,不留针或留针5~15分钟,合谷穴针入1寸并可透劳宫。太谿刺5分~1寸,针尖向外踝前缘,二穴均用平补平泻法。体质差者配足三里,神情呆滞者刺入中、少商、神门。亦可在合谷、太谿二穴加用电针。  相似文献   

4.
笔者 1989~ 1999年用针刺期门穴治疗呃逆 73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共 73例, 69例门诊病人, 4例住院病人;男 57例,女 16例;年龄最小 9岁,最大 83岁;病程最短 1d,最长 7年。本组病例均排除器质性病变和重症、危象中出现的呃逆,并且大部分患者接受过其他治疗,疗效不佳。 2治疗方法 2.1取穴 期门 (在乳头直下 2肋、当第 6肋间隙凹陷处 )。 2.2操作方法 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 30号 1.5~ 2寸毫针,右手持针对期门穴斜刺 0.5~ 1寸,针尖略向下,用提插捻转手法,调节针感,使针下出现酸、麻、胀、重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芒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芒针组予芒针速刺中脘穴后留针,常规针刺组予中脘穴直刺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4日,于治疗结束后两周随访1次。以呃逆症状评分及临床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1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2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芒针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芒针组治疗后两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芒针组痊愈19例(63.3%),有效9例(30.0%),无效2例(6.7%),常规针刺组痊愈12例(40.0%),有效10例(33.3%),无效8例(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刺与常规针刺中脘穴为主均能有效缓解顽固性呃逆症状,中脘穴芒针速刺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见效快,效果好的解除顽固性呃逆的方法。方法:将全部51例病例分为2组,治疗组26例取隔俞,气脘,内关,足三里穴,常规消毒后用毫针斜刺或直刺0.5-1.5寸,针刺得气后用泻法,每3-5min运针1次,留针20min,出针后用王不留行子贴压单侧耳部的隔,耳中,神门穴并保留1d,左右耳穴交替贴压,用手指经常揉压贴在耳穴上的子,对照组25例用654-2注射液5mg,胃复安注射液5mg,肌肉注射,每天1次,结果治疗组平均治疗2.6次,治愈率84.6%,对照组平均治疗3.2次,治愈蟀40.0%,2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针刺体穴并耳压是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呃逆,由胃气上逆所致。其原因有风寒外袭、或情怀不畅等,相当于现代医学上胃肠神经官能症及某些胃、肠、腹膜、纵膈、食道的疾病引起的膈肌痉挛。本人在临床上每用太冲一穴治呃逆,屡验均获效果,介绍如下:取1寸毫针,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快速进针,视其体质而决定深浅,行泻法,强刺激30秒,停5分钟再行针1次,一般10分钟内即可痊愈。如没有针具,以指压太冲穴亦可获效。针刺或指压均有酸胀得气感为度。如治李某某,工人。患者于两天前吃饭时因感风寒,遂发呃逆不止,并引胸、胁及胃脘部疼痛,夜寐不安,遍求药物无效,而来我科针灸,先予天突、膈关、胃俞等穴,仍不止,后改用太  相似文献   

8.
深刺天鼎治疗呃逆1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自 1991年以来采用深刺天鼎穴治疗顽固性呃逆11例 ,皆为男性 ;年龄最小 18岁 ,最大 74岁 ;症状持续最短15小时 ,最长 5天。均经多种治疗方法治疗而不缓解。针刺方法 :患者取端坐位 ,先寻找扶突穴 (喉结旁开 3寸 ,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 ) ,扶突穴直下 1寸即天鼎穴。直刺 1 5~ 2 5寸 ,中等量刺激 ,有向胸膈部放射性传导为佳 ,留针 10分钟。治疗效果 :11例中 ,针刺单侧天鼎穴呃逆即停止 6例 ;症状减轻 4例 ,后经左右双侧交替针刺 1~ 3次后痊愈 ;无效体会 :中医认为呃逆乃胃气上逆所致 ,属足阳明胃经病症 ,天鼎穴属手阳明大…  相似文献   

9.
针刺天突穴为主治疗呃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古称“哕”,俗称打嗝,患者自觉胸膈气逆,抽掣时喉间发出呃忒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忍。自2000年起笔者在临床运用针刺天突穴为主治疗呃逆4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46例呃逆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在21~55岁之间,病程最短1天,最长者12天,单纯发病(饮食不节、寒凉刺激、不明原因)31例,继发者(手术后引发)15例,患者均来源于理疗科门诊。2治疗方法取穴:天突、膻中、中脘、内关、太冲及呃逆点。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在天突穴位置皮肤常规消毒,取2寸28号毫针直刺0·2寸,然后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得气后用提插捻转的泻法刺激,然后针刺中脘、内关(双)、太冲穴及呃逆点,同样采用泻法强刺激,留针20 min,中间行针1次,每日1次,5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1天。3疗效标准痊愈:呃逆停止,症状消失,2周内无反复;好转:症状减轻,呃逆次数明显减少;无效:呃逆无改变,呃逆次数无减少。4治疗结果治愈44例,其中治疗1次呃逆即止的25例,治疗1个疗程呃逆即止的15例,治疗2疗程好转的4例,未愈2例(肝肿瘤),总有效率97·8%。5典型病例赵某某,男,22岁,2004年6月2...  相似文献   

10.
针刺天鼎穴治疗呃逆9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自 1995年以来 ,采用针刺天鼎穴为主 ,治疗呃逆病人 93例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呃逆病人 93例 ,其中男性 54例 ,女性 39例 ,年龄最小 19岁 ,最大 75岁 ,病程最短2h ,最长 2 3d。1.2 治疗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 ,医者选用 1.5寸毫针 ,针刺患者颈部两侧的天鼎穴 ,针尖向锁骨方向 ,呈 4 5度角斜刺入穴位 0 .5~ 1寸 ,并进行捻转 ,使患者有明显的得气感 ,并向锁骨方向传导 ,留针 30min ,每隔 5min行针 1次 ,每次约 1min ,每日 1次。对于呃逆病人病程在 2 4h以内的 ,只取天鼎穴进行治疗 ;病程…  相似文献   

11.
自1996年以来,笔者用针刺治疗呃逆1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16例中,男10例,女6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28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2年.主要症状为喉间呃呃连声,短促频繁,可持续至几个小时不停,严重的甚至昼夜不停,伴胸脘痞闷,妨碍谈话、咀嚼、呼吸与睡眠,患者常感困顿不堪.16例患者中均经胃镜检查除外食道、胃恶性肿瘤病变. 2治疗方法 主穴:取任脉天突、中脘穴,足太阳膈俞穴,手厥阴内关穴. 备用穴:足阳明梁门、陷谷穴,任脉气海穴,足少阴太溪穴,足厥阴期门、太冲穴. 针法:在以上所取穴位处,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用28号1.5寸毫针严格按针刺的角度刺入皮肤,进针到3~5分深度,开始行针,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8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4天.2个疗程后,隔日1次,疗程间休息4~6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呃逆的临床效果。方法 43例呃逆患者均采用针刺治疗,主穴:膈俞、膻中、天突、翳风、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攒竹,再根据临床中医辨证分型配以相应穴位进行针刺,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结果 43例患者治疗后,痊愈2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3%。结论针刺疗法对于呃逆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带状疱疹的针刺治疗:取2寸毫针针刺发病例相应的夹脊穴,针感强烈有放射感,泻法;配以双侧风池、曲池、阳陵泉,针刺泻法,针感强烈。上穴均留针20分钟,一日一次,七日一疗程。本组36例中针2~7次痊愈者25例,针10次痊愈者11例。总有效率100%。(73...  相似文献   

14.
<正> 治疗方法:取穴天突、膻中。用2寸长毫针(高压消毒)。针刺天突时沿胸骨柄后缘,平气管前缘斜度向下进针,深度视人体胖瘦约0.5~1.5寸左右(绝不能盲目深刺,以防刺伤主动脉和无名动脉);膻中穴进针时斜向上方,进针0.15~1寸,局部有酸、麻、胀时即可接上电针机,频率120次/分,缓慢调节至局部出现节律收缩现象,至呃逆停止后,仍维持10分钟。疗效:治疗4例,均行针1次治愈。一般5~20分钟见效。病例一李某,男,26岁。外科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第2天中午出现膈肌痉挛,  相似文献   

15.
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膈肌痉挛)20例,均1次而愈。治疗方法:针刺双侧内关、足三里穴,平补平泻法,留针40分钟,每日一次。  相似文献   

16.
笔者自1962年以来在治疗小儿腹泻中,体会到针刺脚上两穴位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一、治疗方法取穴部位:隐白穴内上方五分处(暂名“白上”穴);太白穴与公孙穴之间(暂名“太后”穴)。针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后,掐准穴位,用1寸毫针快速进针。白上穴进针0.2~0.3寸,快速捻转15~30秒钟,出针后挤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太后穴进针0.5~1寸,快速补法捻针1分钟,出针后即按其穴。均不留针。每日或隔日一次。二、临床资料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龚晓强  王梅花  苏永立  黄涛 《河南中医》2009,29(12):1218-1219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确诊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4例)选取双侧额旁1、2线、内关、足三里、太冲穴针刺,进针后,双侧额旁1、2线处针柄接G一6805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频率150—200次/min。对照组选双侧膈俞、内关、足三里、太冲和中脘穴,常规针刺。两组均留针30min,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48例,好转6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88.89%;对照组治愈26例,好转20例,无效8例,治愈率为48.15%。结论:头针配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来余用八花针刺膻中穴治疗乳汁缺乏证,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选穴及针刺手法主穴:膻中配穴:乳根(双)、内关(双)、中冲(双) 备用穴:极泉(双) 手法:膻中穴:膻中八花针刺法,即用毫针刺入穴位皮下后,向八个不同的方向(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平刺,进针深度为3寸(注意不能垂直往下刺,毫针刺入皮下后针柄压平贴于胸部平刺)平刺的每一个方向均用烧山火手法。具体操作手法是,针刺入膻中穴皮下后,针尖先向上(天突)方向平刺,捻转进针,每进一寸捻转36次。然后将针提到皮下如前法再进针,共提插三次。然后向第  相似文献   

19.
1994~ 2 0 0 0年 ,笔者运用针刺疗法治疗慢性咽炎 46例 ,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46例 ,男 15例 ,女 31例 ;年龄最小 19岁 ,最大 5 8岁 ;病程最短 6个月 ,最长 10年。均确诊为慢性咽炎。2 治疗方法2 .1 取穴 主穴 :天容 (双 )、列缺 (双 )、照海 (双 )。随症配穴 :咽痛重加合谷 ;咽干重加复溜 ;咽喉堵塞感明显加天突、太冲。2 .2 操作 穴位常规消毒 ,天容用 3寸针向对侧天容方向透刺 ,行捻转泻法 ;列缺循经向上刺用泻法 ;照海用捻转配呼吸补法 ;余穴除复溜用补法外均用泻法。每日针 1次 ,每次留针 30min ,…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海泉穴加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海泉穴为主,用30号毫针,针尖向舌根方向刺入0.5~1寸,稍作捻转不留针.中药治疗以旋覆代赭汤为主随症加减.结果:痊愈47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海泉穴的作用机理虽不清楚,但临床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