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CD8+T细胞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非肥胖糖尿病(NOD)背景的转基因小鼠,将CD4+T细胞和CD8+T细胞过继转移到有T细胞缺陷的NOD小鼠(即NOD.scid小鼠),同时转移到特异性地在β细胞上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的有T细胞缺陷的NOD小鼠(即NOD.scid.Rip.B7小鼠),观察两组受鼠胰岛炎和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差异。结果转移CD4+T细胞时,糖尿病发病率在NOD.scid受鼠和NOD.scid.Rip.B7受鼠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CD8+T细胞时,NOD.scid受鼠糖尿病发病率低于NOD.scid.Rip.B7组受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D8+T亚群启动了胰岛的淋巴细胞浸润,CD8+T细胞是通过与胰岛β细胞直接作用启动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我国单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和HCV/HIV合并感染者免疫应答的相关机制。方法 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CD4 + T细胞和CD4 + CD2 5 + T细胞表达水平。结果 CD4 +CD2 5 + T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 + T细胞比例(%CD4 + CD2 5 + ) ,HCV感染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9. 2 %>13 8% ,P <0 . 0 5 ) ,HCV/HIV合并感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6. 9% <13. 8% ,P <0 .0 0 1) ,更明显低于HCV感染组(P <0 . 0 0 1)。结论 HCV感染者体内CD4 + CD2 5 + T细胞增殖明显,提示CD4 + CD2 5 + T细胞在HCV慢性感染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HCV/HIV合并感染时,CD4 + CD2 5 + T细胞受损,从而影响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细胞免疫功能、Fas和CD3 4抗原与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 4例苯中毒再障(BPAA)和16例无苯制剂接触史的再障(AA)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Fas、CD3 4的表达率和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Fas表达率显著增高(P <0 . 0 0 1) ,CD3 4阳性率明显降低(P <0 . 0 0 1) ;CD3 + CD8+ 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P <0 . 0 5 ) ,CD4+ /CD8+ 比值明显降低(P <0 . 0 0 1) ;治疗缓解后Fas、CD3 4阳性率、CD3 + CD8+ T淋巴细胞和CD4+ /CD8+ 比值趋于正常(P >0 . 0 5 )。但在AA组Fas、CD3 4阳性率和CD4+ /CD8+ 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差异仍有显著性。两组再障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细胞免疫功能紊乱、Fas抗原的异常表达和CD3 4+ 干/祖细胞损伤,可能与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理发病机制有关,用环孢霉素A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白细胞介素7(IL-7)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小鼠模型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Th17/Treg细胞以及妊娠结局的作用。方法选取SPF级实验动物雄性DBA/2和雌性CBA/J小鼠、BALB/c雄鼠。随机将CBA/J小鼠分成流产小鼠组和正常小鼠对照组,又依据有无使用IL-7将流产组分为流产观察组和流产对照组。比较3组小鼠的胚胎吸收率、脾淋巴细胞以及子宫淋巴细胞。结果 3组小鼠的胚胎吸收率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流产观察组小鼠胚胎吸收率最高,正常对照组最低。3组小鼠的CD4~+CD25~+Foxp3~+/CD4~+组间比较均有着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流产观察组最低,正常对照组最高;而3组小鼠的CD4~+IL-17A~+/CD4~+组间比较同样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流产观察组最高,正常对照组最低。3组小鼠的子宫CD4~+比例、CD4~+/CD8~+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均为正常对照组最高,流产观察组最低。结论对URSA小鼠模型,IL-7可致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Th17/Treg平衡紊乱,进而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结核病鼠T细胞亚群中CD4~+、CD8~+及CD4~+CD8~+(DP)T细胞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2(IL-2)的表达水平.方法 将30只实验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结核病组,饲养6周后取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CD4~+、CD8~+及(DP)T细胞内表达IFN-γ、IL-2的阳性细胞计数和各自占淋巴细胞百分率.结果 表达IFN-γ的CD4~+T细胞占同亚群细胞总数的比值(t=1.83±0.59)高于对照组(t=1.04±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IL-2的CD4~+T细胞、CD4~+CD8~+(DP)T细胞占同亚群细胞总数的比值(t=2.13±0.93,t=0.06±0.04)低于对照组(t=2.86±1.78,t=0.26±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病鼠CD4~+T细胞表达IFN-γ的水平升高;结核病鼠CD4~+、DPT细胞表达IL-2的水平降低;结核病进展期早期T细胞亚群表达IFN-γ与IL-2呈矛盾现象,提示该阶段虽然保护性免疫已经启动,但仍为非特异性免疫占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对狼疮样小鼠的干预效应,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免疫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磁活性标记的细胞分选方法(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分选BALB/c小鼠CD4+CD25+T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分选细胞纯度。将6~8w♀CB6F1小鼠随机分为3组,包括正常对照组、狼疮鼠模型组(亲代淋巴细胞免疫)、狼疮鼠干预组(亲代淋巴细胞免疫后2w,输入5×106Tregs/鼠)。分别于诱导后2、4、8、12w,采用ELISA法检测ANA和抗-dsD-NA抗体,并观察肾标本的病理学改变。结果BALB/c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经MACS分选后,CD4+CD25+T细胞纯度达98.5%。经亲代淋巴细胞输注后,CB6F1小鼠出现体重降低、皮肤干涩;ANA和抗ds-DNA抗体上升;以及狼疮肾炎的病理学改变。而输入Tregs对已出现自身抗体的狼疮鼠有明显的逆转效应,CB6F1小鼠于输注后抗-dsDNA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丙烯腈 (AN)对小鼠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 2 (IL 2 )含量的影响 ,对小鼠皮下注射丙烯腈后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染毒剂量组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 (CD3 、CD4、CD8)的变化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丙烯腈对小鼠血清中IL 2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4、8mg kg丙烯腈染毒组CD3 、CD4、CD8与对照组比较比例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 )。小鼠血清中IL 2含量与对照组比较降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 ) ,并且染毒剂量与血清中的IL 2含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r=- 0 742 (P <0 0 1 )。结论 :丙烯腈可以导致小鼠的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例改变 ,并引起血清中IL 2活性降低。提示丙烯腈可能抑制T细胞亚群分化成熟 ,降低血清中IL 2活性 ,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4+ CD2 5+ 和CD8+ CD2 8-调节性T细胞在TNBS(2 ,4,6-三硝基苯磺酸 )诱发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外周血、脾脏、结肠的改变及其作用。方法 建立TNBS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 ,设对照组、建模后第一周和第三周三组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脾脏和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单个核细胞中CD4+ CD2 5+ 和CD8+ CD2 8-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 成功建立TNBS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 (n =15 )。结肠部位CD8+ CD2 8-细胞在建模后第一周时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 [(12 7± 5 4) %vs(3 87± 3 7) % ,P <0 0 1]。在外周血、脾和结肠中CD8+ CD2 8-T细胞比例在建模第三周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外周血 :(14 4± 5 5 ) %vs(6 5± 4 6) % ,脾脏 :(18 7± 4 9) %vs(7 2± 5 7) % ,结肠 :(16 3± 4 9) %vs(3 87± 3 7) % ,P <0 0 1] ,其中以结肠部位增加最高 ,同其它两部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 8± 0 6vs 1 1± 0 4,2 8± 0 6vs 1 5± 0 4,P <0 0 5 )。在第一周 ,CD4+ CD2 5+ T细胞在结肠部位较对照组增加 [(13 6± 6 1)vs(5 7± 4 2 ) ,P <0 0 5 ] ,于第三周回落至对照组水平。结论 CD4+ CD2 5+ 和CD8+ CD2 8-T细胞在TNBS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中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增加 ,但增加的部位和时间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对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小鼠的抑菌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方法用鼠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STM,50115)制备STM小鼠模型,造模后给予小鼠参苓白术散(1 g/ml)或庆大霉素(2 mg/ml)连续灌胃10 d,观察小鼠盲肠病理改变,检测盲肠中TNF-α、IL-1β、IL-6、TLR4、MyD88、NF-κB mRNA水平及TLR4、MyD88、NF-κB蛋白含量,测定淋巴结中CD4~+T、CD8~+T及CD4~+IFN-γ和CD8~+IFN-γ细胞比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TM模型组TNF-α、IL-1β、IL-6及TLR4、MyD88、NF-κB mRNA水平升高(P0.01),参苓白术散组和庆大霉素组较比STM模型组呈下降趋势(P0.05);STM模型组TLR4、MyD88、NF-κB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参苓白术散组和庆大霉素组低于STM模型组(P0.05);STM模型组CD4~+T、CD8~+T及CD4~+IFN-γ和CD8~+IFN-γ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参苓白术散组高于STM模型组(P0.05),庆大霉素组较STM模型组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对STM感染具有一定治疗效果,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MyD88-NF-κB信号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及上调CD4~+T、CD8~+T比例及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外周血及腹水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探讨其全身及局部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流式细胞仪测定 3 8例结核性腹膜炎治疗前、治疗后及 2 9例肝硬化并腹水患者、1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和 (或 )腹水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①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 (CD3 + )、T辅助 /诱导淋巴细胞亚群 (CD4+ )、T辅助淋巴细胞 /T抑制淋巴细胞亚群 (CD4+ /CD8+ )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 (P <0 0 1) ,抗结核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 (P <0 0 1) ;②结核性腹膜炎患者腹水CD3 + 、CD4+ 、CD8+ 、CD4+ /CD8+ 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 (P <0 0 1) ,与外周血比较除CD8+ 降低 ,其余亦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外周血及腹水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明显异常 ,其免疫功能紊乱 ,表现为全身细胞免疫力低下而腹膜腔局部免疫力增强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结核性腹膜炎一项新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供鼠C57BL/6(H-2b)的骨髓细胞和体外培养的BMMSC联合输给致死量照射的受鼠BalB/c(H-2d)。在移植后第1、7、14天检测受鼠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BPC);移植后第7、14天检测受鼠骨髓中的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结果联合移植组小鼠第7、14天的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CFU-S数均显著高于单纯移植组(P<0.01)。结论BMMSC能促进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2.
肝炎病毒感染与骨髓移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炎病毒感染是亚洲人包括中国的特殊感染问题,肝炎病毒感染与骨髓移植之间的关系尚不很明确。笔者通过对106例骨髓移植患者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与临床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骨髓移植后患者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7/106(6.6%)、65/106(61.3%),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活动均可致轻到中度肝功能上升,1例HBV、HCV混合感染患者因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但无论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均不影响骨髓的植活,亦不导致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及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发病率上升,因而肝炎病毒感染并非骨髓移植禁忌症,但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治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重大课题。人类重组干扰素可防治丙型肝炎病毒活动,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白介素-11 IL-11在活化半相合混合骨髓移植小鼠造血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以急性放射病615小鼠模型为受鼠,615×C57BL/6杂交F1代小鼠为半相合供鼠。半相合鼠骨髓和脾细胞中混合一定比例的同基因脾细胞,进行半相合混合骨髓移植。观察移植后小鼠死亡率、白细胞系造血重建、骨髓集落形成、脾结节及病理学改变。结果 加用IL-11的半相合混合骨髓移植组(供受体小鼠脾细胞比例2:1)为外周血白细胞及骨髓集落数量明显高于未加用IL-11组。结论 IL-11可以明显促进半相合混合骨髓移植小鼠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混合骨髓移植的GVHD反应。方法 以急性放射病BALB/C小鼠(H-2d)为受鼠,C57BL/6(H-2b)小鼠为供鼠。供体鼠骨髓和脾细胞中混合一定比例的受体鼠脾脏细胞,进行混合骨髓移植。观察移植后小鼠死亡率、白细胞系造血重建、脾结节、体内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嵌合体及病理学改变,观察混合骨髓移植方式的GVHD反应。结果 异基因骨髓移植组发生明显的GVHD反应。供受鼠脾脏3:1混合骨髓移植不能明显降低GVHD反应,供受鼠脾细胞比例1:1和2:1移植组可以明显减轻GVHD反应。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及骨髓造血恢复快,体内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降低及嵌合体百分率升高。结论 混合骨髓移植方式可以降低GVHD反应,并与同基因和异基因脾细胞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学检查在全血细胞减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5例全细胞减少症患者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观察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及有无特殊细胞;观察骨髓的增生程度;观察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是否有减少或增多。结果本组215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经骨髓细胞学检查测定,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41例,占19.07%;再生障碍性贫血者97例,占45.12%;白血病者33例,占15.35%;增生性贫血25例,占11.63%;骨髓纤维化者9例,占4.19%;多发性骨髓瘤者4例,占1.86%;骨髓转移癌者4例,占1.86%;诊断不确定者2例,占0.93%。明确诊断率99.07%。结论骨髓组织细胞学检查能较好地反映骨髓组织的结构及细胞分布情况,以便于临床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低剂量辐射(LDR)后不同时间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全身低剂量辐射辅助治疗白血病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小鼠粒单白血病细胞系WEH I-3尾静脉接种于BALB/c小鼠建立白血病动物模型。将60只成功建立的粒单白血病模型小鼠,对半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小鼠不进行照射,实验组小鼠同时给予75mGy的LDR。于LDR后1d、2d、3d、5d和10d分别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6只小鼠,取其骨髓,通过荧光显微镜、电镜观测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实验组小鼠LDR后第2d、3d骨髓白血病细胞凋亡率最高,5d和10d次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 LDR可使白血病小鼠骨髓肿瘤细胞凋亡率增加,其作用机制明显不同于大剂量射线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可能与LDR增加白血病小鼠免疫兴奋效应,促进某些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骨髓移植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方法 受体C57BL/6小鼠以60Co辐射,经由尾静脉注入供体细胞。观察GVHD一般反应及病理学改变;通过解剖镜下计数脾结节、半固体琼脂法检测CFU-GM及常规计数外周WBC变化进行造血功能测定。G显带技术测定不同移植方式的嵌合体。结果 同基因与混合半相合组30 d存活率高于其他两组,异基因组GVHD反应较强,半相合组次之,混合半相合组最弱,移植13 d时同基因组与混合半相合组脾结节无明显差别,但均高于异基因或半相合组,第18天时混合半相合嵌合体与半相合组无明显差异,第30天时混合半相合组嵌合体较高。异基因、半相合、混合半相合及同基因组的体内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程度,依次从强到弱。除异基因组的外周血WBC及骨髓CFU-GM较低外,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半相合与混合半相和骨髓移植可以减少GVHD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低剂量重离子辐射(LDR)对小鼠造血系统的适应性反应特征。方法对小鼠给予大剂量(2.0 Gy)12C+6射线照射前预先采用0.050,0.075 Gy 12C+6离子束全身照射,其中一批小鼠24 h处死,测定外周血指标、脏器系数、骨髓细胞微核率、骨髓DNA含量;第二批小鼠接受大剂量(2.0 Gy)全身辐照后观察其30 d存活情况。结果与大剂量直接照射组相比,0.050Gy低剂量照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骨髓DNA含量升高,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率降低(均P〈0.05~0.01),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0.075 Gy低剂量照射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与照射对照组比较有一定下降,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低剂量碳离子束照射能拮抗大剂量照射后引起的骨髓细胞损伤,对造血组织产生适应性反应,对重离子治疗肿瘤及放射防护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扶正养营汤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扶正养营汤对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小鼠骨髓增殖的影响。方法将按姚军等方法,以DBA小鼠的胸腺细胞悬液尾静脉输注给亚致死剂量照射的BALB/c小鼠,制作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40只随机分为再障组、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4组,另用同批正常BALB/c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再障组和正常对照组),扶正养营汤(中药组),环孢霉素A(西药组),扶正养营汤 环孢霉素A(中西药组)。10d后,记数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测定骨髓造血组织容量。结果再障组小鼠外周血象记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造血组织容量低于正常小鼠,而中药组,西药组较再障组显著增加,尤以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最为显著。结论扶正养营汤对再障小鼠疗效显著,能改善骨髓增殖。  相似文献   

20.
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PI标记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发现,1.0-6.0GyX射线线全身照射后12h,小鼠骨髓细胞G1及G2期明显增高,而S期明显减少;同时发现,0.05-0.2Gy低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后72h,G1期骨髓细胞明显减少。而S期细胞明显增高。结论 0.5Gy以上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可诱导小鼠骨髓细胞G1及G2期阻滞,使骨髓细胞增殖明显受抑;而0.2Gy以下低剂量照射则可刺激骨髓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