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了解体位改变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上呼吸道形态的影响。方法 :经PSG确诊的OSAHS患者 31例 ,均为男性。以纤维内镜观察平静呼吸状态下 30°屈颈平卧位、平卧位和侧卧位时上呼吸道各平面形态的变化并照相 ,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不同体位时上呼吸道各平面的横截面积、前后径、左右径 ,比较其差别。结果 :在OSAHS患者中 ,软腭后区上呼吸道横截面积、前后径 ,舌后区横截面积、左右径和前后径的测量值在 3种体位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软腭后区左右径在 3种体位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特定体位对患者上呼吸道形态的影响是OSAHS症状加重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诱导睡眠下电子喉镜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经PSG确诊的132例OSAHS患者随机分成A、B 2组:A组61例为实验组,术前给予咪唑安定诱导睡眠后用电子喉镜对上呼吸道进行动态观察,以确定阻塞部位;B组71例作为对照组,术前清醒状态下行常规上呼吸道检查和电子喉镜检查.所有患者均根据定位诊断结果进行针对性手术治疗.结果:A组存在多部位阻塞者达72.1%,而B组仅为33.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A组总有效率达91.8%,B组仅为64.8%.A、B 2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诱导睡眠状态下大部分OSAHS患者上呼吸道存在多部位的解剖性狭窄,术前在诱导睡眠下应用电子喉镜进行OSAHS患者上呼吸道阻塞部位的定位诊断,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OSAHS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在清醒及诱导睡眠两种不同状态下,电子喉镜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定位诊断结果的差异。方法: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98例OSAHS患者,分别在清醒状态及用咪唑安定诱导睡眠后用电子喉镜对其上呼吸道进行动态观察,以确定阻塞部位,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98例患者在清醒状态下经电子喉镜定位诊断,存在多部位阻塞者占58.2%(57/98);而在诱导睡眠后存在多部位阻塞者占77.5%(76/9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部分的OSAHS患者上呼吸道存在多部位阻塞;在诱导睡眠状态下,阻塞部位要比清醒状态时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清醒和自然睡眠2种状态下软腭的运动情况和引起阻塞的原因.方法:2007-05-2007-12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并经睡眠问卷调查表、临床体检及多导睡眠监测仪证实的OSAHS患者16例,分别在清醒和自然睡眠状态下进行上气道正中矢状位动态磁共振成像(Cine-MRI),要求MRI检查前夜保持清醒.将2种状态下Cine-MRI正中矢状位成像导入电脑,测量软腭的形态变化、前后摆动角度和长度.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清醒与自然睡眠状态下各径线值和角度差异.结果:清醒状态下软腭的形态有正常形、镰刀形、鱼钩形和倒S形,主要以向后飘动方式和前后径增宽引起阻塞(腭悬距P>0.05,腭腹夹角P<0.05,腭背夹角P<0.01,腹背夹角差P<0.01),阻塞层面主要在软腭后区.自然睡眠状态下软腭的形态除有清醒状态下的形态外,更有感叹号形、竖条形等,主要以向下增长及前后径增宽的方式引起阻塞(腭悬距P<0.01,腭腹夹角P>0.05,腭背夹角P>0.05,腹背夹角差P<0.01),阻塞层面主要在舌后区.结论:OSAHS患者自然睡眠状态下较清醒状态下软腭的形态变化更多样,软腭引起上气道阻塞的层面更深,阻塞主要原因不同,清醒状态下不能代表睡眠状态下的软腭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清醒状态下的上气道MRI测量值与其病情严重程度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并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7例OSAHS患者及18例正常人进行清醒状态下上气道的MRI扫描,并对咽腔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比较OSAHS患者及正常人上气道结构的差异。并将咽腔测量参数与OSAHS严重程度评价指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氧减饱和度指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OSAHS患者软腭后区气道截面积及左右径、咽侧壁长度、舌体长度、舌根宽度、软腭长度、软腭厚度及软腭在正中矢状位的截面的面积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及氧减饱和度指数具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上气道MRI扫描所获得的形态学测量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OSAHS的严重程度,对判定阻塞平面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呼吸道咽壁顺应性的CT定量评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和正常人的上呼吸道不同平面的咽壁 顺应性的差别。方法:经PSG确诊的OSAHS患者25例(OSAHS组)和正常成年人20例(对照组),平静呼吸时 采用螺旋CT对上呼吸道进行连续扫描,测量软腭后区、悬雍垂后区、舌后区和会厌后区的气道横截面积和气道 内径;然后保持体位不变,做Muller动作的同时,再次对上呼吸道相同区域进行连续扫描,测量相应平面的上呼 吸道横截面积和气道内径,计算上呼吸道各平面的总咽壁顺应性、咽侧壁顺应性和咽前后壁顺应性。结果: OSAHS组和对照组的总咽壁顺应性和咽侧壁顺应性在软腭后区、悬雍垂后区和舌后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在会厌后区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上呼吸道各平面的咽前后壁顺应性在软腭后区、 悬雍垂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5),舌后区、会厌后区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中,上呼吸道4个测量平面的咽侧壁顺应性均明显大于前后壁的顺应性(均P<0.01)。结论:利用CT 扫描测量可以实现上呼吸道各平面咽壁顺应性的定量评估,为临床提供客观定量的指标;OSAHS患者和正常人 的上呼吸道咽壁顺应性差别明显,咽壁顺应性增大是OSAHS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吸面罩内压力变化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和正常人上呼吸道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自鼻咽顶部到声门之间的区域进行连续扫描,应用图像工作站测量软腭后区、悬雍垂区、舌后区和会厌后区的气道横截面积、左右径和前后径.对35例正常对照者和46例OSAHS患者分别行面罩内压力为0 kPa和0.784 kPa状态下的CT扫描,比较正常对照者和OSAHS患者间在各种条件下上呼吸道各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在面罩内压力相同的条件下,OSAHS患者上呼吸道CT测量的多数指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和OSAHS患者上呼吸道多数测量指标在0.784 kPa正压条件下较0 kPa时有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其中对照组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OSAHS组(P<0.05或P<0.01);以35例对照者确定面罩内压力由0 kPa增加到0.784 kPa时上呼吸道软腭后区、悬雍垂区、舌后区和会厌后区横截面积增加的最小正常值为标准,将46例OSAHS患者分为上气道正常扩张的17例和扩张度低于正常的29例,在0 kPa下这2组患者上呼吸道CT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0.784 kPa条件下,前者的上呼吸道多项测量指标均大于后者(P<0.05或P<0.01).结论:面罩内压力的增加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导致OSAHS患者和对照者上呼吸道的扩张,其中OSAHS患者的扩张程度明显小于对照者;OSAHS患者上呼吸道扩张程度较小的原因与其上呼吸道存在解剖性狭窄和咽壁本身的可扩张性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呼吸运动周期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与正常人上呼吸道形态变化的差别,探讨OSAHS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经PSG确诊的OSAHS患者20例和均无睡眠疾病方面主诉的正常对照组16例。利用PSG中呼吸监测系统记录其呼吸周期曲线,同时采用纤维内镜观察受检者在平静呼吸的呼吸周期中咽腔形态学的改变,将纤维内镜观察过程同步录制于PSG同一计算机内。后期根据呼吸曲线,分别于呼吸周期各个不同时相所对应的咽腔录像利用图像软件剪接为照片,分别测量各解剖区不同呼吸周期下上呼吸道的横截面积、左右径和前后径。结果:对照组与OSAHS组均表现为上呼吸道形态随呼吸运动而变化。吸气时面积开始减小,吸气中期呼吸道面积减至最小,持续到吸气末期,呼气时面积开始增大,呼气中期面积增至最大,持续到呼气末期,吸气相再次开始。对照组与OSAHS组在腭咽区和舌咽区的前后径、左右径及横截面积在呼吸运动中有明显变化。OSAHS组在腭咽区及舌咽区左右径、前后径及横截面积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OSAHS组与对照组呼吸周期内腭咽区左右径及面积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舌咽区及喉咽区。OSAHS组腭咽区前后径变化幅度也大于舌咽区及喉咽区。结论:呼吸运动周期中上呼吸道的形态存在周期性的变化,OSAHS患者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这种较大的变化幅度是OSAHS患者睡眠中发生上呼吸道阻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平静呼吸和Müller状态下的中重度OSAHS患者行CT扫描,了解Müller状态下上气道阻塞塌陷的具体部位、程度及累及范围,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经PSG确诊的中重度OSAHS患者分别行平静呼吸和Müller状态下64排VCT扫描,并经上气道三维重建和仿真内镜技术处理,比较2种状态下上气道各平面横截面积和各径线长度以及咽壁厚度、软腭悬雍垂长厚度、软硬腭角度、舌骨硬腭距离等指标。结果:平静呼吸时吸气末和Müller′s动作吸气末各平面截面积和径线比较,舌根后区及会厌后区的前后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所有气道径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平面软组织厚度比较,软腭后区、悬雍垂后区、舌根后区左右侧壁软组织厚度及软腭后区的后壁厚度、悬雍垂软腭长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硬腭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的位置在Müller′s动作时有显著的下移。结论:通过64排CT上气道三维重建和仿真内镜技术,可推测中重度OSAHS患者打鼾时上气道塌陷阻塞的具体部位、程度、累及范围,以及上气道各平面软组织的变化情况,其临床应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10.
性别和年龄对正常成人上呼吸道形态和咽壁顺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年龄和性别对正常成人的上呼吸道形态和咽壁顺应性的影响,探讨不同年龄和性别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发病率悬殊的原因.方法无明显睡眠呼吸疾病史的成年人,采用螺旋CT测量上呼吸道各平面气道横截面积、矢状径、冠状径、咽侧壁和咽后壁软组织厚度等指标;以纤维内镜观察平静呼吸和上呼吸道内压为-40 cm水柱的Müller动作时上呼吸道各平面形态的变化并照相,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并计算总的咽壁顺应性、咽侧壁顺应性和咽前后壁顺应性, 比较不同年龄组间和性别间的差异.结果年龄组间比较除悬雍垂后区冠状径外,四个测量平面的各形态测量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软腭后区总咽壁顺应性、咽侧壁顺应性、咽前后壁顺应性和舌后区顺应性均存在显著差别,表现为随年龄的增长,咽壁顺应性逐渐增加.性别间比较上呼吸道各平面和各方向咽壁顺应性差异均不显著;软腭后区的所有测量指标性别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男性悬雍垂后区、舌后区和会厌后区气道横截面积、矢状径均明显大于女性,男性舌后区冠状径明显大于女性,男性悬雍垂后区、会厌后区咽侧壁软组织厚度和会厌后区咽后壁软组织厚度也明显大于女性.结论性别间上呼吸道解剖形态的差异是OSAHS发病率悬殊的原因之一;而随年龄增加,上呼吸道咽壁顺应性增加是中老年人易发生OSAHS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单纯打鼾(SS)及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患者,通过鼻咽纤维喉镜观察清醒状态下模拟打鼾及药物诱导睡眠下打鼾时的鼾声来源,研究这两种检查方法判断鼾声来源部位的一致性及模拟打鼾判断鼾声来源的可靠度。 方法 经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为单纯打鼾患者及轻度OSAHS患者共40例,依次进行清醒状态下模拟打鼾及药物诱导睡眠,通过纤维鼻咽喉镜观察患者仰卧位打鼾时咽部组织的振动情况。 结果 在模拟打鼾及药物诱导睡眠两种状态下咽部组织的振动情况有所不同。统计学McNemar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对软腭振动及会厌/舌根振动判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4, 0.077),对咽侧壁振动判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种检查对软腭及会厌/舌根振动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0,0.110), 药物诱导睡眠对咽侧壁振动的检出率远高于模拟打鼾(P=0.005)。 结论 与药物诱导睡眠内镜检查相比,模拟打鼾能较好地判断软腭振动,其次为舌根/会厌,对咽侧壁振动则较难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维医学影像分析系统(3D medicalimage analysis,3DMIA)软件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儿上气道建模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30例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OSAHS患儿,分别于睡眠和清醒时通过螺旋CT采集资料,借助3DMIA软件构建患儿自鼻咽到声门上整个上呼吸道的三维模型,并借助软件算法进行上气道容积、气道最小横截面积的测量。结果 30例患儿睡眠时的上气道容积和气道横截面积均明显小于清醒时,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 =9.392、9.256,P 均<0.01)。结论 借助3DMIA软件建模并进行算法测量较传统放射学方法,能更客观的评价OSAHS患儿的上气道狭窄范围和程度,在OSAHS患儿的上气道形态和功能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正常成人上呼吸道咽壁顺应性定量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利用纤维内镜辅以计算机图像测量技术定量评估成人上呼吸道咽壁顺应性的可能性。方法:正常男性成年30人,以纤维内镜观察平静呼吸和上呼吸道不同负压水平时上呼吸道各平面形态变化并照相。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其横截面积、前后径、左右径,计算总的咽壁顺应性、咽侧壁顺应性和咽前后壁顺应性。结果:软腭后区咽壁顺应性明显大于舌后区咽壁顺应性。随呼吸道内负压水平的增加,测算获得的咽壁顺应性值也明显增加。咽侧壁顺应性明显大于咽前后壁顺应性。结论:该技术可以实现上呼吸道各平面咽壁顺应性的定量评估,正常人的上呼吸道咽壁顺应性在不同的呼吸道内负压状态下存在明显差别,临床评估OSAS病人咽壁顺应性时应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o apply virtual-endoscopic mode to display the nasal cavity and to evaluat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virtual endoscopy in comparison with nasal fiberoptic endoscopy. Materials and methods: Eleven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virtual endoscopy after axial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ning was performed. In addition, 9 out of these 11 patients underwent fiberoptic endoscopy. Spiral CT scanning was performed with 1-mm collimation, 0.5- to 1-mm increment, 25–250 mA s, and pitch 1–2. Virtual endoscopy was performed by Explorer software package. Results: Virtual endoscopy could clearly demonstrate anatomic structures in the nasal cavity, septal deviation, stenosis and obstruction of the middle meatus, turbinate hyperplasia, and pathological masses larger than 3 mm in diameter. However, “false adhesions” may appear in virtual endoscopy. The main limitation of virtual endoscopy was the inability to evaluate mucosa and its surface. Conclusion: Virtual endoscopy of the nasal cavity is a new and noninvasive method. It can demonstrate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nasal cavity. Its ability to visualize is comparable with fiberoptic endoscopy except for evaluating mucosal surface and secretions. In the future, this method will probably be a basic instrument of computer-assisted surgery in the midfacial region. Received: 9 December 1999 / Accepted: 7 September 20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小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患者与正常人上气道CT测量结果进行对照,揭示其上气道形态学特点,并进一步改进利用CT进行上气道测量的方法。方法小颌畸形伴OSAHS患者共12例,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28.30岁;对照组为正常志愿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30.37岁。分别以16排螺旋CT进行头颈部扫描,并在硬腭与杓状软骨上缘之间重建出20层轴位图像,测量上气道矢状径、横径及横截面积;再分别计算腭咽、舌咽及喉咽三个区段上气道矢状径、横径及横截面积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所有20层图像中测量得到的上气道矢状径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横径的差异只在矢状径最小的几层中具有显著性,多数层面(12/20)的横截面积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在舌咽区段的各项测量值(除横径最大值外)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小颌畸形伴OSAHS患者上气道的狭窄主要由矢状径狭窄所致,舌咽区段的狭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CT测量上呼吸道狭窄定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螺旋CT自鼻咽顶部到声门之间的区域进行连续扫描,应用图像工作站测量软腭后区、悬雍垂区、舌后区和会厌后区的气道横截面积和各径线长度以及咽侧壁和咽后壁软组织厚度等指标,选取88例健康人测量数值确立正常值范围。测量82例OSAHS患者上呼吸道cT扫描的结果并与相应解剖区的正常值比较。结果82例OSAHS患者中,仅有1个平面狭窄者17例,其中为软腭后区狭窄者5例,悬雍垂区狭窄者4例,舌后区狭窄者6例,会厌后区狭窄者2例。相邻的两个解剖区域共同狭窄45例,其中为软腭后区及悬雍垂区者26例,悬雍垂区及舌后区者15例,舌后区及会厌后区者4例。软腭后区、悬雍垂区和舌后区3个解剖区域共同狭窄20例。同时对88例健康人清醒状态下上气道4个平面截面积做测量分析,结果显示截面积软腭后区最为狭小,其次为舌后区,而会厌后区截面积最大。OSAHS组软腭长度及厚度均大于正常组,提示软腭增长、增厚是咽腔狭窄的原因之一。结论大部分OSAHS患者存在上呼吸道的解剖性狭窄,上呼吸道的CT扫描测量可以较好的确定具体狭窄部位,针对性手术治疗便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