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伴胸主动脉扩张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行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伴胸主动脉扩张手术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26~77(44.5±16.3)岁。手术方式包括Wheat手术22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成形术10例,Bentall手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置换+右半弓置换术13例,Bentall手术+升主动脉置换+右半弓置换术8例,Bentall手术+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2例。结果 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住院死亡3例(死亡率4.4%)。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3例,肺部感染2例,二次开胸2例。术后随访63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术后2年死亡1例,其余患者生活质量良好,无再次手术。结论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合并胸主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特点多样,应根据患者的主动脉瓣及胸主动脉的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总结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收治的 34例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应用 Bentall手术 19例 ,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 7例 ,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加主动脉瓣成形术 (Trusler's法 )5例 ,分别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及主动脉瓣置换术 (Wheat术 ) 2例 ,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 1例。结果 手术死亡 6例 ,死亡率 17.6 %。其中慢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死亡 3例 ,急性夹层动脉瘤死亡 3例。随访 2 0例 ,随访率 71.4 %。随访时间 2~ 4 6个月 ,平均 2 4 .7个月 ,1例术后 3个月猝死 (原因不明 ) ,1例术后 6个月死于心内膜炎。18例存活患者情况良好。 结论 应根据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及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保留主动脉瓣的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该病效果较好 ,准确可靠的吻合技术、保留瘤壁的完整性 ,将使手术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继发主动脉病变防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2年5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病变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7例,年龄28~69(50±10)岁。继发主动脉病变包括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3例(急性夹层4例,慢性夹层9例),升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根部瘤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置换7例,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6例,主动脉根部置换+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6例,升主动脉置换8例。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再次手术间隔时间6~110(57±32)个月,术后早期无死亡,再次手术体外循环时间50~274(143±65)min,住院时间13~27(19±11)d。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肾功能不全4例,神经功能障碍3例(无轻瘫或截瘫发生),肺部并发症4例,肠道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率81.5%,随访时间4~118(43.5±32.2)个月,随访期间4例死亡,3年生存率为85.1%。结论对因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行主动脉瓣手术的患者,若同期合并主动脉病变,需积极处理;即使未合并主动脉病变,也应严格随访,定期复查,减少术后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在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重度反流的79例患者行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19例,平均年龄12~78(38±14)岁。全组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Ⅱ级。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2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手术成功重建主动脉瓣,瓣叶均有正常对合,所有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在1级以内,跨主动脉瓣峰压差(14.2±2.8)mm Hg。住院时间15 d,没有任何不良症状。全组患者随访9~64(50±16)个月。术后心功能均为Ⅰ级。末次随访显示:主动脉瓣反流0级57例,1级16例,2级5例,3级1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12.4±3.2)mm Hg;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窦管交界平均直径为2.7 cm,窦管交界形态正常;超声测量主动脉瓣对合缘高度为0.58 cm。随访中无死亡和需要二次手术患者。随访中未见牛心包瓣叶结构性衰败。结论对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主动脉瓣三叶牛心包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和中期效果。对于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需要同期行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成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升主动脉置换和成形对二叶式主动脉瓣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方法从2007年3月至2014年4月,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共对70例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这一临床资料根据升主动脉的处理方式,将他们分为两组:升主动脉成形组(A组),共37例,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58.68±8.01)岁;主动脉置换组(B组),共33例,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54.18±11.97)岁,出院后进行随访。比较A、B两组的围术期临床资料以及近中期的随访结果。结果A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ICU时间均比B组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19±11.17)min vs.(180.94±32.10)min,P=0.000;(78.65±13.18)min vs.(110.24±29.64)min,P=0.000;(1.62±1.09)d vs,(3.58±2.89)d,P=0.001]。术后死亡2例,其余68例患者顺利出院。两组患者的总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2)。术后随访结果显示:A、B两组患者的升主动脉直径均比他们各自术前的升主动脉直径明显缩小;A组患者的最后随访升主动脉直径较出院前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50±1.77)mm vs。(34.85±1.53)mm,P=0.0071;而B组患者则无变化。结论对于BAV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需要同时对升主动脉进行处理;血管成形和置换均可以达到满意的近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Wang ZJ  Fan QX  Zou CW  Li DC  Li HX  Wang AB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3):808-811
目的 总结 70例主动脉窦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88年 9月~ 2 0 0 3年 10月收治主动脉窦瘤患者 70例 ,占同期所有体外循环手术病例的 1 4 % ( 70 /496 0 ) ,其中男性 4 5例 ,女性 2 5例 ,年龄 3~ 6 9岁 [平均 ( 2 9± 15 )岁 ]。窦瘤突入右心室 4 6例、右心房 2 3例、左心室 1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者 6 1例 ( 87% ) ,无冠状动脉窦者 9例 ( 13% )。最常见的合并畸形为室间隔缺损 ( 34例 )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 2 1例 )。手术采用单一右心房、右心室或主动脉切口或主动脉切口与右心房、右心室联合切口 ,直接缝合 ( 4 3例 )和补片修补 ( 2 7例 )闭合主动脉窦部缺损 ,术中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结果 无术后早期死亡。 1997年以前术后住院天数为 8~ 33d[平均 ( 14 3± 6 4 )d],1997年以后术后住院天数为 6~ 15d[平均 ( 9 1± 2 6 )d]。术后并发切口感染 4例、出血 3例、气胸 1例、心律失常 4例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1例。随访 5 3例 ( 76 % ) ,随访时间 2个月~ 13年 [平均( 6 6± 3 8)年 ],除 1例术后 7年死于主动脉夹层破裂外 ,全部存活 ,心功能为NYHA分级Ⅰ~Ⅲ级 ;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 ( 15例 )较未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 ( 38例 )心功能差 ( χ2 =8 30 ,P <0 0 1) ,主动脉窦  相似文献   

7.
升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升主动脉瘤治疗经验。方法Marfan’s综合征12例,其中6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例,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单纯升主动脉瘤5例,行Bentall手术12例,Cabrol手术3例,Wheat手术5例;单纯升主动脉替换术5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Bentall手术是外科治疗升主动脉瘤的主要术式。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改善升主动脉瘤患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WB  Zhang JQ  Zhou HB  Wang SX  Liu W  Bo P  Gan HL  Mao B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8):455-457
目的 总结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手术 (Ross手术 )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疗效。方法 自 1994年 10月至 2 0 0 3年 11月 ,共收治 2 0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Ross手术治疗 ,其中男 15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2 5岁 ;术前诊断 :主动脉瓣二瓣畸形 12例 ,主动脉瓣叶脱垂 5例 ,瓣叶发育不良 3例 ,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4例 ,合并室间隔缺损 2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 (UCG)示所有患者均存在主动脉瓣狭窄或 /并关闭不全 (中重度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LVDD) (6 0 5 1±11 87)mm ,主动脉瓣跨瓣压差 (2 7 0 4± 6 80 )mmHg。心功能 (NYHA分级 )Ⅱ级 17例 ,Ⅲ级 3例。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 ,手术分三步进行 :(1)采取自体肺动脉瓣 ;(2 )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并移植自体肺动脉瓣于主动脉位 ;(3)利用同种动脉瓣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结果 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缩小 ,为 (46 38± 9 17)mm (t=3 4 0 0 7,P =0 0 0 0 8) ,术后主动脉跨瓣压差降至正常范围 (6 80± 0 19)mmHg。术后随访 3个月至 9年 ,所有患者的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结构及功能正常。结论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手术是一种临床疗效好的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 ,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病人的中期随访结果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7年4月对54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的病人行主动脉瓣膜置换和升主动脉成形术,术后随访13~96个月,平均(23±16)个月.分别于术前、出院前及术后随访中,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升主动脉直径.结果 围术期死亡2例.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5.77±6.02)mm与出院前升主动脉直径(34.67±4.81)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升主动脉直径(37.65±6.35)砌与术前及术后出院前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主动脉瓣狭窄的基础病变和术后出院前升主动脉直径大于40mm是升主动脉再扩张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升主动脉成形术中未用人工血管包裹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或者升主动脉瘤的中期疗效欠佳.单纯主动脉瓣狭窄是这种术式的适应证,成形术必须将主动脉直径减至40mm以下,以减少远期再扩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扩张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的同时施行升主动脉置换术(A组)或成形术(B组)的结果,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 A、B两组术前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主动脉瓣病变、左室射血分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主动脉直径(49.45±3.96)mm,B组(49.31±3.68)mm,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行AVR后A组常规置换升主动脉,B组纵行切除部分升主动脉壁,缝合后包裹28~30 mm人工血管.结果 A、B两组术后均无死亡.A组主动脉阻断(71.70±17.13)min、体外循环(110.52±27.51)min,均明显大于B组的(57.13±16.32)min(P=0.025)和(97.31±19.46)min(P=0.004).两组术中及术后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年轻病人主动脉直径≥40 mm时应积极手术处理扩张的升主动脉.升主动脉成形术,同时外包裹人工血管的方法较升主动脉置换术更为简单、安全,但升主动脉壁必须无粥样硬化或溃疡.  相似文献   

11.
有支架与无支架生物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行主动脉瓣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8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病人分为 2组 ,38例行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置换 ,30例对照组行有支架生物瓣置换。术前及术后 2个月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无支架组和有支架组病人术后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无支架组跨瓣压差 (18 0± 3 7)mmHg(1mmHg =0 133kPa)明显低于有支架组(33 7± 8 3)mmHg;左室射血分数 0 6 5± 0 0 5 ,明显高于有支架组 0 5 6± 0 0 8;左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分别为 (3 8± 0 8)cm和 (4 5± 0 4 )cm ,明显低于有支架组 (4 2± 1 4 )cm和 (5 1± 0 9)cm ;无支架组瓣环内径 (2 2 1± 1 8)mm大于有支架组 (19 5± 1 7)mm。结论 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较有支架生物瓣具有较低的跨瓣压差和良好的血流动力学 ,能促进左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三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5月至2005年5月1137例施行三瓣膜手术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早、晚期病死率、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等。结果 早期死亡98例(8.62%),死因包括心力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顽固性心律失常、纵隔感染、颅内出血、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或左心室破裂等。晚期死亡81例,死因主要是慢性心衰和抗凝相关性并发症。术后5、10与1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9%、84%与65%。84%的病人心功能(NYHA)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心肌保护方法的改善,三瓣膜手术的疗效已经显著改善。虽然早期病死率偏高,但只要维持术后心功能的良好状态和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术后远期病人心功能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13.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针对我国瓣膜病人的特点,对比研究换瓣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方法1998年2月至6月对115例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病人进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对比研究。结果换瓣手术后病人体力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尤其户外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手术后84%病人恢复患病前的心情,其术后的孤独、压抑、焦虑和紧张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性生活和脾气急躁较术前也明显改善。术后病人的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及工作生活等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64%有瓣膜相关损害的病人认为在当地购买抗凝药物不方便,而无并发症病人仅为39%,两组有明显差异(P=0.034);担心服用抗凝药物导致出血方面,有并发症病人肯定回答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病人(86%对55%,P=0.006)。结论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可显著改善心脏瓣膜病病人生活质量。应降低人工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单纯二尖瓣置换术341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复习1978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3416例的病例和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近、远期病死率、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疗效的高危因素。结果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占91.80%,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或器质性病变达50.32%,合并慢性疾病者为8.92%。手术死亡率为3.25%,主要死因是心力衰竭;总随访时间24735.83病人·年,20年累计生存率为(86.36±0.74)%;晚期病死率为0.84%病人·年,心力衰竭仍是主要死因。血栓栓塞为0.18%病人·年,与抗凝有关出血为0.68%病人·年;手术前心功能IV级、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显著影响手术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重视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心律失常的处理、积极防治风湿病复发有助于改善二尖瓣病变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左室病人行二尖瓣置换术时选择大口径机械瓣膜的可行性。方法将左室舒张末径小于40mm进行单独二尖瓣置换手术者分为小口径M-1二尖瓣25号瓣膜组和大口径M-2二尖瓣25号组。每组病人手术后均测定各瓣膜跨瓣压差、流速和肺动脉压,应用SPSS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口径M-2二尖瓣组和小口径M-1二尖瓣25号瓣膜组相比,跨瓣压差小[(5.9±1.6)mmHg对(10.7±3.2)mmHg],在体瓣口面积大[(2.9±0.2)cm^2对(2.6±0.2)cm^2)],瓣膜匹配指数大[(1.92±0.23)cm^2/m^2对(1.73±0.18)cm^2/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注意心肌保护和围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左室舒张末径较小者行二尖瓣置换手术时也应置入较大口径的机械二尖瓣瓣膜,以取得良好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结果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及晚期疗效 ,并分析与早期病死率可能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行三尖瓣置换术 2 3例病人中男 11例 ,女 12例 ;年龄 12~ 5 6岁 ,平均 2 7岁。其中三尖瓣下移畸形17例、先天性三尖瓣发育不全 3例、风湿性病变 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术前心功能II级 3例、III级13例 ,IV级 7例。结果 本组死亡 3例 ,早期病死率 13%。平均随访时间 80个月 (5~ 130个月 ) ,随访率95 %。晚期死亡 1例 (5 2 % )。1例于术后 86个月时因生物瓣失功再次行三尖瓣置换 ;1例右房血栓。术后生存者心功能I~II级 15例 ,III级 3例。多因素分析显示 ,心功能IV级 (P =0 0 2 )、严重腹水 (P =0 0 0 1)及置换机械瓣 (P =0 0 13)与术后早期病死率有显著相关。结论 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及晚期效果良好。术前心功能IV级、严重腹水以及置换机械瓣对术后早期病死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国人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随访和抗凝治疗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通过对 4 5 0 5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病人的远期临床结果随访 ,全面评价国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的远期疗效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后抗凝治疗现状 ,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1976年 5月至 1997年 5月实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 4 5 0 5例 ,共置换人工机械瓣膜 5 72 9枚。总随访率为 87% ,平均随访 5 5 6年 ( 0 80~ 2 0 17年 ) ,随访总人年数为 2 0 882 4 7病人 年。结果  30d死亡 173例( 3 84 % )。 5 8例发生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 ( 0 2 8%病人 年 ) ,2 73例 ( 1 31%病人 年 )发生出血事件 ,5例再手术 ( 0 0 2 %病人 年 )。远期随访死亡 15 2例 ( 0 73%病人 年 ) ,5年生存率 ( 96 4 9± 0 33) % ,10年 ( 92 6 9± 0 75 ) % ,15年 ( 90 78± 1 5 4 ) %。 88 8%病人了解换瓣术后服用抗凝药物的必要性 ,11 2 %病人不了解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抗凝知识的掌握、抗凝治疗检测等与病人文化水平和地区分布有密切关系。结论 远期随访结果表明 ,国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具有良好远期生存率。部分病人不了解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抗凝治疗方面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8.
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扩大成形(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一种双瓣膜置换术中扩大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7例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瓣环直径17~20mm)者,将斜行的主动脉切口经左、无冠窦交界呈倒“Y”形向二尖瓣前叶切开,切除二尖瓣叶时保留3~5mm宽的前瓣叶组织,补片扩大主动脉瓣瓣环后植入人工瓣膜。结果7例扩大主动脉瓣环直径4~7mm,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分别植入21~23mm和25~27mm人工机械瓣。无手术死亡,1例二次开胸止血。随访1~26个月,病人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双瓣膜置换术中的细小主动脉根部,Manouguian法不能有效扩大主动脉瓣环时,该术式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34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的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2349例心脏瓣膜病病人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13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7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期置换术(DVR)736例,三尖瓣置换术(TVR)9例.结果 早期病死率1995年至1999年6.81%,2000年至2004年3.22%,2005年至2007年2.82%.全组总早期病死率3.40%.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早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脑血管意外、左室破裂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等.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metallic click generated by the closure of mechanical heart valve prostheses may severely bother patients, but generated sound energy and the extent of complaints after implantation are not known. In 62 patients, after valve Replacement with St. Jude Medical (SJM) (n = 35) and Björk Shiley Monostrut (BSM) (n = 27) prostheses, sound energy was recorded with a calibrated noise level analyzer at 5, 10, and 100 cm distance from patients and correlated with their complaints. At a distance of 100 cm, the BSM valves produc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ound pressure level, 30.5 ± 5 db(A), compared to the SJM valves, 24.1 ±4 db(A) (p = 0.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shorter distances. After splitting into frequency bands the highest sound pressure levels were observed in the high frequency ranges (8 to 16 kHz) representing the metallic click. BSM valves produced higher sound levels in all frequency ranges at 1 m distance. Seventy-three percent of all patients were aware of the noise generated by the valve; 20% had disturbed sleep; and 26% preferred a less noisy valve type. Twelve of 27 patients with BSM valves wanted less noisy valves, whereas only 4 of 35 patients with SJM valves wished to have a less noisy valve type (Chi-square p = 0.003). In patients who could hear their valve measured, sound level was higher than in patients who could not. In 9 of 27 patients with BSM (33%), versus 3 of 35 with SJM prostheses (9%), the clicking caused sleep disturbances. In 85% of BSM, versus 63% SJM, patients could hear their valve (p = 0.05). Since higher sound pressure levels generated by the closing click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 rate of complaints, noise level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criterion when a mechanical heart valve prosthesis is sel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