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胸部Castleman病的X线和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目的 讨论胸部Castleman病X线和CT表现以及病理特征。资料与方法 胸部Castleman病12例,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35岁,局限型10例,弥漫型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病理上包括透明血管型10例和浆细胞型2例。X线和CT扫描;10例局限型为平均直径4.9cm大小的单发软组织肿块,位于中纵隔或肺门者4例,前纵隔和后纵隔各3例,平扫CT值平均40HU,增强扫描呈早期显著均匀强化,CT值平均133HU,延迟扫描仍持续强化,CT值平均92HU,2例伴有中央区分支状钙化,2例弥漫型表现为双侧中等量胸腔积液,纵隔内多个直径1-2cm大小的淋巴结,胸膜下小结节影和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结节影,术前CT误诊率为83.3%。结论 胸部局限型Castleman病以强化明显或中央伴有分支状钙化的巨大孤立肿物为特征,CT增强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分型,弥漫型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局限性Castleman病特征性钙化的CT表现和病理学对照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讨论局限性Castleman病特征性钙化的CT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22例局限性Castleman病中有5例合并钙化。瘤灶位于后腹膜腔者3例,前纵隔者2例。均经CT扫描和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2例局限性Castleman病5例有钙化,CT均表现为中央性分布的分支状或斑点状,其中1例伴有周边壳状钙化。增强扫描均呈显著均匀强化。病理学分型为透明血管型4例,中间型1例,分支钙化均沿增生的小血管分布。结论:中央性分支状钙化和病灶显著均匀强化是局限性Castleman病定性诊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部及腹部Castleman病的临床、CT征象与病理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为胸腹部Castleman病的患者10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CT资料,并与病理对照,对其CT征象进行归纳。结果本组10例中,呈单发病灶7例,病理为局灶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5~5.6cm,平均直径3.8cm,CT平扫呈中等密度,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4例,其中有囊变2例,伴钙化2例;增强后7例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且静脉期持续明显强化,与主动脉的强化程度接近。本组中呈多发病灶3例,病理为多中心浆细胞型;CT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病灶直径1.2~3.5cm,平均直径2.4cm;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病灶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中度强化,与邻近肌肉强化程度接近。结论单发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CT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多发浆细胞型Castleman病CT表现不典型,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对这种少见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本组患者年龄18~56岁,平均40岁。其中男7例,女3例。9例位于腹部,1例位于盆腔。4例既有CT也有MRI检查,4例仅有CT检查,2例仅有MRI检查。将影像学结果与临床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0例中局限性9例,弥漫性1例。局限型9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表现为单发肿块6例,单个较大肿块周围伴有小的子灶3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多数病变(5/7例)在动脉期和延迟扫描均持续高度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MRI平扫与肌肉相比T1WI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方式与CT一致。4例肿块(直径〉5cm)增强扫描内部见裂隙状和放射状的CT低密度区和MRI低信号区,病理证实为较多纤维成分。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明显强化。结论 腹、盆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的特点是单发肿块或单发较大肿块周围伴有小的子灶,强化密度与信号接近大动脉,较大肿块内部增强后可出现裂隙状或放射状CT低密度和MRI低信号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局灶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双源CT表现。方法 :10例均行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运用冠状位、矢状位及MPR等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10例CT平扫均表现为类圆形、椭圆形孤立、均质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部分病灶可有分叶,伴钙化3例,伴裂隙样低密度2例。单个淋巴结肿大8例,平均直径(4.57±2.82)cm;累及1组淋巴结2例;平扫CT值平均(46.78±7.29)HU。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平均CT值(120.09±16.49)HU,静脉期及延迟期显著持续强化,平均CT值静脉期(110.58±12.11)HU、延迟期(101.86±8.21)HU;周边伴增粗血管影2例。结论:CD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变部位:胸部7例,腹膜后3例,肠系膜2例,颈部1例.临床分型:局灶型10例,多中心型3例.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2例.CT表现:CT平扫示病灶均为等密度,2例伴有钙化;增强扫描示透明血管型病灶均有明显持续强化,浆细胞型病灶呈轻度~中度强化.结论: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病变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参考病理分型,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0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本组病变病理包括透明血管型8例和浆细胞型2例。CT平扫为等密度病灶,4例伴有钙化,1例伴有囊变,CT增强扫描示7例透明血管型病灶有明显持续强化,1例透明血管型病变与2例浆细胞型病灶呈轻度中度强化。5例行MR扫描,4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平扫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均为较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均有明显持续强化。结论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以透明血管型居多,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明显持续强化,且钙化常见,而浆细胞型无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MR及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以期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影像、手术及病理资料。结果 16例患者按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2例,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3例。按临床分型:为局灶型13例,多中心型3例。影像学表现:CT扫描15例,平扫表现病灶为直径1.3~20 cm[平均(6.21±4.75)cm]大小的单发、多发结节或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盆腔病变内可见簇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且与动脉几乎同步强化;浆细胞型病灶呈轻-中度强化。MR检查4例,MRI 2例,1例考虑盆腔海绵状血管瘤可能,1例后纵隔囊性占位,MRI+MRA 1例,诊断Castleman病,MRA 1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此例同时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为甲状腺实质性肿瘤。结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CT及MRI增强表现有其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浆细胞型Castleman病影像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9.
吕晓飞  张雪林  苏欢欢  王宏琢  韩路军  熊伟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80-1383
目的:探讨腹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DSRCT患者的CT表现,8例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并对其CT表现与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例DSRCT单发,5例多发;病变主要位于膀胱后方(n=5)及肠系膜间隙(n=5);CT表现为腹、盆腔内分叶状或结节状低密度肿块;可见坏死区(n=3)及钙化灶(n=4);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肿块的平均CT值各为38.9 HU5、6.1 HU6、2.5 HU。8例肿瘤病理特点均表现为瘤组织呈片状或巢状弥漫浸润性生长,中间由宽厚的纤维结缔组织分隔,3例可见瘤内坏死。结论:DSRCT的CT表现与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T有助于DSRCT的诊断、分期及定位活检。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卵巢甲状腺肿(SO)临床罕见,且无典型症状和体征,术前容易误诊。本研究分析SO的CT及MR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O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3 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0例SO均为单侧发病,右侧6例,左侧4例;其中囊实性7例,囊性2例,实性1例;肿瘤最大径1.4~15.6cm,平均(7.7±3.9)cm。 ①CT表现:7例CT检查病变均表现包膜完整,2例伴钙化。5例囊实性病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CT值79~145HU;1例囊性病变内含圆形高密度区,CT值65~98HU,增强后无强化;1例实性病变明显强化,CT值128HU。②MR表现:3例MR检查病变中,2例囊实性病变实性部分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未见强化;1例囊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变内见类圆形极低信号区。结论:卵巢甲状腺肿的MRI、CT 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7例,术前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7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中,右侧6例,左侧1例。肿瘤直径3.7~7.5cm,平均4.6cm。肿瘤平扫cT值16.2—31.7HU,平均24.3HU;动脉期增强CT值20.9—36.6HU,平均30.2HU;门静脉期增强CT值27.4~45.5HU,平均36.0HU。所有肿瘤边界清楚,瘤体自身受压变形4例,形成伪足样尖角3例。5例肿瘤推移下腔静脉,其中,2例瘤体部分包绕下腔静脉,所有病例下腔静脉形态均正常。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呈嵌入性生长,容易推移或包绕但不压迫邻近血管。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动态增强呈进行性轻度延迟强化,但动脉期强化轻微,类似囊性肿瘤。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于此病的诊断有明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洪平  彭峰  刘永桥  姚海泉   《放射学实践》2010,25(8):864-867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诊断能力。方法:本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共18例,其中女16例,男2例,年龄19~60岁,平均43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6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8例均为孤立肿物,长径1.9~4.2cm,平均长径(2.7±1.3)cm。形状呈圆形5例(27.8%),卵圆形9例(50%),边缘浅分叶4例(22.2%),边缘光滑14例(77.8%),2例(5.6%)有空气新月征,3例(16.7%)有晕征。2例(11.1%)病灶内有散在小结节状钙化,余病变密度均匀,CT值为28~47HU,平均35HU,16例增强扫描,8例有贴边血管征,1例轻度强化,5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0例强化不均匀。增强后CT值为60~110HU,平均72HU,最大强化净值为80HU,平均55HU。结论:CT发现中年女性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肺结节,边缘光滑,可伴有空气半月征及晕影,增强呈明显强化,应考虑到PSH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肾嫌色细胞癌:动态增强CT及MR表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扫描,注射流率3 ml/s;3例经MRI SE T1WI、T2WI和扰相梯度回波动态增强成像.仔细复习CT和MRI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6例嫌色细胞癌中肿瘤呈球形14例,椭圆形2例,边缘光整.所有肿瘤平扫软组织密度均匀,3例可见钙化,1例瘢痕伴钙化.肿瘤直径3.5~13.0cm,平均7.6cm.实质性肿瘤15例,1例实质期增强可见小囊变.肿瘤平扫CT值22.7~34.2 HU,平均27.1 HU;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CT值30.4~71.8 HU,平均43.3 HU;实质期CT值32.9~82.4 HU,平均51.7 HU.4例可见轮辐状强化.3例行MRI检查,MR T1WI为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1例可见中心轮辐状瘢痕,皮髄交界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强化相仿.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多位于髓质,瘤体呈球形,坏死囊变很少见,瘤肾分界截然;皮髄交界期强化低于、等于或高于肾髓质,但明显低于肾皮质,实质期强化多低于或等于皮髄交界期,少数高于皮髄交界期;轮辐状强化或轮辐状中心瘢痕超过1/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6月~2012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5例患者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表现由两名放射学医师共同分析.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肺门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直径为3.0~5.5cm,2例患者病灶中心可见放射状或颗粒样高密度钙化灶,病灶周围支气管受压狭窄.5例患者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强化或显著强化,并且可见对比剂早进晚出的特征.结论 肺门边界清晰明显持续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要考虑局灶型Castleman病的诊断,确诊需要病理.  相似文献   

15.
肺硬化性血管瘤CT分析(附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CT形态学及强化扫描表现特点。方法:1996-2001年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肺硬化性血管瘤。4例病灶均经薄层(3.0mm)CT平扫和对病灶中心层面进行延迟7min动态CDT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形态学表现,计算病灶平扫CT值与增强后病灶内部最大强化CT值差,简称CT增强值。结果:4例病灶形态均表现圆形、边缘光滑、无分叶、无毛刺和卫星病灶,病灶大小均在3.0cm以内。增强扫描4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CT增强值为70-130HU,延迟扫描6min病灶强化仍较明显。结论:病灶呈圆形、边缘光滑、无分叶、无毛刺和卫星病灶,病灶大小多在3.0c,以内,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强化持续时间长为肺硬化性血管瘤CT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部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HV-CD)的MDCT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腹部HV-CD患者术前CT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结果 11例中,9例病变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肠系膜.CT平扫:11例均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平扫CT值为(46±4) HU,部分肿块内部可见斑片样、放射状低密度影及斑点样、树枝样钙化灶.2例局部边界不清.5例周围可见增大的淋巴结.4例周围腹膜局限性增厚.动态增强扫描:9例动脉期、门静脉期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80±14) HU,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延迟期强化程度退出;2例呈中度强化,且延迟期为著;1例动脉期边缘强化明显;病变内低密度区未强化;11例病变周围均可见供血及引流血管.结论 腹部HV-CD的MD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病变内的钙化及强化程度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黏液样小管状及梭形细胞肾癌(MTSRCC)的 CT 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MTSRCC 的 CT 表现,8例均行 MSCT 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大小、位置、形态、平扫密度、强化方式和程度、有无周边侵犯、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征象。结果:8例 MTSRCC 均为单发病灶,CT 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最大直径平均为4.53 cm(1.8~7.6 cm),平扫7例呈等或稍高密度,1例呈低密度,1例伴同侧肾结石,均未见出血和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渐进性轻度强化,6例呈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其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肾脏皮质,8例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平均 CT 值分别增加26.2 HU 和33.6 HU,肿瘤与肾皮质的强化比值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分别为21.54%和33.28%。结论:MTSRCC 为好发于成年女性的较罕见低度恶性肿瘤,在 CT 上表现为边界清晰、出血坏死及钙化少见的规则肿块,可伴有同侧肾结石,具有平扫以等密度为主,渐进性轻度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1例右下胸壁Castleman病患者的CT及MRI表现。患者男, 34岁, 因CT体检发现右下胸壁肿块入院。CT表现为右下胸壁胸膜外间隙孤立性软组织肿块, 内见斑点及分支样钙化, 增强扫描呈富血供强化, 并可见腹主动脉分支供血。MRI表现为T1WI相对胸壁软组织呈等、略高信号, 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 边缘见迂曲流空血管, 弥散轻度受限, 增强模式同CT, 内见裂隙状低信号区延迟强化。病理诊断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  相似文献   

19.
王煜晅  徐龙  朱智伟  李伟大   《放射学实践》2009,24(5):495-497
目的:探讨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影像资料,其中5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4例病变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肠系膜。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5例和浆细胞型1例。CT检查5例,平扫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锐利,1例伴有钙化,1例见卫星灶,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肠系膜肿块以及1例肾上腺区域肿块明显强化,密度均匀,门静脉期持续强化;1例胰头后方肿块中等均匀强化,1例肾上腺区域肿块中等程度周边不规则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范围扩大。2例肠系膜肿块以及1例胰头后方肿块内部和周边可见粗大、扭曲的血管影。MRI检查1例,肿块位于后腹膜下腔静脉旁,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晰锐利,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CT是诊断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多数透明血管型病变具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身不同部位Castleman病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Castleman病的增强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男性7例,女性13例。20例病灶均边界清楚,25%的病灶存在钙化,75%的病灶密度均匀,CT增强表现为2种不同的强化方式,分别为渐进性强化10例,持续性强化10例。结论 Castleman病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实性肿块,增强CT中渐进性强化和持续性强化对Castleman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