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甘油果糖复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甘油果糖复合神经阻滞和单纯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50例症状较重而无手术适应证的CEH患者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25例,应用得宝松、弥可保、利多卡因混合液于患侧C2椎旁、耳大、枕大、枕小神经阻滞;联合治疗组25例,在神经阻滞的同时每天应用甘油果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连续5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d、1周、2周、3周、4周的疼痛评分(NRS)与颈椎活动度评分(ROM),以及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和血糖水平。结果神经阻滞组治疗后2周内NRS和RO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后4周的NRS和ROM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各时间点的NRS和ROM评分均明显低于神经阻滞组(P<0.01)。结论甘油果糖复合神经阻滞治疗CEH安全、有效,是严重CEH患者较好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治疗急性颅腩外伤后重度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对14例急性轻度颅脑外伤后重度头痛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CEH)的标准确定为CEH.根据体征行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颈2横突阻滞,应用曲安萘得10mg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每个穿刺点注射3ml.结果:治疗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的随访中,疼痛程度数字评分、颈部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疼痛消除12例,疼痛程度明显减轻(视觉模拟评分<3)2例,疗效满意.结论:神经阻滞对于缓解急性颅脑损伤后的CEH的疼痛程度有显著的疗效.可明显缩短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神经阻滞治疗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皮质醇类药物行神经阻滞对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头痛患者31例,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CEH)的标准确定为CEH进入本研究。应用曲安萘德10 mg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行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颈2横突阻滞,每个穿刺点注射3 ml。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3天、5天和30天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颈项僵硬和颈部活动度的自我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疼痛程度数字评分8.4±1.0比较,神经阻滞治疗后1天、第3天、第5天和第30天时分别为1.9±0.9,2.3±1.1,1.0±0.9,0.7±0.8。与治疗前颈部僵硬和颈部活动度自我评价2.8±0.8比较,治疗后1天、第3天、第5天和第30天时分别为1.7±0.6,1.3±0.6,1.3±0.4,1.0±0.2。神经阻滞治疗后头痛明显减轻,颈部僵硬和活动度明显改善。结论:皮质醇类药物行神经阻滞对于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浓度大容量与常规浓度剂量的利多卡因混合镇痛液在颈源性头痛神经阻滞治疗上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用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108例患者,分为2组各54例。治疗组以0.1%利多卡因60~80mL加得宝松0.5rnL、甲钴胺1mg。对照组以0.5%利多卡因40mL加得宝松0.5mL、甲钴胺1mg分别行枕神经、Q横突、颈部竖棘痛点阻滞,注射镇痛液3~5mL。每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评价2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不良反应。结果2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时的头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低浓度大容量利多卡因用于颈源性头痛的神经阻滞是一种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颈2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老年人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60岁以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颈2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组(Ⅰ组),颈2脊神经节阻滞治疗组(Ⅱ组),各28例,随访12个月,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d,1周,1、3、6、12个月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和颈部活动度结果(ROM)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RS和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NRSⅠ组下降至(4.1±0.9),Ⅱ组下降至(5.0±1.1);ROMⅠ组下降至(1.9±0.9),Ⅱ组下降至(2.5±1.0),Ⅰ组疗效明显优于Ⅱ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无神经及动脉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2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老年人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30例,其中颞部疼痛患者行耳颞神经阻滞,顶枕部疼痛患者行颈椎旁神经阻滞,均配合手法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30例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总有效率93.3%;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针对颈源性头痛的不同部位采用神经阻滞并联合手法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对17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颈椎旁神经阻滞,n=88)和治疗组(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n=90),根据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及头痛发作次数的改变,来判定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7天后,疼痛评分、头痛发作次数治疗组比对照组均有明显的降低,两组之间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在随访3个月、6个月后两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能够有效迅速地缓解颈源性头痛。  相似文献   

8.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先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再于患侧枕部和上颈部最多见最敏感的3个压痛点行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B组为对照组,只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每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指标和3个月、6个月后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明显疗效,但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9.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颈2横突和二者联合阻滞三种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CEH)的标准,选择74例头痛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行外周神经(枕大、枕小或耳大神经)阻滞(25例)、颈2横突注射(24例)和二者的联合治疗(25例),各组使用剂量相等的二丙酸倍他米松与倍他米松磷酸钠(得宝松)1ml与甲钴胺(弥可保注射液)0.5mg溶于0.4%利多卡因,每个穿刺点注射3ml,隔周注射1次,共治疗2次。结果:在治疗后第2周、1个月和3个月的随访中,各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每周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有随时间推移效果降低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治疗前外周、颈2和联合组NRS7.38±2.09、6.98±2.18和7.66±1.91相比,治疗后2周时3组的相应NRS为2.38±2.99、3.63±3.62、2.82±2.84;1个月时为3.70±3.32、4.42±3.28、3.32±3.10;3个月时为4.08±2.75、4.85±3.25、4.08±2.75。治疗前后3组颈部活动度(ROM)明显改善,组间区分不明显,但颈项僵硬主观缓解感后两组好于前者(P<0.05)。治疗后即刻在颈2阻滞和联合组出现3例头晕,观察期内3例出现激素副作用。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颈2横突注射和二者的联合治疗对于缓解CEH的疼痛程度和颈项僵硬均有显著的疗效,但外周神经阻滞操作更为简单、安全,在三种方法中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紧张型头痛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对14例轻度颅脑损伤后出现重度头痛、按照国际头痛协会诊断标准确定为紧张型头痛的患者,根据查体体征行神经及痛点阻滞,应用曲安奈德10mg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选择相应的压痛点每个点穿刺注射3ml,配合口服塞来昔布和乙哌立松,观察治疗前后头痛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头痛发作程度明显减轻,头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以神经阻滞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后紧张型头痛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颅脑手术后头痛的综合治疗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疼痛科协助下综合治疗颅脑手术后头痛的效果。方法将30例颅脑手术后颅内情况稳定但出现严重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疼痛科协助下行神经阻滞为主的综合治疗)和对照组(n=15,继续神经外科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后至出院的住院天数以及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手术后至出院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减少(P<0.01),检查费和药费明显降低(PP<0.01),床位费亦降低(P<0.05)。结论疼痛科协助下对颅脑手术后头痛患者行神经阻滞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星状神经节阻滞(SGB)配合天舒胶囊与单独SGB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4,采用SGB配合天舒胶囊治疗)和对照组(n=46,单纯SG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d、3d、1周、1个月和3个月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R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NRS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试验组治疗后3d、1个月和3个月的NR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SGB配合口服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起效快、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失禁的效果。方法 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本院收治的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患者226例,筛选出排便失禁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40)、针灸组(n = 40)和观察组(n = 40)。术后1个月,三组均接受提肛锻炼,另外,针灸组接受针灸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共3个月。治疗前,治疗1、2、3个月分别检测各组大便失禁克利夫兰评分(CCF-FIS)、肛门直肠压力、盆底表面肌电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前,三组CCF-FIS、肛门直肠压力、盆底表面肌电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F < 2.943, P> 0.05)。治疗后,三组CCF-FIS均下降,肛门直肠压力、盆底表面肌电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F > 5.235, P< 0.01);不同时间点,针灸组和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优于针灸组(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疗效与肿瘤位置高低有关(χ2 = 5.230, P< 0.05),治疗后各时间点疗效与术中是否行盆腔自主神经保存术(χ2 > 5.657, P< 0.05)、术后是否增加放疗(χ2 > 4.329, P< 0.05)有关。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组复发率(8.6%)低于针灸组(35.7%)和对照组(35.0%) (χ2> 5.976, P< 0.05),三组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针灸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直肠癌保肛患者术后排便失禁症状,促进肛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针对性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所致单侧空间忽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针对性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所致单侧空间忽略的治疗效果。方法108例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随机分为作业组54例,采用包括作业疗法的综合康复疗法;对照组54例,采用无作业疗法的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二等分线段、数字划销、临摹试验、填表盘测评对异常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测试的异常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其中作业组各项测试的异常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针对性作业疗法改善单侧空间忽略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四子散加粗盐循经热熨对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施予四子散加粗盐循经热熨,每天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干预4周。观察干预前、干预2周后和干预4周后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干预4周后,试验组上下肢痉挛程度、综合痉挛量表得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改善(P<0.01);干预4周后,试验组上下肢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综合痉挛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痉挛量表总分与腱反射得分的时间效应与处理效应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与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四子散加粗盐循经热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庆大霉素复合罗哌卡因与曲安缩松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早期疗效。方法9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曲安缩松组,分别用庆大霉素复合罗哌卡因或曲安缩松行外周神经阻滞。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d、3d、1周、2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的治疗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卡马西平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数字评分(NRS)均较治疗前降低,罗哌卡因组治疗后1d、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的NRS值均优于曲安缩松组。结论庆大霉素复合罗哌卡因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较好;曲安缩松对三叉神经痛亦有一定效果,可用于病情不太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2 suprascapular nerve block techniques in adhesive capsulitis. DESIGN: A single-blinded, randomized, comparative clinical trial. SETTING: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Turkey. PARTICIPANTS: Forty-one patients with adhesive capsulitis. INTERVENTIONS: Suprascapular nerve block with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group A, needle tip guided by superficial bony landmarks, or group B, near-nerve electromyographically guided technique. MAIN OUTCOME MEASURES: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score for pain severity and range of motion (ROM) were assessed before the injection and at 10 and 60 minutes after it. RESULTS: Active and passive ROM changes and VAS score changes from baselin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each group (P<.05). Passive ROM changes within time after the injec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2 groups in all planes except glenohumeral abduction. Achieved VAS score changes in the groups withi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P=.001). The VAS score difference after the suprascapular nerve block was more prominent in the near-nerve electromyography group. CONCLUSION: The near-nerve electromyography technique for suprascapular nerve block was more successful in providing and maintaining pain relief for up to 60 minu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