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鲁荣华  杨群  杨列永  李苓 《肝脏》2012,17(4):254-255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HBV DNA阳性肝细胞癌(HCC)的效果及其预后.方法 HBV DNA阳性(>103拷贝/mL)的HCC患者122例,随机分为TACE+恩替卡韦治疗组(60例)和TACE组(62例),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 DNA定量、实体瘤体积变化和2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1年及2年后,治疗组HBV DNA定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x2=26,34,P<0.05;x2=14.69,P<0.05),Child-Pugh积分较对照组降低(7.15±1.25与8.34±1.66,7.40±1.52与9.89±1.63),治疗组和TACE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37.1%( P<0.05),实体瘤缩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05;x2=0.02,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TACE治疗可改善HBV相关性HCC患者的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拉米夫定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HBV DNA阳性合并肝硬化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将60例HBV DNA阳性合并肝硬化中、晚期HCC患者随机分为TACE 拉米夫定治疗组(30例), 单纯TACE对照组(30例),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HBV DNA定量、Child-pugh积分及2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1年及2年后,治疗组HBV 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 = 9.788, P = 0.002, χ2 = 3.962, P = 0.047), 肝功能Child-pugh积分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7.13±1.30 vs 8.44±1.79, 7.40±1.35 vs 9.09±1.76, 均P<0.05). 治疗组和TACE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36.67%(P<0.05).结论:TACE联合应用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合并肝硬化的HCC患者, 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保护患者肝功能, 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病毒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抗病毒联合TACE治疗7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CC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单独行TACE患者81例对比,观察比较两组患者1、2年生存率、肝功能Child-Pugh积分及HBV DNA定量的变化。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实验室检查及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果治疗1、2年后,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01),肝功能Child-Pugh积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66.67%和59.2%、36.67%(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TACE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CC的患者,可抑制HBV复制,保护患者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抗病毒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肝后中晚期肝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抗病毒对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乙肝后中晚期肝癌的作用。方法 60例HBVDNA阳性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TACE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拉米夫定抗HBV,比较两组治疗1月和3月后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DNA水平,治疗3月后实体瘤缩小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生存期。结果治疗后1月、3月治疗组ALT、TBil、HBVDNA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治疗后3月AST、AFP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ALB较对照组升高(P〈0.05),Child-Pugh分级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治疗后3月两组实体瘤缩小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对TACE治疗的乙肝后中晚期肝癌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治疗组及单用阿德福韦酯对照组,每月查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每3个月检测HBV—M、HBVDNA,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结果:12个月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均明显恢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治疗组在抗肝纤维化程度方面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肝爽颗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肝爽颗粒,两组均观察48周。结果在观察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ALT为(22.3±12.5)U/L,AST为(43.2±13.3) U/L,ALB为(40.9±1.9)U/L,TBIL为(26.8±11.6)μmol/L,其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1);对照组治疗前肝功能Child B级14例(47%),Child C级16例(53%),治疗后Child A级5例(17%),Child B级11例(37%),Child C级14例(46%),治疗组治疗前肝功能Child B级13例(36%),Child C级17例(64%),治疗后Child A级14例(47%),Child B级12例(40%), Child C级4例(13%);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下降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转阴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肝爽颗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周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周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队列研究方法,将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成三组,替比夫定(LDT)组32例,拉米夫定(LAM)组31例,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病毒学、生化学、凝血酶原时间(PT)、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变化情况。结果LDT组患者HBVDNA水平显著下降,HBVDNA转阴率优于LAM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和48周LDT组患者血清HBeAg阴转率及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Ⅱ、AST、TBil明显下降,肝纤维化指标改善,Child—Pugh计分下降,在24和48周,LDT组和LAM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T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能有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HBvDNA阳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HBVDNA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2例被随机分为拉米夫定联合’rACE治疗组32例和TACE治疗30例,观察两组HBvDNA水平、实体瘤应答和1年生存率。结果联合组治疗前HBvDNA水平为(6.3±2.1)×10copies/ml,治疗1年为(7.1±1.5)×103copies/ml,对照组治疗前HBVDNA水平为(6.5±1.9)×10copies/ml,治疗1年为(7.1±1.7)×10’copies/ml(P〈0.05);联合组1年生存率为59.4%,对照组为43.3%(P〈0.05);联合组患者部分缓解、稳定和恶化率分别为43.8%、34.4%和21.9%,对照组则分别为40.O%、30.0%和30.0%(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TAcE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 HBV 相关终末期肝细胞癌(HCC)患者在内科保肝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抗 HBV 治疗的获益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初次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的晚期 HCC 患者105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A 组,n =44)和抗病毒治疗组(B 组,n =61),随访96周,通过 Karnofsky 评分、Child -Pugh 评分、MELD 评分及生存率的比较,评价患者受益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预后分析采用 Kaplan -Meier生存分析。结果随访至治疗24周时,B 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肝功能与 A 组相比改善明显,Karnofsky 评分明显提高(t =4.785, P =0.031),Child -Pugh 评分明显降低(t =5.015,P =0.028);至96周时,B 组患者 Karnofsky 评分(t =8.578,P =0.016)、Child -Pugh 评分(t =6.774,P =0.021)、MELD 评分(t =9.014,P =0.008)与同期 A 组患者相比明显改善;随访96周时 B 组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 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7.2% vs 45.5%,P =0.026)。结论给予 HBV 相关终末期 HCC 患者有效抗病毒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延长其生存期,从而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0.
倪鎏达  周峰  傅青春  陈成伟  王晓今 《肝脏》2008,13(3):195-198
目的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细胞癌(HCC)多模式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内科治疗稳定后,147例伴肝硬化失代偿HCC患者接受不同介入模式的治疗,其中36例采用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A组),54例采用肝动脉节段性化学栓塞治疗(S-TACE,B组),57例采用S-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RFA)或(加)无水乙醇局部注射(PEI)的多模式介入治疗(C组)。结果随访6~72月,A组、B组和C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月、9.4月(P〈0.05)和13.7月(P〈0.01和P〈0.05);累计生存率6个月分别为22.2%、51.8%(P〈0.05)和75.44%(P〈0.01),12个月分别为5.6%、31.5%(P〈0.05)和40.35%(P〈0.05),24个月分别为0、9.3%和19.30%(P〈0.05);AFP复常率分别为23.3%、60.5%(P〈0.05)和71.1%(P〈0.01);瘤体缩小(〉50%)分别占8.3%、31.5%(P〈0.05)和50.9%(P〈0.01)。单变量分析显示包括HBV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吲哚氰绿15min储留率(ICGR,s)、门静脉癌栓、介入模式及甲胎蛋白术前升高者介入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多模式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HCC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核苷类抗病毒治疗伴活动性肝硬化肝癌(HCC)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伴活动性肝硬化HCC术后患者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组23例,采用手术切除或TACE术后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其中:①拉米夫定(LAM)组7例,100 mg/d,口服;②恩替卡韦(ETV)组16例,0.5 mg/d,口服;疗程1年以上,两组保肝基础治疗无差异。结果治疗48周和96周时结果提示,接受ETV治疗后血清HBVDNA水平基线的平均降幅及应答率均大于LAM治疗者,LAM组和ETV组在治疗48周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71.4%与81.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和Child-Pugh计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48周和96周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8.2%与60.8%,而对照组分别是50.0%与3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M、ETV抗病毒治疗伴活动性肝硬化HCC能快速、强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最大限度的延缓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预防治疗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阴性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对病毒激活的影响。方法 将45例HBV DNA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接受TACE治疗,观察组于TACE治疗前1周开始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未行抗病毒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微粒发光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TACE后血清HBV DNA转阳和肝衰竭发生率及生存率情况。结果 在治疗24 w,观察组血清HBV DNA水平仍为<2 lg IU/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0±2.86) lg IU/mL(P<0.01),观察组HBV DNA转阳率为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4%(P<0.05);观察组肝衰竭发生率为0.0%,对照组为22.7%,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 w,观察组血清ALT为(56.75±20.74) I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78±42.75) IU/L,PTA为(48.65±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74±7.42)%(P<0.05);在24 w,观察组血清ALT水平和Child-Pugh评分分别为(50.73±18.45)IU/L和(6.26±1.4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48±30.56) IU/L和(7.84±1.65) 分,PTA为(52.45±9.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56±6.78)%(均P<0.01);两组近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 a生存率为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4%(P<0.05)。结论 对接受TACE治疗的HBV DNA阴性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预防性治疗可以抑制HBV再激活,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癌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检测193例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的肝癌患者在TACE治疗前血清HBV DNA载量,分析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栓塞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在193例患者中,介入治疗术后2年内共有169例(87.6%)患者肿瘤复发;血清HBV DNA阳性(≥5×102copies/ml)138例,平均血清病毒载量为6.20±1.12lg copies/ml;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 B级或C级、多发肿瘤、肿瘤最长径大于3cm、血清HBV DNA≥5×102copies/ml患者肿瘤复发的相对危险性较高,无肿瘤复发生存期较短。结论肝癌患者血清HBV DNA≥5×102copies/ml是TACE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癌化疗后肝炎发生的病因,探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化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疗效。方法收集明确诊断乙型肝炎后肝细胞癌患者120例,男108例,女12例,年龄28~85岁,平均(53.88±12.16)岁。肝癌患者均接受1次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并分为抗病毒治疗组35例;未行抗病毒治疗组85例。抗病毒组中TACE前2周23例服拉米夫定;12例服阿德福韦酯,维持抗病毒治疗TACE后4周为观察终点。随访4周后,监测2组患者TACE前后肝功能及HBV载量水平变化和肝炎发生情况,观察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HBV再激活肝炎的疗效。结果肝细胞癌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33例,化疗后未再激活87例,HBV再激活发生率为27.50%。HBV再激活肝炎23例,发生率为69.70%;化疗药物性肝炎11例,发生率为12.64%,2种肝炎的发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抗病毒治疗组与未抗病毒组之间HBV再激活肝炎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5.78,P〈0.05),2组间药物性肝炎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细胞癌化疗后发生HBV再激活肝炎和化疗药物性肝炎;HBV再激活肝炎的发生较化疗药物性肝炎多。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可明显降低肝细胞癌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苷类抗病毒药治疗对HBV DNA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不同药物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入院时432例HBV DNA阳性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230例为抗病毒组(根据服用不同抗病毒药又分为3组),20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的生存率及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 DNA转阴率的差异,同时比较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12周的生存率差异和生化指标及HBV DNA阴转的差异。结果:①治疗12周生存率抗病毒组为70.70%,对照组为58.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12周HBV DNA阴转率,抗病毒组为69.06%(96/139),对照组为32.29%(31/9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不同抗病毒药物中12周生存率,恩替卡韦组为73.30%,拉米夫定组70.50%,替比夫定组67.70%,3种药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2周时患者TBil、PTA、HBV DNA转阴率拉米夫定组分别为(83.63±99.47)μmol/L、(58.57±16.69)%、65.08%,替比夫定组分别为(102.33±113.58)μmol/L、(55.61±15.98)%、69.23%,恩替卡韦组分别为(70.66±108.86)μmol/L、(57.46±17.12)%、74.00%。3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预后及肝功能,常用的3种核苷类药物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8年3月在南方医院肝肿瘤中心首次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170例,包括恩替卡韦治疗组114例,对照组(未抗病毒治疗)56例。记录治疗前基线的人口学资料,ALT、AST、TBil、Alb、PLT和Child-Pugh分级,HBeAg和HBV DNA水平,AFP、BCLC分期,以及治疗后4~8周的HBV DNA水平,ALT、AST、TBil、Alb和Child-Pugh分级变化和治疗后长期的生存状况。观察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临床获益(总生存期)。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治疗前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以发现与乙型肝炎再活动的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总生存期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生存曲线间差异性。结果恩替卡韦治疗组患者乙型肝炎再活动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15.79%vs 16.07%,χ2=0.002,P=0.962)。PLT水平在乙型肝炎再活动组与无乙型肝炎再活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83,P=0.02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水平是乙型肝炎再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00,P=0.015)。恩替卡韦组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56.20%、30.30%和13.20%,对照组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60.60%、27.20%和16.30%,两组在总体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75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TACE术后HBV复制,从而减少TACE治疗的肝毒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移植患者术后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预防下乙型肝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253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移植患者术前即开始给予核苷(酸)类似物预防,术中和术后均给予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处理。结果在253例肝移植患者中,死亡29例(11.5%);术前基础病为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的病死率为21.2%,显著高于非肝癌患者的5.2%(P=0.000);乙型肝炎复发16例(6.3%);复发后均停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调整核苷(酸)类似物,结果患者HBV DNA均<500IU/ml,肝功能稳定;Log-rank检验显示乙型肝炎复发后及时治疗对患者生存无明显影响;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术前HBeAg阳性、HBV DNA≥105IU/ml、HCC和HBV/YMDD变异是乙型肝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能够有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后,仍有乙型肝炎复发,其对生存率的影响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因免疫性基础疾病等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慢性HBV感染者,应用核苷类药物预防治疗HBV再激活及免疫性疾病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31例HBV感染并因免疫性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分为3组:A组41例,血清ALT正常,HBV DNA载量≤1×103 copies/ml;B组67例,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 ULN),1×103 copies/ml<HBV DNA载量<1×104 copies/ml;C组23例,ALT≥2×ULN,HBV DNA载量≥1×104 copies/ml,应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每3个月随访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结果口服核苷类药物可明显抑制病毒复制,有利于控制免疫性疾病活动。如不给予核苷类药物治疗,当HBV DNA载量〉1×103 copies/ml时HBV DNA复制和免疫性疾病活动风险更高。但无论病毒载量高低,采用单药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均出现良好应答。对拉米夫定单药或加用阿德福韦酯应答不良者,恩替卡韦治疗仍可获得理想应答。结论因免疫性疾病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无论HBV DNA载量是否高于正常值,均应给予核苷类药物治疗,且应尽早使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并预测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8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经1次或多次TACE治疗后,分别于治疗后第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CT扫描评估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并计算生存率。[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观察3年(或者观察至死亡),80例患者共进行了163次TACE,按Child-pugh分级A级48例(60.0%),B级32例(40.0%);肿瘤大小5cm 18例(22.5%),5~10cm 42例(52.5%),10cm 20例(25.0%);行1、2、3、4次TACE的患者分别为12、56、9、3例;1、2、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1.3%、43.8%和17.5%,肿瘤直径5cm患者TACE后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肿瘤直径为5~≥10cm患者。[结论]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延长生存期,初始肿瘤的大小是决定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