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肛门直肠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包括痔(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直肠脱垂、直肠息肉和肛管直肠癌等.我院1997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住该类患者3286例,通过10a的临床观察,积累了较丰富的护理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手术治疗肛瘘106例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门直肠瘘简称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之间的异常通道,其发病率高,在肛肠科仅次于痔[1].大多为肛周脓肿的后遗症,主要侵犯肛管,涉及直肠较少,是与会阴区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的肛隐窝,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结核、克隆病等引起的特异性感染,直肠肛管外伤继发感染也可形成肛瘘.肛瘘的发生与性激素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在青春期个体自身的性激素开始活跃,特别是肛腺增殖明显.由于男性肛腺分泌旺盛较女青年更加明显,且男性括约肌发达,肛腺排泄不畅,更易引起肛瘘.  相似文献   

3.
肛瘘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瘘是指经肛管或直肠下段到肛门周围皮肤的瘘管,也叫肛漏或痔漏,是外科常见病。肛瘘多因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后,由于脓液或粪便仍从原来的感染灶进入脓腔,引流不畅,日久脓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瘘管。少数为结核性所致。肛瘘病人非常痛苦,肛门处经常流脓,刺激周围皮肤,引起湿疹、痒痒、伤口经久不愈合。  相似文献   

4.
袁嘉陵 《四川中医》2002,20(5):66-66
高位复杂性肛瘘累及肛管直肠环,治疗较为困难,作者采用中医外治一处切断肛管直肠环治疗35例均获痊愈,出院后随访3年,无一例复发及出现肛门失禁。  相似文献   

5.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称为肛管直肠瘘,简称肛瘘.1975年我国的衡水会议对肛瘘进行了统一标准分类法:以外括约肌深部划线为标志,瘘管经过此线以上为高位,此线以下为低位.只有单一的内口、瘘管、外口的称为单纯性肛瘘.  相似文献   

6.
肛瘘又称肛管直肠瘘,是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一般由内口、瘘管、外口3部分组成.它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肛门五大常见病之一,其中高位复杂性肛瘘是被公认的外科领域难治性疾病之一[1].肛瘘在我国的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1.67%~3.60%,国外约为8% ~ 25%.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5∶1[2].针对肛瘘的发生,国内外众多学者分别从解剖学、胚胎学、免疫学、细菌学以及性激素水平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肛腺感染学说是目前公认的肛瘘发病学说[3],肛腺往往是感染进入的门户,临床上大约有95%的肛瘘均是由于肛腺感染引起的.手术是治愈肛瘘的根本方法[4].  相似文献   

7.
陶双友  何丽英 《新中医》2012,(7):230-231
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是肛周脓肿的慢性化阶段,其临床表现特点主要为肛门硬结、局部反复破溃流脓、疼痛、潮湿及瘙痒等。据最近资料统计,在我国肛瘘发病率约占肛门直肠疾病总发病率的3%,其特征为瘘管内口多位于肛窦内,管道穿过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经常有脓性分泌物由外口流出,每因外口闭合而致局部肿痛,继而在原外口处或附近重新溃破出脓,如此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肛瘘很难自愈,传统的治疗方法常以手术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为辅助手段。笔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治愈肛瘘患者1例。结果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8.
王妍 《中医杂志》2003,44(Z1):96
肛门直肠瘘简称肛瘘,是肛周脓肿的续发病,是肛窦感染发炎沿肛腺管蔓延扩散到肛门直肠间隙或肛管皮下与粘膜下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多形成肛瘘.本病例因肛周脓肿后外口尚未破溃而形成半瘘,粪便经感染肛窦形成的内口进入脓腔,长久积存而形成粪石.  相似文献   

9.
肛肠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内压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量肛管直肠内压观察痔、肛裂、肛周脓肿、低位肛瘘等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内压的变化,结果显示:肛裂、肛周脓肿病人手术前肛管直肠静息压明显高于正常人,肛管舒张压低于正常人,手术后压力恢复正常。肛管后正中松解术、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及低位肛瘘切开挂线术后肛管最大收缩压均有所下降,但经统计学处理,与正常人组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手术切断内括约肌下缘及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不会影响肛门的总体功能。  相似文献   

10.
肛旁脓肿是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而成的 ,是肛肠科常见疾病 ,我院自 1996~ 1999年共收治 15 8例 ,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 8例中男 113例 ,女 4 5例 ;年龄 14~72岁 ,平均 4 3岁。肛门周围脓肿 76例 ,坐骨肛管间隙脓肿 4 6例 ,其它 36例 ;合并痔疮 2 3例 ,肛瘘 12例。1.2 治疗方法 :136例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并同时切开原发瘘管 ,患者均在骶管麻醉下取截石位 ,常规探查直肠 ,排除其它疾病 ,用探针进入脓腔 ,证实有窦道后 ,探针穿出内口 ,沿着窦道切开内括约肌、肛管粘膜 ,直达窦道内口 ,行…  相似文献   

11.
党永庆 《陕西中医》1997,18(11):528-528
<正> 人体直肠长约12~15cm,上与乙状结肠相接,下与肛管相连。肛管长约3cm,其外口部为肛门,亦是消化道末端。在直肠与肛管间有较多细微解剖结构及精密功能,肠腔内的粪便必须经此排出体外,人体的一些重要病变好发于此。若肛管直肠产生病变或功能异常,必然引起粪便异常或通过障碍的疾病发生。临床上以便血占肛门直肠疾病的10.8%。  相似文献   

12.
<正>肛瘘是肛门直肠瘘的简称,是临床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手术是治疗肛瘘的重要手段。因肛门每日排便的特殊生理功能,污染严重,故肛瘘切口一般不予缝合,易导致术后创面恢复缓慢,增加患者的病苦,所以促进术后创面的愈合对  相似文献   

13.
肛肠疾病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飏  顾兴平  刘青  颜洪亮  余嘉  苏甫  卿梅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2988-2990
目的通过肛管测压研究肛肠手术前后肛管直肠的动态功能。方法对肛肠科不同病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前后进行肛管舒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长度、排便动作等进行测定,对比。结果手术前后肛管功能变化:痔疮P>0.05,;肛裂P<0.01;肛瘘P<0.01或P<0.05;PPH与外剥内扎术比较P>0.05,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与肛瘘切开挂线术比较P<0.05。结论痔疮手术对肛管功能无影响;肛裂术后肛管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肛瘘手术对肛管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优于肛瘘切开挂线术,PPH优于外剥内扎术。肛管直肠测压为评定肛肠手术前后的肛管直肠动态功能提供科学客观的标准,对肛管直肠功能的鉴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可用于指导临床改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肛瘘是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病,是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多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症,相当西医的肛瘘。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气阴两虚两个证型。嘲主要表现:实证主要为瘘口脓多黄稠,有粪臭味,按之有硬索。肛周瘙痒,排脓不畅时局部红肿疼痛,伴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虚证主要为瘘口凹陷、脓汁稀少、肛周瘙痒、皮色紫暗、神疲乏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在肛门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术后橡皮筋脱落时间为分组依据将62例高位肛瘘病例分为3组,试验1组<10 d,试验2组10~16 d,试验3组>16 d。分别观察3组手术前后的肛管直肠压力测定(静息压、收缩压、排便压改变率)、痊愈后wexner评分。结果试验1组wexner评分与试验2组和试验3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痊愈后wexner评分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静息压下降率的Pearson的相关系数为0.579(P=0.00)。结论在高位肛瘘挂线术后的肛门功能评估中,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和wexner评分具有一致性,且肛管直肠压力测定(静息压、收缩压、排便压改变率)较wexner评分评估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6.
肛瘘系指与肛门直肠或肛门周围相通的管道的疾病,多是肛门周围脓肿破溃后经常流脓水不止者。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亦有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常不止一个。主要病因为原发内口继发感染,使污染物不断由此及进入感染灶,长期慢性炎症及反复感染,使局部形成纤维化管壁,弯曲  相似文献   

17.
<正>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同的一种异常管道,称为肛管直肠瘘,简称肛瘘,中医亦称痔瘘或肛漏。其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继发性外口组成,特征为瘘管内口多位于肛窦内,管道穿过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经常有脓性分泌物由外口流出,反复发作,经久不愈[1]。尤其是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肛管直肠环瘘管切除全缝合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的疗效。方法:将50例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行保留肛管直肠环瘘管切除全缝合术,对照组行切开挂线引流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肛门畸形、肛门功能状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VAS评分、肛门畸形发生率、部分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lt;0.05),创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lt;0.05);两组治愈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保留肛管直肠环瘘管切除全缝合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能减轻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肛瘘的中西医诊治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但一般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据最近资料统计,在我国肛瘘发病率约占肛门直肠疾病总发病率的3%。其特征为瘘管内口多位于肛窦内,管道穿过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经常有脓性分泌物由外口流出,每因外口闭合而致局部肿痛;继而在原外口处或附近重新溃破出脓,如此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复杂肛瘘是外科的难治性疾病,手术是治疗肛瘘的重要手段。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引流脓液,根治瘘管,保护括约肌的完整性和肛门功能。现将目前肛瘘的中西医诊治近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肛肠疾病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应用。方法:将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上海市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行手术治疗的826例肛肠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246例、单纯外剥内扎术115例、外剥内扎结合内痔套扎术(Automatic Ligation of Hemorrhoids,RPH)153例、低位肛瘘切除术177例、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术135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定肛管直肠压力。结果: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后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明显低于术前,肛管舒张压高于术前(P<0.05),但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外剥内扎术术后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明显低于术前,肛管舒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高于术前(P<0.05);外剥内扎结合内痔套扎术术后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明显低于术前,肛管舒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高于术前(P<0.05);低位肛瘘切除术术后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均高于术前(P<0.05),而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术术后直肠静息压高于术前,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低于术前(P<0.05),而与肛管最大收缩压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肛肠疾病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准确判断手术效果及患者恢复情况,为医师的进一步诊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