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例结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3月首次治疗的19例结直肠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9.3%和69.4%.非扩大切除术者(即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核分裂和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1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方法: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化研究,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13例中3例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2例复发,1例良性胃肠道间质瘤3年内死于肿瘤,4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半年到3年内死亡,其余均健在,肿瘤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分叶状、多发性,肿瘤细胞以梭形或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CD34。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肿瘤,熟悉该肿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对避免误诊为肌源性,神经源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5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形态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探讨肿瘤的组织来源和分型。方法 对58例GIST进行光镜观察,用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波形蛋白、CD117(c-Kit)、CD34等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58例GIST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性肿瘤的86.6 %(58/67);其中梭形细胞为主者41例,伴有上皮样细胞者12例,单纯由上皮样细胞组成者5例,瘤细胞呈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弱嗜酸,常见核端空泡,有时呈印戒样或透明细胞样;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性巢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标记物表达阳性率波形蛋白为100 %(58/58),CD117 94.8 %(55/58),CD34 79.3 %(46/58)。结论 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光镜形态与真性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极为相似,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46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6例GIST中良性8例,交界性14例,恶性24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6%及67.4%,Desmin及S-100少数病例灶性阳。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直肠间质瘤1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外科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对2003年以来的16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11例,女5例,发病年龄27~81岁。9例患者无症状,7例有症状者表现为便血4例,排便困难2例,便形改变2例,肛周疼痛1例。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直肠肿物切除(Mason术)7例,经肛门肿物切除术5例,腹会阴联合切除(Miles术)3例,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1例。肿瘤直径最小0.4cm,最大者18.5cm,其中小于2cm6例,2.1~5cm7例,5.1~10cm2例,大于10cm1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15例,CD34阳性12例,Desmin阳性2例,SMA阳性4例。2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直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伊马替尼对复发转移的间质瘤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8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87例胃肠道间质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GISTs均为成年人,年龄28 ~ 73岁,平均53岁。发生于胃56例,小肠29例,结肠2例。镜下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以不同的比例构成。瘤细胞vimentin均阳性,CD117,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SMA、S-100在肿瘤向平滑肌和神经方向分化时阳性。结论 GISTs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特征为CD117,CD34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位于直肠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5年12月间收治的11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免疫组化检测CDll7、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72.7%,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考虑为GIST者3例(27.3%),本组均经手术治疗,行Dixon术6例,Miles术3例,局部切除2例。经随访18~150个月,死亡2例,其余9例均存活且无复发。结论:直肠间质瘤临床少见,生物学行为多变,具有潜在恶性,手术是唯一能治愈的方法,根治性切除较局部切除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1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方法: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化研究,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13例中3例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2例复发,1例良性胃肠道间质瘤3年内死于肿瘤,4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半年到3年内死亡,其余均健在.肿瘤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分叶状、多发性.肿瘤细胞以梭形或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CD34.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肿瘤,熟悉该肿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对避免误诊为肌源性、神经源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和靶向药物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0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3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生存情况采用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结果:直肠间质瘤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69%、60%。高风险度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5%、46%。获得完整切除肿瘤组和未获得完整切除肿瘤组患者1、3、5生存率分别为100%、77%、63%和80%、2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结论:直肠间质瘤患者5年生存率低,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靶向药物是提高疾病总生存率关键。  相似文献   

10.
10例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许多学者通过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对胃肠间质瘤 (gastri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进行研究。我院近两年来收治 10例胃间质瘤 ,现将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 10例中 ,男性 5例 ,女性 5例 ,年龄 4 0~ 75岁。主要症状为上腹隐痛伴黑便 ,体征以上腹部包块为主。术前胃镜检查多数诊断为胃癌或胃平滑肌 (肉 )瘤 ,活检多为黏膜慢性炎症。术前CT诊断为腹腔肿物或胃壁内占位病变。 10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全胃切除 3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 4例 ,远端胃大部切除 2例 ,局部切除 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于胃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09年胃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5例GIST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其中20例可见糜烂溃疡、息肉样包块,3例见黏膜平滑、皱襞消失,2例未见异常;病理活检结果18例可见肿瘤组织.肿瘤危险性等级极低1例,低4例,中等8例,高12例.结论:胃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检查及活检有诊断意义,术后病理学检查为唯一的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GIST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柳州市中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00例GIST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于术后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采用Cox风险模型分析影响GIST患者术后3年生存情况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GIST患者3年生存率有差异的指标包括肿瘤切除情况、切缘阳性情况、有无破裂、有无转移、核分裂数、Ki 67指数、NIH分级和术后甲磺酸伊马替尼服用与否及服用疗程(P<005);Cox风险模型结果显示,肿瘤切除不完整、切缘阳性、肿瘤破裂、肿瘤转移、核分裂数增多、Ki 67指数>5%、NIH分级高危险性、术后未进行靶向治疗皆为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切缘阳性、肿瘤破裂、肿瘤转移、核分裂数增多、Ki 67指数>5%、NIH分级高危险性、术后未进行靶向治疗,临床治疗应结合各临床病理因素综合考虑,以准确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总结 32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 4 2 .7岁 ,男女比为 17∶15。病灶均为单发 ,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 ,分别为 13例 ( 4 0 .6% )和 15例 ( 4 6.9% )。病理诊断良性 2 1例 ( 65.6% )、交界性5例 ( 15.6% )、恶性 6例 ( 18.8% )。结合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 ,重新划分为GIST良性 18例 ( 56.3% )、交界性 4例 ( 12 .5% )、恶性 10例 ( 31.3% )。 32例均获手术切除 ,术后复发 2例 ,肝转移 4例 ,死亡 4例。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 ,局部切除是足够而有效的治疗。术后应长期严密随访 ,对复发和 /或转移者应持积极态度 ,多次姑息切除 ,辅以TACE可望延长病人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组织分型。[方法]采用微波修复抗原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D34、CD117、vimentin、desmin、SMA、MSA、S-100蛋白、NSE、NF的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34例GIST中良性11例、恶性11例及交界性12例。免疫组化染色证实: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34例)和82.4%(28例),vimentin、desmin、SMA、MSA、S-100蛋白、NSE及NF呈片状或局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52.9%(18例)、26.5%(9例)、29.4%(10例)、20.6%(7例)、32.4%(11例)、20.6%(7例)、38.2%(13例)。随访11例恶性组中有3例复发,5例死亡,其平均核分裂数13个/10HPF。[结论]GIST为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最常见间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117、CD34阳性,免疫组化证实仅有部分肿瘤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或双向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江凡  张丽娟 《肿瘤学杂志》2023,29(12):1069-1074
摘 要:小胃肠间质瘤指肿瘤直径小于2 cm的间质瘤,其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小胃肠间质瘤临床检出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但对其的诊断及治疗尚存在争议,且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指南。小胃肠间质瘤恶性潜能的判定及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全文对小胃肠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临床处理的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胡建生 《肿瘤学杂志》2009,15(6):574-575
对75例胃肠间质瘤(GIST)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NA、S-100、Ki-67等染色特点分析,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66例CD117和56例CD34标记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和74.7%。胃肠间质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检测Ki-67对预测GIST恶性潜能非常有用,Ki-67标记阳性病例更具有复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19.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are rare abdominal tumors which arise from the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astric GISTs are the most commonly seen GIST tumors and may grow to a very large size. They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abdominal pain, anorexia and weight loss. Most of them can be detected by CT. These tumors have been found to harbor mutations in CD117 which causes constitutional activation of the tyrosine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pathognomic.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such as imatinib have revolutionized the treatment of these tumors, which are otherwise resistant to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Although surgical resection is the mainstay of treatment,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have been useful in prolonging the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of these patients. Resistance to imatinib has been reported in GISTs with specific mutations. We present a case of gastric GIST which grew to a very large size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abdominal pain and weight loss. It was successfully resected and the patient was commenced on imatinib therapy.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bdominal tumor, CD117, Rare tumor, Size, Gastric tumor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等方面研究进展的文献进行了阐述,以探索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和其病理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