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重点讨论发病前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时伪膜性肠炎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结果:1996年3月—2006年5月,16例住院患者诊断为伪膜性肠炎,其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7.1±15.2(32.0~87.0)岁。13例患者存在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曾应用抗生素,10例患者先后或同时应用多种抗生素。所有患者出现腹泻,其他症状包括腹痛、发热、呕吐、腹胀、里急后重等。腹部压痛是最常见的体征。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白细胞,5例患者B超检查发现肠壁弥漫增厚。结肠镜检查发现多数患者伪膜呈连续性分布,但有2例呈间断分布。结论: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老、住院、抗生素、免疫力低下。在健康成人中应用单一、常用抗生素亦有可能造成伪膜性肠炎。目前,肠镜检查仍是诊断伪膜性肠炎的主要方法。难辨梭状杆菌培养及毒素鉴定是诊断的"金标准"。治疗应停用相关抗生素,用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有效,应尽量选择口服给药。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性腹泻(伪膜性肠炎)是小儿常见病.现将68例小儿抗生素性腹泻总结如下:临床资料:68例均是本院儿科住院患儿,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8月~7岁,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3.
急性出血性肠炎病程凶险,病死率较高。近年来认为,C型Welchii杆菌(一种G 梭状芽孢厌氧杆菌)感染与本病有关。我们从1996年至今,共收治了15例急性出血性肠炎,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临床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5 8岁,平均2 8岁。共有的表现是腹痛、发热、腹泻和血便。11例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10例伴有恶心、呕吐。发病到就诊时间4~17h(平均10h) ,血常规检查WBC明显增高( 14 1~32 6 )×10 9/L ,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在75 %以上,便常规均能查到大量红细胞。1.2 临床分型 ①便血腹泻型6例,病人主要表现为腹泻和便…  相似文献   

4.
伪膜性肠炎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玮 《护士进修杂志》2002,17(5):387-388
伪膜性肠炎是化疗病人常出现的一种严重化疗并发症 ,尤其多见于使用 5FU的患者。常表现为化疗后出现腹痛腹泄 ,且因大量肠液丢失 ,引起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症 ) ,以致循环衰竭而死亡。现将 1989~ 2 0 0 0年我院化疗病人中 11例伪膜性肠炎的临床护理和防治措施予以介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89~ 2 0 0 0年我院收治侵蚀性葡萄胎 30 2例 ,绒癌 2 6 2例 ,病人化疗后出现伪膜性肠炎 11例 ,发生率 2 %。病人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4 7岁。1.2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多在化疗后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出现。开始常为腹痛和腹泻 ,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抗生素种类及患者营养状况对伪膜性肠炎首发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伪膜性肠炎患者应用抗生素种类及营养状况与伪膜性肠炎首发时间的关系。结果应用3种以下抗生素组和3种及以上抗生素组患者伪膜性肠炎的首发时间分别为(14. 2±4. 4) d和(11. 8±4. 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营养正常组伪膜性肠炎的首发时间(15. 3±4. 4) d较营养不良组患者(9. 1±2. 2) d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抗生素均需及早警惕伪膜性肠炎发生;营养不良患者发生伪膜性肠炎时间早,改善营养状况是延迟伪膜性肠炎发生的重要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的内镜特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我院7年来诊治的16例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或使用之后出现以腹泻为主的临床表现,全部病例进行了内镜检查和活检标本革兰染色后的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粪便细菌培养和活检标本的厌氧菌培养,内镜检查轻度2例、中度12例、重度2例;显微镜下全部病例均发现大量革兰阳性杆菌,粪便细菌培养显示球菌/杆菌比例失调,活检标本的厌氧菌培养结果是12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阳性,阳性率75%。结论:在临床实践中,要合理使用抗生素,特别是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大手术后病人以及恶性肿瘤病人。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或使用之后出现以腹泻、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现象,要高度怀疑伪膜性肠炎的发生,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和活检标本革兰染色后的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粪便细菌培养和活检标本的厌氧菌培养,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伪膜性肠炎20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92年 8月~ 1998年 10月共诊治伪膜性肠炎 6 2例 ,误诊 2 0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例中男 9例 ,女 11例 ;年龄 13~ 71岁 ,平均 5 2岁。原发病绒毛膜上皮癌 1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例 ,肺源性心脏病 2例 ,肝硬变腹水 2例 ,外科术后 5例 ,骨科术后 6例。 2例为院外感染 ,18例为院内感染。1.2 诱因 氟尿嘧啶化疗后 1例。先后应用过洁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 19例。1.3 临床表现 出现发热及不同程度腹胀 2 0例 ,腹痛 9例 ;排黄绿色稀便和粘液血便 14例 ,暗红色血便 6例 ,膜样物 9例。脱水 8例 ,…  相似文献   

8.
大便失禁是危重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它容易导致病人肛门周围皮肤炎症反应,极大地增加护理工作量及难度。我科自1998年7月开始采用一次性气囊导管(以下称导管)用于伪膜性肠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大便失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研究的病人为1997年~1999年住入ICU病房的患者。共28例,男15例,女13例。最小年龄为26岁,最大年龄为89岁,平均年龄为66岁。清醒病人4例,昏迷病人24例。留管时间最长为768h,最短33h。引起大便失禁的主要原因为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所致的伪膜性肠炎和大剂量激素治疗引起的应激性…  相似文献   

9.
伪膜性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PM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近期诊治的21例PM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结果21例病人均在使用广谱抗生素过程中出现腹泻,并伴有腹痛、腹胀、发热及白细胞升高等现象。16例接受结肠镜检查,镜下显示病变主要累及远端结肠,大部分病人内镜下有较典型的改变。结论应用抗生素后若出现腹泻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结肠镜检查是一快速而可靠的诊断方法。停用原抗菌素、口服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是治疗PM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伪膜性肠炎及1例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又名抗生素性肠炎(antibiotic associated enteritis)、菌群失调性假膜性肠炎。  相似文献   

11.
刘恒耀  余东黎 《临床荟萃》1996,11(3):129-130
真菌性肠炎属深部真菌感染,既往认为较少见,但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发现有增多的趋势。1993年6月~10月我院收治与氟喹诺酮类及氨基甙类抗生素应用相关的真菌性肠炎1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真菌性肠炎诊断标准 参照有关文献拟定以下标准:①腹泻用多种抗生素不能控制,或反而加重,或一度控制后又再起;②针对性抗真菌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⑧大便镜检2次以上发现大量真菌丝及孢子或大便培养多次分离到真菌。本组12例均具备以上3条。 1.2 一般资料 12例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成人9例,小儿3例,年龄2岁~62岁,平均31.4岁。腹泻1天~10天,平均2.8天入院。入院时大便培  相似文献   

12.
我院门诊抢救室于1989~1995年共救治46例低钾性麻痹病人,通过精心治疗与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46例,其中男40例,女6例;年龄ZO~40岁;其中全身软瘫8例,双下肢无力35例,心律失常1例,手足抽搐2例。发病原因:劳累、流感所致22例,腹泻引起14例,急性酒精中毒引起7例,输入不含钾液体过多3例;血钾浓度<2.7mmol·L‘者33例,2.7~3.Zmmol·L-‘者7例,3.2~3.smmol·I。-‘6例;均为首次发病。2救护体会2.l及早明确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病人多为急诊来院,接诊护士首先要对病人一看(看颜面…  相似文献   

13.
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简称PMC)是侵袭结肠的一种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亦可累及小肠。因病损的粘膜表面有伪膜形成故称伪膜性肠炎。抗生素问世前偶发生于尿毒症、肺炎、心肌梗塞、败血症、肠梗阻、大手术后等虚弱病人。50年代发现本病与应用抗生素有密切关系,故又称抗生素相关性肠炎。1977年Larson等首先从PMC患者粪便中分  相似文献   

14.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主要病变在小肠 ,也可以累及结肠 ,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便血、发热为主。但表现不典型者特别是在散发地区 ,临床易造成误诊。我院 1993 2 0 0 1年共诊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2 6例 ,误诊 9例 ,误诊率 3 4 6%。现对误诊的 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9例 ,男 7例 ,女 2例 ;年龄 5 5 3岁 ,平均 2 1岁。1 2 临床表现  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其中全腹持续性腹痛伴阵发性加重 3例 ,阵发性腹痛 2例 ,脐周并右下腹痛或以右下腹痛为著 4例 ;腹泻 8例 ,每日大便 2 14次不等 ,开始多为稀便 ,以…  相似文献   

15.
对我院1998-12-2005-12小儿肠套叠14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2例,年龄3月龄~7岁。首次诊断为急性腹泻病10例,疑诊肠套叠2例,急性坏死性肠炎1例,急性菌痢1例。临床表现为腹痛(阵哭)11例,呕吐10例,腹泻12例,便血8例,发热4例,腹部包块4例,而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四大症状体征共存者2例。其中起病至血便出现时间(包括肛诊带血)2h~4d,平均27.5h;腹部包块出现时间6h~4.5d,平均48.3h。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月~2005年11月,我院收治了520例肾移植患者,有6例发生伪膜性肠炎,通过治疗后痊愈。现将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例,男5例,女1例;35~52岁,平均47岁;均为首次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术后3例应用环孢霉素A(CsA)、硫唑嘌呤(Aza)及强的松(Pr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呼吸内科住院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者平均年龄(58.8±12.5)岁;禁食21例、采用采取侵袭性措施16例。稀水样、草绿色或棕黄色便41例,脓血便4例。抗生素为常规剂量,5类17个品种;应用抗生素种类平均(2.4±0.3)种、应用时间(12.6±4.1)d;静注给药38例、肌肉注射5例、口服2例。43例通过调整抗生素、对症支持、微生态制剂治疗症状消失,2例患者因原发病死亡。病情程度和治疗相关,轻症患者症状改善、消失时间和治疗有效率均明显优于重症患者(P〈0.05)。结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常存在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应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早期肠内营养或进食;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补充益生菌以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8.
沈倩倩  章毅 《护理与康复》2016,15(2):198-200
正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常发生于危重患者或应用抗生素后,又称"抗生素相关性肠炎",重症患者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1-2]。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伪膜性肠炎发病率明显升高,病死率也有上升趋势[1,3]。传统的治疗首选万古霉素和甲硝唑,该治疗对大多数患者在初期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复发率高达15%~30%[4]。近阶段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9.
李娟 《临床误诊误治》2001,14(6):465-465
甲氧氯普胺 (胃复安 )为常用的中枢性镇吐药物 ,儿童治疗剂量小 ,稍有不慎 ,易致中毒 ,且易误诊。我院1993年 12月~ 1998年 2月收治 4例典型的甲氧氯普胺中毒者 ,外院均误诊误治。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女各 2例 ;年龄 4个月~ 8岁。1 2 原发疾病及临床表现 原发病为急性胃肠炎 2例 ,急性扁桃体炎与迁延性肠炎各 1例。 4例均有呕吐 ,发热、腹泻 3例 ,2例婴儿均有喂养困难、精神萎靡 ,1例呈中、重度脱水状态 ,为了止吐均予甲氧氯普胺对症治疗 ,静脉及肌内注射给药各 1例 ,剂量每次 0 3~ 2 0mg/kg ;口服 2例…  相似文献   

20.
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colitis,PMC)是肠道急性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疾病,使用抗生素引起PMC少见。本院1例患者因反复咳嗽应用抗生素(头孢类及喹诺酮类)半月余后出现腹泻,肠镜检查结肠黏膜炎症,临床诊断PMC,经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同时用培菲康调节肠通菌群等治疗后症状好转。现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