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后心电图ST段、血浆中BNP的水平变化与左室重构(LVRM)之间的关系,探讨心电图ST段、BNP对LVRM的预测价值。方法首次AMI患者共48例,比较PCI前及术后1h 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两组,A组:37例,ST段下降≥50%;B组:11例,ST段下降〈50%;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d,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并随访复查AMI后2~3d及第3个月超声心动图。结果PCI治疗后BNP水平,A组明显小于B组;A、B组治疗前、后BNP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患者PCI治疗后2~3d及3个月时LVEDD比较,B组LVRM发生率与A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后心电图ST段和BNP持续抬高对于预测左室重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PCI)治疗达TIMI血流3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者的早期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首次ST段抬高的AMI经急诊PCI且TIMI血流达3级的100例患者,测量并比较PCI术前、术后2h梗死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以∑ST段下降≥50%为A纽。〈50%为B纽,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PCI2个月后的心血管事件,观察可能影响ST段下降的常见因素。结果急诊PCI的AMI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50%者心脏功能改善明显,且心血管事件较低。未发现常见的临床因素对ST段下降有影响。结论AMI者急诊PCI术后早期ST段下降的幅度是预测其预后的一项直观、简易、可靠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周及6个月时梗死区的室壁运动情况,评价TIMI血流及ST段回落与梗死区再灌注的关系。方法选择209例行急诊PCI和56例未行急诊血运重建的急性STEMI患者(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肌梗死后1周及6个月时梗死区的室壁运动。将PCI患者分为3组,A组为PCI后TIMI血流2~3级且2h内ST段回落〉150%者;B组为PCI后TIMI血流2~3级且2h内ST段回落〈50%者;C组为PCI后TIMI血流1级且2h内ST段回落〈50%者。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梗死后1周及6个月梗死区的室壁运动均明显改善(P〈0.01),B组梗死后1周梗死区的室壁运动无明显改善,6个月时梗死区的室壁运动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且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梗死后1周及6个月梗死区的室壁运动均无改善(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成功PCI后,ST段迅速回落对于判断梗死区早期再灌注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而对梗死区远期再灌注的临床预测价值较小;TIMI血流对于判断梗死区远期再灌注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而对梗死区早期再灌注的临床预测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4.
将16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根据胸痛发作到开始介入治疗的时间分为三组:A组(<4h)40例,B组(4~6h)53例,C组(>6~12h)67例.比较三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率、ST段无回落率、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TIMI血流3级率和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ST段无回落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以上四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认为STEMI 4h内介入治疗开始可显著提高术后TIMI血流3级率,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心功能和近期预后;4h后介入治疗则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王宇平 《山东医药》2010,50(9):56-57
目的评价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ST段变化对心肌梗死范围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20例STEMI患者分为A组(PCI前ST段自然回落到基线)和B组(PCI前ST段未回落到基线),B组又分为3个亚组(B1组:PCI后60min内ST段回落到基线;B2组:PCI后60~120min内ST段回落到基线;B3组:PCI后120min内ST段未回落到基线)。患者均于起病12h内行PCI治疗,分别检测各组发病后24h内心肌酶(TNT)峰值;PCI前、PCI后120min内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A组TNT峰值显著低于B组(P〈0.01);PCI后ST段抬高的持续时间愈长,TNT峰值愈大(P〈0.01)。结论在STEMI中,PCI前ST段的自然回落及PCI后ST段持续抬高是心肌梗死面积大小的预测因素,并且ST段持续抬高的预测价值不受冠脉开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心肌再灌注的预测指标。方法选择发病12 h内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176例,根据术后TIMI血流分级分为A组(TIMI 3级,灌注良好组),B组(TIMI 0-2级,灌注不良组)。采用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进行分析。结果灌注不良组患者心电图ST段术后1 h回落不佳;CK-MB水平B组明显高于A组(P<0.01),且峰值持续时间长;术后BNP水平B 组明显高于A 组(P<0.05);术后1周B组LVEF值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ST段早期回落是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再灌注的有效预测指标,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升高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对左室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9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IRA)完全闭塞(TIMI0级~1级)。依据成功行PCI的时间分为3组。A组:6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29例;B组:6h~12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34例;C组:12h~24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28例。分别于术后即刻和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及心功能情况,对比分析3组Cortina积分和室壁瘤形成的比率、左心室造影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分输出量(C0)、心脏指数(CI),并观察1年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成功PCI即刻,3组之间各项心功能参数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A组和B组各项心功能参数较即刻有改善趋势;C组较前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间,3组无死亡及再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心力衰竭及心绞痛的发生C组均明显高于A组、B组。结论AMI后尽早行PCI,开通IRA,可阻抑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从而改善预后,减少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在不同时间窗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连续入我院行直接PCI的AMI患者95例。按行直接PCI时间分为:AMI后A组(〈6h)45例,B组(6-12h)15例和C组(〉12h)35例。分别比较A、B、C三组的术后心衰发生率、总死亡率。于PCI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住院和随访期间,A组的术后心衰发生率、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而B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A组的LVEF(%)(57.51±6.9)明显高于B组(52.25±4.27)和C组(47.75±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45.89±4.23)明显低于B组(49.0±3.1)和C组(52.4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行PCI术时间越早,患者心功能恢复效果越好,心衰发生率、左室重构和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原发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204例AMI患发病0.5-26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冠状动脉闭塞,仅对梗死相关血管直径行TPCA及原发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结果:全组204例患再通197例,成功率96%,发病至血管再通的时间1-27h,平均5.6h,PTCA失败7例,其中心包填塞2例,钢丝不能通过2 ,术中死亡2例(均发生在伴有心源性休克的前壁心肌梗死患),率为0.9%,5周内死亡2例(经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未明显改善,死亡心功能不全),2-6个月死亡6例(因再发心肌梗死而死亡,总死亡率4.9%。结论:AMI后早期(6h内)成功的再灌注可挽求涉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和明显降低死亡率,即使 在较晚时间(>12h),病人仍有胸痛及ST段抬高,使梗死的血管再通仍可达到治疗的目的。早期充分的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的预后,急诊TPCA治疗,可命名开通闭塞血管的届时时间提前,PTCA后残余狭窄甚微,再灌注血流充分,极少发生恢复期心肌缺务及心功能不全,在条件的大型A,TPTCA治疗AMI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缩短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始时间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171例STEMI,根据发病到开始PCI时间分为3组:<3h(A组,43例),≥3h、<6h(B组,58例),≥6h、<12h(C组,70例)。其中18例应用远端保护装置。比较3组术后TIMI3级率、ST段无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TIMI3级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ST段无回落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TEMI直接PCI中,与3h后开始PCI比较,3h内PCI可显著提高TIMI3级率,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心功能和近期预后;3h后介入治疗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人采用急诊介入治疗(PCI)与溶栓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 选择PCI发病时间12h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8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与急诊介入组(PCI组),每组40例,PCI组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溶栓组采用溶栓治疗。观察术前与术后即刻心电图ST段变化。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2h内的心电图ST段变化。结果 PCI组ST段回落≥50%为92.5%,溶栓组ST段回落≥50%为70.0%,PCI组疗效明显优于溶栓组(P〈0、05)。结论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人可以首先考虑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2.
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PCI术后长期服用曲美他嗪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江  王显  张健 《山东医药》2007,47(19):86-87
合并糖尿病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随机分为3组,A组PCI术后不服用曲美他嗪;B、C组PCI术后分别口服曲美他嗪6、12个月。观察各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清除率、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C组肾功能未见恶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心功能各项指标恢复较好。提示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PCI术后长期服用曲美他嗪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成功急性介入术后ST段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45例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情况,记录住院时、急诊介入术后90分钟、6小时、12小时、24小时12导联心电图,化验心肌CK值。介入治疗后在90分钟内抬高ST段回落>50%,CK峰值在12小时内,24小时内T波反转作为灌注组,不符合上述条件者为无灌注组。 结果45例AMI患者中36例(80%)再灌注,无再灌注组9例(20%);前壁心肌梗死无灌注组7例、而心肌再灌注组下壁心肌梗死2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灌注组5例,无灌注组5例。 结论 AMI成功急性介入术后ST段变化与微循环障碍及住院期间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达TIMI血流3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发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经急诊PCI治疗,且TIMI血流达3级的120例患者,男性7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5.6±11.4)岁,测量并比较PCI术前、术后2 h梗死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以∑ST段下降≥50%为A组,<50%为B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可能影响ST段下降的常见因素及PCI术后2个月的心血管事件。结果急诊PCI的AMI患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50%者心脏功能改善明显,且心血管事件较低,未发现常见的临床因素对ST段下降有影响。结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ST段下降的幅度是预测其预后的一项直观、简易、可靠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后1小时ST段变化对急性期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观察2001年1月-2003年10月因首次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在我院接受直接PTCA的病人54例。比较PTCA术前、术后1小时ST段的高度。按抬高的ST段下移>50%或<50%,分为A组(33例)和B组(21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例数,A组1例,B组2例;心功能Ⅲ-Ⅳ级的病例:A组4例(4/32.12.5%),B组8例(8/19,42.1%).P<0.05。左室射血分数:A组(51.5±8.76)%,B组(44.82±8.04)%,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后1小时ST段变化,反映心肌再灌注后的微循环情况,是预测早期临床预后和检出高危患者的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持续性非梗死相关导联(NIRL)ST段压低对AMI再灌注治疗长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根据183例AMI溶栓和(或)PCI术后冠脉再灌注后有无NIRL持续性ST段压低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组1:持续性ST段压低组54例;组2:一过性ST段压低或无ST段压低组129例。分析NIRL持续性ST段压低对AMI再灌注后12~50个月(平均2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绞痛、AMI、PCI术、冠脉搭桥)、死亡率及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持续性的ST段压低组与一过性ST段压低或无ST段压低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心绞痛40.7%与12.4%;AMI22.5%与4.7%;PCI18.5%与6.2%;冠脉搭桥5.6%与1.6%(P=0.0001)。总死亡率分别为38.9%与11.6%(P=O.0001)。生存率分别为:59.6%与87.7%(P=O.0001)。结论 AMI患者再灌注后NIRL持续性ST段压低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生存率低,它是预测AMI患者再灌注治疗长期预后的重要指标,它对临床确定AMI再灌注治疗后患者近期和远期的疾病转归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42例AMI者,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ST段再抬高组(A组)和未再抬高组(B组),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住院期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血管再通率较B组低,A组CK峰值较B组高,而其LVEF低于B组(P〈0.05);A组充血性心衰发生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 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者血管再通率低,易并发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较无ST段再抬高者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将发病12h内的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ST段凹面抬高(A组)和ST段凸面抬高(B组)两组,观察两组心肌酶峰值、出现Q波和ST段抬高导联数,发病4周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侧支循环情况、心肌梗死前24h心绞痛,以及发病半年时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心肌酶峰值、Q波和ST段抬高导联数及半年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梗死前24h心绞痛发生率和LVEF高于B组(P〈0.05),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好于B组(P〈0.05)。提示与ST段凸面抬高的前壁AMI比较,ST段凹面抬高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小,心功能恢复和远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电图ST段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心电图ST段持续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AMI患者共30例,比较PTCA前及术后1h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两组,A组:A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AMI发病早期基础状态和负荷状态及发病后第1、2、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均明显大于B组。多巴酚丁胺负荷状态下主动脉峰值血流加速度、每搏输出量及每搏指数A组明显大于B组。基于状态和负荷状态下总室壁运动积分指数(GWMSI)和梗死区室壁运动积分指数(IWMSI)A组均明显小于B组,AMI发病后1、2、3个月GWMSI A组均明显小于B组。发病第1、2个月IWMSI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第3个月IWMSI A组明显小于B组。AMI直接PTCA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储备功能以及梗死区室壁运动的恢复明显低于ST段迅速下降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的幅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描记88例AMI早期患者溶栓治疗后1 h、2 h、3 h、1 d、3 d等时段的心电图,根据有、无早期(溶栓后2 h)ST段的恢复分为三组:A组,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线,即回降的幅度≥90%;B组,ST段回降的幅度在50%~90%之间; C组,ST段回降的幅度不到50%。比较三组心肌酶、左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病死率,A组与B组、C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A组CK峰值低、LVEF 高、预后好;C组则相反。结论:AMI早期溶栓后的心电图ST段变化,有助于对临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