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音闻诊体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文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6):631-632
闻珍在望闻问切四诊中占有重要位置,以"闻而知之谓之圣"位居第二。五音闻诊在四诊中具有重要意义,古籍中对五音对应五藏和五方四时,正常五音和病变五音等都有详细论述,五音闻诊是一个较完整的诊断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总结《黄帝内经》中五音疗病的经文,分析音乐治疗的国内外现状,探讨分析了基于《辅行诀》所体现的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复原黄帝内经五音疗病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即依据经典逐渐完善音乐治疗的"理、法、方、药"四要素,使之成为一门成熟的治疗学分支学科。"理"存于内经,即五藏相音,五音应五藏;"法"可依据整理总结《辅行诀》五行规律;"药"部分可以应用电脑软件生成、修饰乐音;"方随法立",参照《辅行诀》五行规律辨证组方。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活动以五脏之气为物质基础,情志太过会损伤人体脏腑,而音乐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所以,历代的中医养生医家把音乐运用于养生和治疗疾病当中。本文从中医的角度论述了对五音和养生的关系,以及五音在情志养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五音疗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音疗法根据五行配属关系,不同的音乐能够作用于人体不同的脏腑而起到不同的效果,泻有余,补不足,调和气血,可在中风后失语、抑郁、偏瘫中发挥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五音与中医中的脏腑,通过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五音治病在中医典籍中早有提及。古人通过对环境、人身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察,按照气的运动方式,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归纳为木火土金水5类,同一类的事物,在能量方面有着相似性。物质存在着固有频率,其能量的产生即来源于固有频率的振动,人体的脏腑也是一种物质,其振动所产生的能量就是生理功能的体现,脏腑的物质和能量结合,构成了中医的藏象学说。音乐通过声波与人体本身及气产生共振,从而能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择时五音疗法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择时加用五音疗法,疗程6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焦虑抑郁状态评估,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IBDQ)进行生活质量评估,改良Mayo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AMA评分7.05±1.25分,HAMD评分8.10±1.58分,对照组分别为9.92±1.31分和9.87±1.47分,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而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BDQ全身症状、肠道症状、情感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56.87±2.32分,55.87±2.66分,57.24±1.53分和56.07±2.05分,对照组分别为44.11±2.16分,42.75±3.25分,45.76±2.17分和45.81±2.92分,两组IBDQ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最先把五音理论引入医学领域,并结合五行理论,将五音纳入了其特有的五行系统。《黄帝内经》对五音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五音与五脏对应、五音与运气规律对应以及借助五音进行体质分型三个方面。五音与五脏对应:《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五脏相音"一词,通过辨别五音的长短、大小、清浊的变化,推测五脏的生理状况以及病理异常情况,进而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以及养生。五音与运气规律:角、徵、宫、商、羽五音可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运,根据五音中每一音的太、少,描述推定五运的太过或不及,阐释天地阴阳以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借助五音进行体质分型:在五行分类的基础上,借助五音中每一音在原音基础上的高低将人的体质细分为25种。 相似文献
9.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文章对五音治疗疾病的源流、机理、临床应用进行了文献综述,并认为运用中医五音理论来指导疾病治疗和养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绿色、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林法财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6)
研究五音的经络学机制对五行音乐疗效的发挥有重要意义。五音与经络腧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五行理论将经络赋予五音属性,使五音与经络形成了对应关系。从经络学说角度探寻了五音的作用机制、经络穴位的五音属性、五音诊断与治疗,以及子午流注择时施乐方法,为五行音乐机制的揭示奠定基础,为五音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为因时施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的古医典籍《黄帝内经》就有记载“五音疗疾”,在中医临床中也受到了推广使用。此次论述的便是中医学与音乐疗法,在中医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护理中采用五音疗法的效果分析,以此来验证中医五音疗法是脑瘫患儿临床护理的一项有效的身心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联合中医五音疗法在社区中青年中轻度失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12月长春市6个社区的100名中青年中轻度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按照1-100进行编号,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睡眠知识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联合中医五音疗法进行治疗,每天进行3次,共治疗4周.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临床治疗有效率和睡眠质量.结果 经过4周的干预后,2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已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睡眠质量均有改善,且观察组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睡眠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中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家庭的主要支柱,承担着各种责任与压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青年存在程度不一的睡眠障碍.穴位按摩联合中医五音疗法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还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李元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2):1441-1443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五音治疗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古代医籍及现代文献,从《黄帝内经》五音治疗思想的内涵、五行-五脏-五音-七情的关系、五音疗法的应用方法及其在现代临床中的运用,分析总结五音治疗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乐与人和"、"天人合一"是《黄帝内经》中医五音疗法的理想境界,它强调阴阳平衡、五脏相因、情志相胜、三因制宜。临床可按照五脏对应关系、五行生克关系、个体体质差异等辨证施乐,用于小儿脑瘫、抑郁症等治疗。[结论]中医五音疗法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简单易行、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可对某些慢性病进行辅助康复治疗,尤其是"七情内伤"造成的疾病,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医通过运用五行学说,将五音与五脏、五志相结合,利用中医心理学理论和中医气一元论思想,让其发挥舒神静性、颐养身心的目的,是中医五音疗法的理论基础。五音疗法有辅助治疗、改善中医情志病和心理疏导等作用,对情志类疾病患者情志和情绪可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能够畅志怡情、调和脏腑,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并且能有效提高情志类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在医学图像处理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介绍了计算机在医学图像处理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为CT、数字减影技术、超声图像以及目前正在国际上兴起的体视化技术(Volume Visualization)等。 相似文献
17.
<正>音乐疗法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之目的的治疗方法[1]。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应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背肌锻炼结合中医五音疗法对腰椎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腰椎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锻炼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进行腰背肌锻炼;锻炼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医五音疗法;主要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后术后临床疗效、功能恢复状况及安全性。结果:锻炼组6个月总有效率为63.33%(25/30),高于对照组53.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功能恢复均好于治疗前,锻炼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各项功能恢复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1年后Ⅰ级和Ⅱ级均高于3个月,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Ⅰ级和Ⅱ级均高于3个月和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腰背肌锻炼结合中医五音疗法对腰椎术后康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9.
阴阳五行说关于生命的看法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机论自然观的重要代表,其体现的辩证思维有机论自然观对现代科学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对中医音乐治疗实践亦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阴阳五行说是中国五声性音乐的渊源,五声与五音都是五声性音乐的构成要素,但五声有别于五音。五音作为重要的音乐语言之一,与人体心理、生理活动联系紧密。从阴阳五行说、中医学、五声性音乐、人的心理生理活动各方面关系来看,将五声性音乐引入音乐治疗并取得积极疗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是值得尝试的。 相似文献
20.
骨关节炎(OA)是由于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以及关节边缘软骨下骨板病变,导致关节症状和体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病因尚未清楚.本病为中老年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