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麻诱导前电针刺激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行胃大部切除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以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诱导全麻,观察组在全麻诱导前行电针刺激,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各时间段HR、MAP、SVR、ACI及C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插管即刻及拔管时HR、MAP、SVR、ACI、CO均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P均0.05),麻醉诱导期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P均0.05);观察组插管即刻及拔管时MAP、SVR、AC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躁动及呛咳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4 h及48 h 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全麻诱导前电针刺激有助于维持胃大部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少、疼痛程度轻,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全麻诱导过程中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分为丙泊酚复合4μg/L瑞芬太尼(R)组和丙泊酚复合0.4μg/L舒芬太尼(S)组,每组20例。采用分步达靶的方法,调节丙泊酚使BIS保持65以下。记录所有患者入室后(T0)、诱导后插管前即刻(T1)、插管时(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3 min(T4)、插管后5 min(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HR、收缩压与心率乘积(RPP)、BIS等指标。结果两种麻醉诱导方法组间的SBP、DBP、MAP、HR、RPP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两组SBP、DBP、MAP值均呈下降趋势,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更快速地回到气管插管3 min即回落到诱导后水平;R组HR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HR无显著性变化;麻醉诱导后RPP两组均呈下降趋势,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后均有回升。结论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一样可作为麻醉诱导药物,但舒芬太尼较瑞芬太尼能更好地抑制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研究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_2)等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各节点MAP、HR、Sp O_2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节点MAP、HR、Sp O_2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各节点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小,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异氟醚麻醉对脑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58例择期脑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DI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异氟醚麻醉,I组采用异氟醚麻醉,观察2组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1 min(t3)、切头皮时(t4)、切硬脑膜时(t5)、取瘤时(t6)、术毕(t7)和拔管即刻(t8)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糖、皮质醇水平,统计2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DI组t2、t3、t4、t5、t6时MAP、HR、血糖、皮质醇水平与同期Ⅰ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均0.05);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与I组相比较均显著缩短(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异氟醚可降低脑肿瘤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全麻围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朋立超  蒋克泉  杨美蓉 《中国针灸》2005,25(12):873-875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等穴位对全麻围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气管插管病人60例随机分成电针组(麻醉诱导前电针刺激内关、合谷、曲池、神门)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琥珀酰胆碱等全身麻醉药物诱导,光导喉镜明视下行气管插管;于麻醉诱导、插管期不同时点监测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麻醉诱导期电针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相对平稳,对照组则表现为显著下降(P<0.01).气管插管过程中,电针组各项指标较麻醉诱导前有一定升高(P<0.05),而对照组则呈现显著上升(P<0.01).插管后5分钟两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结论:电针刺激内关等穴位可以稳定围插管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提高麻醉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喉罩与气管插管用于全麻或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患者的HR、BP变化。方法妇科手术90例,随机分为全麻气管搪管+硬膜外阻滞(A)组,全麻喉罩(B)组、全麻喉罩+硬膜外阻滞(c)组,每组30例。硬膜外阻滞按常规硬膜外麻醉进行,全麻诱导:咪达唑仑2mg、芬太尼3ug/kg、维库溴铵1mg/kg、异丙酚1.5mg/kg,全麻维持安氟醚、异丙酚、维库溴铵、芬太尼。于麻醉前插管后即刻、切皮、进腹探查3min,拔管后1min记录MAP、SPO2、HR。结果插管时两组插喉罩者HR、MAP分别低于气管插管P〈0.01;切皮时B组MAP高于A、C组P〈0.01;进腹探查3min时复合腰膜外阻滞者HR和MAP均低于基础值P〈0.05,且MAP低于单纯全麻者P〈0.01;拔管后A组HR显著高于基础值P〈0.05,组间比较B、C组HR、MAP增高幅度明显小于A组P〈0.01。结论:插喉罩对BP、HR的影响明显小于插管者,复合腰膜外阻滞时可减轻进腹探查时的BP波动.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对老年胆囊结石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变化及术后苏醒质量的 影响。方法:选取 2017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胆囊结石患者 92 例,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 按照麻醉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 = 46)和对照组(n = 46)。对照组采用静脉复合吸入麻醉,观察组采用丙泊酚复合雷米 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于麻醉诱导前(T0)、插管时(T1)、建立气腹后 5 min(T2)、拔管时(T3)测定血流动力学参 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拔管后 10 min 以警觉 – 镇静评分(OAAS)评估意识状态,比较两组患者 术后情况(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拔管后 10 min OAAS 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 T2、T3 时 HR、MAP 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较对照组短,拔管后 10 min OAAS 评分较 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老年胆囊结石患者采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能稳 定术中 HR、MAP,提高术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方法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上腹部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30例,术前合并1—2级高血压,30例均按WHO标准诊断,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例:A组(单纯全麻)、B组(硬膜外复合全麻)。术中连续监测BP、HR、SP02、心率,记录术中知晓,术后躁动及麻醉药用量。结果插管及拔管时,A组SBP、MAP、HR、RPP均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1)术后60及90min SBP、MAP、HR显著升高,同期B组无明显波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毕至清醒时间A组(35.0±15.2)min,B组(10.0±4.6)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用于老年高血压病人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小,苏醒时间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吸全麻和静吸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两种麻醉方式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PETCO2的影响.方法:将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A组静吸全麻(GA)组,和B组静吸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CGEA)组每组各33例.使用CardiocapⅡ监测仪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Capnomac ultima气体监测仪监测呼气末CO2分压、气道峰压,麻醉前(T0)、麻醉后气腹形成前(T1)、气腹后10min内(T2)术毕排气后麻醉恢复前(T3),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气腹后PETCO2逐渐升高,与T0时比较,T2、T3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指标升高变化小于A组(P<0.05).A组T2、T3时HR、MAP显著高于B组同时点(P<0.05) 差异有显著性.讨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静吸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优于单纯的静吸复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及CO2分压影响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吸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于T8—9行常规硬膜外穿刺并行静吸全麻,对照组不施行硬膜外阻滞,全麻过程同观察组。结果2组全麻诱导后均可见MAP下降和HR减慢,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对照组在插管即刻和切皮2个时点MAP和HR均明显增加,在探查胆囊时则出现反向变化,与观察组和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观察组的MAP和HR在上述的3个时点与麻醉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静吸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是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手术较好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维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经穴组(针刺经穴复合全麻组)、非经非穴组(针刺非经非穴复合全麻组)、全麻组。三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1、异丙酚2 mg.kg-1、维库溴铵0.1 mg.kg-1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血浆靶控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曲池,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取穴,进针得气后持续电针刺激,直至术毕。应用肌松监测仪持续监测维库溴铵的显效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恢复指数。并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时间。结果三组的肌松效应中显效时间、起效时间、恢复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经穴组的维持时间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穴组与全麻组比较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P〈0.05)。经穴组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针刺经穴复合全麻可延长肌松药的维持时间,减少术中麻醉药的用量,患者术后恢复快,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电刺激结合全麻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脑瘤择期手术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术中通过加大异氟醚浓度使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前下降30%-40%,维持30-45min。采用HANS仪电刺激双侧颧廖,鱼腰,风池及合谷等穴位对异氟醚控制性降压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苏醒恢复状况的影响。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维持麻醉和控制性降压所需异氟醚吸入浓度明显减少,血  相似文献   

13.
电针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七氟烷麻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n LX  He Y  Ren XJ  Li SQ  Han RQ  Wang BG 《中国针灸》2010,30(8):669-673
目的:观察电针对开颅手术患者麻醉维持期和苏醒期的影响。方法:将80例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S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A组患者从麻醉诱导开始前至手术结束进行电针刺激,选择合谷连外关,金门连太冲,足三里连丘墟;S组患者不进行电针。记录各时间点七氟烷呼气末浓度、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和MAC,A组在开颅期、颅内期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S组(P0.05,P0.01),平均节省七氟烷用量9.62%。A组的BIS值在个别时间点(钻骨孔后、开骨瓣后、剪开硬膜)高于S组(均P0.05)。A组的恢复期各观察时间均明显少于S组(均P0.01)。麻醉恢复期A组无躁动发生,发生恶心呕吐1例;S组发生躁动2例、恶心呕吐3例。结论:对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穴位电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可减少七氟烷用量,显著缩短麻醉恢复时间,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超前镇痛与硬膜外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胸科手术围术期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1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硬膜外腔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术中正常麻醉;观察2组于麻醉诱导前电针双侧内麻点、内关穴30min,术中正常麻醉;对照组单纯行全身麻醉,3组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3组患者针刺/硬膜外穿刺前(T0)、切皮时(T1)、拔管时(T2)、术后2 h(T3)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中麻醉药的用量及拔管时间;检测T0、T3,术后12 h(T4)、24 h(T5)和48 h(T6)血浆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镇痛效果。结果:观察1组MAP在T1、T2时间点低于观察2组、对照组(P<0.05),HR在T1、T2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2组MAP和HR在T1、T2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较对照组少(P<0.05),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早(P<0.05)。观察2组β-EP含量在T4、T5、T6时间点较观察1组、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1组、观察2组5-HT和PGE2含量在T3、T4、T5时间点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1组、观察2组VAS评分在T3、T4、T5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超前镇痛与硬膜外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均能为胸部手术提供有效围术期镇痛,前者在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方面更平稳,对机体的生理干扰更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合并不同程度心肌缺血的择期手术患者术前服用复方丹参滴丸 (CDSDP)对麻醉期心肌供血情况的影响 ,探讨其对心肌缺血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取随机双盲对照法均分为倍他乐克组 (B组 ,n =30 )和CDSDP组 (C组 ,n =30 ) ,观察麻醉期不同时段动脉收缩压 (SBP)与舒张压 (DBP)、心率血压乘积 (RPP)的谷 /峰比值 (T/P)和心电图ST段 (ECG ST)以及手术前后B超心功能变化。结果 B组麻醉诱导期SBP、DBP的T/P显著大于C组 (P <0 .0 5 ) ;RPP与ECG ST在麻醉诱导期B组显著大于C组 (P <0 .0 5 ) ,其它时段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手术前后B超心功能相关指标 2组均有改善 ,与入院相比C组有显著改善 (P <0 .0 5 ) ,与B组对比术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CDSDP对麻醉期心肌缺血防治效果优于倍他乐克 ,其机制可能为增强抗自由基能力与麻醉药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AES)静脉全麻行腔镜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麻醉学价值。方法60例择期行双侧腔镜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TAES联合静脉全麻组)和对照组(全凭静脉全麻组),每组30例。两组术中均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恒速输注瑞芬太尼的方法维持麻醉,治疗组从麻醉诱导前30 min 至术毕持续TAES,刺激部位为双侧合谷和内关穴。分别记录入室后(基础值,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5 min(T2)、切皮前5 min (T3)、切皮后5 min(T4)、充气30 min(T5)、术毕(T6)、拔管前5 min(T7)、拔管即刻(T8)、拔管后5 min (T9) 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T0、T3、T5、T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记录T3、T4、T5异丙酚靶浓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T0比较,治疗组T3-4HR降低,T8-9HR升高,T7-9MAP升高;对照组T3 HR降低,T7-9HR升高,T1、5、7-9 MAP升高,T2-3MAP降低;两组T5-6 IL-6均升高,T6 TNF-α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T6-9 HR降低,T1、4、5、7-9MAP降低,T3 MAP升高,T5-6 IL-6 降低(P〈0.05);各时间点异丙酚靶浓度及总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TAES在更好地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适当抑制应激反应的同时,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辅助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分级Ⅰ~Ⅲ级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120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电针辅助全身麻醉组(B组),每组60例。在麻醉诱导开始前30min选取百会、合谷、内关、足三里4个穴位对B组患者进行电刺激并维持至术毕。两组患者均在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3~5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七氟烷吸入及瑞芬太尼持续输入下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曲马多50mg。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1天及术后第2、4、6天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和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比较术后2、4、6天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dys function,POCD)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术后第2、4天POC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同期(分别为40.0%vs66.7%,13.3%vs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天B组MMSE评分高于A组(分别为21.3±3.9vs18.3±3.8,26.4±2.9vs2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麻醉前1天MMSE评分比较,A组患者术后第2、4天(18.3±3.8,22.9±3.9vs27.9±2.1)及B组术后第2天(21.3±3.9vs27.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为23.3%(14/60),低于A组(46.7%,2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辅助全身麻醉可减少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全麻对高血糖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60岁以上行四肢创伤后骨折复位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全凭静脉麻醉组(N组),电针复合全麻组(D组)。两组均以丙泊酚、芬太尼及维库溴铵诱导维持麻醉。D组在麻醉诱导前以电针仪取穴内关及百会行电针诱导20min,维持针刺至术毕。两组患者分别于插管前(T0)、插管后即刻(T1)、5min(T2)、拔管后即刻(T3)、5min(T4)、60min(T5)、180min(T6)测定血糖(FBG)、血浆血管活性物质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环素F1α(6-K-PGF1α)浓度,计算血糖变异系数(GluCV)和TXB2/6-K-PGF1α的比值,记录心电图ST段高度变化(mV,各时间点1min内采样,取均值)。结果 T0时两组所有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各时间点血糖、ST变化和TXB2/6-K-PGF1α均显著高于T0(P<0.05),D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TXB2/6-K-PGF1α及ST变化显著高于D组(P<0.01)。两组各时点TXB2和6-K-PGF1α均显著高于T0(P<0.05),D组TXB2升高幅度明显低于N组(P<0.05),而6-K-PGF1α升高幅度明显高于N组(P<0.05)。结论电针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活性物质,抗氧自由基等作用,降低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对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9.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麻醉方法、效果临床研究。方法 :择期胆囊切除术 1 94例 ,分A(针硬组 )、B(电硬组 )、C(对照组 )三组单盲法观察。硬膜外操作方法、局麻药种类、浓度 (1 .5 %利多卡因 )及给药程序三组相同 ,麻醉阻滞平面均达到T4~ 1 1 以上 ,使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满意 ,牵拉反应轻 ,术中安静。结果 :针刺 (穴位电极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 ,A、B两组I级率分别为 75 .76%、60 .3 2 % ,C组仅 1 3 .85 % ,A、B组与C组比较P <0 .0 0 1。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每小时用药量、每例用药量C组均比A、B两组多 ,其中每小时用药量比A、B两组分别多 3 6.2 3 %、3 3 .5 7% ,P <0 .0 0 1 ,说明针刺与硬膜外麻醉两者复合可增强麻醉效果 ,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监测提示 (HR、MAP、RR、TV、MV、SPO2 、ECG)术中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全组病例安全渡过手术 ;儿茶酚胺检测A、B两组麻醉后血浆NE含量减少 ,麻醉效果优良 ,并提示A、B两组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作用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针刺除有加强镇痛作用、减少麻醉用药量外 ,还可能加强细胞免疫功能。说明针刺 (穴位电极 )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弥补了针麻镇痛不足、肌肉松弛欠佳、牵拉反应明显等不足 ,既保留了针麻优越性及生理状态的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