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分娩性脑损伤及围产期窒息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方法:均采用轴位CT平扫,对16例分娩性脑损伤及围产期窒息的新生儿治疗前后CT表现对照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作了影像学分析。其中男10例,女6例,出生3h-10天。结果:双侧裂池、小脑幕缘,纵裂池伴双侧脑室后角积血1例;小脑幕缘,直窦、上矢状窦旁积血5例,其中3例伴“△”征;纵裂池,双侧裂池,小脑幕缘积血2例。小脑幕缘,直窦旁积血1例;纵裂池积血8例,结论:CT诊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结果纵裂池、直窦、矢状窦旁出血48例,其中有矢状窦旁征13例;侧裂池及脑沟出血16例、天幕区出血4例,常累及几个部位;合并其他颅脑病变36例.结论分布在脑沟脑池、小脑幕、直窦、矢状窦旁密度增高影是诊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7年2月至2000年2月共收治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25例,女12例,年龄小于1天20例,小于7天7例,小于31天10例;早产儿10例,足月儿27例;其中有窒息史者21例,有产伤者10例。临床症状:易激惹,肌张力低下11例;嗜睡,反复呼吸暂停,反应低下12例;反复惊厥14例。CT直接征象示:大脑表面、脑基底部、侧裂池、纵裂池、直窦及矢状窦旁处显示高密度影,37例均有此征象,但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影像的大小及形状不同。间接征象:①脑水肿20例,多为窒息…  相似文献   

4.
王雄 《包头医学》2009,33(4):202-20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临床资料。结果:25例中单纯纵裂池出血3例,表现为纵裂池密度增高线影,边缘毛糙;小脑幕缘出血3例,表现为幕缘区片状高密度影,或"V"字形影,边缘模糊;轻型外侧裂出血7例,表现为"铸型染色"高密度,伴有颞部硬膜下小血肿;脚间窝内出血2例,表现为点片状高密度;双侧多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并存15例;1周内出血消失19例。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特征性,CT复查时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鉴别诊断。方法对比分析85例新生儿SAH与85例正常新生儿的颅脑CT表现,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鉴别。结果85例SAH中发生于直窦27例(31.76%),上矢状窦22例(25.88%),纵裂池14例(16.47%),小脑天幕11例(12.94%),外侧裂池8例(9.41%),脑底池2例(2.35%),小脑延髓池1例(1.18%)。在85例SAH征象中,出现线状征及空三角征49例(57.65%)。85例正常新生儿颅脑相对高密度部位:直窦9例(10.59%),上矢状窦7例(8.24%),纵裂池3例(3.53%),小脑天幕1例(1.18%)。85例SAH患儿,有6例诊断不符。两组CT表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新生儿CT表现为直窦、上矢状窦、纵裂池、小脑天幕有时密度相对略高,易误诊为新生儿SAH,因此要注意正常新生儿颅脑与新生儿SAH的CT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生儿不同类型颅内出血的CT表现,探讨其发生机理及其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新生儿颅人出血的CT影像资料,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脑室或脑实质出血11例,硬膜下血肿10例。CT均表现为不同位置上形态各异的高密度影。结论:对高危新生儿,特别是有缺氧窒息者,颅脑CT检查可提供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新生儿不同类型颅内出血的CT表现,探讨其发生机理及其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影像资料。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脑室或脑实质出血11例,硬膜下血肿10例。CT均表现为不同位置上形态各异的高密度影。结论:对高危新生儿,特别是有缺氧窒息者,颅脑CT检查可提供重要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少量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少量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SC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SCT复诊证实的105例少量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SCT表现。结果纵裂池出血47例,侧裂池出血30例,脑沟出血22例,小脑幕区出血6例。合并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或颅骨骨折共12例。结论SCT扫描对少量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患儿,男性,1612岁,自10米高处跌伤头部半小时入院。伤后患儿即昏迷,不伴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无呕吐。急诊行头颅CT检查,检查过程中患儿呼吸暂停,立即静推甘露醇30ml后恢复。查体:患儿中度昏迷,刺痛可见肢体屈曲。头顶部及右颞部头皮肿胀,但未见明显裂伤,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2mm,光反射存在;右侧3.5mm,光反射消失。颈项强直,布氏征(+)。生理反射减弱,双侧病理反射(+)。CT示:右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约60ml,纵裂池、小脑幕、侧裂池密度增高,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中线结构移位,冠状缝分离约…  相似文献   

10.
研究新生儿颅内出血CT表现及围产期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对5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独颅脑CTR检查显示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43例,蛛网下腔出血合并脑实质内或脑室内出血10例,单纯脑实质出血3例,27例,合并有缺氧缺血性脑病。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危险因素、CT表现及临床特点,对本院近6年来CT证实有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1例患儿中有围产高危因素者108例,缺氧所致96例(85%),合并HIE者82例(67.3%),产伤65例(53.7%).患儿有意识障碍者106例(88.6%),惊厥86例(71.1%),肌张力改变80例(66.1%),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76例(62.8%).CT特征显示大脑表面、脑基底部、侧裂池、纵裂池、直窦及矢状窦处高密度阴影.新生儿SAH是新生儿颅内出血(NICH)中发病率最高且预后较好的一种,常见原因为围产期缺氧、产伤、早产.对疑似病例应尽早行头颅CT扫描,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脑幕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硬膜下血肿急性期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外伤性小脑幕积血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3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5例,其特征性CT表现为小脑幕下的带状高密度内缘呈毛刷状或梳齿状;硬膜下血肿6例,可见沿幕缘单侧分布的边界清楚的直线形、长三角形或半月形带状高密度影;复合积血2例,其积血的区域高密度带多较单纯者为宽,适当降低窗宽和提高窗位隐约可见其密度差,呈分层现象。结论小脑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硬膜下血肿CT表现极易混淆,通过增加薄层、侧位或俯卧位扫描并使用窗口技术等方法可进一步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所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四叠体池积血对颅内动脉瘤定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了58例经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CT及DSA资料。结果:20例后向血流动脉瘤组中四叠体池积血13例,无积血7例;经χ2检验,与38例上前向血流动脉瘤组中四叠体池积血14例,无积血24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积血是CT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依据,而四叠体池积血对后向血流动脉瘤定位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了解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预后;方法:对8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早产儿,足月小样儿各10例,体重<2500g 17例,>4000g3例,异常产47例,有窒息史71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46例,占56.8%,颅脑CT异常70例,阳性率85.37%,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3例,占52.43%,经治疗73例治愈,5例放弃治疗,死亡2例;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选择产式结束异常分娩,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水平,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是降低颅内出血,减少后遗症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头颅CT对新生儿窒息脑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敬  任钰雯 《河北医学》1996,2(5):429-430
应用头颅CT对51例窒息新生儿检查,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为98%,以额叶受累最多见,其次为顶叶和颞叶,枕叶受累最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40%,又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占颅内出血总数的90%,提示新生儿窒息后要重视对脑损伤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唐肇普  钱新初  刘三军 《医学争鸣》2001,22(23):2198-2200
目的:探讨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TSAH0的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24例STSAH患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2例经CT复查及治疗结果证实。结果:STSAH的出血部位分布于:大脑纵裂池56例(45.2%);脑干周围池37例(29.8%);大脑侧裂池22例(17.7%);脑表面沟9例(7.3%)。其主要CT表现特征为:①纵裂池染色半球面边缘毛粗糙;②脑干周围池积血征;③侧裂池或脑表面沟铸型染色征。结论:①CT据上述特征性表现可作出STSAH诊断;②大脑纵裂池出血时的冠状位重建图像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③CT复查助于检证诊断和及时检出迟发性脑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脑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分析,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次CT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小脑天幕区呈高密度影的脑出血病人90例,均经CT复查或MRI检查证实。CT扫描均用轴位平扫。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小脑幕高密度影,占100%,其中小脑幕不对称性密度增高56例,占62%,对称性密度增高34例,占38%。大脑镰密度增高83例,占92%,脑沟呈高密度影为22例,占24%。蛛网膜下腔出血65例,占72%,其中CT显示小脑天幕不对称性密度增高53例,占82%,漏诊13例,占20%,误诊2例,占3%,脑内出血40例,占44%,硬膜下血肿24例,占27%。硬膜外血肿8例,占9%,脑积水1例,占1%。外伤原因81例,占90%。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CT表现为基底池、外侧裂池、脑沟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少量小脑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为小脑幕密度增高、变宽,较难观察,易发生漏诊情况,对于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怀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建议MRI检查或1周后复查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脑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分析,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次CT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小脑天幕区呈高密度影的脑出血病人90例,均经CT复查或MRI检查证实。CT扫描均用轴位平扫。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小脑幕高密度影,占100%,其中小脑幕不对称性密度增高56例,占62%,对称性密度增高34例,占38%。大脑镰密度增高83例,占92%,脑沟呈高密度影为22例,占24%。蛛网膜下腔出血65例,占72%,其中CT显示小脑天幕不对称性密度增高53例,占82%,漏诊13例,占20%,误诊2例,占3%,脑内出血40例,占44%,硬膜下血肿24例,占27%。硬膜外血肿8例,占9%,脑积水1例,占1%。外伤原因81例,占90%。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CT表现为基底池、外侧裂池、脑沟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少量小脑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为小脑幕密度增高、变宽,较难观察,易发生漏诊情况,对于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怀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建议MRI检查或1周后复查CT。  相似文献   

19.
纵裂池创伤性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征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创伤性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颅脑创伤患者,表现为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短规CT复查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征象均消失。结果:24例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前纵裂池高密度影长度增加,8例伴有胼胝体沟征;纵裂池呈局限性羽毛状高密度影,邻近脑沟消失;后纵裂池密度增高增粗,边缘毛糙;复查显示上述征象均消失。结论:局限在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扫描有特征性表现,与检查时间关系密切,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20.
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3例急性大脑镰和 2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 急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CT征为大脑镰旁带状高密度影像 ,与大脑镰紧密相连 ,边缘清晰 ,密度均匀 ,不超越大脑镰游离缘 ,纵裂、脑沟密度正常 ;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征为与小脑幕相对应的或扇形高密度影像 ,血肿可向大脑镰后旁伸延 ,边缘光滑。结论 急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影像颇具特征性 ,有助于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钙化、脑膜瘤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