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患者在SBT过程中EAdi的变化以及膈肌厚度位移变化,分析结合二者参数预测脱机拔管的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符合COPD诊断标准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患者采用NAVA呼吸模式,按照患者是否成功脱机拔管分为撤机成功组和失败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SBT前、SBT30 min的呼吸参数变化及SBT时(基线)、10 min、30 min的EAdi值和膈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结果纳入40例接受机械通气并计划进行SBT的患者,其中32例成功撤机,脱机失败者8例中,6例不得不在SBT过程中重新上机,2例在拔管后48 h内再插管。(1)两组患者撤机前呼吸机参数及血气内PO2和PCO2变化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SBT 30 min后再次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参数显示成功组HR、RR、PCO2比失败组低,均有统计学意义。而Vt、PO2/Fi O2比失败组高(P0.01)。成功者中SBT各时间点的EAdimax和EAdiAUC均比失败组低,且失败组中随着SBT时间延长,EAdimax和EAdiAUC呈增加趋势。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膈肌厚度及位移变化在不同时间段自主呼吸实验成功撤机组中tdi膈肌厚度及右侧膈肌位移指标方面,显著大于撤机失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di联合膈肌功能可监测撤机拔管,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模式下机械通气早期小儿膈肌的形态与功能变化状况。方法·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急危重症医学科(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满96 h的患儿,通过床旁超声连续测量膈肌的相关数据,分析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3个不同时间点(0、48、96 h)膈肌相关变化。各时间点间皮下脂肪厚度、皮下脂肪萎缩率、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其中膈肌厚度进一步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显著性水平进行事后两两比较;各时间点膈肌收缩速度、膈肌增厚率、膈肌萎缩率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纳入46例测量数据完整的患儿,平均年龄2.94 (1.35,7.00)岁,男女各23例。导致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主要病因为肺炎(52.17%);观察期间呼吸机的参数选择与机体氧合状态亦无明显差异(均P>0.05)。机械通气早期(96 h内)...  相似文献   

4.
都军 《中国医学杂志》2005,3(7):459-460
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可能与手术前后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有关。临床表现为术后患者呼吸微弱、表浅以及呼吸不规则、胸廓运动幅度不明显、严重时自主呼吸完全消失,同时伴有呼吸和/或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使机体通气一换气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早期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机械通气治疗显得十分关键。2004-2005年我科对18例术后出现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明显,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是氧化应激的核心指标。本研究通过比较iNOS在脓毒症(sepsis)与机械通气(CMV)大鼠膈肌中iNOS 的变化,分析sepsis及CMV 对膈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32 只健康SD 大鼠随机分为4组( n=8),对照组、sepsis 组、CMV 组、sepsis + CMV 组。采用HE 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分析膈肌组织中iNOS 的表达。结果sepsis 组肺组织病理发生改变,而sepsis + CMV 组肺部病理改变有所减轻。sepsis + CMV 组肺间质水肿明显减轻,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渗出减少。免疫组化显示iNOS 的表达在sepsis组、CMV 组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 < 0.05);sepsis +CMV 组iNOS 表达较单独sepsis组及CMV 组增加更为明显(P < 0.05)。结论内毒素8 mg/kg 腹腔注射24 h,可明显增加膈肌的氧化损伤;CMV 8 h也可以导致膈肌氧化损伤增强;内毒素联合CMV 比单独sepsis 组及CMV 组膈肌氧化损伤增加更明显,这可能是呼吸衰竭及撤机困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在颅脑损伤并呼吸功能不全应用呼吸机抢救的体会。方法:对60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机械通气的同时,针对引起呼吸功能不全的不同病因进行治疗。结果:治愈38例(63.3%),死亡22例(36.7%)。结论:在应用机械通气救治颅脑损伤并呼吸功能不全的同时,及早解除引起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原因,提高颅脑损伤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展至今五十余年,从最初的机械通气治疗到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识别,肺保护通气策略已成临床诊疗共识,但这一策略限制了呼吸机或患者自身呼吸努力对肺部施加的机械压力,脱机困难发生率日趋增加,膈肌功能障碍作用日趋明显,膈肌保护性通气策略应运而出,优化机械通气参数和膈肌负荷,减少人机不同步,可减轻或避免膈肌损伤。但肺保护仍然是机械通气首要考虑的因素,通过最佳方式来降低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优化患者呼吸努力,从而达到同时保护肺和膈肌的作用。本文就膈肌保护性通气的概念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高频通气膈肌起搏治疗与膈肌疲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HDP对缓解期COPD患者康复治疗及处理实验性家兔DiF模型。结果示:HDP对COPD病人的康复治疗有一定效果,HDP比单纯EDP治疗效果好;弱电流刺激实验家兔的隔神经能改善DiF模型,延长治疗时间可使膈肌耐力增加;适当的HDP治疗能改善COPD病人的DiF。并就改善或诱发DiF的不同机制作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是一种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全球每年有超过1 500万患者在外科手术和危重疾病中使用机械通气来提供充足的肺通气[1]。然而,机械通气是一把双刃剑,长期的机械通气会导致膈肌纤维萎缩和收缩力下降从而引起明显的膈肌功能障碍,称为呼吸机诱导的膈肌功能障碍(ventilator-induced diaphragm dysfunction,VIDD)。VIDD不仅对患者生存率和预后有显著不良影响,也是临床上导致脱机困难的主要原因,会产生较大的医疗负担。超过50%的机械通气患者在气管插管24 h之内迅速出现VIDD,其发生率与通气时间的延长、撤机困难、再插管率存在明显相关性[2]。目前,临床尚缺乏预防和治疗VIDD的相应措施,因此对VIDD发生机制的详细了解对防治机械通气诱发的膈肌功能障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高频通气膈肌起搏器的应用与护理武淑萍,孔曲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住院的老年患者10例,诊断为肺心病呼吸衰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73~82岁,平均年龄77.5岁,10例患者均为Ⅱ型呼吸衰竭。1.2治疗方法10例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监测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机械通气≥72h、病情稳定、通过撤机筛查、拟行自主呼吸试验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运用新型多功能食管电极管结合双颈前外侧膈神经磁刺激(BAMPS),监测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膈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和颤触性跨膈压(TwPdi)。结果共入选14例患者,1例不能耐受磁刺激,2例无膈肌肌电信号,1例未刺激到膈神经,1例未获得有效颤触性跨膈压(PNCT、CMAP分别为7.2ms、1.26mV),9例取得完整检查数据的ICU机械通气患者PNCT、CMAP、TwPdi分别为(8.5±1.5)ins、(1.01±0.35)mV、(11.2±4.7)cmH2O。结论新型多功能食管电极管结合膈神经磁刺激可客观综合评估ICU患者的膈肌功能,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  相似文献   

12.
膈神经是维持呼吸功能的主要神经,由颈3~5神经组成,在维持正常通气功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为向上膨隆呈穹窿形的扁薄阔肌,是主要的呼吸肌,在呼吸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膈肌起搏即通过电刺激膈神经或膈肌使膈肌收缩,维持患有膈肌功能障碍患者的自然负压呼吸。自发现电刺激能引起膈肌收缩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该技术应用于临床也已有60余年历史[1]。一、膈肌及膈神经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MV)作为一柄双刃剑,虽然能挽救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但是它也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在ICU对大多急性肺损伤患者进行MV支持治疗中,大量的证据表明MV本身会对肺产生相关性肺损伤,而且这种损伤会随着呼吸机的应用而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浆microRNA-206 (miRNA-206)与床旁超声膈肌功能联合预测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住院的老年机械通气患者102例,根据撤机结果分为成功组、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miRNA-206、膈肌功能指标及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miRNA-206、床旁超声膈肌功能单独及联合对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的预测价值。结果 102例患者撤机失败率为33.33%。与成功组比较,失败组膈肌增厚率(DTF)、膈肌活动度(DE)、血浆miRNA-206、白蛋白(Alb)水平降低(P <0.05),膈肌收缩速度(DCV)加快(P <0.05),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早期气管切开百分率升高(P <0.05),年龄增大(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089 (9...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膈肌超声相关指标膈肌动度浅快呼吸指数(DD-RSBI)、膈肌增厚浅快呼吸指数(DT-RSBI)与传统浅快呼吸指数(RSBI)在机械通气患者中预测撤机结果的价值。方法选取浙江省6家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48h并行撤机自主呼吸试验(SBT)的患者131例。SBT过程中使用超声测量并计算膈肌移动度(DD)与膈肌增厚率(DTF),代替传统RSBI中的潮气量计算出新的DD-RSBI和DT-RSBI。根据撤机结果将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与失败组,分析两组患者各指标间的差异。采用ROC曲线比较各指标预测撤机结果的价值。结果撤机成功组患者97例,撤机失败组患者34例。撤机失败组患者的RSBI、DD-RSBI及DT-RSBI均高于撤机成功组(均P<0.05)。RSBI、DD-RSBI及DT-RSBI预测撤机失败的AUC分别为0.796(95%CI:0.712~0.903)、0.865(95%CI:0.798~0.931)、0.872(95%CI:0.801~0.942),以46.3次/(ml·min)、1.65次/(min·mm)、66次/min为阈值,其预测撤机失败的灵敏度分别为85.3%、73.5%、88.2%,特异度分别为56.7%、88.7%、5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DD-RSBI(OR=5.46,95%CI:1.54~19.37)、高DT-RSBI(OR=1.06,95%CI:1.02~1.1)是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膈肌超声指标DD-RSBI、DT-RSBI较传统RSBI预测撤机结果更准确,是指导撤机时机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尽早应用无创机械通气以纠正低氧血症的技术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无创机械通气的氧合功能不全患者60例(治疗组),以经鼻面罩压力支持通气 呼气末正压通气(PSV PEEP),待氧合功能不全纠正后撤机。选择同期住院相同病情的氧合功能不全患者60例接受简易面罩吸氧(对照组)。两组吸入氧浓度(FiO2)均为40%,观察10min后检测血氧饱和度(SaO2)及30min后血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指标相仿(P>0.05);给予面罩吸氧5min后,SaO2分别为94.7±5.3%和81.1±7.2%(P<0.01),30min后,氧合指数(PaO2/FiO2)331.2±18.3和220.3±14.5mmHg(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45.6±7.1和61.7±5.6mmHg(P>0.05)。结论:氧合功能不全患者尽早使用经鼻面罩吸氧无创机械通气可明显纠正氧合功能不全,而对二氧化碳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PTEN诱导激酶1(PTEN 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导致的膈肌功能障碍和萎缩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Control组(n=6)、MV-6h组(n=6)、MV-12h组(n=6)和MV-24h组(n=6)。Control组大鼠未经任何处理,MV-6h组大鼠机械通气6 h,MV-12h组大鼠机械通气12 h,MV-24h组大鼠机械通气24 h。采用RM6240生物信息采集系统测量膈肌复合肌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HE染色测量膈肌肌纤维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Western blot检测膈肌肌肉萎缩蛋白(muscle atrophy F-box,MAFbx)、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scle specific ring finger 1,MURF1)、线粒体裂解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机械通气(MV)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会导致膈肌出现萎缩和功能下降。研究发现膈肌萎缩在MV的早期就已出现,然而早期膈肌萎缩与患者MV的时间及预后的相关性如何目前尚不清楚。目的 采用床边彩超观察MV患者早期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与MV时间和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时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深圳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MV患者60例,根据第3天的DTee将患者分为膈肌萎缩组(21例)和膈肌厚度正常组(39例),均进行常规治疗,入院时收集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记录患者MV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采用SonoScape超声检查仪测量MV前、MV后5 d及撤机前的DTee及MV后DTee与MV前的差值(ΔDTee)。结果 MV患者的DTee随MV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F=108.95,P<0.001);其中,第3、4、5天及撤机前的DTee均低于MV前,第4、5天及撤机前的DTee均低于第1天,撤机前的DTee低于第2天(P<0.05)。MV患者的ΔDTee随MV时间的延长呈增长趋势(F=263.10,P<0.001);其中,第2、3、4、5天及撤机前的ΔDTee均高于MV前、第1天,撤机前的ΔDTee高于第3天(P<0.05)。膈肌萎缩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MV时间、ICU住院时间均高于膈肌厚度正常组(P<0.05)。第1~3天的ΔDTee与MV时间呈正相关(r=0.266,P=0.04)。结论 MV患者的DTee随MV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以前3 d下降的速度最明显,且早期DTee与MV时间、ICU住院时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都军 《中国医学杂志》2005,3(8):501-502
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可能与手术前后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有关。临床表现为术后患者呼吸微弱、表浅以及呼吸不规则、胸廓运动幅度不明显、严重时自主呼吸完全消失,同时伴有呼吸和/或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使机体通气一换气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早期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机械通气治疗显得十分关键。2004-2005年我科对18例术后出现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明显,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