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复发率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55例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Ag)、VIII促凝活性(Ⅷ:c);35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LG:A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A、D-D、VIII:C、vWF、TM:Ag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l:A、D-D、VIII:C、vWF、TM:Ag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痊愈组AT:A、PLG:A、TM:A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D下降幅度最大。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可反映患者疗效,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复发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纤溶功能)和抗凝血酶活性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40只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通过快速放血使其处于休克状态.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休克组、林格复苏组(林格组)、葛根素治疗组(葛根素组),每组各10只。观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PAI-1:Ag)、D-二聚体含量(D-D)、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及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和林格组PLG:A、FIB、AT:A显著降低,t-PA:Ag和D—D显著增高(P〈0.01或P〈0.05):葛根素组与林格组比较PLG:A、FIB、AT:A均明显增高,t-PA:Ag和D.D明显下降(P〈0.01或P〈0.05);PAI-1:Ag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F值为1.99,P〉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纤溶功能亢进,抗凝血酶呈消耗性下降;葛根素可有效调整大鼠失血性休克后纤溶和抗凝系统失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在进展型脑梗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俊学  芦琳  芦璐 《血栓与止血学》2005,11(4):157-158,161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进展型脑梗死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特点。方法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Y)、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聚集率(PAgT)、抗凝血酶活性(AT:A)、抗凝血酶抗原含量(AT:Ag)和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活性(t-PA:A)。结果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浆PT、TT、aPTT显著低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而Fbg、PAgT和vWF显著高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进展型脑梗死患者AT:A、AT:Ag和t-PA:A水平显著低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较高的凝血活性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这是其病情进展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可以用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水平综合判断进展型脑梗死的预后,指导临床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凝血和纤溶活性的改变,探讨氯沙坦降压治疗后,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30例1~3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所有入选对象1个月内未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受体阻制剂,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高血压组予氯沙坦50~100mg/d治疗,疗程4周后再次检测PAI-1活性及D-D、vWF水平。结果高血压组PAI-1活性、D-D、vW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高血压病人经氯沙坦4周治疗后,PAI-1活性及D-D、vWF水平较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PAI-1、D-D、vWF明显升高,存在凝血、纤溶功能改变。氯沙坦除降压效果良好外,还能降低PAI-1、D-D、vWF水平。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凝血、纤溶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功能和血浆组织因子表达的变化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休克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复苏组(林格组)和参附注射液复苏组(参附组),每组各10只。用ELISA法检测各组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PAI-1:Ag)及组织因子(TF)含量,并计算t-PA:Ag/PAI-1:Ag。结果休克组、林格组和参附组t-PA、t-PA/PAI-1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且林格组和参附组高于休克组(P〈0.01);参附组TF含量低于休克组和林格组(P〈0.01),而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大鼠纤溶系统平衡失调和血浆组织因子表达增强。参附注射液不能纠正其纤溶系统失调,但对组织因子表达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妇女与正常健康妇女妊娠早期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方法收集2011年4月-2012年5月海军总医院产科门诊常规产检的孕妇,PCOS妊娠组50例,健康妊娠组50例。检测两组间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健康妇女妊娠早期相比,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X(F X)的活性和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的水平在PCOS妊娠早期组明显升高(P〈0.05),但是D-D二聚体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PCOS妊娠早期,FⅧ、vWF、F X可以较准确的预测高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糖尿病无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53例,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47例,设健康人群对照组50例。所有人群入院或体检时即采集静脉血,进行vWF:Ag、AT:A检测。结果 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患者血浆vWF:Ag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2型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患者血浆vWF:Ag含量与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2型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中背景性病变和增殖性病变患者血浆vWF:Ag含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患者血浆AT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患者血浆AT活性与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2型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组中背景性病变和增殖性病变患者血浆AT活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vWF:Ag、AT:A的变化与糖尿病微血管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监测其水平与活性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急性发作时及抗凝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与肺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分别检测PTE组(n=53)和正常对照组(n=60)患者的抗凝血酶活性(AT∶ A)、抗凝血酶抗原(AT∶ A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溶酶原(PIG)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E组治疗前AT∶ A活性及AT∶ Ag含量显著降低(P<0.01);抗凝治疗后有所增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E组的t-PA、PAI-1、vWF和PIG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抗凝治疗后有所下降,但仍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结论 综合测定PTE患者肺血管内皮功能及抗凝纤溶指标,可监测病情的变化,指导临床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前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0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简明损伤标准与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分为S1组(ISS〈25分)69例和S2组(ISS≥25分)39例;根据创伤后至开始有效复苏时间分为5组:A组(≤30min)35例、B组(30min〈t≤2h)28例、C组(2h〈t≤4h)20例、D组(4h〈t〈8h)15例、E组(t≥8h)10例。分别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D-二聚体(D-D)浓度、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并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A、D、E3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PT、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PT、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1、S2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2组PT、FB、D-D、AT:A、PLG:A值与S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凝血纤溶系统出现明显异常,并随休克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的改变;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可能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RAU患者58例,分为轻型阿弗他溃疡(MiAU)组、重型阿弗他溃疡(MjAU)组及疱疹样阿弗他溃疡(HU)组,以5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采用ACL 2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凝血因子VⅢ活性(FVⅢ:C)、蛋白C抗原(PC:Ag)、总蛋白S抗原(TPS:A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1抗原(PAI-1:Ag)、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 RAU患者PC:Ag、TPS:Ag、PAI-1:Ag、D-Dimer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t-PA:A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jAU组PC:Ag低于MiAU组(P<0.05);MiAU组FVⅢ: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MjAU组FVⅢ:C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U患者体内存在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异常,而FVⅢ:C、PC:Ag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气腹对高血压病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96例患者,根据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和患者的既往病史,分为高血压病组25例、非高血压病组31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采集患者气腹前后的血样标本,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组织因子活性(TF: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四种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情况。结果①气腹前高血压病组TAT、PAI-1、t-PA高于非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气腹后,高血压病组TAT、PAI-1较气腹前增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非高血压病组TAT、PAI-1、t-PA均较气腹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气腹后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变化程度的比较:高血压病组驻TAT、驻PAI-1与非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非高血压病组驻t-PA与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气腹过程使高血压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增强而纤溶功能受抑制,增加了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术前应使用抗凝药物防治术后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赵华  林江  李代渝 《四川医学》2009,30(1):134-135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的纤溶系统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30例房颤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a)活性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l:a)活性;并测定纤雏蛋白原(Fg)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浆t-PA:a降低(P〈0.01);PAl:a升高(P〈0.01);PM:a/t-PA:a比值增高(P〈0.01),而Fg、PT、APTT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性心脏病房颤与冠心病房颤之间血浆t-PA:a,PAI:a,PAI:a/t-PA;a比值及PT、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组血浆№浓度较后组低(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浆存在低纤溶状态,表现为PAI活性增加,t-PA活性降低,房颠的低纤溶状态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UAE)与vWF:Ag、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172例T2DM(T2DM组)患者UAE,据24h-UAE水平分为3组:①正常白蛋白尿组(NAU)组,②微量白蛋白尿(MAU)组,③临床白蛋白尿(CAU)组.选取6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NC)组.同时检测各组对象的血浆vWF:Ag水平、血小板计数(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 T2DM组患者血浆vWF:Ag、PC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P〈0.01),MAU组和CAU组患者UAE,PC,MPV,PDW明显高于NC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T2DM组的UAE及血浆vWF:Ag,PC,MPV,PDW水平与NC组存在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829,0.717,0.576,0.632,P值均〈0.01);T2DM患者的UAE与血浆vWF:Ag,PC,MPV,PDW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分别为0.804,0.678,0.493,0.547,P值均〈0.01).T2DM患者的血浆vWF:Ag水平与PC,MPV,PDW呈正相关(r分别为0.858,0.784,0.820,P均〈0.01),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r=0.391,P〉0.05).结论 T2DM患者UAE与血浆vWF:Ag,PC,MPV,PDW水平呈正相关,随着UAE的增高,血浆vWF:Ag,PC,MPV,PDW水平也均逐渐升高.UAE,vWF:Ag及血小板参数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血液高凝状态有重要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妊娠晚期妇女纤溶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Clauss法分别测定102例妊娠晚期妇女、30例非孕妇女和12例DIC和子痫患者血浆中D-D以及FIB的水平,对晩孕组和对照组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晩孕组与疾病组纤溶指标是否有差异。结果:晚孕组妇女血浆中D-D和FIB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疾病组与晩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晚期妇女纤溶活性增强,检测D-D对预防妊娠并发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等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临床应用中各实验室应建立当地孕妇D-D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有无复发、转移不同时期患者的诊断、复发转移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8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 (1)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患者中均有Fbg升高(P〈0.05),且在疾病复发转移后更加明显(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出现PT、aPTT的缩短(P〈0.05)。(2)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TAT和TpP的升高(P〈0.05),且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凝血因子Ⅶ、Ⅹ活性的升高和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后这些指标升高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果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指标除Fbg含量变化与肿瘤复发转移明显相关外,其余指标变化不大。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有复发转移者中变化更加明显,可作为头颈部恶性肿瘤预测、肿瘤复发和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凝血-纤溶状态改变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健康体检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为对照,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35例ACS患者的循环内皮细胞(CE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纤溶酶原(PL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D-D)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值.结果 ACS患者的tPA、PLG及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但CEC、vWF及PAI、D-D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1).CEC与vWF、D-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vWF=0.68, rD-D=0.68,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是ACS患者凝血-纤溶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CEC、vWF及D-D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白血病病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白血病病人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凝血系统的变化与白血病并发出血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86例初发白血病病人的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的含量.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与45例健康人比较。结果 白血病病人血浆D-D、GMP-140、vWF:Ag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9.208~10.782.P〈0.001).且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病人各指标变化明显高于急性淋巴细胞性自血病(ALL)及慢性白血病病人(t=5.237~31.598.t〈0.001).而ANLL病人AT-Ⅲ活性明显低于ALL、慢性白血病病人及对照组(t=9.857~19.963.P〈0.001).慢性白血病病人除了vWF:Ag含量高于对照组外(t=2.534,P〈0.05).其余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301~1.889.P〉0.05)。白血病病人血浆GMP140、vWF:Ag、D-D、AT-Ⅲ活性水平之间呈明显的相关性(r=0.759~0.915,P〈0.05、0.01)。结论 白血病病人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表现为血小扳活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抗凝活性降低及继发纤溶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8.
陈永华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2):1300-1301,1308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患者血脂、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发色底物法测定52例老年女性SCH患者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肽A(FPA)、蛋白C(PC)、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1(PAI-1)活性,并以5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和体检健康者同时进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T(3FT3)、游离T(4FT4)及血脂水平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老年女性SCH患者组TSH、TC、LDL-C、apoB、Lp(a)水平明显升高(均〈0.05),TG、HDL-C、apo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血浆vWF、TAT、FPA、PLG、PAI-1、D-D显著升高(均〈0.05),FT3、FT4、PC、t-PA显著下降(均〈0.01)。TSH、FT3、FT4水平分别与vWF、PLG、t-PA、PAI-1水平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负相关,与TAT、FPA、PC、D-D无相关性。结论老年女性SCH患者存在着血脂和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异常,SCH患者甲状腺激素代谢可能与血栓前状态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与纤溶功能情况。方法 选择2017~2018年收治的5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取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实施凝血与纤溶功能检查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急性发病期中第1、3 d外周血小板数量明显降低,D-D上升(P 0. 05),发病后7 d得以恢复。观察组病患者发病后3、7 d血浆Fbg、t-PA以及TAT明显上升(P 0. 05),AT显著下降(P 0. 05).结论 脑出血病患在急性期内,会体现出凝血功能上调以及纤溶活性增强现象。故应当积极观察患者血小板、血浆D-D、血浆Fbg、TAT、AT以及t-PA等指标,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改变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新生儿窒息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其对止血状态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42例足月窒息新生儿血检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的血浆水平,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血浆水平,并与1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比较。结果:窒息新生儿血浆TM、vWF、GMP-140、D-D、t-PA和PAI-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重度窒息组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结论:窒息新生儿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