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纤维结肠镜在原因不明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原因不明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8例。结果 2例诊断为升结肠血管畸形,作右半结肠切除;1例肝曲粘膜慢性炎,作右半结肠切除;1例盲肠炎,作盲肠切除;1例回肠溃疡作出血作回肠部分切除;2例溃疡性结肠炎,保守痊愈,1例为非手术范围内的横结肠息肉,作内镜下息肉电切除。全组病例除1例溃疡性结肠炎术后6个月复发又治愈外,均止  相似文献   

2.
段珊 《海南医学》2002,13(3):37-39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合理的诊断及治诊方法,减少误诊和识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6年至1996年收治的18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病因和诊治方法。结果出血灶位于小肠者占12/18(70%),结肠6/18(30%),其中肿瘤3例,血管畸形5例,憩室9例,出血性肠炎1例,全部病例均行部分肠切除,术后无再出血。结论:选择合适的术前检查及正确的术中处理是提高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小肠、结肠、直肠的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从肛门排出的鲜红色血便、暗红色果酱样大便或正常大便带有血液。一般经X线检查不易查明出血原因,在病因诊断和处理上较上消化道出血困难得多,更由于下消化道出血常为癌肿的早期表现,因此,积极提高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水平,在临床防治工作中非常必要。近年来随着纤维结肠镜的普及运用,使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本文就我院1983—1987年间住院及门诊病人中472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的资料,作一较为全面的评价如下。  相似文献   

4.
梁国强  郑远航 《广东医学》2005,26(8):1085-1086
目的探讨全长型纤维结肠镜在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应用Olympus CF-LB3B(全长型)纤维结肠镜检查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4例。结果末段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行部分末段回肠切除;空肠血管畸形1例,行部分空肠切除;末段回肠溃疡出血1例,行部分回肠切除;克罗恩病1例,行保守治疗,除克罗恩病术后3个月内仍有少量下消化道出血,经内科治疗后追踪2年无复发外,均止血成功,无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术中应用全长型纤维结肠镜,在处理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中,定性定位准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宇 《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0):977-980
目的:对急诊内科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内镜下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确诊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122例,根据出血量及临床症状分为轻度出血组(59例)、中度出血组(52例)、重度出血组(11例)。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检以明确病因,并探讨结肠镜的诊疗意义。结果:老年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的3个病因依次为结肠癌49例(40.2%)、缺血性肠炎20例(16.4%)及结肠息肉16例(13.1%)。检出出血病灶113处(92.6%),活动性出血病灶91处(74.6%)。重度出血老年患者活动性出血病灶发现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急性下消化道出血(χ2a=18.516,χ2b=4.153,均P<0.05)。在结肠镜下91处活动性出血病灶基本得以妥善治疗。结论:急诊内科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结肠镜检阳性率高,主要病因是结肠癌、缺血性肠炎及结肠息肉,急诊结肠镜对下消化道出血(尤其是中、重度)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下消化道出血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诊断方法及对策。方法:对50例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38例有明确的出血病因(其中肠血管畸形10例)。借助纤维结肠镜、钡剂灌肠X线、核素显象或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获诊断者27例,经手术探查9例,手术后病检1例,靠临床资料明确诊断1例。另12例病因未确定。结论: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很多,肠道血管畸形值得高度重视。剖腹探查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有限,临床应严格掌握指征。  相似文献   

7.
宋杰  姜燕秋 《吉林医学》1994,15(3):152-152
纤维结肠镜检查下消化道出血120例临床病理分析宋杰,姜燕秋,史玉树(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132000)自从纤维结肠镜应用于临床以来,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大部分病例能得到准确的诊断。下面就我院120例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临床病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9例结肠血管扩张症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5例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血管扩张性病变;4例肠系膜血管造影发现结肠血管扩张症;5例非手术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3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例. 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肠血管扩张症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内镜、血管造影及手术探查发现病变范围的相加,以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镜下切除结肠巨大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结肠巨大腺瘤性息肉临床资料。结果:42例结肠镜下结肠巨大腺瘤性息肉均成功切除,治疗后无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3例术中出血,内镜下多点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后,出血停止;1例患者在术后8h便血,结肠镜下予以止血夹夹闭创面后出血停止,1周后治愈出院。结论:结肠镜下切除结肠巨大腺瘤性息肉安全,无大出血、穿孔及死亡等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并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统计46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血病因、诊断方法、临床治疗和转归。结果46例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经结肠镜检查、病理检查、血管造影及手术诊治证实,病因依次为结直肠癌(21例)、结直肠息肉(10例)、炎症性肠病(5例)、血管病变(4例)及其他肠道疾病(2例),4例原因不明。①内科保守治疗:33例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出血停止后均择期行结肠镜检查,29例明确诊断,其中10例结直肠息肉出血行高频电切术,16例结直肠癌行外科手术治疗,3例炎症性肠病行云南白药、康复新液、锡类散灌肠及柳氮磺吡啶口服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4例因肠道准备欠佳诊断不明。②急诊内镜处理:急诊结肠镜检查4例,其中炎症性肠病2例,进行云南白药、康复新液、锡类散灌肠及柳氮磺吡啶口服治疗;结肠癌2例,行内镜下止血后出血停止。③介入诊治:选择性CT血管造影或DSA检查发现血管病变4例,行血管栓塞治疗立即停止出血。④急诊手术探查:5例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急诊手术探查发现结肠癌3例、肠套叠2例,手术切除后出血停止。结论下消化道大出血首选药物保守治疗,出血不能控制者宜积极选用急诊内镜或造影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及全长型纤维结肠镜在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出血期间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术中应用olympus CF-LB3B(全长型)纤维结肠镜检查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4例。结果末段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行部分末段回肠切除,术后5年无复发;空肠溃疡并出血1例,行部分空肠切除术,术后2年无复发;空肠黏膜下小动脉瘤出血1例,行空肠部分切除,术后3年无复发;回肠黏膜下血管畸形出血1例,行部分回肠切除,术后4年无复发。4例术后均无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术前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术前定位定性有确诊意义,对术中内镜检查有指导性作用。术中应用全长型纤维结肠镜对进一步准确定位定性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决定性意义。术前血管造影配合术中内镜检查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阳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经验。方法 对18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以大肠肿瘤多见,占44.4%。除全部肛检等一般检查外,8例行结肠镜占44.4%。13例手术占72.2%。其中紧急手术7例占38.9%,术后出血止。结论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以纤维结肠镜为首选;对保守治疗出血不止积极行病因检查与紧急手术探查,术中配合肠镜检查有利发现病灶,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纤维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息肉的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纤维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结直肠息肉后常见并发症发生 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对1998年10月至1999年11月行纤维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术33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并发症者共6例(1.8%),其中大出血3例,2例经保守疗法治愈,1例经剖腹作结肠区段切除后治愈;另3例为肠壁灼伤,经保守疗法治愈。无肠穿孔及死亡。结论:纤维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结直肠息肉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早期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90例急件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的病因及定位诊断措施。结果:90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出血原因依次为结肠息肉、结肠肿瘤、炎症性肠瘤、血管畸形、小肠肿瘤等。检查方法中结肠镜使用次数最多,占66%,血管造影阳性率最高达75%。结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十分重要,首选结肠镜检查,在大出血情况下,可考虑急诊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5.
内镜是消化系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剖腹术中紧急内镜检查已成熟地应用于临床[1]。我院1993年以来对术前及术中未能确诊的下消化道出血18例,均采用经回肠末端入路紧急内镜检查,效果良好。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7~68岁,平均43岁。全组患者术前均经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病变;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除1例发现回肠末端多发性息肉外,余均未发现结肠病变。1.2 方法 常规剖腹,因肠腔积血等原因术中探查未能找到出血原因,即从回肠末端作一小切口,采用OlympusCF-30I纤维结肠镜(配合电视显像系统)…  相似文献   

16.
孙颢  陈佳栋  高友福 《西部医学》2013,(10):1471-1472
目的探讨少见原因引起下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近十年来由外科诊治的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22例临床资料,分析少见原因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选择性血管造影阳性检出率为75.0%(12/16),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置钢丝标记定位准确率100.0%(4/4)。纤维结肠镜阳性栓出率25.0%(5/20)。22例中血管畸形16例(72.7%),小肠间质瘤4例(18.2%),结肠憩室2例(9.0%)。出血病灶位于小肠13例(59.1%),住于大肠9例(40.9%)。介入栓塞治疗术治愈血管畸形12例(54..5%),其余病例手术治愈10例(45.5%)。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下消化道出血病灶定位价值很高,经动脉导管放置钢丝标记出血部位对术中找出病灶所在肠段有积极意义,介入栓塞治疗术是血管畸形的首选治疗手段,外科手术是治疗下消化道大出血必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临床特点,提高CD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1996年10月至2005年7月间就诊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D好发于男性,多见于青壮年,慢性起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为主;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为其主要并发症,部分患者有肠外表现;病变常累及小肠和结肠。结肠镜是诊断末段回肠和结肠病变最主要的诊断方法。手术治疗复发率高。结论C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延误诊断,结肠镜检查在其诊断中起关键作用。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正>临床资料 明确为下消化道出血(根据病史、体征,肛门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等)共21例,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龄22至70岁不等,纤维结肠镜下电凝切除息肉并发大出血,休克2例,肛门直肠手术后出血8例;结肠炎症、溃疡出血等11例。  相似文献   

19.
对221例下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所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阳性率高达93.2%,可明确出血部位者占66.1%,其中结脑息肉占首位,(2)息肉明显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于15~30岁者,肠癌好发于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多见于40-60岁者,且以男性为主;(3)与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比,显示内镜诊断价值高于X线检量;(4)与病理诊断对比,符合率高达94.8-100%。文中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四大病因——息肉、恶性肿瘤、炎症及其它(渍疡性结肠炎、直肠孤立性溃疡、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寄生虫病、正常肠粘模)进行了讨论。认为下消化道出血者应常规予全结肠纤维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合并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再出血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2年12月29例克罗恩病合并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7例确诊克罗恩病患者中,发生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者29例(7.0%),平均发病年龄29.5岁,平均第1次出血年龄32.9岁,复发出血率60.0%(15/25),病死率24.1%(7/24)。出血好发部位依次为小肠(62.1%),结肠(37.9%)。出血部位的诊断以多层螺旋CT诊断阳性率最高(77.8%),其次为血管造影(56.3%)、结肠镜阳性率最低(20.0%)。糖皮质激素治疗使出血复发的风险增加4.567倍(P=0.0155),血小板计数增高可能有助于预测出血复发(P=0.0661,HR=3.858)。结论克罗恩病合并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复发率和病死率高,多层螺旋CT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是预测复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