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片依赖是慢性复发性脑病,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威胁。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胍丁胺增强吗啡镇痛、对抗吗啡耐受及躯体依赖,本研究进一步分别采用反映精神依赖不同侧面的多种动物模型评价了胍丁胺抗吗啡精神依赖及防复吸作用,并探讨了其可能机制。在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行为敏化、辨别给药(DD)、自身给药(SA)模型上,从药物的奖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对吗啡诱发条件位置性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重现大鼠杏仁核(amygdala nucleus,Amy)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和c-Fos表达的变化。方法:以剂量递增法建立大鼠CPP模型,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小剂量吗啡激活已消退的CPP。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不同剂量东莨菪碱对吗啡诱发CPP重现时大鼠杏仁核p-CREB和c-Fos的变化。结果:东莨菪碱可抑制吗啡点燃诱发大鼠CPP重现行为;并可减少吗啡诱发的CPP重现时大鼠杏仁核p-CREB和c-Fos的表达。结论:东莨菪碱对小剂量吗啡诱发吗啡依赖大鼠CPP重现行为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大鼠杏仁核p-CREB和c-Fos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东莨菪碱对吗啡依赖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激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东莨菪碱(Scopolamine,Sco)对吗啡(Morphine,Mor)依赖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激活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剂量递增连续皮下(SC)给吗啡6天建立吗啡诱导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CPP)模型,第7天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天,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4mg/kg吗啡激发消退的CPP。部分大鼠在注射吗啡前30分钟分别腹腔注射(ip)Sco(1mg/kg、2mg/kg、3mg/kg)。观察东莨菪碱对吗啡依赖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的变化。结果:与Mor依赖组相比在SC4mg/kgMor引燃刺激前30min应用Sco1mg/kg、2mg/kg、3mg/kg均可以使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缩短(P<0.05)。结论:Sco一定程度上抑制Mor引燃的Mor依赖大鼠的条件位置性偏爱激活。  相似文献   

4.
氯胺酮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氯胺酮在大鼠模型上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特点,分析氯胺酮精神依赖性潜力。方法:(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氯胺酮及吗啡阳性对照组。(2)氯胺酮组每隔24h腹腔注射氯胺酮10m·lkg-1一次,连续6d,建立大鼠氯胺酮精神依赖性模型,吗啡组给予等剂量的吗啡,对照组则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3)氯胺酮组及吗啡组于CPP形成后给予生理盐水进行消退实验。结果:(1)氯胺酮组及吗啡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CPP;(2)与吗啡组相比,氯胺酮组的CPP效应更显著,但消退较快。结论:氯胺酮可诱导大鼠产生CPP,但随着时间的推移CPP消退速度较吗啡快。  相似文献   

5.
李桂兰  黄静  方琴  王季石 《贵州医药》2011,35(8):680-682
目的 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即早基因c-fos在大鼠吗啡精神依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大鼠连续6d腹腔注射吗啡mg/kg·d-1,诱导吗啡CPP形成.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皮质内BDNF和C-fos的表达.结果 经6d吗啡训练后,吗啡组在伴药侧的停留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东莨菪碱(Scopolamine,Sco)对吗啡(Morphine,Mor)依赖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激活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剂量递增连续皮下(SC)给吗啡6天建立吗啡诱导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CPP)模型,第7天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天,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4mg/kg吗啡激发消退的CPP。部分大鼠在注射吗啡前30分钟分别腹腔注射(ip)Sco(1mg/kg、2mg/kg、3mg/kg)。观察东莨菪碱对吗啡依赖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的变化。结果:与Mor依赖组相比在SC4mg/kgMor引燃刺激前30min应用Sco 1mg/kg、2mg/kg、3mg/kg均可以使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缩短(P〈0.05)。结论:Sco一定程度上抑制Mor引燃的Mor依赖大鼠的条件位置性偏爱激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大鼠伏核中CaMK Ⅱ及NOS的阳性神经元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观察CaMK Ⅱ及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数目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吗啡模型组CaMK Ⅱ及NOS的阳性神经元数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吗啡CPP大鼠伏核中显示CaMK Ⅱ及NOS的阳性神经元增多,参与了吗啡精神依赖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和c-Fos在吗啡点燃条件性位置偏爱激活大鼠海马、杏仁核表达的变化。方法:以剂量递增连续皮下(s.c.)注射吗啡6d建立吗啡诱导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conditionedplacepreference,CPP)模型,第7天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d,使CPP消退,单次s.c.吗啡(4mg/kg)激发已消退的CPP。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吗啡激发CPP重现时大鼠海马、杏仁核p-CREB和c—Fos的变化。结果:吗啡可使大鼠产生CPP效应,吗啡4mg/kg可使已消失的CPP效应激活;吗啡诱发CPP激活时大鼠海马、杏仁核p-CREB和c—Fos的表达增加。结论:海马、杏仁核p-CREB和c—Fos蛋白的表达参与了吗啡点燃CPP重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给予吗啡依赖大鼠可乐定治疗对吗啡奖赏效应和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剂量递增法(5-40mg·kg-1,每天3次,30d)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在自然戒断后7d内给予可乐定(0.1mg·kg-1,每天3次)进行治疗;停用可乐定后训练大鼠吗啡(1mg·kg-1)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观察CPP的形成速度和维持情况;期间利用热痛甩尾法,观察吗啡(5mg·kg-1)的镇痛作用。结果:CPP训练4d后,经可乐定治疗的大鼠形成了吗啡CPP,而未经可乐定治疗的大鼠没有形成CPP;经过8d训练后,经可乐定治疗及未治疗的大鼠均形成了明显的吗啡CPP;在训练停止后14d,经可乐定治疗大鼠的CPP已消退,而未经可乐定治疗的大鼠CPP没有消退。在镇痛实验中,可乐定治疗及未治疗大鼠应用吗啡前后的甩尾时间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可乐定治疗能改变吗啡依赖大鼠的吗啡奖赏效应,但不影响大鼠对吗啡镇痛作用的耐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虎门合剂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及伏核内BDNF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盐酸吗啡建立大鼠CPP模型,采用Obersiver5.0行为学软件分析大鼠的CPP效应:使用高中低剂量虎门合剂干预CPP形成;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伏核内BDNF的蛋白含量。结果:吗啡模型组大鼠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同时伏核中的BDNF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P<0.001)。而虎门合剂中高剂量干预组大鼠较吗啡模型组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和伏核内BDNF含量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中高剂量虎门合剂能显著抑制吗啡诱导的CPP效应,其作用机制与降低伏核内BDNF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奥丹西隆对小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5 -HT3 型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奥丹西隆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CPP)效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吗啡CPP模型 ,观察奥丹西隆对CPP的影响。结果 :吗啡 (5mg·kg-1,sc)可诱导小鼠对伴药箱产生显著的CPP ;测试前 30min注射奥丹西隆 (0 0 1- 1mg·kg-1,sc)不影响小鼠已形成的对吗啡的位置偏爱 ;而训练阶段于每次注射吗啡同时注射奥丹西隆 (0 0 1- 0 1mg·kg-1,ip)可拮抗小鼠对吗啡的CPP效应 ,但较大剂量奥丹西隆 (1mg·kg-1,ip)则不影响其效应 ,而且此剂量单独给药亦表现出自身的CPP潜力。结论 :一定剂量的奥丹西隆可拮抗小鼠对吗啡的偏爱效应的获得 ,但不影响其表达 ,提示该类药物有治疗阿片类依赖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吗啡依赖对大鼠不同脑区内神经甾体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娜  吴红海  侯艳宁 《药学学报》2005,40(11):1037-1040
目的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探讨吗啡精神依赖对大鼠脑内神经甾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大鼠连续10 d腹腔注射吗啡5 mg·kg-1,诱导CPP形成。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大鼠伏隔核、杏仁核、下丘脑和血浆中脱氢表雄酮、孕烯醇酮、别孕烯醇酮、脱氢表雄酮硫酸酯及孕烯醇酮硫酸酯的含量。结果经10 d吗啡训练后,吗啡组大鼠在伴药侧的停留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吗啡诱导的大鼠CPP形成。与对照组相比,吗啡组大鼠下丘脑内孕烯醇酮明显降低,伏隔核和血浆中的脱氢表雄酮明显降低。结论吗啡诱导CPP形成,吗啡处理影响大鼠脑内某些神经甾体的水平,表明内源性神经甾体可能参与吗啡依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察吗啡依赖大鼠戒断期额叶联络皮层脑电活动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吗啡模型组(n=10),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采用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连续7 d,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比较各组大鼠戒断期CPP测试的变化及戒断症状的评分情况;记录戒断期大鼠额叶联络皮层的脑电活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戒断d3、d5在白箱内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戒断症状评分在戒断d1-d3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戒断d3脑电活动出现α波及β波明显减少,δ波显著增多(P<0.01),θ波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吗啡依赖大鼠急性戒断期额叶联络皮层脑电活动存在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在单一视觉线索条件下是否能够形成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方法:仅以训练箱体顶部的LED图案作为辨别和条件性刺激信号,采用剂量递增法对各组大鼠(吗啡-动态图案组、生理盐水-动态图案组、吗啡-静态图案组、生理盐水-静态图案组)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训练,训练周期分别为6 d和4 d,每天一个训练周期。吗啡-动态图案组和吗啡-静态图案组大鼠每天上午(或下午)给吗啡,在CPP箱伴药图案侧中停留45m in;下午(或上午)给生理盐水,在CPP箱非伴药图案侧中停留45 m in。吗啡的初始剂量为5 mg.kg-1,每2 d递增5 mg.kg-1。训练结束后的d1进行效果测试。生理盐水-动态图案组和生理盐水-静态图案组大鼠按同样操作,但一直给生理盐水,不给吗啡。结果:训练6 d后,吗啡-动态图案组大鼠在CPP箱体伴药图案侧停留的时间比生理盐水-动态图案组大鼠长(P<0.01),吗啡-静态图案组大鼠在CPP箱伴药图案侧停留的时间比生理盐水-静态图案组大鼠长(P<0.01)。在训练4 d的方案中,吗啡-动态图案组大鼠在CPP箱体伴药图案侧的停留时间则明显高于吗啡-静态图案组大鼠(P<0.05)。结论:大鼠在单一视觉线索下能够形成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动态视觉线索较静态视觉线索更易使大鼠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本实验可为药物成瘾领域中研究药物奖赏效应与条件刺激的关联机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剂量递增法连续皮下注射 (sc)吗啡 6d建立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 (CPP)模型 ,d7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 10d ,以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 4mg·kg- 1 吗啡以唤起消退的CPP的恢复。部分大鼠在注射吗啡前 30min分别腹腔注射 (ip)褪黑素 2 0、4 0和 80mg·kg- 1 进行治疗。结果 :与吗啡依赖组相比 ,在sc 4mg·kg- 1 吗啡引燃刺激前 30min应用褪黑素 4 0和 80mg·kg- 1 急性治疗 ,可以使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5、P <0 0 1) ;而褪黑素 2 0mg·kg- 1 急性治疗亦使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缩短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褪黑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吗啡引燃的吗啡依赖大鼠的复吸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阿片精神依赖状态下,相关脑区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EBP)及ERK活性的变化。方法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模拟吗啡精神依赖的不同阶段,观察依赖相关重要脑区在大鼠CPP形成、熄灭及重建时PEBP表达和ERK活性的变化。结果海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伏隔核等4个脑区,CPP各阶段均未见PEBP表达水平有明显变化;但在CPP形成时,前额叶皮层的ERK活性明显升高,而CPP重建后,海马的ERK活性明显降低。结论吗啡成瘾不同阶段,药效-环境关联性记忆的形成和唤起涉及不同神经通路,ERK活性在其中十分关键,但PEBP可能并未参与ERK活性调节。  相似文献   

17.
归元片对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戒毒中药归元片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placepreference ,CPP)的影响及其自身是否引起CPP。方法:(1)♂Wistar大鼠sc吗啡(5mg·kg-1)训练7d ,干预组于每次给吗啡前15min注射不同剂量的归元片(12 . 5 - 37 .5mg·kg-1,sc) ,观察其对吗啡CPP效应的干预作用;(2 )♂Wistar大鼠sc归元片(2 5mg·kg-1及5 0mg·kg-1)训练7d ,d8测定大鼠对伴药侧的偏爱效应。结果:(1) 5mg·kg-1吗啡可以诱导大鼠对伴药侧产生显著的CPP ;而两个剂量的归元片均不能使大鼠形成CPP ;(2 ) 2. 5mg·kg-1和37 .5mg·kg-1的归元片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吗啡诱导的CPP的形成。结论:一定剂量的归元片可拮抗大鼠对吗啡偏爱效应的获得,且自身不引起CPP ,提示该药有治疗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会导致阿片成瘾,主要表现为产生躯体和精神依赖。我室研究发现应用非选择性毒蕈碱(M)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能阻断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激发的戒断症状,也可减轻对吗啡耐受[1]。在东莨菪碱对猕猴吗啡静脉自身给药及反应恢复影响实验中发现东莨菪碱能降低吗啡静脉自身给药猕猴的踏板反应率和总强化次数[2]。这些表明东莨菪碱能降低吗啡的躯体和精神依赖性。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是一种评价药物精神依赖性的方法,本实验通过侧脑室微量注射不同剂量东莨菪碱,观察其对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以探讨东莨菪碱在治疗阿片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Glu-Con-G、Glu-Con-G[1-11]和Glu-Con-G[S16Y]抗吗啡精神依赖的药效,为进一步设计、筛选抗吗啡依赖的芋螺毒素类似物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清洁级♂昆明种小鼠,用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检测侧脑室给予3种芋螺毒素类似物对小鼠吗啡精神依赖效应及行为学的影响。结果:120、240、480、960 pmol Glu-Con-G,120、240、480 pmol Glu-Con-G[1-11]和480、960 pmol Glu-Con-G[S16Y]对吗啡诱导小鼠CPP的表达和复燃有抑制作用,且在最高受试剂量时均不影响小鼠的运动活性及探索行为。结论:Glu-Con-G、Glu-Con-G[1-11]、Glu-Con-G[S16Y]可拮抗吗啡诱导小鼠CPP的表达和复燃,具有抗吗啡依赖作用,且不影响其运动活性和探索行为,有望成为抗吗啡依赖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检测吗啡精神依赖大鼠伏核和前额叶皮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调节亚基NR2A、NR2B表达的变化。方法:使用盐酸吗啡建立大鼠CPP。CPP形成后,每组大鼠5只灌注固定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形态学检测,3只断头处死取伏核和前额叶皮质,并提取细胞膜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定量检测。结果:吗啡诱导大鼠形成CPP时,前额叶皮质和伏核中NR2B有明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NR2B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前额叶皮质P<0.05,伏核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R2B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前额叶皮质P<0.05,伏核P<0.01),而NR2A则无明显改变。结论:使用吗啡建立的大鼠CPP模型中,NMDA受体调节亚基NR2B在与奖赏作用密切相关脑区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均有明显变化,而NR2A则无明显改变,表明NMDA受体中NR2B调节亚基在吗啡精神依赖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