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0例ITP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比值.结果 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能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20例临床确诊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初诊时及治疗前后不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的表达。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结果显示ITP患者初诊时PAIgG、PAIgA及PAIgM抗体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PAIgM、PAIgA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数之间均呈负相关。予激素等免疫治疗无效转变为慢性ITP的患者初诊时PAIgM抗体水平要明显高于激素治疗有效的急性ITP患者,并且PAIgM异常增高或联合PAIgG增高的比例要显著多于急性ITP患者(P〈0.05)。35例PAIgG和PAIgM同时升高的ITP患者,在有效治疗血小板升至正常后,PAIgG、PAIgM抗体表达水平均有显著下降。提示ITP的发生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初诊ITP患者PAIgM单独或联合PAIgG异常增高常提示预后不良,易转变为慢性ITP。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ITP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结果10例ITP患者治疗后复查PA-IgG、IgM、IgA,其数值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01、P<0.001和P<0.05)。结论观察偶联血小板治疗前后的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 对于ITP的发病机制、诊断、疗效以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补肾化瘀解毒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补肾化瘀解毒中药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影响。方法:10例ITP患随机分为2且,分别给予补肾化瘀解毒中药或泼尼松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治疗前后ITP患血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PAC3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后补肾化瘀解毒中药对ITP患的症状改善方面优于泼尼松,并对血清血小板相关抗体含量有调节作用,患血小板数量与血清血小板相关抗体含量呈负相关。结论:ITP患病情与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含量呈正相关;补肾化瘀解毒中药对ITP有良好疗效,并能调节血清血小板相关抗体含量。  相似文献   

5.
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例临床资料分析表明:婴儿ITP大多〈3个月,冬春季发病18例。有前驱病毒感染史,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胃肠道、颅内等部位出血,治疗先给地塞米松静滴,后改为强的松口服,结果,病程〈6月20例,〉6月5例,〈6个月正常后复发2例,颅内出血自动出院,死亡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50例ITP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血小板生成素浓度、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比值。结果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30.65±18.34×10^9/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26.63±45.63×10^9/L(P〈0.05);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二者的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76.65±52.50pg/ml,71.62±23.03pg/ml,P〉0.05);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中,ITP患者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的比值分别为60.06±12.08%、27.74±9.67%、1.11±0.34%,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9.89±5.56%、35.87±4.07%、1.64±0.32%,P〈0.05),CD8^+T淋巴细胞为31.12±12.49%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2.55±4.12%,P〈0.05);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27.19±17.43%、PAIgM41.15±15.62%、PAIgA33.18±16.37%,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9.28±3.85%、PAIgM16.78±9.26%、PAIgA22.12±8.86%,P〈0.05)。结论血小板生成素、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能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章承红  王燕萍 《河北医学》2000,6(11):1000-100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 ,现将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 1998年 9月至 1999年 9月共收治的ITP96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6例中男 52例 ,女~ 10岁 ,其中 <3岁 58例 (6 0 % ) ,3~ 6岁 2 1例 (2 2 % ) ,>6岁 17例(18% )。婴幼儿发病最多见 ,全年均可发病 ,冬春季发病 6 1例 (6 4 % ) ,夏秋季 35例 (36 % ) ,急性型 88例(92 % ) ,慢性型 8例 (8% )。急性型中有诱因者 54例(6 1% ) ,其中最多见者为上呼吸道感染 (6 2 % ) ,其次为肺炎 (10 % ) ,而预防接种也占 3%。诊…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与免疫因素有关。为了探讨 ITP的治疗 ,对 1990~ 1999年我院收治的 12 7例 ITP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2 7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均符合ITP诊断标准 [1 ] ,其中男 41例 ,女 86例 ,年龄 14~ 78岁 ,中位数 32岁 ,病程 1周至 2 0年 ,平均 6个月。1.2 临床表现 :贫血 6 7例 ,皮肤出血点及有瘀斑 84例 ,鼻出血 2 1例 ,牙龈出血 32例 ,女性病人中月经过多 18例 ,消化道出血 2例 ,颅内出血 7例 ,血尿 3例 ,肝轻…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讨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当患者血小板计数小于20×109/L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若出现头痛、眼前发黑、心慌等症状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尽量避免肌内和皮下注射.必须注射时应选择号小的针头,各种穿刺点延长按压时间10~15min,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情况.  相似文献   

11.
Elevated platelet-associated IgG in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 Morrison  R McMillan 《JAMA》1977,238(18):1944-1945
A 41-year--old woman with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 was treated with prednisone and splenectomy with complete recovery from her illness. Analysis of the patient's platelets for immunoglobulins showed abnormally elevated levels in the range of those seen in thrombocytopenic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mmune vasculitis, an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that the immune system may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TP.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对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种疾病患者因免疫紊乱导致血小板减少症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的变化与血小板数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病人血浆中的PAIgG。结果 PAIgG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阳性率为83%,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率为6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阳性率为43%,脾亢阳性率为45%,骨髓纤维化阳性率为44%,再生障碍性贫血阳性率为25%。结论 多种血小板减少症均存在PAIgG值的升高;PAIgG值与血小板计数成反比;检测PAIgG对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分析ITP患者血清中IgG型抗体糖基化的特异性,初步探讨其特异性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健康献血员30例、ITP患者13例及健康怀孕妇女23例,纯化血清中的IgG型抗体,应用nano-LC-MS法分析糖基化种类及水平,对比分析ITP患者血清中IgG型抗体的糖基化特异性.结果 ①ITP患者血清中IgG型抗体的半乳糖糖基化水平为47.08±2.69,低于健康怀孕妇女(50.93±2.21),高于健康献血员(42.88±2.00)(P<0.05);②ITP患者岩藻糖基化水平为81.16±2.49低于健康献血员(82.60±2.56)(P>0.05),同时低于健康怀孕妇女(86.17±2.23)(P<0.05);③ITP患者唾液酸化水平为3.93±1.20,高于健康献血员(3.69±1.19),低于健康怀孕妇女(4.28±0.88)(P>0.05).④ITP患者乙酰葡糖氨基化水平为10.53±1.41,低于健康献血员(11.54±1.76),高于健康怀孕妇女(10.13±1.45)(P>0.05).结论 ITP患者血清中的IgG型抗体的岩藻糖基化、 半乳糖糖基化水平的特异性可能是其产生有别于健康怀孕妇女的临床症状的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51例胃癌患者、2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1例健康者和29例胃癌术后6~12月的随访者外周血中的MMP-9的含量,探讨其在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MMP-9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在健康者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含量;胃癌患者外周血中MMP-9的含量与胃癌的临床分期及预后明显相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手术前后胃癌患者外周血中MMP-9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检测外周血中MMP-9的浓度对胃癌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及监测病情的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l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10例外周血系均在正常范围的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ELSIA法进行PAIgG、PAIgA、PAIgM3项联合检测。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血液系统肿瘤、肝病患者PAI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TP、AA、血液肿瘤组及肝病组患者的PAIgG、PAIgA、PAIgM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Ig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7.
检测血、尿IgG4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gG4/IgG比值作为反映特发性膜性肾病病情活动和治疗预后的生物学指标的可能性。方法:收集4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16例微小病变和10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肾活检当天的血和尿标本,以32例健康志愿者的血和尿作为对照组。IgG和IgG4的测定均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IgG4/IgG由IgG4的浓度除以IgG的浓度得出。结果: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和尿IgG4/IgG比值分别显著高于微小病变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P均<0.05);特发性膜性肾病中,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和尿IgG4/IgG均高于非肾病水平蛋白尿患者(P=0.063,P<0.05),缓解后患者血和尿IgG4/Ig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未缓解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该比值无显著下降,甚至反而升高。24例随访患者中,2年随访期内复发患者的尿IgG4/IgG显著高于未复发者(P<0.05),肾活检时尿IgG4/IgG≥9%的患者有较高的复发趋势(P=0.071)。结论: IgG4/IgG比值可能有望作为反映特发性膜性肾病病情活动和治疗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放射配体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并用放免双抗体法测定血浆皮质醇(F)浓度。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组30例中,GR数量为3893±275位点/细胞((?)±S(?));而正常对照组22名为5306±249位点/细胞(P<0.01)。两组F均正常,且无明显差异。16例病人用强的松正规治疗并观察近期反应,有效12例,无效4例,GR分别为4975±351和2760±316位点/细胞(P<0.01)。由此表明,CITP病人组白细胞GR平均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病人白细胞GR水平与糖皮质激素近期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IL-6、IL-8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5例急性ITP患儿血清IL-6和IL-8水平。结果ITP患儿急性出血期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结论IL-6、IL-8在儿童ITP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药物流产后患者血浆中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水平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方法:74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其中子宫出血时间超过14d的37例患者为异常子宫出血组,少于14d的37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停经天数、孕囊大小、孕次和子宫位置,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VEGF、Ang-1和Ang-2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停经天数、孕囊大小、孕次和子宫位置没有明显差异(P>0.05);异常子宫出血组患者血浆中VEGF、Ang-1和Ang-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流产后患者血浆中血管生成调节因子与异常子宫出血之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